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1
作者
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学问、赋比兴、穷而后工等传统诗学概念的价值定位,这些概念又可以以文学史观和诗人主体为出发点建构逻辑关系。诗学核心概念温柔敦厚所面临的困境及阐释途径,便极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文学史观
诗人
主体
温柔敦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意象的灵视性
被引量:
3
2
作者
邢海珍
《绥化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意象
理性经验
诗歌艺术
诗人
主体
直觉感应
哲学精神
诗歌意象
主体
精神
理性思维
“母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抒情诗的主体定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俞兆平
《文学评论》
1987年第3期95-101,共7页
一、思想史上,由群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诗由叙事向抒情的演变。人类的出现,使缺乏理智生命的世界苏醒了,智慧与创造给了孕育我们的星球以生机和活力,混沌一体的世界也因之产生分化与对立,一方面是具有意识与认识能力的理智生命...
一、思想史上,由群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诗由叙事向抒情的演变。人类的出现,使缺乏理智生命的世界苏醒了,智慧与创造给了孕育我们的星球以生机和活力,混沌一体的世界也因之产生分化与对立,一方面是具有意识与认识能力的理智生命的主体,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对应的、成为认识对象的物质存在的客体。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并非是朝夕间的突变,它和人的感官一样,也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当古代先哲跟随着亚里士多德致力于本体论的研究时,对客体世界本原追寻成了主导的趋势,此时人的主体意识中的内省力尚十分薄弱,人的精神界内在的潜能尚未爆发出照亮自身的光焰,主体意识有的表现为从原始宗教沿袭而来的灵魂观念,灵魂成了人的认识的载体;有的表现为与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自我意识
主体
意识
群体意识
主客体关系
黑格尔
本体论
诗人
主体
主体
性
创作
主体
原文传递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
被引量:
1
4
作者
朱德发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81-86,共6页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朱德发中国是个诗国,更是个山水诗大国,历代诗论付山水诗都有界定,尤其现代曾一度出现“山水诗讨论热”,众说纷纭,至今未取得共识。这是合乎学术发展现律的,也说明山水诗内涵外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既...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朱德发中国是个诗国,更是个山水诗大国,历代诗论付山水诗都有界定,尤其现代曾一度出现“山水诗讨论热”,众说纷纭,至今未取得共识。这是合乎学术发展现律的,也说明山水诗内涵外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然山水诗是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自然山水美
审美经验
审美对象
诗人
主体
审美感受
脑皮层
审美情感
审美感情
自然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意象诗论
5
作者
俞兆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13,共5页
在诗歌艺术中,有重理性节制的古典主义诗作,有重知觉把握的现实主义诗作,有重情感直抒的浪漫主义诗作,有重理性异化的现代主义诗作。但以上各种类型的诗作,其创作主体均处于与对象客体分立的状态,或置身于对象之外,以自我的理智意识涵...
在诗歌艺术中,有重理性节制的古典主义诗作,有重知觉把握的现实主义诗作,有重情感直抒的浪漫主义诗作,有重理性异化的现代主义诗作。但以上各种类型的诗作,其创作主体均处于与对象客体分立的状态,或置身于对象之外,以自我的理智意识涵盖、牢笼客体,或也投身于对象,但却把主体的情感、意志外加、化染于客体。总之,诗人所把握的对象是被动的,是受制于诗人主体的。诚然,主体精神的外化,是艺术生成的渊源,但是人的审美需求是一个奇妙的复合体,在强烈地展现诗人主体性的同时,能否有一种与对象客体保持和谐、融合的平行观照的审美方式呢?这也就是意象主义诗作产生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诗
诗人
主体
审美观照
蔡其矫
意象主义
对象客体
审美需求
意志
浪漫主义
当代诗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沈德潜对诗人主体的提升及对格调派的超越
6
作者
唐芸芸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沈德潜在叶燮的基础上对诗人主体作了进一步提升。他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强调古今性情相通,师古应该依据“性之所近”,超越格调派的“以古人格调写今人性情”;他重视诗人主体的道德修养,又以“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的正变论,...
