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次换液时间对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及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辉 蔡光先 +2 位作者 刘柏炎 蔡莹 谢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3868-387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首次换液对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三四周龄昆明种小鼠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室提供(许可证号:医动字第2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首次换液对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三四周龄昆明种小鼠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室提供(许可证号:医动字第20-002号)。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小鼠股骨,以低糖DMEM培养液冲出骨髓,1000r/min离心10min,去除脂肪和上清液,DMEM重悬,洗涤细胞,同样条件下离心,弃上清液,将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105U/L青霉素G、100mg/L链霉素的低糖DMEM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以1×108L-1接种于24孔板,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第1组于24h全量换液,第2组于3d全量换液,第3组于5d全量换液。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原代培养24h、3d、5d首次换液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物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原代培养24h换液,可见少量贴壁细胞,形态不规则。原代培养3d首次换液,可见较多贴壁细胞,并形成细胞团,细胞为椭圆形、短梭形。原代培养5d换液,可见明显集落形成,贴壁细胞量多,细胞呈梭形。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原代培养24h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较缓慢,对数生长期晚;原代培养3d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快,对数生长期早;原代培养5d首次换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6d生长速度较快,6d后生长渐缓慢。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三组间比较CD44、CD45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24h首次换液:(88.13±1.60)%,(26.25±2.60)%;3d首次换液:(85.21±1.80)%,(29.37±1.30)%;5d首次换液:(79.85±1.50)%,(36.54±1.20)%,P<0.01]。结论:不同时间首次换液对贴壁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有影响,单从细胞纯度来考虑,24h首次换液较为理想,从细胞生长情况和纯度综合考虑,3d首次换液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表面标志 小鼠
下载PDF
人AGM区基质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陈惠芹 张绪超 +2 位作者 黄绍良 魏菁 吴北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28,共5页
【目的】建立人主动脉鄄性腺鄄中肾(AGM)区基质细胞系,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的表达。【方法】取孕30~35d的人胚胎分离培养AGM区基质细胞,传代培养成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造血相关表面标志和细胞... 【目的】建立人主动脉鄄性腺鄄中肾(AGM)区基质细胞系,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的表达。【方法】取孕30~35d的人胚胎分离培养AGM区基质细胞,传代培养成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造血相关表面标志和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结果】人AGM区基质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16h。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1、CD34、CD45在人AGM区基质细胞表面为阴性表达,而CD29、CD44、CD105、CD166均为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AGM区基质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Tenascin、Fibronectin、Laminin及α鄄SMA。【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系呈现造血组织特异的相关分子表达特征,可以作为研究造血发生机理的模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细胞 表达 表面标志 造血组织 细胞外基质蛋白 CD29 CD31 传代培养 性腺 免疫荧光检测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与培养基中胎牛血清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韦育林 李楚强 +3 位作者 伍卫 傅玉如 魏菁 梁尉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0,i0001,共4页
目的:讨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的不同传代次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在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 目的:讨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的不同传代次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在生长特性及表面标志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实验于2004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5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分别以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及表面标志CD45,CD11b,CD29和CD44的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和CD44,造血前体细胞表达CD45和CD11b)。结果:①两种浓度胎牛血清培养细胞均能获得贴壁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原代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较快,集落融合较早,传代时间较短(平均10d)。②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传代培养第1,2代细胞均质性相对较差,CD45阳性率分别为23.4%,15.4%,CD11b阳性率分别为16.6%,10.3%,高于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组(P<0.05),至第3代后两组已无差异,CD45和CD11b阳性率均小于5%,而CD29和CD44阳性率均大于95%。③两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相似,但体积分数为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数生长期峰值出现较早,为第6天,而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培养组为第7天。结论:体积分数为0.1和0.15的胎牛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已可满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扩增,但要在短期内获得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优于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 细胞培养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生长特性 表面标志 培养基 胎牛血清浓度
