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新刚 侯亚芝 +3 位作者 马乾 王荔 王改青 胡为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17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微创、有效、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动物模型。方法:制备正常对照组和SAH组大鼠,每组12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后EBI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动物脑组织大体标本,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神经... 目的:建立一种微创、有效、重复性好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动物模型。方法:制备正常对照组和SAH组大鼠,每组12只。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后EBI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动物脑组织大体标本,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t=12.37,P<0.01),蛛网膜下腔可见弥漫性分布的血液或血凝块,脑含水量(t=-9.04,P<0.01)及血脑屏障通透性(t=-38.70,P<0.01)明显增加。结论: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可成功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血管穿刺
下载PDF
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涂建飞 刘一之 +1 位作者 纪建松 赵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方法。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在新西兰大白兔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分成12h、1、2、3及7d组,共5组,每组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方法。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在新西兰大白兔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分成12h、1、2、3及7d组,共5组,每组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CT检查,处死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及管壁厚度改变。结果本组共72只兔,成功制成模型并获取标本35只(SAH组25只,对照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率为48.6%。SAH组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在SAH后12h分别缩小43.60%和51.82%。随后血管直径呈双相改变,管腔直径在第7天再次明显缩小,分别下降29.32%和45.19%。结论本法造模病理改变明显,是适合研究CVS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虽然动物死亡率高,但如能应用新型合适材料并注意操作细节能提高造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血管穿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一种新的血管内穿刺脑血管痉挛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涂建飞 刘一之 +1 位作者 纪建松 赵中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的方法。方法对7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随机分成3、12h,1、2、3、7和14 d组,共7组,设置正常组及对照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各...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的方法。方法对7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随机分成3、12h,1、2、3、7和14 d组,共7组,设置正常组及对照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各5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CT检查,处死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及管壁厚度改变。结果 78只兔中,成功制成模型并获取标本45只(SAH组35只,对照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7.7%。SAH组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在SAH后12 h分别缩小了45.6%和52.3%。随后血管直径呈双相期改变,管腔直径在第7天再次明显缩小,分别下降了31.2%和48.6%。结论采用经股动脉行血管内穿刺法制作的兔CVS模型病理改变明显,是一种适合研究CVS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虽然动物死亡率高,但是注意操作的细节和应用新型合适材料,能提高模型制作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痉挛 动物模型 血管穿刺
下载PDF
血管内穿刺性损伤的经验总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炳灵 熊家申 +5 位作者 马攀 宋巧玲 张鹏 周健 王耀丽 肖洪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482-486,共5页
目的:分析3例危重症患者不同部位血管内穿刺性损伤的并发症,通过文献复习探讨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2月我科收治3例严重血管内穿刺性损伤患者,分别记录性别、年龄、导管类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合文... 目的:分析3例危重症患者不同部位血管内穿刺性损伤的并发症,通过文献复习探讨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2月我科收治3例严重血管内穿刺性损伤患者,分别记录性别、年龄、导管类型、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穿刺失败原因及补救措施。结果:血管内穿刺是一种有创操作,规范的操作过程及利用床旁超声、影像,充分定位评估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必要条件。结论:当血管内穿刺性损伤发生时应及时行CT、超声评估异位情况,多学科联合救治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穿刺 损伤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兔脑血管痉挛模型急性期病理改变的观察
5
作者 涂建飞 刘一之 +1 位作者 纪建松 赵中伟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990-992,995,共4页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痉挛(CVS)急性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方法 对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CVS模型,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h、12h、1d、2d、3d、7d、14d观察兔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及血管壁超微结...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痉挛(CVS)急性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病理改变.方法 对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制作CVS模型,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h、12h、1d、2d、3d、7d、14d观察兔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及血管壁超微结构改变,并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CVS兔子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1.47%.SAH组兔子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径在SAH 后12h分别缩小了43.60%和52.04%.破裂血管周围脑组织坏死,血管壁细胞凋亡.结论 CVS模型兔急性期出现脑损伤和血管收缩改变,血管收缩在SAH后12h最明显,故早期干预治疗可能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血管痉挛 血管穿刺 脑损伤
下载PDF
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兔模型
6
作者 吕涛 戴炯 +3 位作者 缪亦锋 金义超 金珂 张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43-1548,共6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兔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共采用59只新西兰兔进行实验,其中假手术组(实施颈内动脉超选择造影但未穿刺)5只,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54只新西... 目的·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兔模型并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共采用59只新西兰兔进行实验,其中假手术组(实施颈内动脉超选择造影但未穿刺)5只,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54只新西兰兔行血管内穿刺建模,3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6 h、24 h和72 h组(n=10)进行后续研究。采用颅内压(ICP)监测仪观察模型制作过程中动物的ICP变化情况,SAH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用于评估出血量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术后各时间点行TUNEL和FJB染色观察皮层和海马组织变性坏死和凋亡情况。结果·SAH兔模型制作成功率为55.6%(30/54)。血管内穿刺法可以引发不同程度颅内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P=0.000),同时可以造成皮层和海马组织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应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兔模型成功模拟了早期脑损伤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对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血管穿刺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尹剑 钟鸣 +4 位作者 谭显西 陈伟健 杨运俊 王宏清 贾秀芬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769-771,87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兔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造影,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8只)为假手术组;C组(3... 目的探讨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兔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造影,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8只)为假手术组;C组(36只)用于观察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SAH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模型制作成功后,按出血时间分为出血后6h、12h组和24h组,利用多层螺旋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SAH进行评估,并行兔脑血管造影评价出血情况。结果出血6hCT平扫兔SAH明显,脑血管造影可见明显弥散影;出血24h组CT灌注成像显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的兔急性SAH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纤丝血管穿刺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的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于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 :探讨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绳梯式或区域式穿刺法对对照组患... 目的 :探讨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绳梯式或区域式穿刺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对比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管内瘘的重复穿刺率、穿刺处渗血的发生率、对渗血处进行压迫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管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接受血管内瘘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观察试验组患者进针困难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血管内瘘的重复穿刺率、穿刺处渗血的发生率、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均较低,P <0.05。在开始治疗的第3个月、第10个月和第18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接受血管内瘘穿刺时NRS的评分均较低,P <0.05。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试验组患者在治疗10个月时和治疗18个月时进针困难的发生率均未明显升高。结论 :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血管内瘘穿刺可降低其重复穿刺率,减轻其穿刺时的疼痛,降低其穿刺处渗血和血管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其进针困难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针扣眼穿刺 血液透析 血管穿刺
下载PDF
初学介入股动脉穿刺体会
9
作者 王育新 刘壮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7期25-26,共2页
血管内介入穿刺是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它的成功与失败不仅直接关系着下一步操作,而且还影响手术者的情绪。股动脉穿刺是最常用的穿刺部位,笔者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实践体会如下:
关键词 血管介入穿刺 股动脉穿刺 穿刺方法 血管穿刺 皮肤穿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