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二题 被引量:4
1
作者 尹德翔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3-185,共3页
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问题应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拓展中国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中国文献中的西方形象;地域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形象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批评理论,存... 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问题应该引起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拓展中国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中国文献中的西方形象;地域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形象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批评理论,存在着一个如何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必须经过某种调适以加强其有效性,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把握它的一般性特点和特殊形态,换句话说,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必须具有中国文化的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形象 西方形象 地域文学 本土化
原文传递
吕碧城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6
2
作者 花宏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游记是研究异国形象的传统文本,十年之久的异国生活和行旅体验,使得吕碧城游记呈现出众多当时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作为个性鲜明的行旅体验者,吕碧城游记中的异国情调强调的是在空间断裂和文化位移中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是性格强烈的个... 游记是研究异国形象的传统文本,十年之久的异国生活和行旅体验,使得吕碧城游记呈现出众多当时国人眼中的西方形象。作为个性鲜明的行旅体验者,吕碧城游记中的异国情调强调的是在空间断裂和文化位移中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是性格强烈的个体深刻的"异己"体验,是对于充满"差异性"的异国形象的观看和体验。在思考他者的同时,吕碧城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她将自我形象建构为富有、独立、自由、获得西方社会广泛认同的东方公主形象。吕碧城以自我言说他者,她所塑造的西方形象处处是东方中国的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游记 西方形象 他者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4
3
作者 祝春亭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98-103,共6页
 明清时期中国人以天朝上国的目光看西方,无视欧洲发生的变化,否认欧洲的新文明,西方形象被严重扭曲。即使是鸦片战争后,很少有人看清西方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既是侵略者,又是富国强兵的榜样。
关键词 明朝 清朝 中国 西方形象 西方文明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4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77,I0007,共17页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作家 西方游记 西方形象
下载PDF
晚清海外体验与文化想象——王韬《淞隐漫录》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4
5
作者 曾丽容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9期71-75,共5页
晚清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少知识分子突破“闭关锁国”的狭隘性走出国门,到欧美等地访学与出使,初步接触西方社会和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催生出晚清知识分子言说西方形象的集体思潮。王韬(1... 晚清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少知识分子突破“闭关锁国”的狭隘性走出国门,到欧美等地访学与出使,初步接触西方社会和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催生出晚清知识分子言说西方形象的集体思潮。王韬(1828—1897)是最早以翻译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形象 文化想象 《淞隐漫录》 晚清 王韬 海外 西方政治文化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1979—2000年中国内地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6
作者 周秀勤 赵小琪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4年第1期315-329,共15页
在1979—2000年间,中国内地作家对西方的想象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形态。在物质文明方面,西方人对物质不惜一切的追逐,既促成了西方物质文明的繁华,也导致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喧嚣。在经济制度方面,既看到了西方竞争性市场机制的高效性,也发... 在1979—2000年间,中国内地作家对西方的想象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形态。在物质文明方面,西方人对物质不惜一切的追逐,既促成了西方物质文明的繁华,也导致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喧嚣。在经济制度方面,既看到了西方竞争性市场机制的高效性,也发现了以竞争为基本运行机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失衡性。在道德方面,西方人对自由无限度的追求既促成了西方社会享乐主义的盛行,也导致了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泛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地小说 西方形象 物质文明 经济制度 道德精神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西方形象的建构与演迁--从妖魔化到理想化的言说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定位、认知及价值判断的演变,折射出国人经由认知"他者",进而"观照自我"的曲折观念嬗变历程。西方他者形象的不断重新建构表现出传统社会文化心态的急剧变化和生存演化中的无可回避的...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定位、认知及价值判断的演变,折射出国人经由认知"他者",进而"观照自我"的曲折观念嬗变历程。西方他者形象的不断重新建构表现出传统社会文化心态的急剧变化和生存演化中的无可回避的深刻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西方形象 社会文化心态
