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观眼识病理论面瘫白睛络脉特点研究与面瘫从肝论治眼针治疗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露阳 王鹏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321-4323,共3页
目的:观察面瘫患者肝区白睛络脉特点,并从肝论治以眼针治疗面瘫。方法:对收集的100例面瘫患者观察肝区白睛络脉的形态、颜色,并以此为根据从肝论治,以眼针治疗面瘫。结果:100例患者中94例肝区络脉异常,其中异常形态:根部粗大45例(47.9%)... 目的:观察面瘫患者肝区白睛络脉特点,并从肝论治以眼针治疗面瘫。方法:对收集的100例面瘫患者观察肝区白睛络脉的形态、颜色,并以此为根据从肝论治,以眼针治疗面瘫。结果:100例患者中94例肝区络脉异常,其中异常形态:根部粗大45例(47.9%),延伸19例(20.2%),模糊一小片30例(32.0%),异常颜色中:鲜红72例(76.6%),红中带黄9例(9.6%),脉络浅淡13例(13.8%);眼针治疗结果:94例中临床痊愈54例,占57.4%;显效26例,占27.7%;有效11例,占11.7%;无效3例,占3.2%,愈显率为85.1%,总有效率为96.8%。结论:面瘫患者肝区络脉出现变化,根据此变化从肝论治,采用眼针治疗面瘫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面瘫 白睛络脉 从肝论治 眼针
原文传递
眼针肝肾区改善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田迎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眼针组(肝区、肾区)40例,对照组(药物组)口服吡拉西坦,小剂量阿司匹林40例。结果:治疗前后长谷川修改量表(HDS-R)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对比,眼针组治疗有效率82.5%,药物组治疗有效率65...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眼针组(肝区、肾区)40例,对照组(药物组)口服吡拉西坦,小剂量阿司匹林40例。结果:治疗前后长谷川修改量表(HDS-R)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对比,眼针组治疗有效率82.5%,药物组治疗有效率65%。结论:眼针组可促进血管痴呆患者智能,改善其社会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血管性痴呆 白睛 脉络 眼识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基于全息理论中医观眼识病理论探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浦延鹏 王鹏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63-166,共4页
该文通过探析现代医学的全息理论与中医整体观念及眼针疗法的关系,从全息理论的角度出发,分别比较了中医整体观念,以及组成彭氏眼针疗法理论体系的五轮学说、八廓八卦学说和观眼识病等方面,以求说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全息理论之间存在某... 该文通过探析现代医学的全息理论与中医整体观念及眼针疗法的关系,从全息理论的角度出发,分别比较了中医整体观念,以及组成彭氏眼针疗法理论体系的五轮学说、八廓八卦学说和观眼识病等方面,以求说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全息理论之间存在某些共通性,寻找到某些理论的结合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医眼针观眼识病理论与符合生物全息律的虹膜诊断学之间的联系,为眼针疗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其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治疗。全息理论与中医眼针疗法的很多思想都有不谋而合之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互通有无,这为眼针疗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打开另一扇窗,也为眼针疗法更加科学的服务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理论 整体 五轮八廓 眼识 虹膜诊断
下载PDF
眼睑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疗法临床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浦延鹏 王鹏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56-3059,共4页
目的:探讨眼睑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的特点及眼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康复中心病房诊断为眼睑痉挛的患者70例,观察患者的双眼白睛络脉,采用微循环检测仪对白睛络脉形态异常区(肝... 目的:探讨眼睑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的特点及眼针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康复中心病房诊断为眼睑痉挛的患者70例,观察患者的双眼白睛络脉,采用微循环检测仪对白睛络脉形态异常区(肝区和脾区)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70例患者中有64例(91.4%)肝区络脉异常,其中形态异常:血管数量增多31例(44.3%),管径粗细不均匀19例(27.1%),边缘不齐走行异常4例(5.7%),小片状模糊10例(14.3%);颜色异常:鲜红色36例(51.4%),暗红色17例(24.3%),红中带黄7例(10.0%),脉络浅淡4例(5.7%)。70例患者中有62例(88.6%)脾区络脉异常,其中形态异常:血管数量增多30例(42.9%),管径粗细不均匀16例(22.9%),边缘不齐走行异常3例(4.3%),小片状模糊13例(18.6%);颜色异常:鲜红色32例(45.7%),暗红色15例(21.4%),红中带黄9例(12.9%),脉络浅淡6例(8.6%)。针刺治疗结果:临床痊愈41例(58.6%),显效19例(27.1%),有效7例(10.0%),无效3例(4.3%),愈显率为85.7%(60/70),总有效率为95.7%(67/70)。结论:根据眼睑痉挛患者眼目肝区和脾区白睛络脉的变化,从肝脏和脾脏论治,运用眼针疗法结合普通针刺治疗眼睑痉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眼睑痉挛 白睛络脉 眼针疗法
原文传递
眼针结合体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被引量:6
5
作者 高鹏 王鹏琴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00-101,共2页
后循环缺血眩晕西医治疗明确病因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药物、降纤酶治疗等;外科治疗主要应用在有严重血管狭窄情况下,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 后循环缺血眩晕西医治疗明确病因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预防性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药物、降纤酶治疗等;外科治疗主要应用在有严重血管狭窄情况下,可酌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内膜切除术或动脉塔桥术等。中医针刺治疗操作简单、副作用小;体针有虚实之分,实当平肝化痰,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虚当益气养血,定眩,取足少阳经、督脉、足阳明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彭静山眼针疗法有循经取穴:疾病属哪经取哪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看眼取穴:观眼识病,即哪个经区络脉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穴区;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位所属上、中、下哪个区即取对应眼针的穴区。眼针即刻效应更为突出,起效迅速,与体针互为补充,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彭静山眼针 体针 平肝化痰 益气养血 循经取穴 看眼取穴 眼识 位取穴 即刻效应
