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乐 丁长松 +2 位作者 黄辛迪 梁力伟 梁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4277-4283,共7页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 目的为解决中药药性描述的抽象、模糊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其本质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药向量训练(quantitative mod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roperti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QM-BP)模型,实现中药药性的量化表示。方法首先对中药及其对应的功效进行整理,获得"中药-功效"样本对;其次,构建"中药-药向量-功效"3层结构的QM-BP模型,并利用中药的药性数据对模型进行初始化;最后,基于QM-BP模型使用"中药-功效"样本进行训练,得到BP药向量。结果将《中药学》教材所涉及的474味中药及其528个功效基于QM-BP模型训练并结合临床分析,发现训练后得到的BP药向量比药性的初始量化值更能反映中药的属性特征。此外,由于BP药向量与词向量具有相似的性质,发现功效相似的药物对应的BP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近,而功效差异较大的中药药向量在欧几里得距离中距离较远。结论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药向量训练模型,在中药药性与功效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药性量化值进行修正,以期使药性量化值更精确。今后可优化QM-BP模型并开展药对、复方分析,以期探明中药药性及组方配伍中蕴藏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量 药性量化 BP神经网络 药性数据 功效
原文传递
《中华本草》药性数据中的五味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雪梅 赖新梅 +1 位作者 陈梅妹 林端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以五味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味与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66... 目的以五味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味与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P<0.01显著水平,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苦味与寒性肝、大肠、胆三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甘味与热性及肾、肺、脾等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辛味与热性和脾、胃、肝、肺四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咸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淡味与寒性及膀胱、小肠二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涩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辛、甘二味属阳,苦、淡二味属阴。《内经》中归纳的"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规律获得大数据集验证,而"苦入心"理论未获数据支持,"辛入肺"规律仅获数据部分支持。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提示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辛、苦二味较重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本草 药性数据 五味规律 spearman等级相关
下载PDF
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简介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纯萍 宋立 +1 位作者 吴辰斌 徐士新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7年第3期34-38,共5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组成和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其过程控制,包括采样、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等,并介绍了我国取得的成就,如建立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平台和耐药性细菌资源库、... 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组成和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其过程控制,包括采样、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等,并介绍了我国取得的成就,如建立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平台和耐药性细菌资源库、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摸清了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状况等。针对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动物处方药的管理并建立治疗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畜禽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源细菌 细菌耐 药性监测系统 药性数据
下载PDF
健脾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程博琳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84-385,共2页
健脾功能的中药多辛、温、香燥,具有化湿浊、解表邪、健脾胃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藿香、佩兰;若辛温性烈,作用更为强烈,则又能行气结、通积滞,如苍术、厚朴;若辛温香燥之性更烈,则更能祛寒温中,如砂仁、肉豆蔻、草豆蔻、草果。健脾中药在... 健脾功能的中药多辛、温、香燥,具有化湿浊、解表邪、健脾胃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藿香、佩兰;若辛温性烈,作用更为强烈,则又能行气结、通积滞,如苍术、厚朴;若辛温香燥之性更烈,则更能祛寒温中,如砂仁、肉豆蔻、草豆蔻、草果。健脾中药在心血管、糖尿病、抗衰老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具有健脾功能的中药在心血管、糖尿病、抗衰老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使其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功能 理作用 药性 归经 药性温现代数据库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