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重译──兼评许钧 被引量:53
1
作者 许渊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6-59,共4页
谈重译──兼评许钧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重译”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一次;二是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复再译一遍,这也可以叫做“复译”,但我已经用惯了“重译”二字,所以就不改了。正如“矮”字是“委矢”两... 谈重译──兼评许钧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重译”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一次;二是别人译过的作品,自己重复再译一遍,这也可以叫做“复译”,但我已经用惯了“重译”二字,所以就不改了。正如“矮”字是“委矢”两个字组成的,拿起箭来应该是“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作风格 文学翻译 《红与黑》 表达方式 译文 许译 庞德 司汤达 《包法利夫人》
下载PDF
文化误读与误译 被引量:36
2
作者 白立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文化误读 误读与误译 中国诗歌 庞德 误译现象 中国古诗 中国画 《神州集》 文化传统
下载PDF
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 被引量:36
3
作者 陈大亮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共6页
“化境”说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虽然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对其理论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本文从国内译界对“化境”理论认识的误区出发,从三个方面澄清了对“化境”理论的种种误解,重新认识了“化境”所蕴涵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化境 训诂 标准 解构主义
下载PDF
风格、夸张及其他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新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27,共3页
首先,感谢许钧教授,拙译劳他细读,指出不少毛病,发现第33页不到十五行译文中,“大”字起头的四字词组就有三处之多,第81页半页文字中,“倒”字例又出现三次。同字重出,竟至再三,总贻人“贫于一字”之讥,揭出所谓的“华丽”掩盖下的贫弱... 首先,感谢许钧教授,拙译劳他细读,指出不少毛病,发现第33页不到十五行译文中,“大”字起头的四字词组就有三处之多,第81页半页文字中,“倒”字例又出现三次。同字重出,竟至再三,总贻人“贫于一字”之讥,揭出所谓的“华丽”掩盖下的贫弱。故看到文中奖饰之词,益增惶愧;倒是指谬摘误,可为鉴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红与黑 郁达夫 四字词组 瑞那夫人 魏晋南北朝 二十世纪 量化管理 唐代文学
原文传递
论马君武译《哀希腊歌》中的“讹” 被引量:12
5
作者 廖七一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1,共5页
马君武翻译的《哀希腊歌》是拜伦该诗的第一个全译本,影响深远;但各评论家认为译文"失之粗豪"、"失之讹"、"重达而薄信"。一百年来,译界莫不以此为定评。然而,这些评论不仅属于感性印象,而且是非历史化... 马君武翻译的《哀希腊歌》是拜伦该诗的第一个全译本,影响深远;但各评论家认为译文"失之粗豪"、"失之讹"、"重达而薄信"。一百年来,译界莫不以此为定评。然而,这些评论不仅属于感性印象,而且是非历史化的抽象批评;其理论前提是原作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意义,翻译者必须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意义。马君武的"讹"可以分为三类,均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该由当时的社会文化关系未界定。清末民初翻译的功利性、翻译内涵和外延的泛化、马君武试图表现的政治寄托,他使译诗本土化的努力,以及流行翻译规范要求的归化表现策略等,使以译文中的"讹"成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君武 《哀希腊歌》
原文传递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钧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4-47,共4页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许渊冲先生执译的《红与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读过不止一遍。惊叹先生的执着追求,以极具个性的翻译来证明并实践自己的翻译主张,凭独创的“三化”...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许渊冲先生执译的《红与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读过不止一遍。惊叹先生的执着追求,以极具个性的翻译来证明并实践自己的翻译主张,凭独创的“三化”(深化、等化、浅化),“渐入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化” 文学翻译 许渊冲 “化境” 译文 文字翻译 “再创造” 钱钟书
下载PDF
翻译中的语境重构——从“讹”说起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天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1,共4页
本文从"讹"这一翻译现象与解构主义观点出发,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重构。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语境重构提供理据,伦理道德、政治以及宗教观念等特定语境的规范与规则又决定了语境重构中译者必然面临选择和困难。最后得出结... 本文从"讹"这一翻译现象与解构主义观点出发,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重构。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语境重构提供理据,伦理道德、政治以及宗教观念等特定语境的规范与规则又决定了语境重构中译者必然面临选择和困难。最后得出结论:语境重构是译文具有诗学和伦理价值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重构 伦理 政治 宗教
下载PDF
钱钟书论翻译修辞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林成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8年第4期12-13,共2页
