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8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方法检测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E6基因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彩玲 李轶杰 +6 位作者 张富春 王国荃 郑玉建 开丽曼 热西旦 韩英 帕提古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9-473,共5页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FQ PCR)方法检测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HPV16 )E6基因的方法。方法 以 2 2 0例新疆妇女宫颈不同病变组织DNA作为样本 ,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新疆株 )E6基因 (HPV16E6 ,AF32 785 1)作为扩增的靶基因 ...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FQ PCR)方法检测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HPV16 )E6基因的方法。方法 以 2 2 0例新疆妇女宫颈不同病变组织DNA作为样本 ,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新疆株 )E6基因 (HPV16E6 ,AF32 785 1)作为扩增的靶基因 ,同时以人 β 肌动蛋白基因片段作为内参照 ,借助于设计的目的基因引物 ,两个特异的荧光探针 ,在筛选的FQ PCR优化反应体系中 ,同时对两个基因片段进行扩增 ,得到HPV16E6的相对含量。结果 对 β 肌动蛋白阳性的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及其相对含量进行统计分析 ,新疆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 96例中 ,HPV16E6阳性 3例 (3 3% ) ;宫颈癌蜡块组织 5 9例中HPV16E6阳性 4 9例 (83 0 % )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蜡块组织 6 5例中 ,HPV16E6阳性 2 8例 (75 7% ) ;宫颈炎蜡块组织 33例 ,HPV16E6阳性 2 8例 (93 3% )。HPV16E6的相对含量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3。结论 建立的FQ PCR检测宫颈不同病变组织内HPV16E6基因的方法 ,能反映单位细胞人乳头瘤病毒的复制情况 ,筛查宫颈癌患者 ,并可能应用于宫颈癌的风险评估和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 宫颈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16 E6基因 脱落细胞学检查
原文传递
内皮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美霞 张军军 +2 位作者 严密 夏庆杰 曹桂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36只 ,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 12h、...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36只 ,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 12h、36h ,玻璃体腔内注射 1μg的ES。另将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的 18只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 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 ,通过RT PCR方法定量检测IFN α在 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氧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IFN α的表达升高 ,达到 (4.92± 1.5 2 )相对拷贝数 ,与正常对照组 (3.76± 1.89)相对拷贝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ES作用后IFN α的表达为 (6 .81± 1.6 7)相对拷贝数 ,较给氧组比较有明显增强 ,统计学分析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ES可以上调IFN αmRNA基因的表达 ,这可能是ES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血管生成抑制剂 内皮抑素 干扰素Α 荧光定量聚合酶 反应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DNA检测的相关性探讨
3
作者 周淑贤 黄晓 马洪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336-1337,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定量与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反应(TRF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315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M和HBV-DNA定量检测,比较不同模式的HBV-DNA阳性情况。结果乙...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定量与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定量反应(TRF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315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M和HBV-DNA定量检测,比较不同模式的HBV-DNA阳性情况。结果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中HBV-DNA阳性率96.08%,HBeAg(-)血清中HBV-DNA阳性率40.38%,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BV-M各模式中也有一定的HBV-DNA阳性。结论 HBV-M定量与HBV-DNA联合检测更有利于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及药物治疗的疗效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时间分辨荧光定量 荧光定量聚合酶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DNA
下载PDF
Clinical Value of th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yphilis
4
作者 朱慧兰 曾序春 +2 位作者 叶兴东 武明昌 曾仁山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2005年第1期21-23,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yphilis. Methods: 68 swab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suspected of i...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yphilis. Methods: 68 swab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suspected of infecttion with primary syphilis attending two STD clinics (Guangzhou Institute of Dermatovenerology and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from September 1998 to December 2000. Analysis: by FQ-PCR, darkfield microscopy (D-F) for Treponema pallidum (TP), and serologic testing for syphilis (STS). Results: Of 68 patients, 30 (44.12%) were positive for TP by QF-PCR assay, 19 (27.94%) were positive for TP by D-F, 33 (48.53%) were positive for TP-IgG antibody by RPR, and 42 (61.76%) were positive for TP-IgG antibody by TPHA.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tection between D-F and TPHA (P〈0.05),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with RPR (P〉0.1). Conclusion: This data shows that QF-PCR is a convenient, reliable and rapid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primary syphilis,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clinical assay in the detection of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syphilis DIAGNOSIS fluorescent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下载PDF