沈德潜在叶燮的基础上对诗人主体作了进一步提升。他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强调古今性情相通,师古应该依据“性之所近”,超越格调派的“以古人格调写今人性情”;他重视诗人主体的道德修养,又以“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的正变论,确定对诗人主体性情之正的要求,指向“温柔敦厚,不拘一格”,解决了格调派一直绕不开的性情与格调二元对立;他也关注人伦关系及山水之助,并以此激发性情,超越诗内格调,走向了诗外工夫,二者都是其论诗首推的“宗旨”。而指向“体裁”“音节”的“风格”,则与诗人主体之气骨有关,“神韵”即为诗人运作才思以去迹象带来的表现效果,这已然超越“格调”论诗的范围。沈德潜以诗人主体为核心的宗旨、体裁、音节、神韵的论诗体系,已经超越了格调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诗人
主体
宗旨
格调
神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人李益的个性心理特征
7
作者
张应斌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4-41,共8页
诗歌总是精神的产儿,无论它出自灵感,还是来自苦吟,都必然是主体的自由创造,这当然无意抹煞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个唯物论的特点,而是强调一直被忽视的创作主体的灵性——诗人主体精神的个性对于艺术个性的作用。心灵的个性,带来创作...
诗歌总是精神的产儿,无论它出自灵感,还是来自苦吟,都必然是主体的自由创造,这当然无意抹煞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个唯物论的特点,而是强调一直被忽视的创作主体的灵性——诗人主体精神的个性对于艺术个性的作用。心灵的个性,带来创作主体思维方式、致思途径、感受和表达的特殊性,从而生成转化为诗歌的艺术个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按照他的诗性的个性去掌握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和命运以及内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换一角度说,一个文艺家的艺术独创性,“植根于文艺家的个性之中,为文艺家特殊气质、特殊感受、特殊经验、特殊心境决定着。”因此,弄清诗人个性心理特征,是研究他的诗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心理特征
李益
艺术个性
艺术独创性
诗人
主体
自由创造
抒情诗
社会生活
内心世界
主体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
8
作者
赵心宪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44-48,共5页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赵心宪生前出版了31种诗集、4种诗论集的沙欧(原名王世达).既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卓尔不群的著名诗人,又是真正自成体系的理论家。如果说诗集可以看到诗人“主要不是用理论而是用作品探索瘛新诗的形式...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赵心宪生前出版了31种诗集、4种诗论集的沙欧(原名王世达).既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卓尔不群的著名诗人,又是真正自成体系的理论家。如果说诗集可以看到诗人“主要不是用理论而是用作品探索瘛新诗的形式”[1]的艰辛足迹的话,上述诗论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鸥
抒情诗
诗论
爱情诗
外化
人生体验
理论思考
主体
意识
诗人
主体
理论内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诗歌的写意空间
9
作者
邢海珍
《绥化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8-24,共7页
关键词
诗歌文体
艺术表现
意象
诗歌创作
实空间
诗歌艺术
思维方式
诗人
主体
象征
“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艾青体”叙事诗
10
作者
张林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76-81,共6页
论“艾青体”叙事诗张林杰一茅盾曾说,在长诗中,他对“艾青体”比较中意①。“艾青体”这一称谓,暗示了艾青长诗(当然包括了他的许多叙事诗)与众不同的格调。但并不是艾青所有的叙事诗都具有这种格调。实际上,真正具备“艾青体”...
论“艾青体”叙事诗张林杰一茅盾曾说,在长诗中,他对“艾青体”比较中意①。“艾青体”这一称谓,暗示了艾青长诗(当然包括了他的许多叙事诗)与众不同的格调。但并不是艾青所有的叙事诗都具有这种格调。实际上,真正具备“艾青体”叙事诗特征的诗歌,总是那一部分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体”叙事诗
拿撒勒人
诗人
主体
现实生活
对应物
客观化
抒情方式
诗论
理想人格
象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人的“角色”与诗的个性
11
作者
邢海珍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32-38,共7页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堰河——我的保姆》
理性经验
诗人
主体
诗歌作品
艺术个性
个性特征
压抑的情感
直觉感应
情感特征
个性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主体外化
12
作者
沙鸥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0-82,共3页
关于主体外化沙鸥自朦胧诗出现以来,这十多年,当代诗歌的一个主要走向是王体外化。主体外化与我们过去常说的表现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主体外化在当代诗歌中突然勃兴,应该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原因。主体化并非完全受西方现代派的...
