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雅歌诗的谲谏形态与抒情走向
1
作者 张世衡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谲谏的核心和原则是不直言君王过失,含蓄委婉并不是其唯一形态。变雅歌诗呈现出怨刺与劝谏主体相分离以及怨刺与劝谏对象相分离两种谲谏形态。西周末年礼乐制度的更迭,使得尺度不一的书写共存,而变雅歌诗的多元风貌,表明谲谏在言谏制度... 谲谏的核心和原则是不直言君王过失,含蓄委婉并不是其唯一形态。变雅歌诗呈现出怨刺与劝谏主体相分离以及怨刺与劝谏对象相分离两种谲谏形态。西周末年礼乐制度的更迭,使得尺度不一的书写共存,而变雅歌诗的多元风貌,表明谲谏在言谏制度和礼乐精神赋予的规范性之外,具有了推动个体抒情文学发展的过渡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雅”时代 怨刺 礼乐制度
下载PDF
谲谏的艺术与上古文学中智慧型谲谏者形象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维志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40-43,共4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谏诤方式,谲谏充分利用了各种机智方法来打动君主,谲谏艺术可归纳为准确把握进谏时机、隐语的运用、取类譬喻等。相应地,上古文学在描写谲谏者形象时,突出了他们对上述进谏方法的成功运用诀窍,突出了他们偏离主流话语和... 作为一种重要的谏诤方式,谲谏充分利用了各种机智方法来打动君主,谲谏艺术可归纳为准确把握进谏时机、隐语的运用、取类譬喻等。相应地,上古文学在描写谲谏者形象时,突出了他们对上述进谏方法的成功运用诀窍,突出了他们偏离主流话语和调整叙述视角的机智幽默才智,更突出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可亲可敬品格。上古作者以欣赏的笔触刻画了众多的谲谏者形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叙事文学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文学
下载PDF
谲谏的艺术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建华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9-80,共2页
“谲谏”是指臣对君或下对上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进行劝谏。制造谲谏的艺术手段有多种多样 ,本文在此介绍了其中的九种。
关键词 艺术 手段
下载PDF
古优戏与谲谏
4
作者 孙华娟 《文史知识》 2022年第8期63-67,共5页
古优戏中偶有议政,其重要性虽不可高估,但在诡辞谲诈的手段下也时见劝谕动机。儒家士人偏好的“讽谏”与优戏谲谏不无重合之处,都是委婉曲折,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只是士人的讽谏,表演性和娱乐性不如优戏突出。宫廷优戏对御作俳,... 古优戏中偶有议政,其重要性虽不可高估,但在诡辞谲诈的手段下也时见劝谕动机。儒家士人偏好的“讽谏”与优戏谲谏不无重合之处,都是委婉曲折,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只是士人的讽谏,表演性和娱乐性不如优戏突出。宫廷优戏对御作俳,力求在最高的权力场中博得国君欢谑开怀,重在言语诙谐,是语言官能性、娱乐性的体现。俳谐需要优人口舌便给、敏捷伶俐,虽不必如伶人乐工专以歌舞为事,但其表演起初常常少不了歌舞。晋献公时,优施为劝服大臣里克与骊姬合作杀掉太子,就是在饮酒过程中一边起舞,一边唱起《暇豫》之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菀,己独集于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戏 表演性 委婉曲折 晋献公 娱乐性
原文传递
颜延之《赭白马赋》作年、主旨考论
5
作者 李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由于《文选》李善注本与五臣注本的歧错,《赭白马赋》作年存在着淆乱,进而影响对其主旨的解读。通过细绎元嘉政局、《文选》次文要窍及赋文本,可以推定此赋当作于元嘉十八年(441)刘义康集团覆灭而文帝重掌大权之时,主旨乃形塑文帝威仪... 由于《文选》李善注本与五臣注本的歧错,《赭白马赋》作年存在着淆乱,进而影响对其主旨的解读。通过细绎元嘉政局、《文选》次文要窍及赋文本,可以推定此赋当作于元嘉十八年(441)刘义康集团覆灭而文帝重掌大权之时,主旨乃形塑文帝威仪赫赫的精神气格。尤具匠心的是,颜延之通过赋末“乱曰”的精巧用典,嗣承楚骚的谲谏精神,冀望于将自己晚年因买田纠纷而遭到弹劾的隐衷上达天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白马赋 作年 主旨
下载PDF
线性模式与迂回模式两种说服语境对比分析
6