下载PDF
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近世中国的西人食人传说谫论 被引量:3
8
作者 程梦稷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37,共10页
在中国史料记载中,有关蛮夷食人的传说构成了绵延不绝的话语体系。文章在整理当前学界关于食人现象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民间传说的视角出发,对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西人食人传说的案例展开讨论。一方面在中国传统食人记载的话语体系中,... 在中国史料记载中,有关蛮夷食人的传说构成了绵延不绝的话语体系。文章在整理当前学界关于食人现象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从民间传说的视角出发,对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西人食人传说的案例展开讨论。一方面在中国传统食人记载的话语体系中,梳理有关异族食人的传说形态从蛮夷想象到妖魔建构的历史层累过程;另一方面则在明清社会文化语境中,反思这一传说形态变迁背后的时代意涵与话语策略。由此看到,中国有关西人食人的传说记载中,一方面有历史真实的影子,但更多是在由来已久的异族食人传说基础上掺杂时代的文化想象、社会心理及民间诉求的复杂文化现象,而由此构成的食人传说则作为一种叙事传统,界定和折射着传统中国的文化观念与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人传说 西方形象 文化他者 采生折割
原文传递
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西方形象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尹德翔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9-195,共7页
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西方形象,包括西方人形象和西方国家形象两个方面。郭嵩焘所观察到的西方人,是体现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性格的西方人;他眼中的西方国家,是既强大又文明的近代民族国家。西方的正面形象,使郭嵩焘触及西方近代文化精神... 郭嵩焘使西日记中的西方形象,包括西方人形象和西方国家形象两个方面。郭嵩焘所观察到的西方人,是体现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性格的西方人;他眼中的西方国家,是既强大又文明的近代民族国家。西方的正面形象,使郭嵩焘触及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标志着他对西方近代国家的认同,开启了他作为先驱者对中国国家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使西日记 西方形象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域外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春雷 《天中学刊》 2006年第6期82-84,共3页
20世纪80年代的域外游记作家对西方持一种情感认同的态度,带着对西方的亲善,建构了以赞赏为主调的西方形象。这些西方形象再现了“西方”在80年代域外游记作家心中的形象和位置及其潜藏于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 80年代 域外游记 西方形象
下载PDF
从阿瑟·韦利和斯蒂芬·欧文看李白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晓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5-99,共5页
西方世界所接受的诗人李白,是一个由其人生经历、人格特征、诗歌创作等一起构成的综合文化形象。这一形象并非李白本身,而是一种想象和建构。通过考察20世纪两位著名的西方汉学家阿瑟·韦利和斯蒂芬·欧文笔下的李白形象,可以... 西方世界所接受的诗人李白,是一个由其人生经历、人格特征、诗歌创作等一起构成的综合文化形象。这一形象并非李白本身,而是一种想象和建构。通过考察20世纪两位著名的西方汉学家阿瑟·韦利和斯蒂芬·欧文笔下的李白形象,可以发现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西方的李白形象经历了从早期的欢迎崇拜,到中期的理性批判,及至最后的全面认识。李白的西方形象是带有接受者自身烙印的形象,折射的是接受者所身处的时代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西方形象 阿瑟·韦利 斯蒂芬·欧文
下载PDF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春雷 《菏泽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6-19,30,共5页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形象的文本解读,展示中国女性作家在女性视角的影响下,怎样逐渐摆脱社会集体想象的束缚,摆脱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描述、想象和重建西方形象。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女性写作 西方形象
下载PDF
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长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一个不为学界所置重的现象,即它以拼音文字、文化先驱者、民族国家和地域名称以及其他文化标签等"西方意象","塑造"出一个特别的"西方形象"。诗人对真实的西方世界缺乏切身感受...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一个不为学界所置重的现象,即它以拼音文字、文化先驱者、民族国家和地域名称以及其他文化标签等"西方意象","塑造"出一个特别的"西方形象"。诗人对真实的西方世界缺乏切身感受与体验,那些"西方意象"来自课堂与书本,不具备日常性、鲜活性与体验性;抒情主人公往往在认同中以比较的方式和张扬的语气言说"西方意象",将赞美"西方"与阐扬民族文化精义结合起来;书本性也影响了文本的"艺术安排",诗人充分地掌控着那些"西方意象",使它们成为张扬抒情主人公自我主体性的语码,于是文本中所生成的"西方形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具有书本性,是一个充分郭沫若化的"西方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西方意象 书本性 西方形象 郭沫若化
下载PDF
近代域外游记中的“述奇”色彩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明 《天中学刊》 2015年第2期88-91,共4页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的眼光。因此,晚清的海外游历者所传递的西方形象,实际上投射着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渴望与文化诉求。近代域外游记塑造的西方形象是晚清中国现实社会政治欲望在文学实践上的一种投影。在"中华型世界观"的影响下,最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使官们,采用"区格化"策略来缓解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感,从而坚守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域外游记 "述奇"色彩 形象 西方形象 "区格化"