关于主体外化沙鸥自朦胧诗出现以来,这十多年,当代诗歌的一个主要走向是王体外化。主体外化与我们过去常说的表现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主体外化在当代诗歌中突然勃兴,应该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原因。主体化并非完全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国新诗早期阶段兴旺过,古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性
人生体验
复杂性
诗人
主体
外化
西方现代派
鸟的意象
主观世界
当代诗歌
表现生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小我与大我
13
作者
林焕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3-55,共3页
关于自我问题,近年来,文坛上进行了颇多讨论,一般都提倡文学艺术须要表现自我,甚至有一位大画家说,艺术是绝对的表现自我。这一讨论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多年来几乎不能容忍作家表现其自我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一切...
关于自我问题,近年来,文坛上进行了颇多讨论,一般都提倡文学艺术须要表现自我,甚至有一位大画家说,艺术是绝对的表现自我。这一讨论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多年来几乎不能容忍作家表现其自我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艺术中,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优秀之作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浓或淡都存在着自我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自我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思想感情
作家艺术家
作品
思想情绪
诗人
主体
文坛
现代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古山水诗主客关系的转变
14
作者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8年第4期12-19,共8页
中古山水诗的发展,可以从诗人和山水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加以考察。东晋山水诗中,诗人主体和山水客体是统一的,但这是在哲学本体性概念上的统一,诗人主要是借山水来表现自然之道。元嘉时期,诗人重视山水本身之美,主客关系反倒分离,诗中的...
中古山水诗的发展,可以从诗人和山水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加以考察。东晋山水诗中,诗人主体和山水客体是统一的,但这是在哲学本体性概念上的统一,诗人主要是借山水来表现自然之道。元嘉时期,诗人重视山水本身之美,主客关系反倒分离,诗中的情、景、理处于疏远状态。到了齐梁时期,山水成为诗人抒情的对象,心物相感,情景相生,主客双方达到了新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主客关系
自然之道
审美活动
主客统一
审美意识
情景相生
诗人
主体
东晋
发展历史
原文传递
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
15
作者
杨远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1-24,共4页
这肯定是一个乍看令人十分费解的悖论命题。然而,它却真实无情地包含着诗坛现实给与我们的悲凉与警示,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诗的自觉从沉沉的梦床上醒来以后,却惊惶地发现诗人已不知去向! 元需争论,“文”,当然可以“...
这肯定是一个乍看令人十分费解的悖论命题。然而,它却真实无情地包含着诗坛现实给与我们的悲凉与警示,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诗的自觉从沉沉的梦床上醒来以后,却惊惶地发现诗人已不知去向! 元需争论,“文”,当然可以“载道”;“诗”,当然可以“言志”。至今,我们仍对那些对“文以载道”、“诗言志”续续有着浓厚兴趣并将此律条付诸创作实践的作家诗人,保证着相当的支持和尊敬。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主体
语言
现代诗
“文”
新小说派
非语义
诗歌
文以载道
存在方式
“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刘克庄诗人主体论的道德化倾向及其他
16
作者
景红录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5-59,共5页
刘克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评判诗人诗作的首要标准,关注诗人的品性气节和道德修养,强调忠爱仁义、孝敬谦慎等品性对于诗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的诗人主体论带有明显的道德化倾向。这一标准的形成虽然有着时代政治文化的根源,但显...
刘克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评判诗人诗作的首要标准,关注诗人的品性气节和道德修养,强调忠爱仁义、孝敬谦慎等品性对于诗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的诗人主体论带有明显的道德化倾向。这一标准的形成虽然有着时代政治文化的根源,但显然并非合适的文学批评标准。另外,刘克庄还把气魄力量、书本学问和静定心态也看作是诗人必备的素质条件,追求雄大、广博和平和的良好状态,虽自有其道理,但也各有其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克庄
诗人
主体
论
道德化倾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17
作者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共7页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视诗人的特殊禀赋,无论隐秘的基因或是偏爱的词根都是织入文本经纬的血肉。当主体性多种成因内化为文本自身,才是主体性的真正显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主体
性
正面形塑
内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诗情之早悟到学人之幽思——李新宇诗歌论
18
作者
赵思运
《关东学刊》
2016年第3期26-37,共12页
李新宇早期的潜在写作疏离了虚假的主流诗歌话语,彰显出以"死亡情结"为核心的幽暗意识。他的诗人主体形象的自觉,使其作品不仅具有诗情,而且具有诗思的穿透力。特别是长诗三部曲,披示了一代年轻人在民族废墟上灵魂探寻的心路...