作者 马兰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2-95,114,共5页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中存在正言直谏、巧辞谲谏两种说服模式,分别形成对抗性和支持性语境。对抗性语境中充满了恐吓性、攻击性语句,多有责难性反问句、祈使句,常用强对比性语句和否定性例证。支持性语境下说服者由挞伐对方错误转换为讲述&q...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中存在正言直谏、巧辞谲谏两种说服模式,分别形成对抗性和支持性语境。对抗性语境中充满了恐吓性、攻击性语句,多有责难性反问句、祈使句,常用强对比性语句和否定性例证。支持性语境下说服者由挞伐对方错误转换为讲述"我"或他人的故事,由析理反驳改为隐喻叙事,多用肯定性词语和正面例证,侧重表达人性化的支持和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 对抗 说服语境
下载PDF
论宋玉《招魂》的谲谏风格特点
7
作者 袁心澜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宋玉"口多微词",长于谲谏,所传作品多有微词讽谏之意,《招魂》一篇更是将这种讽谏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全诗通过人、神、巫的对话巧妙地埋下伏笔,又借巫阳之口肆意夸张天地四方间的险境绝地,最后落脚到楚王宫廷奢豪糜烂的生活享... 宋玉"口多微词",长于谲谏,所传作品多有微词讽谏之意,《招魂》一篇更是将这种讽谏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全诗通过人、神、巫的对话巧妙地埋下伏笔,又借巫阳之口肆意夸张天地四方间的险境绝地,最后落脚到楚王宫廷奢豪糜烂的生活享受,暗讽楚襄王失德离魂,哀叹国运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招魂
下载PDF
中国古代谲谏型政治说服传播中的隐喻叙事策略
8
作者 马兰州 《云梦学刊》 2011年第3期104-107,共4页
中国古代谲谏型政治说服传播中往往采用"工执艺事以谏"的隐喻叙事策略,说服者常在治庖、养牛、牧羊、弋射、鼓琴等专业职事和政事治理间建立起映射关系,生成庞大的隐喻系统,取得了化生为熟和化熟为新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 隐喻叙事 说服传播
下载PDF
论孟子引诗的特点及成因
9
作者 王浩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孟子引诗呈现不同的特点:与国君谈话侧重"以史说诗";孟子个人语录中多断章取义且具有格言、警句的特色,表现出训诫的意味;与门弟子答问注重道德、人伦、学问的教诲。但就引诗方式而言,"一是作自己立说的证明,一是陈述历... 孟子引诗呈现不同的特点:与国君谈话侧重"以史说诗";孟子个人语录中多断章取义且具有格言、警句的特色,表现出训诫的意味;与门弟子答问注重道德、人伦、学问的教诲。但就引诗方式而言,"一是作自己立说的证明,一是陈述历史事实",而"以史说诗"是其显著的特点。这与孟子的"法先王"思想、"迹熄诗亡"诗学观念以及"权"的思想有关;亦是向国君谲谏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引诗 以史说诗 训诫 法先王 迹熄诗亡 行权
下载PDF
张祜诗歌“谏讽怨谲”的风雅精神
10
作者 卢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3-105,110,共4页
中晚唐之交处士诗人张祜虽没有系统论诗之作,但其现存的少量论诗诗体现了对风雅精神的一贯推崇。其创作与诗歌主张是统一的,他的咏史诗和向来被人误会的宫词都含蓄隐晦地表达了讽谏之意,表现出哀而不伤,"谏讽怨谲"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 张祜 风雅精神
下载PDF
《郑风·清人》诗旨考辨
11
作者 曹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2-17,共6页
历代对《清人》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刺文公”“刺高克”“刺清人”“郑人惜师”“美高克”“美清人”等观点:在防卫狄人入侵之后,郑文公弃师,清邑士兵溃逃,高克奔陈.这一背景下被创作的《清人》应是一首“下以刺上”的谲谏诗,讥刺... 历代对《清人》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有“刺文公”“刺高克”“刺清人”“郑人惜师”“美高克”“美清人”等观点:在防卫狄人入侵之后,郑文公弃师,清邑士兵溃逃,高克奔陈.这一背景下被创作的《清人》应是一首“下以刺上”的谲谏诗,讥刺的对象包括清邑士兵、将领高克、郑文公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 诗旨
下载PDF
试论汉赋的讽谕意图及其在创作中隐没的原因
12
作者 陆玉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6期135-139,共5页