下载PDF
形象学研究思路新探——以明末士人的西方形象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帆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3-67,共5页
形象学的研究往往以异域形象在文学文本中的建构为研究对象,多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是这却忽略了形象书写中的互构问题。实际上,在形象构建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形象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而其... 形象学的研究往往以异域形象在文学文本中的建构为研究对象,多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但是这却忽略了形象书写中的互构问题。实际上,在形象构建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形象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而其中所隐含的东方主义话语和主体身份认同问题为形象学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另外的两个思路。可以说,在研究明末士人阶层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构建的西方形象问题时,这三个研究思路将有助于在进一步拓展对形象构建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西方形象 研究思路 明末士人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16
作者 乔春雷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69-71,106,共4页
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作出脱离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有效的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中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反思。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小说 西方形象 历史反思 中国 意识形态 当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大屠杀的权力意识——《承诺》和《卢旺达饭店》中的西方形象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定宇 《艺术科技》 2018年第8期104-105,共2页
由特瑞·乔治执导的电影《承诺》和《卢旺达饭店》分别讲述了20世纪两大种族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和卢旺达大屠杀。两部电影通过对大屠杀历史的深刻反思,在叙事表现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权力角逐下的亚非国家民族在身份认同上的... 由特瑞·乔治执导的电影《承诺》和《卢旺达饭店》分别讲述了20世纪两大种族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和卢旺达大屠杀。两部电影通过对大屠杀历史的深刻反思,在叙事表现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权力角逐下的亚非国家民族在身份认同上的撕裂。电影中的西方形象的矛盾体从侧面反映了冷漠虚伪的西方"拯救者"形象以及大国权力角逐下被压迫民族的悲惨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权力意识 西方形象
下载PDF
观念史背景下的晚清西方形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爱华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5-187,共3页
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 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的文化潮流、甚至对理解我们目前的文化处境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叙事 西方形象
下载PDF
徐訏小说中的西方形象——为纪念徐訏逝世三十周年而作
19
作者 陈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38-141,共4页
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徐訏作家,小说的异域色彩和浪漫情调为学界所熟知并广泛论及。在徐訏小说中,西方女性形象多为风姿绰约,西方男性则或是对东方充满神往热爱之情,或是在与异国女性、中国男性的三角情爱关系中,败下阵来... 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徐訏作家,小说的异域色彩和浪漫情调为学界所熟知并广泛论及。在徐訏小说中,西方女性形象多为风姿绰约,西方男性则或是对东方充满神往热爱之情,或是在与异国女性、中国男性的三角情爱关系中,败下阵来的受挫者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对构建强大东方的一种美好理想。同时,文本充满具有西方文化气息的物质细节的描述,表征一种潜在真实与文化反思,说明作者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文明有向往之情,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下的割裂零碎,充满焦虑。这种文化焦虑及关怀,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应有品格,对于当今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反思观照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訏 小说 西方形象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焦虑
下载PDF
迎合中国想象的“西方主义”——以《中国合伙人》为例
20
作者 程飒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23期140-141,148,共3页
近年来,西方形象大量出现在中国银幕中。本文借用陈小眉的"西方主义"观点,选取电影《中国合伙人》来看中国当代的"西方主义",并认为中国的"西方主义"是裹挟了民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迎合中国人想象的话语... 近年来,西方形象大量出现在中国银幕中。本文借用陈小眉的"西方主义"观点,选取电影《中国合伙人》来看中国当代的"西方主义",并认为中国的"西方主义"是裹挟了民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迎合中国人想象的话语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主义” 《中国合伙人》 西方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