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寂静
1
作者 范小雅 《最小说》 2024年第1期93-94,共2页
内容简介:诗人范小雅的这部诗集,收录诗人多年创作的诗歌百余首。这些诗虽短小,却意蕴丰富,在日常生活呈现和个人的精神世界诘问上,多有创见。
关键词 小雅 诘问 意蕴丰富 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诗集 诗歌
下载PDF
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福贵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1,M0003,共5页
当被人诘问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无知或无奈留给了问询者,虽说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是我们真的很少思考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为什么对他们没有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是对文艺批评... 当被人诘问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将无知或无奈留给了问询者,虽说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但是我们真的很少思考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为什么对他们没有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是对文艺批评的社会价值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个人话语 思想逻辑 审美价值 诘问 真实性 发挥作用 无奈
原文传递
“自我”的辨认、诘问与反抗——李修文散文论
3
作者 徐刚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7,共6页
初识李修文,缘于他的那部《山河袈裟》,这大概是一部有关失败者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写各行各业的失败者,从叙述人--那个写不出东西的失败作家延展开去,面对的尽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是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 初识李修文,缘于他的那部《山河袈裟》,这大概是一部有关失败者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写各行各业的失败者,从叙述人--那个写不出东西的失败作家延展开去,面对的尽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是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他们可能是沦落风尘的母亲、痛失独女的父亲、流落他乡的卖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大成之作 李修文 诘问 流落他乡 失败者
下载PDF
诘问下的反思——管建华教授音乐教育观 被引量:4
4
作者 项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6,I0002,共7页
管建华教授诘问:"有一种说法,以今天的音乐学院体制,阿炳考不上民乐系,刘天华考不上作曲系,梅兰芳考不上歌剧系,王光祈考不上音乐学系。"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领军人物管建华教授对中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也是其倡导构建&qu... 管建华教授诘问:"有一种说法,以今天的音乐学院体制,阿炳考不上民乐系,刘天华考不上作曲系,梅兰芳考不上歌剧系,王光祈考不上音乐学系。"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领军人物管建华教授对中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也是其倡导构建"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体系"的初衷,反映了管教授的音乐教育观。他以国际视野把握中国、东方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同与异,以本土意识去探索并践行多元文化下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体系架构,汲取西方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不等于盲目,恰恰是在世界多元中去把握中国这一元应如何独立性存在,否则便会迷失自我。诘问音犹在耳,斯人驾鹤西归,何为母语,何以东方,中国音乐教育的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中国音乐学界应有自己的深层思考与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视野 本土意识 音乐教育体制 诘问 反思
下载PDF
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宏洪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6-81,75,共7页
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张宏洪我在拙作《单一与丰富的有机结合——一论天问的艺术成就》中①,论述了屈原《天问》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艺术特点:一问到底的单一形式同问式、句法的富于变化有机... 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张宏洪我在拙作《单一与丰富的有机结合——一论天问的艺术成就》中①,论述了屈原《天问》在形式上有一个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艺术特点:一问到底的单一形式同问式、句法的富于变化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当然,《天问》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 一元与多元 屈原 艺术成就 艺术特点 结构布局 诘问 相融 游国恩 王夫之
下载PDF
事实证明之一般原理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以《红色娘子军》著作权案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界融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43,共9页