李新宇早期的潜在写作疏离了虚假的主流诗歌话语,彰显出以"死亡情结"为核心的幽暗意识。他的诗人主体形象的自觉,使其作品不仅具有诗情,而且具有诗思的穿透力。特别是长诗三部曲,披示了一代年轻人在民族废墟上灵魂探寻的心路历程,其中的"逆太阳情结"和"大地情结"("庄园情结")颇富辨析空间。从诗情向诗思的嬗变,或许可以叠现李新宇从诗人角色向学人角色转型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写作
诗人
主体
形象
李新宇
学者角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优美形式与高洁心灵的艺术呈示——浅评谢世祥的《咏画诗笺》
19
作者
刘树元
王彩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1-61,共1页
谢世祥的《咏画诗笺》,采取了古代的传统形式来传达和表现当代人审美理想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对其进行多种方法的、全方位的审视,从作品中可窥测其美的诗心、和谐的艺术形式以及健康的人格力量。 古体律绝形式的诗歌语言高度凝...
谢世祥的《咏画诗笺》,采取了古代的传统形式来传达和表现当代人审美理想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对其进行多种方法的、全方位的审视,从作品中可窥测其美的诗心、和谐的艺术形式以及健康的人格力量。 古体律绝形式的诗歌语言高度凝炼、集中,字数均衡整齐具有外观美,音韵的严格,节奏的抑扬,更适合吟唱和流传。世祥同志以现代诗人的睿智,把握这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遵循古典律绝形式而不泥古,又揉进了新诗的创新精神于其中。由是,《咏画诗笺》“不象古典诗词那样严格讲求诗句的平仄,粘、对,对仗,韵脚合辙等,只要四句、八句地写成一组,有诗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评
律绝
牡丹
诗心
韵脚
古典诗词
艺术形式
诗人
主体
字数
艺术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魂片羽
20
作者
郭光豹
《诗刊》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诗魂
历史
现实
塑造形象
创造
诗人
主体
声音
土地
感情世界
古今中外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1
作者
唐芸芸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基金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与逻辑进程”(17XZW019)。
文摘
清代唐宋诗之争是关乎诗歌本质、诗歌与作家、诗歌功用、诗歌流变、诗歌批评等一系列主要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些主要理论问题首先集中体现于杜诗、严羽《沧浪诗话》、宋诗和竟陵派。清代唐宋诗之争绝不是简单的师法策略问题,而是对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学问、赋比兴、穷而后工等传统诗学概念的价值定位,这些概念又可以以文学史观和诗人主体为出发点建构逻辑关系。诗学核心概念温柔敦厚所面临的困境及阐释途径,便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文学史观
诗人
主体
温柔敦厚
Keywords
the dispute on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poet subject
orthodoxy of temperament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意象的灵视性
被引量:
3
2
作者
邢海珍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意象
理性经验
诗歌艺术
诗人
主体
直觉感应
哲学精神
诗歌意象
主体
精神
理性思维
“母亲”
分类号
I05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抒情诗的主体定性
被引量:
1
3
作者
俞兆平
出处
《文学评论》
1987年第3期95-101,共7页
文摘
一、思想史上,由群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诗由叙事向抒情的演变。人类的出现,使缺乏理智生命的世界苏醒了,智慧与创造给了孕育我们的星球以生机和活力,混沌一体的世界也因之产生分化与对立,一方面是具有意识与认识能力的理智生命的主体,另一方面是与之相对应的、成为认识对象的物质存在的客体。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并非是朝夕间的突变,它和人的感官一样,也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当古代先哲跟随着亚里士多德致力于本体论的研究时,对客体世界本原追寻成了主导的趋势,此时人的主体意识中的内省力尚十分薄弱,人的精神界内在的潜能尚未爆发出照亮自身的光焰,主体意识有的表现为从原始宗教沿袭而来的灵魂观念,灵魂成了人的认识的载体;有的表现为与氏族。
关键词
抒情诗
自我意识
主体
意识
群体意识
主客体关系
黑格尔
本体论
诗人
主体
主体
性
创作
