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现实困境与提升方略——以里约奥运会为切入点 |
张晓义
永树理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1
|
|
2
|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 |
师文静
|
《青年记者》
|
2009 |
8
|
|
3
|
突发事件情境下的政府网络话语研究 |
师硕
王国华
|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4
|
论休闲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失、风险与重构 |
黎海燕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5
|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
梁蓬飞
殷俊
|
《声屏世界》
|
2002 |
8
|
|
6
|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
尚琼琼
|
《青年记者》
|
2010 |
5
|
|
7
|
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
邓星华
蒲毕文
曾诚
朱小涛
梁立启
丛密林
黄启龙
孙晨晨
刘仲豪
李禄玉
董乙锋
|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8
|
网络视频使民间话语走向主流化 |
任一慧
|
《青年记者》
|
2010 |
5
|
|
9
|
播客的传播特点与社会影响 |
郭倩汝
|
《青年记者》
|
2009 |
2
|
|
10
|
事件诗学的多模态共轭与民族文学的定位 |
张进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24 |
0 |
|
11
|
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方向与路径 |
杨晨曦
|
《科教文汇》
|
2016 |
1
|
|
12
|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
王利娜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3
|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与角色嬗变 |
刘再丽
|
《视听》
|
2015 |
3
|
|
14
|
博客对旧传播模式的改变 |
李雪松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农民在电视媒介中话语权的缺失与对策 |
闫瑞
刘静
|
《青年记者》
|
2011 |
2
|
|
16
|
新媒体视角下政府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 |
叶芳
|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向导》周报的舆论动员策略--以1923年乐志华案为例 |
付红安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8
|
电视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
孟丽娜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9
|
2022美术:共情与共创 |
郑工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3 |
1
|
|
20
|
轮盘式广播新闻评论样态探析——以广西新闻综合广播为例 |
吴霰
|
《视听》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