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诗学机制——以《青春之歌》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龙永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3,共9页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史书写的重要作品,它在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形成了特有的诗学机制。作者的生活经验是《青春之歌》的本事,但叙述者按照时代语境和精神气候的要求对人物、事件和情境本事进行了应有的择取和改造。...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史书写的重要作品,它在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形成了特有的诗学机制。作者的生活经验是《青春之歌》的本事,但叙述者按照时代语境和精神气候的要求对人物、事件和情境本事进行了应有的择取和改造。主流意识形态中知识分子成长认知理论规约了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但叙述者为了获得充分表现知识分子革命取向的审美张力,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了应有的激活和召唤。作品中爱情追求、民族救亡和阶级斗争等让“革命”书写呈现出样态和属性的丰富性。民族革命场域的建构,让“白骨头”的林道静获得了革命合法性身份;而在对学生运动的回溯和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改造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具有了独特的美学特质,知识分子作为革命历史主体也实现了文学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革命知识分子
诗学
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上)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3期5-12,共8页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形态。其次 ,情感是诗歌体制组合的纽带和内在动力 ,其旋转方向和形态 ,则受深层的意义支配。同时 ,这种诗学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沉郁顿挫风格
共振原理
诗歌
文学评论
唐代
忧患意识
诗学
机制
情感
意义空间
全文增补中
从The Kite Runner两个中译本看诗学机制对翻译的影响
3
作者
温纯
斯月婵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18期115-118,共4页
勒菲弗尔的改写和操纵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受制于目的语的各种社会文化要素,诗学机制是“操纵”翻译的要素之一。通过对小说The Kite Runner李继宏和李静宜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受到目的语诗学机制的操纵程度高于后...
勒菲弗尔的改写和操纵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受制于目的语的各种社会文化要素,诗学机制是“操纵”翻译的要素之一。通过对小说The Kite Runner李继宏和李静宜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受到目的语诗学机制的操纵程度高于后者,主要表现在采用删除、模糊淡化、貌似对应的表达等翻译策略处理特色文化表达,句式更加自然和贴近中文表达习惯,大量使用成语、俗语、俚语。文章指出尽管实现文化传递困难重重,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还是应该尽力在传递原语文化和保证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之间取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Kite
Runner
翻译策略差异
诗学
机制
文化传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离骚》的诗学机制
4
作者
杨义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9,共10页
关键词
诗学
机制
《离骚》
心理逻辑
旋律感
戏剧性
精神困境
两难选择
精神探索
原文传递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下)
5
作者
杨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5-10,共6页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形态 ;其次 ,情感是诗歌体制组合的纽带和内在动力 ,其旋转方向和形态 ,则受深层的意义支配 ;同时 ,这种诗学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沉郁屯挫风格
共振原理
诗歌
艺术风格
诗学
机制
灾难感
抒情
优惠意识
情感
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题名
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诗学机制——以《青春之歌》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龙永干
机构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出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3,共9页
文摘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史书写的重要作品,它在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形成了特有的诗学机制。作者的生活经验是《青春之歌》的本事,但叙述者按照时代语境和精神气候的要求对人物、事件和情境本事进行了应有的择取和改造。主流意识形态中知识分子成长认知理论规约了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但叙述者为了获得充分表现知识分子革命取向的审美张力,对传统文化心理进行了应有的激活和召唤。作品中爱情追求、民族救亡和阶级斗争等让“革命”书写呈现出样态和属性的丰富性。民族革命场域的建构,让“白骨头”的林道静获得了革命合法性身份;而在对学生运动的回溯和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改造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具有了独特的美学特质,知识分子作为革命历史主体也实现了文学认同。
关键词
杨沫
《青春之歌》
革命知识分子
诗学
机制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上)
被引量:
1
2
作者
杨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3期5-12,共8页
文摘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形态。其次 ,情感是诗歌体制组合的纽带和内在动力 ,其旋转方向和形态 ,则受深层的意义支配。同时 ,这种诗学机制 。
关键词
杜甫
沉郁顿挫风格
共振原理
诗歌
文学评论
唐代
忧患意识
诗学
机制
情感
意义空间
Keywords
DU Fu
profoundness and forcefulness
resonant principle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从The Kite Runner两个中译本看诗学机制对翻译的影响
3
作者
温纯
斯月婵
机构
广东省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上海精中教育集团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第18期115-118,共4页
文摘
勒菲弗尔的改写和操纵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受制于目的语的各种社会文化要素,诗学机制是“操纵”翻译的要素之一。通过对小说The Kite Runner李继宏和李静宜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受到目的语诗学机制的操纵程度高于后者,主要表现在采用删除、模糊淡化、貌似对应的表达等翻译策略处理特色文化表达,句式更加自然和贴近中文表达习惯,大量使用成语、俗语、俚语。文章指出尽管实现文化传递困难重重,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还是应该尽力在传递原语文化和保证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之间取得平衡。
关键词
The
Kite
Runner
翻译策略差异
诗学
机制
文化传递
分类号
H213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离骚》的诗学机制
4
作者
杨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9,共10页
关键词
诗学
机制
《离骚》
心理逻辑
旋律感
戏剧性
精神困境
两难选择
精神探索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下)
5
作者
杨义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5-10,共6页
文摘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风格 ,源于因广博的内容 ,有限的篇幅以及诗人的工力和苦心孤诣之间形成的共振性诗学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强大坚韧的组合功能 ,包融了作者的灾难感和忧患意识。在共振显现上 ,首先表现为感情共振 ,其结构多为双情感系统形态 ;其次 ,情感是诗歌体制组合的纽带和内在动力 ,其旋转方向和形态 ,则受深层的意义支配 ;同时 ,这种诗学机制 。
关键词
杜甫
沉郁屯挫风格
共振原理
诗歌
艺术风格
诗学
机制
灾难感
抒情
优惠意识
情感
文学评论
Keywords
DU Fu
profoundness and forcefulness
resonant principle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诗学机制——以《青春之歌》为中心的考察
龙永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上)
杨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
1
全文增补中
3
从The Kite Runner两个中译本看诗学机制对翻译的影响
温纯
斯月婵
《中国民族博览》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离骚》的诗学机制
杨义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0
原文传递
5
杜诗抒情的共振原理(下)
杨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
0
全文增补中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