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生态环境执法证据的诉讼转化和效力问题
1
作者 马翔馨 《楚天法治》 2022年第23期211-213,共3页
为正确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其中第九条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监测数... 为正确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其中第九条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事件调查报告、检验报告、检测报告、评估报告、监测数据等,经当事人质证并符合证据标准的,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如何理解“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通过分析本条数据和报告的证据内涵、从程序衔接角度和证据种类角度理解数据和报告的证据含义、从公文书证角度判断报告和数据的证据效力,从而对该条的相关证据做出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法证据 诉讼转化 证据效力 报告 证据涵义
下载PDF
论罗马法上债的保全——以反欺诈债权人为中心
2
作者 王海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1-4,9,共5页
伴随着债权责任的财产化和财产责任的限定性,罗马法在债权效力上突破了相对性。裁判官根据保障债权人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自由予以了必要的限制,在界定对债权人欺诈之内涵的同时,以告示的形式赋予债权人对欺诈债权人的行... 伴随着债权责任的财产化和财产责任的限定性,罗马法在债权效力上突破了相对性。裁判官根据保障债权人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自由予以了必要的限制,在界定对债权人欺诈之内涵的同时,以告示的形式赋予债权人对欺诈债权人的行为享有撤销请求权,并充分注意到有限责任主体可能滥用特有产制度,创设了诉讼转化机制,追究连带责任来加重滥用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权责任的财产化 对债权人的欺诈 特有产 诉讼转化
下载PDF
第三人参与诉讼的制度框架与程序操作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亚新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了第三人参与诉讼的两种类型,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本文从诠释第56条之"诉讼标的"和"独立请求权"的含义入手,分别对两种第三人的性质、分类、...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了第三人参与诉讼的两种类型,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本文从诠释第56条之"诉讼标的"和"独立请求权"的含义入手,分别对两种第三人的性质、分类、其参与诉讼的方式等加以分析描述。在延伸讨论部分,则把第三人参与诉讼与共同诉讼都作为对现实中民事纠纷复杂形态之反映,就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略加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三人参与诉讼与共同诉讼相互转化的可能
原文传递
同一数据在诉讼程序转化后的使用限制及证成
4
作者 李倩 《环球法律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191,共16页
为限制公权力对公民个人数据的无限度使用,目的约束原则主张公权力机关对公民个人数据的处理(使用)行为不能背离最初的目的设定。鉴于警察机构的双重功能属性,警方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领域收集数据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数据收集的目的... 为限制公权力对公民个人数据的无限度使用,目的约束原则主张公权力机关对公民个人数据的处理(使用)行为不能背离最初的目的设定。鉴于警察机构的双重功能属性,警方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领域收集数据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数据收集的目的是危害防卫,后者是追诉犯罪。在“行刑衔接”以及“行刑反向衔接”的诉讼程序转化中,个人数据的处理(使用)要考虑目的约束原则的限制。德国联邦最高法院2017年作出的“传奇控制”的判决,加之《德国刑事诉讼法》新修订的479条第2款,呈现出德国利用假定替代干预原则的思路论证“目的改变”下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假定替代干预原则可以为我国从非刑事诉讼程序中收集的个人数据、技术侦查措施下收集的证据以及“偶然发现”在后续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使用提供理论上更精当的论证方案。与此同时,在行刑反向衔接后,个人数据的使用亦需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数据 诉讼程序转化 假定替代干预原则 证据使用禁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