汉赋原是以"古诗之流"的身份出现的,作为《诗经》"美刺"精神的继承者,它不仅有"颂美"的功能,还兼具着"讽谕"的意图,但由于汉赋采用"谲谏"的方式,通过"推而隆之",由极见反的归谬法来讽谕,造成了讽谕意图的隐晦;更由... 汉赋原是以"古诗之流"的身份出现的,作为《诗经》"美刺"精神的继承者,它不仅有"颂美"的功能,还兼具着"讽谕"的意图,但由于汉赋采用"谲谏"的方式,通过"推而隆之",由极见反的归谬法来讽谕,造成了讽谕意图的隐晦;更由于汉赋创作中必然的"尚美"倾向的冲击,其讽谕的意图进一步消隐下去,而只表现出"逞辞"、"媚谀"的面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谕 美刺 推而隆之 尚美 隐没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鹤文化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梅 《管子学刊》 CSSCI 2013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在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下,鹤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渗透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以及民间习俗、绘画、工艺等各个方面。鹤的高洁、高寿与轩昂之姿、出尘之态给了人们超凡脱俗的... 在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下,鹤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渗透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以及民间习俗、绘画、工艺等各个方面。鹤的高洁、高寿与轩昂之姿、出尘之态给了人们超凡脱俗的无限遐想与寄托空间。鹤成为中国花鸟画科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不仅在于它形态优美,还寄予了人文理想。因此,研究画面背后的这种象征意义,能够更好的体会出作品自然隐含的指向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文化 象征 镜鉴
下载PDF
论先秦讽谏文中的隐谲与顺迎
14
作者 陈雪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1-104,共4页
讽谏文作为一种向君上进言并具有规劝性质的文体样式,因以君王为言说对象而使其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浓厚的君王接受思想。论文从创作动因、有效形式和隐含心理三方面剖析先秦讽谏文中蕴含的心理因素和读者接受意识。以期更深... 讽谏文作为一种向君上进言并具有规劝性质的文体样式,因以君王为言说对象而使其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浓厚的君王接受思想。论文从创作动因、有效形式和隐含心理三方面剖析先秦讽谏文中蕴含的心理因素和读者接受意识。以期更深入地把握影响先秦政论文写作的深层动因和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语 君王读者 宜顺勿逆
下载PDF
论“主文而谲谏”之用与法
15
作者 朱倩 《作家天地》 2020年第12期3-4,25,共3页
"主文而谲谏"理论是汉代经学家解《诗》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他们参与政事、进言劝谏时常用的方法。纵观"主文而谲谏"的产生、发展及使用过程,可发现其作用不仅仅只是"刺上",在"化下"过程中,这... "主文而谲谏"理论是汉代经学家解《诗》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他们参与政事、进言劝谏时常用的方法。纵观"主文而谲谏"的产生、发展及使用过程,可发现其作用不仅仅只是"刺上",在"化下"过程中,这一方法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这一方法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掌握的,还需要运用譬喻、不直言等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文而 刺上 化下 美刺
原文传递
说“谲谏”
16
作者 万义文 《宁波通讯》 2007年第4期61-61,共1页
何为“谲谏”?“谲”,常见词组有“谲诈”,其义为诡诈、奸猾、奇异怪诞,变化多端。然而,“谲像”却不是坏词。《辞海》对“谲谏”一词的解释是”谏劝时不直言过失,隐约其词,使之自悟。”如此看来,谲谏成为一种达到良好愿望的手... 何为“谲谏”?“谲”,常见词组有“谲诈”,其义为诡诈、奸猾、奇异怪诞,变化多端。然而,“谲像”却不是坏词。《辞海》对“谲谏”一词的解释是”谏劝时不直言过失,隐约其词,使之自悟。”如此看来,谲谏成为一种达到良好愿望的手段,是一种劝人改过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组 中国 汉字
下载PDF
不完而美
17
作者 刘墉 《学习之友》 2020年第4期5-5,共1页
劝说朋友,话不必说尽,只要心领神会,便当止住,否则就是哕唆。亲朋小聚,饮不必求醉,只要陶然快意,便当止住,否则就是酗酒。做文章,句子不要太显,诡文而谲谏,寓言以讽喻,点景以生情,意味更见深长。绘画,笔墨不必过周,以拙为巧,以空为灵,... 劝说朋友,话不必说尽,只要心领神会,便当止住,否则就是哕唆。亲朋小聚,饮不必求醉,只要陶然快意,便当止住,否则就是酗酒。做文章,句子不要太显,诡文而谲谏,寓言以讽喻,点景以生情,意味更见深长。绘画,笔墨不必过周,以拙为巧,以空为灵,含不尽之意于画外,境界更见幽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景 酗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