主体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
被引量:
1
4
作者
朱德发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81-86,共6页
文摘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朱德发中国是个诗国,更是个山水诗大国,历代诗论付山水诗都有界定,尤其现代曾一度出现“山水诗讨论热”,众说纷纭,至今未取得共识。这是合乎学术发展现律的,也说明山水诗内涵外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然山水诗是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关键词
山水诗
自然山水美
审美经验
审美对象
诗人
主体
审美感受
脑皮层
审美情感
审美感情
自然美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象诗论
5
作者
俞兆平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13,共5页
文摘
在诗歌艺术中,有重理性节制的古典主义诗作,有重知觉把握的现实主义诗作,有重情感直抒的浪漫主义诗作,有重理性异化的现代主义诗作。但以上各种类型的诗作,其创作主体均处于与对象客体分立的状态,或置身于对象之外,以自我的理智意识涵盖、牢笼客体,或也投身于对象,但却把主体的情感、意志外加、化染于客体。总之,诗人所把握的对象是被动的,是受制于诗人主体的。诚然,主体精神的外化,是艺术生成的渊源,但是人的审美需求是一个奇妙的复合体,在强烈地展现诗人主体性的同时,能否有一种与对象客体保持和谐、融合的平行观照的审美方式呢?这也就是意象主义诗作产生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
意象诗
诗人
主体
审美观照
蔡其矫
意象主义
对象客体
审美需求
意志
浪漫主义
当代诗坛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沈德潜对诗人主体的提升及对格调派的超越
6
作者
唐芸芸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与逻辑进程”(17XZW019)。
文摘
沈德潜在叶燮的基础上对诗人主体作了进一步提升。他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强调古今性情相通,师古应该依据“性之所近”,超越格调派的“以古人格调写今人性情”;他重视诗人主体的道德修养,又以“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的正变论,确定对诗人主体性情之正的要求,指向“温柔敦厚,不拘一格”,解决了格调派一直绕不开的性情与格调二元对立;他也关注人伦关系及山水之助,并以此激发性情,超越诗内格调,走向了诗外工夫,二者都是其论诗首推的“宗旨”。而指向“体裁”“音节”的“风格”,则与诗人主体之气骨有关,“神韵”即为诗人运作才思以去迹象带来的表现效果,这已然超越“格调”论诗的范围。沈德潜以诗人主体为核心的宗旨、体裁、音节、神韵的论诗体系,已经超越了格调派。
关键词
沈德潜
诗人
主体
宗旨
格调
神韵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人李益的个性心理特征
7
作者
张应斌
出处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4-41,共8页
文摘
诗歌总是精神的产儿,无论它出自灵感,还是来自苦吟,都必然是主体的自由创造,这当然无意抹煞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个唯物论的特点,而是强调一直被忽视的创作主体的灵性——诗人主体精神的个性对于艺术个性的作用。心灵的个性,带来创作主体思维方式、致思途径、感受和表达的特殊性,从而生成转化为诗歌的艺术个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的抒情诗人就生活在他的自我里,按照他的诗性的个性去掌握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和命运以及内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换一角度说,一个文艺家的艺术独创性,“植根于文艺家的个性之中,为文艺家特殊气质、特殊感受、特殊经验、特殊心境决定着。”因此,弄清诗人个性心理特征,是研究他的诗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个性心理特征
李益
艺术个性
艺术独创性
诗人
主体
自由创造
抒情诗
社会生活
内心世界
主体
思维方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C95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
8
作者
赵心宪
出处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44-48,共5页
文摘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赵心宪生前出版了31种诗集、4种诗论集的沙欧(原名王世达).既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卓尔不群的著名诗人,又是真正自成体系的理论家。如果说诗集可以看到诗人“主要不是用理论而是用作品探索瘛新诗的形式”[1]的艰辛足迹的话,上述诗论集...
