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镜像与幻象:莫言在俄罗斯的接受症候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树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71,118,共19页
莫言在当代俄罗斯的接受,涉及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精英与大众、学术与政治等不同层面。在译介传播方面,莫言在俄罗斯被视为一个陌生的东方他者,呈现为比较边缘和相对漠视的异域形象;在接受态势方面,莫言在俄罗斯精英群体和普通读... 莫言在当代俄罗斯的接受,涉及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精英与大众、学术与政治等不同层面。在译介传播方面,莫言在俄罗斯被视为一个陌生的东方他者,呈现为比较边缘和相对漠视的异域形象;在接受态势方面,莫言在俄罗斯精英群体和普通读者眼中呈现出彼此矛盾的认知,构成域外的多重悖论镜像;在价值判断方面,其人其作多限于知识层面和实践功能,表现为模糊漂浮的中国幻象。这种多样的接受情状本质上源于帝俄—苏联时代的汉学传统和知识生产体制,汉学研究在学科体制中处于边缘弱势地位,无法在观念层面发挥思想功能。由此,莫言在俄罗斯的接受症候,成为当代中俄文学跨语际实践的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形象 文化镜像 中国幻象 俄罗斯知识界 接受症候
原文传递
《生死疲劳》汉英版本中“莫言”形象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徐笑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81-81,共1页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忠实与背叛的统一体。莫言《生死疲劳》在国际文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葛浩文英译本能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从经典叙事学角度,通过对比《生死疲劳》汉英版本中“莫言”形象的不同,...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忠实与背叛的统一体。莫言《生死疲劳》在国际文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葛浩文英译本能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从经典叙事学角度,通过对比《生死疲劳》汉英版本中“莫言”形象的不同,来探讨葛浩文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分析西方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方式及接受习惯,以探寻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形象 翻译 忠实 背叛
下载PDF
莫言海外研究述评 被引量:13
3
作者 宁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4,共5页
莫言作为当代文坛重量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海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迄今,已经被翻译成十六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在莫言作品被译介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尤其是美国、法国、日本、越南、英国和加拿大等地,自1989年起就出现了很多对其作品... 莫言作为当代文坛重量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海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迄今,已经被翻译成十六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在莫言作品被译介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尤其是美国、法国、日本、越南、英国和加拿大等地,自1989年起就出现了很多对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批评。莫言在海外所受到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对当代中国文坛及其重要作家的认知角度和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莫言作品 莫言的海外形象
原文传递
论英美文学评论对莫言女性形象的误读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晓英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3,共6页
英美文学期刊与硕博论文中,既有对莫言作品"世界性"与"人类性"的合理开掘,也有出于"社会集体共同想象"将其视为"东方主义"政治历史范本的误读。在对莫言女性人物的评论中,有些忽略了人物成长的... 英美文学期刊与硕博论文中,既有对莫言作品"世界性"与"人类性"的合理开掘,也有出于"社会集体共同想象"将其视为"东方主义"政治历史范本的误读。在对莫言女性人物的评论中,有些忽略了人物成长的"中国"背景,以西方理念审视东方故事,把人物的心理或行动抽离出来,致使丰富多彩的事件被简单化,深重苦难下的不屈与惊世骇俗的反抗被阐释成了"情爱无价"、"个性解放"的西方范式。莫言倾注了对母系形象的"大爱",赋予其大智大勇、钟灵神秀的优秀品质,不单纯是一种对"人性解放"的呼唤,而是基于对民族"退化"的深痛与警醒,对"纯种红高粱"民族崛起的期盼。她们是否被西方理论误读成了单纯的东方女"强人",或男性政治的牺牲品,呆头呆脑的"木偶人"等,需要引起深度的研究及学术讨论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评论 莫言的女性形象 读者视角 文化误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