下载PDF
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取穴方案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森 王鹏琴 鞠庆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2-953,98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中风后痉挛患者的白睛络脉,总结其分布及形色特点,为制定眼针取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住院的100例中风后伴有痉挛的患者,应用“观眼识病”的方法观察白睛络脉的分布和形色特点并加... 目的:通过观察中风后痉挛患者的白睛络脉,总结其分布及形色特点,为制定眼针取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住院的100例中风后伴有痉挛的患者,应用“观眼识病”的方法观察白睛络脉的分布和形色特点并加以总结。结果:异常络脉出现在各穴区的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肾区94例,下焦区78例,肝区47例,上焦区40例,中焦区、脾胃区、心区、肺区、大肠区各8例。在异常形态方面可见曲张86例,分叉33例,延伸20例,垂露20例,其中多见曲张与分叉、垂露、延伸同时存在。在异常颜色方面可见红中带黑50例,紫红26例,深红24例。结论: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主要分布在肾区、下焦区、肝区和上焦区,异常形态多见曲张、分叉、延伸和垂露,异常颜色多见红中带黑、深红和紫红。因此可以上焦区、下焦区配合肾区、肝区作为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中风 痉挛 白睛络脉 眼针
下载PDF
基于“观眼识病”的中医眼针疗法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大勇 张丽艳 金鑫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7期599-601,共3页
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 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的,脉络的部位、形态及颜色是观眼识病的要点,各脏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对应的区域,应用眼针取穴针刺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眼针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白睛络脉形态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田立茹 王鹏琴 张嘉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83-187,共5页
目的基于球结膜微循环观察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白睛络脉形态学的改变,为观眼识病理论提供形态学证据同时为其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R8000D型微循环检测仪对60例确诊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及60例健康人... 目的基于球结膜微循环观察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白睛络脉形态学的改变,为观眼识病理论提供形态学证据同时为其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R8000D型微循环检测仪对60例确诊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及60例健康人群右眼白睛络脉进行微循环形态学分析。结果两组人群肝胆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区球结膜微循环形态学积分比较疾病组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肝胆区球结膜微循环在清晰度、网络结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血管走形、边缘不齐、囊状扩张、微血管瘤、缺血区方面异常人数多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胆区的球结膜微循环与健康人群比较形态学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清晰度变差,网格结构出现,微血管个数减少,细静脉和细动脉管径的变细,血管走形异常,边缘不齐,有缺血区,血管出现囊状扩张表现,甚至出现微血管瘤,为观眼识病理论提供客观依据的同时,也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肝阳上亢型 球结膜微循环 眼识 肝胆区
下载PDF
通过“观眼识病”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眼部心区脉络分布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毛亮 张威 +1 位作者 刘光辉 王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70-173,共4页
目的通过"观眼识病"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眼部心区脉络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房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40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心血瘀阻证48例,气虚... 目的通过"观眼识病"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眼部心区脉络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9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房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40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心血瘀阻证48例,气虚血瘀证20例,气滞血瘀证36例,痰阻心脉证38例,阴寒凝滞证28例,气阴两虚证12例,心肾阴虚证30例,阳气虚衰证28例。入院时测定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ProBNP)、肌钙蛋白(troponin,cTnI)的水平,观察心区异常白睛脉络形态和颜色。结果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心区脉络所占比值最多,分别占63.15%、58.33%,气阴两虚证心区脉络所占比值最少,占16.6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区白睛脉络形态和颜色比较,Spearman相关系数P<0.05,在形态和颜色上均有明显的集中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区脉络患者血Pro-BNP、cTnI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ProBNP、cTnI上,阳气虚衰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区脉络患者血Pro-BNP、cTnI与证型密切相关,不同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眼部心区脉络形态、颜色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对治疗及诊断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不稳定型心绞痛 眼部心区脉络 PRO-BNP CTNI
下载PDF
“观眼识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10