尿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测定人巨细胞病毒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向海玉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34期97-98,101,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在婴幼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巨细胞病毒-DNA、人巨细胞病毒-Ig M,并比较治疗前后不...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在婴幼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巨细胞病毒-DNA、人巨细胞病毒-Ig M,并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尿液中的人巨细胞病毒-DNA水平。结果治疗后,人巨细胞病毒-DNA、人巨细胞病毒-Ig M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测定其阳性率均>90%。治疗后晨尿、上午随机尿液及下午随机尿液中人巨细胞病毒-DNA水平低于治疗前同时段(P<0.05)。结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在早期诊断婴幼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 婴幼儿 人巨细胞病毒
下载PDF
紫草抗人乳头瘤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符惠燕 邓远辉 +3 位作者 冯怡 孙静 周丹 王海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9-260,共2页
目的筛选紫草抗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有效部位。方法用系统溶媒(石油醚、正丁醇、乙醇、蒸馏水)对紫草依次进行提取,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在体外的抗HPV-DNA的效果。结果仅紫草水提物显示在体外抑制HPV-DNA活性,最低有效浓度为0.08g/m... 目的筛选紫草抗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有效部位。方法用系统溶媒(石油醚、正丁醇、乙醇、蒸馏水)对紫草依次进行提取,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在体外的抗HPV-DNA的效果。结果仅紫草水提物显示在体外抑制HPV-DNA活性,最低有效浓度为0.08g/mL。结论紫草具有体外抑制HPV-DNA作用,其水提物中存在抗HPV-DNA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提取物 人乳头瘤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下载PDF
联合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和抗原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 被引量:41
7
作者 罗耀凌 欧国萍 +3 位作者 池沛冬 梁永能 刘宇辉 黄马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99,共4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项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相关的检测指标。本研究通过同时检测EB病毒VCA-IgA、EA-IgA、EBV-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EB病毒DNA(EBV-DNA),评价联合检测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方...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项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相关的检测指标。本研究通过同时检测EB病毒VCA-IgA、EA-IgA、EBV-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EB病毒DNA(EBV-DNA),评价联合检测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方法:收集160例治疗前的鼻咽癌患者和7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和血浆,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用正丁酸与巴豆油激发Raji细胞方法检测EBV-DNase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Q-PCR)分析血浆EBV-DNA,评估其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结果:单项检测时对鼻咽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VCA-IgA90.0%、89.5%,EA-IgA75.0%、94.7%,EBV-DNase抗体76.3%、90.8%,EBV-DNA68.8%、88.2%。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8%和84.2%。VCA-IgA、EA-Ig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各临床分期中EBV-DNase抗体阳性率、EBV-DNA水平与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IgA、EA-IgA、EBV-DNase和EBV-DNA单项检测时VCA-IgA敏感性最高,EA-IgA特异性最好;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EBV-DNase抗体、EBV-DNA有助于评估鼻咽癌病程和协助判断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诊断 EBV-特异性DNA抗体 EB病毒DNA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驰 邱皓璞 张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54-157,共4页