事实证明一般原理认为,当事人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实承担主张负担,不主张的事实视为不存在;对自己主张的事实须承担举证负担,没有证据的,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提供的证据,必须承担心证负担,通过证据调查与辩论,如果... 事实证明一般原理认为,当事人对有利于自己的事实承担主张负担,不主张的事实视为不存在;对自己主张的事实须承担举证负担,没有证据的,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提供的证据,必须承担心证负担,通过证据调查与辩论,如果不能使法官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心证,自己的事实主张得不到判决支持;在发生事实证明真伪不明情形时,有承担证明负担的当事人承受诉讼不利后果。根据该一般原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著作权案中有关事实认定大有研究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诘问 主张责任 举证责任 心证责任 证据评价 证明力
下载PDF
论苏格拉底的幸福观——以《申辩篇》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孔祥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50,共5页
从德性与知识的关系出发,各式各样的追随者将苏格拉底对幸福的看法发展为三种基本理论:德性工具论、德性自足论和德性至上论。从"灵魂"和"幸福"的原初含义看,苏格拉底的幸福观更贴近"灵魂"的原意:保持&qu... 从德性与知识的关系出发,各式各样的追随者将苏格拉底对幸福的看法发展为三种基本理论:德性工具论、德性自足论和德性至上论。从"灵魂"和"幸福"的原初含义看,苏格拉底的幸福观更贴近"灵魂"的原意:保持"活"的生命原则,并在活的过程中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诘问"是审查生活、获取幸福的重要手段。"好人"不是通常意义上道德高尚的人,而是善于统筹一切、使之真正有益于自我人生的人。"死后"则开启了灵魂的新航程、生发出"幸福"的新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申辩篇》 灵魂 幸福 诘问 死后
下载PDF
文学场域:从教堂到卖场
8
作者 朱斌峰 《文学自由谈》 2022年第1期96-101,共6页
12014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曾发出这样的诘问:“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在我看来,这个发问对作家的要... 12014年诺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曾发出这样的诘问:“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在我看来,这个发问对作家的要求有些苛责了。当文字从金石、砖瓦变成松散的沙子后,当下作家要从时代语境中超拔出来,用文字堆起沙塔,谈何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域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时代语境 法国作家 旧时代 诺奖 碎片化 诘问
原文传递
对“道德生产力”的诘问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兆明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3,共2页
“道德是生产力”,这是时下比较时髦、比较流行的说法(尽管文字表述略有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提出这个命题的本意可能是好的,是想说明道德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这种提法本身... “道德是生产力”,这是时下比较时髦、比较流行的说法(尽管文字表述略有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提出这个命题的本意可能是好的,是想说明道德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这种提法本身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应当予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要素 劳动者 物质生产力 劳动态度 科学知识 诘问 劳动力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剥离与诘问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家琪 《天涯》 1998年第2期149-151,共3页
昨天接到你的信,知道了你对前几篇《旅法笔记》的看法,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过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在法国所看到的一切,几乎都是闭着眼在看——用心去读。卡尔维诺曾说,人有两种想象过程,一种始于词语,达到视觉形象;再... 昨天接到你的信,知道了你对前几篇《旅法笔记》的看法,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过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我在法国所看到的一切,几乎都是闭着眼在看——用心去读。卡尔维诺曾说,人有两种想象过程,一种始于词语,达到视觉形象;再一种始于视觉形象,达到语言表现。我觉得我是始于词语,达到语言表现。全部想象力和思想都纠缠在词语上。而且这里的词语绝对指的是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诘问 中国传统 “面子” 忠孝 词语 “脸” 语言表现 财产 经验事实 三重关系
原文传递
批评家的诘问与代为作答--张柠小说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诗宇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8,共11页
谁都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处世哲学不适用于文学批评,否则文学便无需进步。但当批评家拿起小说家的笔,这个常识就变成了"双刃剑",他们的创作注定经受更严苛的审视。人们会期待这些提供判断、制定标准的人... 谁都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处世哲学不适用于文学批评,否则文学便无需进步。但当批评家拿起小说家的笔,这个常识就变成了"双刃剑",他们的创作注定经受更严苛的审视。人们会期待这些提供判断、制定标准的人能亲自下场,用霹雳手段给有些疲软的纯文学来一场"言传身教",但恐怕也更乐见批评家用平庸的创作证明"知易行难"以及文学批评说得"天花乱坠",其实根本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小说论 纯文学 知易行难 言传身教 批评家 处世哲学 诘问
原文传递
另一只眼睛——试析刘亮程的文学世界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守银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7-72,共6页
从以道的眼光看世界,直觉的能力,诘问与悲悯,性灵等视角对当代著名作家刘亮程的文学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刘亮程文学世界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精神向度。
关键词 刘亮程 文学世界 直观 诘问 怜悯 性灵
下载PDF
幸福礼赞
13
作者 何玲玲 王俊禄 《瞭望》 2021年第8期32-33,共2页