关键词
沙鸥
抒情诗
诗论
爱情诗
外化
人生体验
理论思考
主体
意识
诗人
主体
理论内涵
分类号
H207.25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诗歌的写意空间
9
作者
邢海珍
出处
《绥化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18-24,共7页
关键词
诗歌文体
艺术表现
意象
诗歌创作
实空间
诗歌艺术
思维方式
诗人
主体
象征
“虚”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艾青体”叙事诗
10
作者
张林杰
出处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76-81,共6页
文摘
论“艾青体”叙事诗张林杰一茅盾曾说,在长诗中,他对“艾青体”比较中意①。“艾青体”这一称谓,暗示了艾青长诗(当然包括了他的许多叙事诗)与众不同的格调。但并不是艾青所有的叙事诗都具有这种格调。实际上,真正具备“艾青体”叙事诗特征的诗歌,总是那一部分元气...
关键词
“艾青体”叙事诗
拿撒勒人
诗人
主体
现实生活
对应物
客观化
抒情方式
诗论
理想人格
象征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人的“角色”与诗的个性
11
作者
邢海珍
机构
绥化师专中文系
出处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32-38,共7页
文摘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关键词
《大堰河——我的保姆》
理性经验
诗人
主体
诗歌作品
艺术个性
个性特征
压抑的情感
直觉感应
情感特征
个性艺术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主体外化
12
作者
沙鸥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0-82,共3页
文摘
关于主体外化沙鸥自朦胧诗出现以来,这十多年,当代诗歌的一个主要走向是王体外化。主体外化与我们过去常说的表现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主体外化在当代诗歌中突然勃兴,应该有多方面的深刻的原因。主体化并非完全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国新诗早期阶段兴旺过,古典...
关键词
丰富性
人生体验
复杂性
诗人
主体
外化
西方现代派
鸟的意象
主观世界
当代诗歌
表现生活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小我与大我
13
作者
林焕平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3-55,共3页
文摘
关于自我问题,近年来,文坛上进行了颇多讨论,一般都提倡文学艺术须要表现自我,甚至有一位大画家说,艺术是绝对的表现自我。这一讨论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多年来几乎不能容忍作家表现其自我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艺术中,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优秀之作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浓或淡都存在着自我的因素。
关键词
表现自我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思想感情
作家艺术家
作品
思想情绪
诗人
主体
文坛
现代派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古山水诗主客关系的转变
14
作者
钱志熙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史知识》
1998年第4期12-19,共8页
文摘
中古山水诗的发展,可以从诗人和山水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加以考察。东晋山水诗中,诗人主体和山水客体是统一的,但这是在哲学本体性概念上的统一,诗人主要是借山水来表现自然之道。元嘉时期,诗人重视山水本身之美,主客关系反倒分离,诗中的情、景、理处于疏远状态。到了齐梁时期,山水成为诗人抒情的对象,心物相感,情景相生,主客双方达到了新的统一。
关键词
山水诗
主客关系
自然之道
审美活动
主客统一
审美意识
情景相生
诗人
主体
东晋
发展历史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
15
作者
杨远宏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1-24,共4页
文摘
这肯定是一个乍看令人十分费解的悖论命题。然而,它却真实无情地包含着诗坛现实给与我们的悲凉与警示,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诗的自觉从沉沉的梦床上醒来以后,却惊惶地发现诗人已不知去向! 元需争论,“文”,当然可以“载道”;“诗”,当然可以“言志”。至今,我们仍对那些对“文以载道”、“诗言志”续续有着浓厚兴趣并将此律条付诸创作实践的作家诗人,保证着相当的支持和尊敬。但是。
关键词
诗人
主体
语言
现代诗
“文”
新小说派
非语义
诗歌
文以载道
存在方式
“诗”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刘克庄诗人主体论的道德化倾向及其他
16
作者
景红录
机构
唐山师范学院
出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5-59,共5页
文摘
刘克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评判诗人诗作的首要标准,关注诗人的品性气节和道德修养,强调忠爱仁义、孝敬谦慎等品性对于诗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的诗人主体论带有明显的道德化倾向。这一标准的形成虽然有着时代政治文化的根源,但显然并非合适的文学批评标准。另外,刘克庄还把气魄力量、书本学问和静定心态也看作是诗人必备的素质条件,追求雄大、广博和平和的良好状态,虽自有其道理,但也各有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
刘克庄
诗人
主体
论
道德化倾向
