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