“人类一切活动持续不变的目标就是幸福”“人的行为终极目的是幸福”……关于幸福,从普罗大众到哲人先贤,无不在寻找幸福的钥匙这个命题时常闯入哲学的领地,更是屡遭现实的诘问.对于“幸福”的理解,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有人说,幸福是... “人类一切活动持续不变的目标就是幸福”“人的行为终极目的是幸福”……关于幸福,从普罗大众到哲人先贤,无不在寻找幸福的钥匙这个命题时常闯入哲学的领地,更是屡遭现实的诘问.对于“幸福”的理解,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有人说,幸福是夕阳下公园里嬉闹孩童的笑隔;有人说,幸福是风雪归来时母亲温暖的姜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大众 因时而变 终极目的 诘问 因人而异 人的行为 孩童
原文传递
产婆法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陈卫 《电脑与电信》 2007年第8期65-66,共2页
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研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当前中专生的学习和心理现状,结合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尝试将产婆法应用到"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当中,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产婆法 任务驱动法 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性 诘问 任务
下载PDF
人民作家马烽的人生愿景与文学追求
15
作者 艾斐 《党史文汇》 2020年第6期44-46,共3页
"京华虽好,决非久留之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理,但却是一个作家的心声。这个作家,就是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马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马烽,出生于山西孝义农村。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次携家带口迁出北京到... "京华虽好,决非久留之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理,但却是一个作家的心声。这个作家,就是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马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马烽,出生于山西孝义农村。在他的一生中,有两次携家带口迁出北京到山西农村安家落户的经历。第一次是1956年,当时他在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任辅导老师,夫人段杏绵是《中国少年报》记者,全家都在北京生活,但他心里却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并在不断地自我诘问:"文学是人民的赋予,是生活的恩赐,如若长期脱离生活和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协会 辅导老师 山西农村 文学追求 马烽 山西孝义 安家落户 诘问
原文传递
法庭诘问的五大要点与实战演练
16
作者 赵鹏 李斌 《法律与生活》 2021年第10期62-63,共2页
法庭诘问是指在法庭上针对不属实的证言,通过巧妙有力的发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还事实本来面目。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可以运用证据将其不实证言推翻,而不必进行诘问。但巧妙的法庭诘问不仅能直接影响法庭的气氛,使听诉者进一步了... 法庭诘问是指在法庭上针对不属实的证言,通过巧妙有力的发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还事实本来面目。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可以运用证据将其不实证言推翻,而不必进行诘问。但巧妙的法庭诘问不仅能直接影响法庭的气氛,使听诉者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而且能更好地把握案件的争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真相 实战演练 证言 法庭 诘问 争议点 运用证据 自相矛盾
原文传递
诘问(四首)
17
作者 游以飘 《江南(诗)》 2019年第1期42-43,共2页
胡乱凡人的事,一桩也不缺失一桩也不井然有序,伤风,咳嗽,发烧悉数不按一座城市的日程,何况一国的年份偶发一些外感与流感,去年乱人心神的风雪叨絮边境的冲击,以及防守。小兵的烦恼等量于大将的忧愁,皆与饥饱有关总不成胡乱一番.
关键词 诗歌 中国 诘问
原文传递
意义的延续与经典的准备
18
作者 金春平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F0002,共2页
文学批评的当前盛况表明,批评是文学场域当中不可冒犯的主角,它经常被视为文学新生儿的鉴定者、文学纷争的审判官、文学意义迷途的牧师、文学经典的寻宝者,这一切宣示出批评具有特殊的话语威力:文学的发现、甄别、分析、阐释、判断;批... 文学批评的当前盛况表明,批评是文学场域当中不可冒犯的主角,它经常被视为文学新生儿的鉴定者、文学纷争的审判官、文学意义迷途的牧师、文学经典的寻宝者,这一切宣示出批评具有特殊的话语威力:文学的发现、甄别、分析、阐释、判断;批评的话语权威又经常遭受来自周边力量的反抗,作家的诘问、读者的悻然、市场的蛊惑、文学性的讥讽、学科等级的压迫,批评话语的有效性不得不一次次忍受被审视的煎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义 话语权威 文学经典 批评话语 文学场域 文学批评 鉴定者 诘问
原文传递
课堂对话的“打球”艺术
19
作者 周信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第11期49-50,共2页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首席”作用,通过高质量的“发球”(提问),巧妙的“传球”(追问),合理的“进攻”(诘问).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和碰撞,进而提升对话质量。
关键词 发球提问 传球 追问 进攻 诘问
下载PDF
启迪
20
作者 王家铭 陈先发(指导) 丁鹏(指导) 《诗刊》 2020年第23期33-36,共4页
推荐语:王家铭的诗风,有自成风格的节奏感,有比较灵动的语言触觉,整体上轻逸有度,温柔而有力。文本内容上立足于对现实的洞察和沉思,倾向于自我诘问,属于有难度地“贴地飞行”,读者可以从他的文本中勾勒出他清晰的诗歌形象。他的诗有比... 推荐语:王家铭的诗风,有自成风格的节奏感,有比较灵动的语言触觉,整体上轻逸有度,温柔而有力。文本内容上立足于对现实的洞察和沉思,倾向于自我诘问,属于有难度地“贴地飞行”,读者可以从他的文本中勾勒出他清晰的诗歌形象。他的诗有比较规则的外形,显示出对文本有着较成熟的把控能力,文本的自觉程度也很高,从多个维度观照,他确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青年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诗人 轻逸 诗歌形象 贴地飞行 诘问 文本内容 推荐语 节奏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