Keywords
Liu Kezhuang
poet oneself
moral tendency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17
作者
陈仲义
机构
厦门城市学院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1,共7页
基金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诗元素化合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FZWB019。
文摘
诗歌文本的构成,比一般文类更多植入诗人主体性。传统诗歌主体,往往形塑为“文如其人”的统一形象,从而赢得较高“价位”,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诗人“分级”考量;同时赋予主体的多重角色分类。在倡导主体人格“精气神”的正面建构时,不应忽视诗人的特殊禀赋,无论隐秘的基因或是偏爱的词根都是织入文本经纬的血肉。当主体性多种成因内化为文本自身,才是主体性的真正显明。
关键词
诗人
主体
性
正面形塑
内化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情之早悟到学人之幽思——李新宇诗歌论
18
作者
赵思运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出处
《关东学刊》
2016年第3期26-37,共12页
文摘
李新宇早期的潜在写作疏离了虚假的主流诗歌话语,彰显出以"死亡情结"为核心的幽暗意识。他的诗人主体形象的自觉,使其作品不仅具有诗情,而且具有诗思的穿透力。特别是长诗三部曲,披示了一代年轻人在民族废墟上灵魂探寻的心路历程,其中的"逆太阳情结"和"大地情结"("庄园情结")颇富辨析空间。从诗情向诗思的嬗变,或许可以叠现李新宇从诗人角色向学人角色转型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潜在写作
诗人
主体
形象
李新宇
学者角色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优美形式与高洁心灵的艺术呈示——浅评谢世祥的《咏画诗笺》
19
作者
刘树元
王彩凤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1-61,共1页
文摘
谢世祥的《咏画诗笺》,采取了古代的传统形式来传达和表现当代人审美理想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对其进行多种方法的、全方位的审视,从作品中可窥测其美的诗心、和谐的艺术形式以及健康的人格力量。 古体律绝形式的诗歌语言高度凝炼、集中,字数均衡整齐具有外观美,音韵的严格,节奏的抑扬,更适合吟唱和流传。世祥同志以现代诗人的睿智,把握这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遵循古典律绝形式而不泥古,又揉进了新诗的创新精神于其中。由是,《咏画诗笺》“不象古典诗词那样严格讲求诗句的平仄,粘、对,对仗,韵脚合辙等,只要四句、八句地写成一组,有诗味。
关键词
浅评
律绝
牡丹
诗心
韵脚
古典诗词
艺术形式
诗人
主体
字数
艺术心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魂片羽
20
作者
郭光豹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诗魂
历史
现实
塑造形象
创造
诗人
主体
声音
土地
感情世界
古今中外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主要理论问题及其逻辑关系
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意象的灵视性
邢海珍
《绥化学院学报》
199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抒情诗的主体定性
俞兆平
《文学评论》
1987
1
原文传递
4
新探与界说:中国山水诗
朱德发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意象诗论
俞兆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沈德潜对诗人主体的提升及对格调派的超越
唐芸芸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诗人李益的个性心理特征
张应斌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沙鸥诗论“主体外化”说试析
赵心宪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诗歌的写意空间
邢海珍
《绥化学院学报》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艾青体”叙事诗
张林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诗人的“角色”与诗的个性
邢海珍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关于主体外化
沙鸥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关于小我与大我
林焕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中古山水诗主客关系的转变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8
0
原文传递
15
诗的自觉与诗人的迷失
杨远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刘克庄诗人主体论的道德化倾向及其他
景红录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
陈仲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从诗情之早悟到学人之幽思——李新宇诗歌论
赵思运
《关东学刊》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优美形式与高洁心灵的艺术呈示——浅评谢世祥的《咏画诗笺》
刘树元
王彩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诗魂片羽
郭光豹
《诗刊》
北大核心
199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