下载PDF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有聪 刘淑英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6年第5期75-78,共4页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它们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T、B淋巴细胞的个体发育、表面标志、细胞亚群及功能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表面标志 功能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秀红 付萍 《皮肤病与性病》 2009年第3期22-24,共3页
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本文综述其表面标志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应答 表面标志
下载PDF
体外长期培养的人脐血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文珠 戴育成 +1 位作者 胡爱国 李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用造血干细胞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IL)3,rIL1β和rIL6长期培养人脐血造血细胞,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动态观察。结果:CD3+和CD20+的T、B淋... 目的:探讨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及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用造血干细胞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IL)3,rIL1β和rIL6长期培养人脐血造血细胞,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动态观察。结果:CD3+和CD20+的T、B淋巴细胞培养第7天升高,14天后下降至低水平维持。CD34+细胞培养7天后增多,14天达高峰,继而下降在一定水平维持。CD33+细胞培养第7天显著增多,1421天达高峰,第28天明显下降。CD42b+细胞培养21天开始增多,28天达高峰,第35天仍处于较高水平。HLADR+细胞培养1421天时稍有增高。结论:含有上述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体系能够扩增脐血造血细胞并维持其存活。培养1421天造血细胞数量最多、状态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造血细胞 培养 表面标志 体外扩增
原文传递
先天性小耳畸形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海军 熊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574-576,共3页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耳发育畸形,主要表现为耳郭的大小、形态及耳郭表面标志结构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耳郭缺如,并常伴有外耳道的狭窄或闭锁,可伴听力障碍,主要影响患者的外观。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耳发育畸形,主要表现为耳郭的大小、形态及耳郭表面标志结构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耳郭缺如,并常伴有外耳道的狭窄或闭锁,可伴听力障碍,主要影响患者的外观。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探寻小耳畸形的病因,笔者就先天性小耳畸形病因学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病因学 耳郭缺如 发育畸形 主要表现 表面标志 听力障碍 外耳道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大剂量化疗后不同阶段免疫学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段渊 胡亚美 +3 位作者 潘凯枫 周彤 张联 吕有勇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 对 189例不同治疗阶段和 31例初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小儿ALL经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高敏感双抗体夹心法对儿童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 目的 对 189例不同治疗阶段和 31例初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小儿ALL经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高敏感双抗体夹心法对儿童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用药后不同阶段的T辅助细胞亚群CD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0 0 1)。T杀伤 /抑制亚群CD8在用药初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停药几年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0 0 1)。CD4/CD8明显倒置 (P <0 .0 0 0 1)。B细胞早期标志CD19在用药初无明显变化 ,停药后反而呈升高趋势 (P =0 .0 0 0 9)。T细胞的另一亚群之一Tα/ β在用药后也呈上升趋势 (P =0 .0 186 )。而白血病患儿用药前后NK细胞却无明显变化 (P =0 .2 846 )。与对照组相比 ,白血病患儿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在白血病发病初期 ,IL 2、IL 3、IL 12、TNF α和IFN γ均显著降低。IL 2、IL 3用药期间其表达水平最低 (P <0 .0 1) ,随病情的进展呈规律变化趋势 ,停药 2~ 3年后才达正常水平。IL 4、IL 10在初治阶段表达较高 (P值分别小于 0 .0 0 1、0 .0 1) ;而在整个病情进展期间其表达却维持在较低水平。IL 6在白血病初治阶段表达水平较高 (P <0 .0 0 1)。IL 12和IFN γ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表面标志 细胞因子 免疫重建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栋 訾晓渊 胡以平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59-160,F0003,共3页