钱钟书有关翻译修辞的论述,散见于《管锥编》、《七缀集》中,涉及了诸如译文与原作风格的一致性、翻译修辞的标准等重要问题,并对林纾的翻译修辞实践作了个案分析。这里我们不揣浅陋,钩玄提要,以期丰富、充实我国的译学修辞理论。 佛教... 钱钟书有关翻译修辞的论述,散见于《管锥编》、《七缀集》中,涉及了诸如译文与原作风格的一致性、翻译修辞的标准等重要问题,并对林纾的翻译修辞实践作了个案分析。这里我们不揣浅陋,钩玄提要,以期丰富、充实我国的译学修辞理论。 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344-413)在《为僧睿论西方辞体》中提出了“嚼饭与人”的翻译修辞观: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言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觀 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 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骑,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 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钱钟书认为这段议论“龙属知言”:佛经由梵文译成汉语,“意蕴悉宜,语迹多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修辞观 论翻译 “信” 译文 “达” “化” 严复 译本
下载PDF
鲁迅书信笔误简析
9
作者 张礼智 《今古文创》 2024年第9期117-119,共3页
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鲁迅书信原文做了订正,其中一部分订正对应的鲁迅原文无误,还有一部分订正的内容确为鲁迅笔误。本文将鲁迅书信笔误分为讹、脱、衍三大类,试作简析。
关键词 鲁迅书信 笔误
下载PDF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林纾的“讹”谈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一秋 朱峰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在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的“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是,这些“讹”经过分析后,大概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都可归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释义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派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对文学翻... 在林纾的译作中出现了许多的“讹”,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但是,这些“讹”经过分析后,大概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都可归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释义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派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了对文学翻译中叛逆性、创造性的观点,为“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 主体性 林纾
下载PDF
主客观因素驱动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马君武、苏曼殊《哀希腊》译本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红梅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5-47,共3页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产生对原作的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马君武与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风格各异,但都与原著有不同程度的背离。本文在对比两译本的基础上...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产生对原作的叛逆。这种创造性叛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马君武与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风格各异,但都与原著有不同程度的背离。本文在对比两译本的基础上,试探究造成这种叛逆的主客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君武 苏曼殊 《哀希腊》
下载PDF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评马君武、苏曼殊译《哀希腊》的“讹”与“晦”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海晶 《华中人文论丛》 2012年第2期8-10,共3页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反叛"于原作。马君武和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风格迥异,与原著有着不同程度的背离。马君武的"讹"和苏曼殊的"晦"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与质疑。然... 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反叛"于原作。马君武和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风格迥异,与原著有着不同程度的背离。马君武的"讹"和苏曼殊的"晦"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与质疑。然而仔细探讨"讹"与"晦"的背后,却发现两人采用的特殊译法与自身的追求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君武 苏曼殊 《哀希腊》
原文传递
超越“化境”,一分为三——对钱锺书翻译思想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施佳胜 王心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9,112,共4页
"一分为三"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哲学命题,在翻译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体现。本文通过重读钱锺书著作中有关翻译的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化境"只是钱锺书翻译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核心内容... "一分为三"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重要的哲学命题,在翻译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体现。本文通过重读钱锺书著作中有关翻译的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化境"只是钱锺书翻译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核心内容的全部,钱锺书翻译思想应视为一个由"化、讹、媒"组成的"一分为三"的体系,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较为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翻译的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分为三 钱锺书
下载PDF
译诗之“讹”与革命救国——马君武的拜伦《哀希腊》翻译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毅 洪庆福 李静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6期99-104,共6页