作者 赵唯臣 于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望诊位居四诊之首,而“观眼识病”作为望诊的主要内容,能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疾病中。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诊断方法,其在临床上不仅能够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还能够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帮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观眼识病”即... 望诊位居四诊之首,而“观眼识病”作为望诊的主要内容,能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疾病中。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诊断方法,其在临床上不仅能够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病情,还能够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帮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观眼识病”即通过观察患者眼部异常白睛络脉的区域、形态、颜色特征来诊断病证,但目前“观眼识病”并未在临床上得到普及。该文通过梳理“观眼识病”相关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文献,总结归纳其所观察疾病的白睛目征,希望能够让更多医者了解到该法的可行性,让其为更多医者所用,也希望为中医望诊的发展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白睛 球结膜微循环 白睛络脉
下载PDF
“观眼识病”理论及其应用探要 被引量:3
11
作者 左韬 张祝强 左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年第12期26-27,共2页
"观眼识病"是指通过观察眼睛的局部情况,了解整体阴阳、脏腑和气血津液等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相关学说有五轮学说、八廓学说以及西方的虹膜诊断学说等,本文就这些学说做了理论基础的探究,并指出其临床的... "观眼识病"是指通过观察眼睛的局部情况,了解整体阴阳、脏腑和气血津液等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相关学说有五轮学说、八廓学说以及西方的虹膜诊断学说等,本文就这些学说做了理论基础的探究,并指出其临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识 五轮学说 八廓学说 中华眼针 虹膜诊断学说
下载PDF
浅析学派宗师彭静山“观眼识病”理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兴阳 邵妍 +2 位作者 王晨阳 赵曦彤 王鹏琴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448,共4页
探讨学派宗师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内涵。彭老以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记载的眼与脏腑关系及验目理论为基础,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及五轮八廓等理论为指导,强调眼与人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临床上万次病例观察总结五脏六... 探讨学派宗师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内涵。彭老以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记载的眼与脏腑关系及验目理论为基础,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及五轮八廓等理论为指导,强调眼与人体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临床上万次病例观察总结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在白睛对应分区上形色脉络显现规律,该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球结膜微循环理论有较强的一致性。应用“观眼识病”理论对白睛络脉形、色、丝络变化的观察能诊察疾病,不仅扩展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察范围,而且加强了四诊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填补中医望诊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睛 五轮八廓 眼识 眼针疗法 彭静山
原文传递
“观眼识病,兼疗众疾”——眼针疗法的渊源、特色与传承 被引量:1
13
作者 衣忠雪 咸楠星 +3 位作者 王哲 田维柱 马贤德 张威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46-50,共5页
眼针疗法是一种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的微针疗法,由已故针灸名家彭静山教授创立。眼针疗法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不懈努力。本文从眼针疗法的学术渊源、学术... 眼针疗法是一种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的微针疗法,由已故针灸名家彭静山教授创立。眼针疗法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不懈努力。本文从眼针疗法的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学术传承方面,探讨眼针疗法的建立、传承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进眼针疗法的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微针疗法 眼识 彭静山
下载PDF
基于国家标准眼针穴区配位的白睛脉络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峰 张霞 +4 位作者 梁玉磊 张会珍 张莘 张选平 王建兵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分布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数码相机拍摄记录60例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形态及颜色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双眼白睛脉络形态、颜色及八区分布异常频次差异均... 目的:研究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分布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数码相机拍摄记录60例健康人眼部白睛脉络形态及颜色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双眼白睛脉络形态、颜色及八区分布异常频次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曲张出现率占41%,浅黄出现率占51%,离、震、坎、兑4区出现脉络变化频次最多。结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人"亦可观察到白睛脉络的异常变化,其对预判人体脏腑功能异常和体质变化有一定意义,但其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睛脉络 眼识 分布规律 健康人 目诊
下载PDF
姜良铎教授从胞睑进行内科疾病状态辨识的经验
15
作者 赵洪杰 苌华颖 +2 位作者 张永生 王兰 焦扬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187-2189,共3页
姜良铎教授倡导的状态辨识理论独树一帜,推动了当代中医临床诊疗创新。胞睑辨证是状态辨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眼识病的进一步延伸,与生物全息论相互呼应。胞睑辨证主要内容包括:从眼睑浮肿部位和病程判别其脏腑归属;从胞睑充血状态辨... 姜良铎教授倡导的状态辨识理论独树一帜,推动了当代中医临床诊疗创新。胞睑辨证是状态辨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眼识病的进一步延伸,与生物全息论相互呼应。胞睑辨证主要内容包括:从眼睑浮肿部位和病程判别其脏腑归属;从胞睑充血状态辨识外感病不同阶段病邪的寒热性质,区分内伤病的虚热与实火;由眼睑分泌物判断津液代谢障碍的原因。胞睑辨证是从局部辨别整体疾病的性质、从微观角度把握人体宏观生理病理状态的辨证方法,是从状态辨识疾病的临床应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睑 状态辨治 眼识 姜良铎