CD133蛋白是在人类造血干/祖细胞上发现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最初被认定为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但后来发现CD133蛋白在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多种干/祖细胞中都有表达。近年的研究发现,CD133在白血病干细胞以及脑肿瘤干... CD133蛋白是在人类造血干/祖细胞上发现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最初被认定为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但后来发现CD133蛋白在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等多种干/祖细胞中都有表达。近年的研究发现,CD133在白血病干细胞以及脑肿瘤干细胞、大肠癌干细胞、前列腺癌干细胞、肝癌干细胞等多种实体肿瘤干细胞中均有表达,提示CD133可能是肿瘤干细胞的一种广谱标志物,在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和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3 肿瘤干细胞 表面标志
下载PDF
人嗜碱性粒细胞胞膜蛋白在过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君灵 张慧云 何韶衡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嗜碱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中丰度最低的粒细胞亚群。近年来,嗜碱性粒细胞作为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嗜碱性粒细胞受特异性过敏原刺激后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同时伴随多种胞膜蛋白的表达变化。尽管目... 嗜碱性粒细胞是外周血白细胞中丰度最低的粒细胞亚群。近年来,嗜碱性粒细胞作为过敏反应的经典效应细胞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嗜碱性粒细胞受特异性过敏原刺激后可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同时伴随多种胞膜蛋白的表达变化。尽管目前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的标志分子尤其是CD63和CD203c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研究,然而嗜碱性粒细胞在静息和活化状态下的最佳标志分子仍有争议。本文对已知的嗜碱性粒细胞在不同状态下胞膜所表达的分子做一总结,希望能为以后开展嗜碱性粒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标志 鉴定标志 活化标志 脱颗粒标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其免疫学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蕴颖 步宏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9-413,共5页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有移行成熟的特点,成熟及非成熟DC在免疫应答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DC的表面标志,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免疫学意义和体外培养方法学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表面标志 体外培养 免疫应答
下载PDF
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皮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昕婴 史剑慧 +1 位作者 牛玉宏 葛均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6-339,F002,共5页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hMSC)内皮分化的潜能与条件。方法 采用含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Clonetics)作为体外内皮化诱导剂 ,观察形态学和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的变化 ,研究h...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hMSC)内皮分化的潜能与条件。方法 采用含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Clonetics)作为体外内皮化诱导剂 ,观察形态学和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的变化 ,研究hMSC体外内皮化的条件和诱导效果。结果 经 2 5 %EGM 2 MV诱导后 ,细胞生长良好 ,在多种生长因子的刺激下 ,原先长梭形的细胞缩短 ,出现鹅卵石样形态。诱导培养 10d后 ,经流式细胞学检测 ,内皮干细胞标志CD133阳性率明显升高 ,基质干细胞标志CD10 6阳性率下降。结论 hM SC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利用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的内皮细胞支持液EGM2 MV ,可在体外诱导hMSC向内皮细胞分化。本研究为利用自体MSC移植重建心脏血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定向诱导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内皮化 内皮细胞 表面标志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柯金勇 林艳娟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5期2241-2244,共4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是一种来自中胚层发育的早期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和脂肪细胞等。近年来研究发现,BM-MSC不仅具有多向分化和支持造血的功能,而且具有免疫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是一种来自中胚层发育的早期干细胞。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细胞和脂肪细胞等。近年来研究发现,BM-MSC不仅具有多向分化和支持造血的功能,而且具有免疫抑制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能。撰文就BM-MSC的分离、表面标志、鉴定及多向分化潜能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表面标志 鉴定 分化
下载PDF
成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蓉 刘莉 +2 位作者 张岩实 张清萍 梅其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81-1383,共3页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IL-4、GM-CSF和TNF-α培养7~9d成为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IL-4、GM-CSF和TNF-α培养7~9d成为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MHC-II类抗原和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体外诱导 成人外周血 外周血单核细胞 lymphocyte 混和淋巴细胞反应 密度梯度离心法 淋巴细胞增殖 表面标志 形态特征 TNF-α 细胞形态学 共刺激分子 前体细胞 cell IL-4 诱导培养 CD86 Ⅱ类抗原 同种异体 贴壁法
下载PDF
异种造血嵌合体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学特性(英文)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军 蔡振杰 +4 位作者 王晓武 何显力 胡巧侠 管德林 马文煜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9期763-766,共4页
