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立比较翻译学的几点构想 |
姜治文
文军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7
|
|
2
|
用什么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 |
杨德豫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6
|
|
3
|
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 |
罗益民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4
|
中国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研究综述(1995~1996) |
李伟民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1997 |
11
|
|
5
|
十四行诗形式札记 |
屠岸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0
|
|
6
|
神形兼备格自高──梁宗岱文学翻译述评 |
徐剑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9
|
|
7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拓扑学爱情观 |
罗益民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8
|
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传递——评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翻译 |
薛文思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3 |
9
|
|
9
|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
罗益民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0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构研究 |
王改娣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7 |
7
|
|
11
|
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出版与传播:问题与展望 |
王楚童
|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2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 |
金涛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09 |
5
|
|
13
|
保罗·策兰:从黑暗中递过来的灯 |
王家新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4
|
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基于其诗论和译论的再创之作 |
方汉泉
洪斌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09 |
4
|
|
15
|
接受美学视阈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两个汉译本比较研究 |
刘烨轩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16
|
中华莎学十年(1978—1988) |
孟宪强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7
|
济慈六大颂诗诗体初探 |
史钰军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2
|
|
18
|
诗歌的阐释与翻译的多元——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
王雪梅
|
《科教文汇》
|
2023 |
0 |
|
19
|
莎翁十四行诗拓扑学隐喻空间下的时间观 |
唐霞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7 |
4
|
|
20
|
永恒的主题 永远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研究综述 |
张坚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