根据鸭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鸭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定性和定量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对于鸭源性成分的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达到1.78pg/反应,该方法可对鸭肌肉组... 根据鸭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鸭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定性和定量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表明,引物与探针对于鸭源性成分的特异性良好,检测灵敏度达到1.78pg/反应,该方法可对鸭肌肉组织DNA进行准确定量。使用该技术对市售肉制品进行检测,发现大量使用鸭肉假冒的牛羊肉制品。本研究建立的鸭源性成分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肉制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源性成分 荧光定量聚合酶式反应 肉类掺假 检测方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检测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茂昌 王贵强 +4 位作者 朴文花 张乃临 公维波 王艳 王勤环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49-250,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但是很多肝外器官,如骨髓、淋巴结、脾、肾、皮肤、结肠、胃、睾丸、精子及肾上腺旁神经节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均能被HBV感染[1,2].目前认为PBMC存在HBV的感染,但有无HBV的复制,仍存在...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但是很多肝外器官,如骨髓、淋巴结、脾、肾、皮肤、结肠、胃、睾丸、精子及肾上腺旁神经节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均能被HBV感染[1,2].目前认为PBMC存在HBV的感染,但有无HBV的复制,仍存在争议[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共价闭合环状DNA 检测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原文传递
早期监测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敏 季育华 +5 位作者 彭奕冰 支立民 刘明 黄陶 潘宁 赵缜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0-222,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的低基质磷酸化蛋白 (pp6 5 )抗原血症检测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方法 ,对不同人群中H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 用 2种方法对从不同人群 (共 10 6例 )中收集的 2 0 4份血标本进行平行检...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的低基质磷酸化蛋白 (pp6 5 )抗原血症检测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方法 ,对不同人群中H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价值。方法 用 2种方法对从不同人群 (共 10 6例 )中收集的 2 0 4份血标本进行平行检测比较。结果 HCMVpp6 5抗原血症与血浆中HCMV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 84 .8% ,相关性很高 (r=0 .86 1) ;与外周血多形核细胞 (PMNLs)中HCMVDN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 79.8%。6例骨髓移植患者有 5例均在术后 30~ 5 0d间出现HCMVDNA拷贝数增加 ,同一时间PMNLs中HCMVDNA的拷贝数高于血浆 (81 7% )。免疫状况不同群体间HCMV激活程度不同 ,但无论有无免疫能力 ,有症状HCMV感染者HCMVDNA拷贝数平均值(7.71× 10 3 /ml)与HCMVpp6 5抗原阳染细胞数平均值 (10 4个 / 2× 10 5)均大于无症状HCMV感染者(1 5 3× 10 2 /ml;2 7个 / 2× 10 5)。结论 FQ PCR方法对监测低水平HCMV复制更为敏感 ,但HCMVpp6 5抗原血症检测对HCMV病的预测以及对抗HCMV药 (更昔洛韦 )的敏感性均高于DNA检测。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对监测HCMV活动性感染、临床疗效及预后更加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聚合酶反应 PP65抗原血症 低基质磷酸化蛋白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PCR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高斌 刘敬忠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6期507-509,共3页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荧光标记探针 DNA结合染料 标准曲线
下载PDF
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2
作者 乐爱平 鞠北华 +1 位作者 王文 张文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578-1581,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大蛋白(LP)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2例HBV感染者YL47A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LP,HBV 前S1抗原,HBV前S2抗原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在HBV感染组中,H...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大蛋白(LP)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2例HBV感染者YL47A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LP,HBV 前S1抗原,HBV前S2抗原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在HBV感染组中,HBV-LP与HBV DNA,HBeAg,HBVpreS2,HBVpreS1间相关显署(X2=9.22,11.89,60.35,99.87;均P<0.01),其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成正相关(rs=0.64, P<0.001),不同HBV DNA拷贝数组别间HBV- LP含量存在差异显著性(X2=135.34,P<0.01); HBeAg,HBV DNA,HBVpreS2,HBVpreS1不同模式间HBV-LP含量及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显著性(Z=8.70,5.85,8.44,8.84,均P<0.001); HBeAg阴性感染血清中HBV-LP较HBV DNA, HBVpreS2,HBVpreS1更为敏感(76.8%).HBV 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间HBV-LP含量存在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HBV-LP是从蛋白水平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尤其是 HBeAg阴性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血清学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HBV DNA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 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下载PDF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属及牛羊种布鲁氏菌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刘志国 罗成旺 +5 位作者 张利 姜海 赵鸿雁 朴东日 田国忠 崔步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69-874,共6页