目的:为诱导受体对异种供体的免疫耐受.方法:作者把大鼠的胸腺和骨髓联合移植给经去胸腺、去脾等预处理的受体新西兰兔. 结果:在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大鼠细胞能以很高比例(619% ~288% )在受体兔体内存活... 目的:为诱导受体对异种供体的免疫耐受.方法:作者把大鼠的胸腺和骨髓联合移植给经去胸腺、去脾等预处理的受体新西兰兔. 结果:在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大鼠细胞能以很高比例(619% ~288% )在受体兔体内存活245 d 以上,未观察到受体兔有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并发现这些大鼠细胞能与较高水平的兔抗大鼠抗体同时存在于实验兔体内,且证明这些抗体未结合到实验兔体内的大鼠细胞上. 结论:这些抗体对应的抗原在这些大鼠细胞表面是“缺失”的,并证明这些“缺失”的分子中不包括 M H CⅠ类分子. 从实验兔体内检测出大鼠抗乙脑病毒抗体的实验结果看,这些分子的“缺失”并不影响大鼠免疫细胞的体液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表面标志 嵌合体 免疫学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探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洵 丁曙晴 +3 位作者 时飞跃 王玲玲 任军 吴正参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46,156,共5页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 目的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1)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2)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3)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髎 折量 骨度分寸 表面标志
下载PDF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瑾 陈平 +3 位作者 董家鸿 董晓灵 杨丽华 熊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633-634,共2页
肝脏是由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其中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占肝非实质细胞的40%[1],在肝窦内形成一连续的带窗孔结构的衬垫细胞层,是肝内物质交换的屏障.与普通血管内皮细胞相比,SEC... 肝脏是由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其中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占肝非实质细胞的40%[1],在肝窦内形成一连续的带窗孔结构的衬垫细胞层,是肝内物质交换的屏障.与普通血管内皮细胞相比,SEC具有特殊的表面标志、结构和功能,在肝脏的生理、病理及器官移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EC的原代分离培养十分困难,因此阻碍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S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窦内皮细胞 大鼠 鼠肝 肝脏 表面标志 肝内 窗孔 培养 实质 阻碍
原文传递
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关心 陆智祥 杨同华 《生命科学》 CSCD 201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一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能力及致瘤性。大量研究显示,血液系统及实体瘤中均存在CSC。综述了CSC生物学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寻找表面标记物、确定CSC微环境、分选与鉴...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是肿瘤组织中存在的一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能力及致瘤性。大量研究显示,血液系统及实体瘤中均存在CSC。综述了CSC生物学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寻找表面标记物、确定CSC微环境、分选与鉴定CSC、探索肿瘤细z胞和CSC之间的转化、研究CSC耐药性和耐药机制。利用肿瘤的这些生物学特性选择性杀伤肿瘤干细胞的靶分子疗法,为克服肿瘤耐药的复发与转移提供新的策略。CSC的研究为人们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表面标志 微环境 耐药
原文传递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及临床前景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毅 韩忠朝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344-348,352,共6页
神经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补充、修复的能力。迄今为止 ,已在人和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了神经干细胞。它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有持续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能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 神经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补充、修复的能力。迄今为止 ,已在人和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了神经干细胞。它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有持续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 ,能产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种神经组织细胞。神经干细胞的形态、位置和表面标志已被初步认识 ,分离培养技术日趋成熟 ,对其调控机制、迁移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等临床试验也已展开。神经干细胞必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在更广阔的临床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神经组织 临床前景 治疗 表面标志 神经系统发育 星形胶质细胞 迁移特性 调控机制 自我更新
下载PDF
人骨髓基质细胞表面标志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柴岗 张艳 +2 位作者 刘伟 崔磊 曹谊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年第5期263-264,277,共3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细胞的表型。方法8例成年志愿者(无系统性疾病,20~40岁)髂前上嵴骨穿法得人骨髓,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单纯DMEM培养液,分别培养至第2代... 目的研究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培养后细胞的表型。方法8例成年志愿者(无系统性疾病,20~40岁)髂前上嵴骨穿法得人骨髓,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单纯DMEM培养液,分别培养至第2代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鉴定hMSCs细胞表型,CD105,CD166,CD29的表达。结果第二代细胞可见明显CD105,CD166,CD29表达,第二代细胞CD105阳性率78±6%,CD166阳性率43±7%,CD29阳性率69±12%。结论人MSC体外经传代培养后可表达干细胞特征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表面标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