盘点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马君武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里翻译的拜伦《哀希腊》诗篇,指出他的诗歌命名之"讹"与译文内容之"讹"是他的革命与救国思想的显露。马君武借助翻译之"讹"的设计,改造了拜伦... 盘点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马君武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里翻译的拜伦《哀希腊》诗篇,指出他的诗歌命名之"讹"与译文内容之"讹"是他的革命与救国思想的显露。马君武借助翻译之"讹"的设计,改造了拜伦原诗中有悖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容,表征了他的革命救国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君武 拜伦 《哀希腊》 翻译 救国
原文传递
“化境”=解构?——比较钱钟书“化境”说与解构主义翻译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佳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9-71,共13页
钱钟书的"化境"说和解构主义翻译观分别被视作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西方解构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些学者开始将钱钟书的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相联系,而两种翻译观是否具有一致性则成... 钱钟书的"化境"说和解构主义翻译观分别被视作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西方解构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些学者开始将钱钟书的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相联系,而两种翻译观是否具有一致性则成为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本文认为,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意义不确定性""化""讹"等基本的核心概念缺乏深入讨论。两种翻译观中的"意义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观,钱钟书对"化"与"讹"关系的阐述更是证明了他将原作奉于译作之上的立场,而对于流畅译文的推崇更是蕴含着解构主义翻译观所要打破的翻译暴力。将"化境"说与解构主义翻译观相类比甚至等同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解构主义翻译观的精髓,也会让人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产生误解,本文或有助于我们正视两种翻译观并结束这一系列不必要的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性 化境 解构 忠实
下载PDF
“打讹”说略
16
作者 张本一 《艺海》 2013年第6期37-39,共3页
以"打"字为语素构成的游戏或伎艺词语从唐代开始不断生成,"打讹"就是宋元时期有关表演的常见术语之一。"打讹"离不开表演者利用讹语设置圈套,诱人上当的谐谑,还常伴随着灵活多样的击打动作,目的是制造热... 以"打"字为语素构成的游戏或伎艺词语从唐代开始不断生成,"打讹"就是宋元时期有关表演的常见术语之一。"打讹"离不开表演者利用讹语设置圈套,诱人上当的谐谑,还常伴随着灵活多样的击打动作,目的是制造热闹、滑稽的娱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稽
下载PDF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蓉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5-77,共3页
本文重点探讨了著名翻译学家钱钟书在其所著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所提出的"诱"、"讹"、"化"的翻译思想,以及其对于中西异质性语言文化之间的互解互译具有的理论上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钱钟书 翻译思想
下载PDF
改写与“讹”——重读《林纾的翻译》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若愚 罗素常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3-87,共5页
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一直推崇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其实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强调翻译的本质是"讹"写,也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到的"翻译即改写"。"讹"又分为好"讹"... 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一直推崇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其实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强调翻译的本质是"讹"写,也就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到的"翻译即改写"。"讹"又分为好"讹"和"讹错"。好"讹"就是尽可能忠实的传递源语文本作者的表达意图,在译作中再现译者的创造力、原创性,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讹错"指的是错误领悟原文,译语生硬难懂,任意删节,应该尽量避免。"化境"只是一种翻译理想,与瓦鲁提"译者隐身"的概念类似,而不是一种翻译理论或者翻译观,因此,译界应该承认"翻译即改写"的现实,将翻译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更多的放到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文化要素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化境说 改写
下载PDF
解读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 被引量:2
19
作者 覃晓琪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24-325,共2页
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被公认为其翻译理论的代表作。文中提出的几个要点至今仍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和标准颇有教育和影响。本文通过再读分析钱老的《林纾的翻译》,希望对钱钟书“化境说”的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 化境
下载PDF
简论钱钟书与翻译 被引量:2
20
作者 季进 《高校教育管理》 1999年第4期66-70,共5页
世界进入跨文化对话时代 ,“译介学”将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 世界进入跨文化对话时代 ,“译介学”将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翻译理论 “诱” “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