目的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的方法。方法根据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BCSP31,AlkB/IS711和BMEI1162/IS711的部分片段作为靶基因,分别设计探针引物,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UCm18-T载体上,制备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确定此方法... 目的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的方法。方法根据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BCSP31,AlkB/IS711和BMEI1162/IS711的部分片段作为靶基因,分别设计探针引物,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UCm18-T载体上,制备标准品及标准曲线,确定此方法的灵敏度。利用布鲁氏菌的其他生物型菌株和同源性较近的致病菌(汉赛巴尔通体、霍乱弧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大肠杆菌O157∶H7、大肠杆菌O∶1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沙门氏菌N群血清型、嗜麦芽假单胞菌)验证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布鲁氏菌标准菌株建立方法,优化体系后扩增97株地方株进行验证。结果应用多重Taq-Man荧光PCR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结果显示,布鲁氏菌属、牛种布鲁氏菌和羊种布鲁氏菌有各自的荧光信号,而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致病菌均未见荧光信号;由标准曲线可知该方法的单重和多重荧光PCR最低检测下限均约为102copy/μL(13~24fg/μL),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结论建立的方法有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等优点,可用于布鲁氏菌快速鉴定,并同时确定是否为牛种或羊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荧光定量聚合酶式反应 鉴定 评价
下载PDF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石晶 刘昱新 +3 位作者 侯景秋 闫征斌 彭惠 常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 目的对比正畸患者粘接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后牙周指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将正畸患者30例按托槽类型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粘接Clippy自锁托槽,对照组粘接O-PAK传统直丝弓托槽。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2组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试验组在粘接矫治器后第1、3个月,牙周指数、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托槽对比,自锁托槽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锁托槽 传统托槽 牙周指数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及其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6
15
作者 黄建宏 欧兴义 +1 位作者 梁小兵 黄琳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年第1期4-5,共2页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探讨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现模式的关系。方法:361份临床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ELISA分别检测其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HBsA...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探讨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现模式的关系。方法:361份临床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ELISA分别检测其乙型肝炎病毒DNA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HBcA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为99%,平均浓度为1.78×107拷贝/mL;HBsAg(+),HBe Ab(+),HBcAb(+)患者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为30%,平均浓度为1.56×104拷贝/mL;两者之间乙型肝炎病毒DN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HBsAg(+),HBcA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为21%,平均浓度为1.27×104拷贝/mL。结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平均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表现模式有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等优点,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真实感染及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定量聚合酶式反应 乙肝标志物
下载PDF
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24
16
作者 苏犁云 徐锦 +1 位作者 孙家娥 丁韵珍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设计针对EBV基因组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70例外周血标本。其中17例是确诊EB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7例是临床高度怀疑EBV感染患儿...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设计针对EBV基因组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70例外周血标本。其中17例是确诊EB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7例是临床高度怀疑EBV感染患儿,26例是临床非EBV感染的患儿,并与检测EBV抗体VCA-IgM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结果确诊组、疑似组和对照组患儿FQ-PCR检测EBV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81.48%和0.00%。与此对应VCA-IgM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25.93%和0.00%。确诊组EBV DNA的平均拷贝数为1.15×105/m l,疑似组为4.38×104/m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VCA-IgM检测方法相比,FQ-PCR检测到EBV感染的阳性率更高,EBV DNA的定量检测可帮助诊断儿科活动性EBV感染,尤其是可疑患儿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
下载PDF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6
17
作者 罗春英 王建东 +4 位作者 王璇 马恒辉 时姗姗 余波 周晓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62-563,共2页
在病理学形态上有多种疾病在光镜下都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病、结节病、麻风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及不同病变时期,其上皮样肉芽肿病理表现的典型性也不同,在病理诊断中常难以鉴别这类疾病,容易引起... 在病理学形态上有多种疾病在光镜下都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病、结节病、麻风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及不同病变时期,其上皮样肉芽肿病理表现的典型性也不同,在病理诊断中常难以鉴别这类疾病,容易引起误诊。在病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结核病,故在病理诊断中应特别注意结核病的诊断与排除诊断。目前结核病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测是抗酸染色,但其灵敏度较低;文献报道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定DNA序列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液、胸腹水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省时、易操作,用于诊断肺结核病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检测 石蜡包埋组织 结核杆菌 慢性感染性疾病 上皮样肉芽肿 肉芽肿性病变 结核分枝杆菌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Effect of Lichong decoction on expression of Bcl-2 and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mRNAs in hysteromyoma model rat 被引量:24
