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语二外教学中的翻译能力提升对策
1
作者 薛敏侠 《现代英语》 2021年第4期68-70,共3页
相对于非语言类专业,中国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翻译技能仍相对欠缺。由于英语二外课时有限,高校一般未给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专门的英汉翻译课程。为了提高小语种专业... 相对于非语言类专业,中国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翻译技能仍相对欠缺。由于英语二外课时有限,高校一般未给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专门的英汉翻译课程。为了提高小语种专业学生的英汉互译技能,研究者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40名大二的小语种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表明,英语二外课程应有意识地纳入基础翻译理论及技能的教授与练习,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以此助力专业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二外 翻译能力 提升对策
原文传递
语言磨蚀理论下的日语教学与英语二外教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婕 李家澍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301-302,共2页
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镜像,即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是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将会导致其语言能力的丧失、磨蚀、僵化和退化。通过对语言磨蚀理论的研究和我国日语专业学生对于日语和英语双语的学习现状的分析,笔... 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镜像,即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是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将会导致其语言能力的丧失、磨蚀、僵化和退化。通过对语言磨蚀理论的研究和我国日语专业学生对于日语和英语双语的学习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从教学人员、语言学习者和教学单位等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抵抗语言磨蚀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磨蚀 日语教学 英语二外教学
原文传递
浅议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导入 被引量:2
3
作者 杜云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9期127-128,共2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了解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二外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在其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日本文化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 日本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牛世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299-300,共2页
随着国内人才市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变化,掌握一门外语或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现阶段,我国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大多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首选。然而,目前本科高校二外日语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本论文分析本科高校英语专... 随着国内人才市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变化,掌握一门外语或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才变得炙手可热。现阶段,我国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大多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首选。然而,目前本科高校二外日语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本论文分析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二外日语教学提出有效的改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高校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语块理论在英语专业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杨爱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9期309-310,共2页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汉语和英语两种思维方式。对于以词形变化多为特点的俄语语法和俄语思维方式他们很不习惯,甚至很排斥。针对这个困境,本文引入“语块理论”,强调在语块构建及操练过程中记忆单词、掌握语法,使初学者快速建立...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汉语和英语两种思维方式。对于以词形变化多为特点的俄语语法和俄语思维方式他们很不习惯,甚至很排斥。针对这个困境,本文引入“语块理论”,强调在语块构建及操练过程中记忆单词、掌握语法,使初学者快速建立对俄语构成模式的初步感知,在还没有系统掌握俄语语法体系的情况下,形成初步的语言输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块理论 英语专业俄语二外 零起点俄语教学
下载PDF
寓教于趣,融学于乐——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静晓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0期137-137,共1页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日语二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那些学生能从语法等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能够快乐学习,并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学到更...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日语二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那些学生能从语法等一些枯燥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能够快乐学习,并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日语、日本文化和社会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 寓教于趣 融学于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