期刊文献+

象山学的诠释学意蕴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作者 康宇
出处 《求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Seeker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诠释学研究四十年梳理与省思”(项目编号:22BZX060)。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彭启福著..理解、解释与文化 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2(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65.
  • 3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339.
  • 4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 第3卷 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04.
  • 5何俊.陆象山的“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J].中国哲学史,2021(5):59-66.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