18
作者 Donghua Li Xin Xu +5 位作者 Ruiya Qian Jianguo Geng Yan Zhang Xiaolei Xie Yasong Wang Xiaoli Zo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38-242,共5页
OBJECTIVE:To study on effects of Lichong decoction on expression of apoptosis-controlling genes,Bcl-2 and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 mRNAs in hysteromyoma tissue of the hysteromyoma model rat.METHODS:Fifty Wistar... OBJECTIVE:To study on effects of Lichong decoction on expression of apoptosis-controlling genes,Bcl-2 and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 mRNAs in hysteromyoma tissue of the hysteromyoma model rat.METHODS:Fifty Wistar femal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a model group,a Lichong decoction group,a Guizifuling capsule group and a Mifepristone group.The hysteromyoma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exogenous estrin and progestogens.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uterine tissue,uterine coefficient and uterine transverse diameter were made under optic microscope and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Bax mRNAs in uterine tissue in th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technique.RESULTS:After treatment,under microscope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Lichong decoction group myometrium thinned,muscle fiber slightly overgrowth or long and thin,regular arrangement,inserting phenomenon of inner circular muscle and external longitudinal muscle was occasionally or not seen in the Lichong decoction group.The uterine coefficient and the uterine transverse diamet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and Bcl-2 mRNA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 and Bax mRNA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ysteromyoma tissue(P<0.01) in the Lichong decoction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CONCLUSION:Therapeutic effects of Lichong decoction on hysteromyoma is related with decrease of Bcl-2 mRNA expression and increase of Bax mRNA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MA APOPTOSIS Genes bcl-2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Lichong decoction
原文传递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胎儿弓形虫感染 被引量:21
19
作者 马玉燕 牟瑞丽 +1 位作者 王磊一 江森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 )技术用于产前诊断胎儿弓形虫 (TOX)感染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FQ PCR技术 ,检测 70例孕期TOXDNA阳性孕妇的羊水和 (或 )脐血的TOXDNA ,阳性者为胎儿TOX感染。对其中 48例TOX感染孕妇给予螺...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 )技术用于产前诊断胎儿弓形虫 (TOX)感染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FQ PCR技术 ,检测 70例孕期TOXDNA阳性孕妇的羊水和 (或 )脐血的TOXDNA ,阳性者为胎儿TOX感染。对其中 48例TOX感染孕妇给予螺旋霉素常规剂量治疗 2个疗程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 70例TOXDNA阳性孕妇中 ,胎儿TOXDNA阳性 2 1例 ,胎儿宫内TOX感染率为 3 0 % ,羊水和脐血中的TOXDNA阴、阳性结果一致。 (2 )胎儿宫内TOX感染与孕妇血中TOXDNA含量高低有关 ,孕妇血中TOXDNA含量高时 ,对胎儿危害严重 ,胎儿宫内感染率也最高(5 5 % ) ;TOXDNA含量低时 ,胎儿宫内感染率也最低 (2 0 % )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 )经螺旋霉素治疗的孕妇 ,其胎儿宫内感染率为 2 1% ,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 5 0 %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孕妇TOX感染可危害胎儿 ,FQ PCR检测羊水中TOXDNA可准确地诊断胎儿TOX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技术 产前诊断 诊断 胎儿 弓形虫感染
原文传递
细辛抗人乳头瘤病毒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邓远辉 冯怡 +3 位作者 孙静 周丹 杨柳 赖嘉莹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65-667,共3页
目的 :筛选细辛抗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有效部位。方法 :用系统溶媒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蒸馏水 )对细辛依次进行提取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FQ PCR)对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病毒药效学试验 ,检测离体尖锐... 目的 :筛选细辛抗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有效部位。方法 :用系统溶媒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蒸馏水 )对细辛依次进行提取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FQ PCR)对各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病毒药效学试验 ,检测离体尖锐湿疣皮损中HPV DNA的扩增情况。结果 :HPV DNA经细辛水提物作用后 ,其PCR扩增检测为阴性 ,最低有效浓度为 0 4 g/ml,而细辛其它提取部位PCR扩增检测为阳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人乳头瘤病毒 作用研究 HPV-DNA FQ-PCR 提取部位 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技术 PCR扩增 筛选 药效学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