下载PDF
五轮八廓学说与彭氏眼针溯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秦微 王彩霞 王健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75-2976,共2页
通过研究五轮八廓学说的历史沿革,追溯彭氏眼针的中医理论渊源;挖掘"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关键词 五轮 八廓 眼针 眼识(证) 八区十三穴
下载PDF
基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 被引量:9
17
作者 程修平 王鹏琴 王艺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9-133,I0025,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形态改变,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科学性。方法选取诊断为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70例作为疾病组,7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采用微循环检测仪对两组观察对象的球结膜微循... 目的通过观察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形态改变,验证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科学性。方法选取诊断为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70例作为疾病组,7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采用微循环检测仪对两组观察对象的球结膜微循环形态异常区进行形态学分析,并根据田氏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总积分。记录疾病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两组组间球结膜微循环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眼间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球结膜微循环异常频次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脾胃区球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比较中,形态总积分、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均较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细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球结膜微循环的异常走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疾病组观察对象的球结膜微循环形态积分与NHISS评分具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多表现为脾胃区的形态异常,具体表现是微血管数的减少,细静脉管径的轻度狭窄,血管走形的异常,且球结膜微循环形态学改变与神经功能缺损正相关,充分验证了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理论的客观科学性。为眼针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气虚血瘀 球结膜微循环 眼识理论
下载PDF
从历代主要中医眼科专著中挖掘彭氏眼针形成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7
18
作者 秦微 王彩霞 王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5期983-986,共4页
彭静山教授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理论的精髓就是"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这和历代中医眼科著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 彭静山教授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理论的精髓就是"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这和历代中医眼科著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目经大成》、《眼科金镜》等具有共同的一脉的理论,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秘传眼科龙木论 审视瑶函 银海精微 目经大成 眼科金镜 眼针 脏腑 气血 经络 五轮 八廓 眼识(证)
下载PDF
彭氏眼针疗法理论阐释及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庞立健 王鹏琴 +2 位作者 吕晓东 邵妍 王琳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5,共6页
彭氏眼针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首创,是彭教授在经典医学古籍启发下,结合临证经验,继承创新而成的独特的微针疗法。文章系统梳理彭氏眼针疗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阐明其核心理论,提出五轮八廓学说是彭氏眼针疗法形成的理论基础,观... 彭氏眼针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首创,是彭教授在经典医学古籍启发下,结合临证经验,继承创新而成的独特的微针疗法。文章系统梳理彭氏眼针疗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阐明其核心理论,提出五轮八廓学说是彭氏眼针疗法形成的理论基础,观眼识病(证)是辨病(证)关键,八区十三穴是理论体系核心,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是现代创新模式。并通过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文献分析,阐明彭氏眼针疗法临床疗效,充分体现其独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氏眼针疗法 五轮八廓 眼识(证) 八区十三穴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
原文传递
《灵枢经》对彭氏眼针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微 王彩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1-1074,共4页
彭老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目)与脑、脏腑、气血、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中《灵枢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基础理论著作,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还原本源,发现创新,对于眼针疗法中医基础... 彭老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目)与脑、脏腑、气血、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中《灵枢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基础理论著作,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还原本源,发现创新,对于眼针疗法中医基础理论源流的确立,使其一脉相承,更好、更快、更广的发展做理论支撑;同时从新的视角研究中医特色疗法,起到一些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经 眼针 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五轮八廓学说 眼识(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