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辜鸿铭英译《论语》赏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欧阳芳丽 覃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00-301,共2页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重要儒家经典,其所传扬的"仁、爱、礼、义、忠、孝、智、信"思想名震宇内,影响深远。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浪潮达到鼎盛,辜鸿铭却"逆流而上"成了东学西传的先行者。辜氏是第一个独立...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重要儒家经典,其所传扬的"仁、爱、礼、义、忠、孝、智、信"思想名震宇内,影响深远。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浪潮达到鼎盛,辜鸿铭却"逆流而上"成了东学西传的先行者。辜氏是第一个独立完整地将儒家经典译成英文的中国人,倾其毕生精力于弘扬中华儒家经典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论语 赏析
下载PDF
“礼”的跨语际旅行——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
2
作者 沈乘风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言行汇编,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伦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观念。作为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自16世纪以来,《论语》的外文译本就不断问世。20世纪以来,《论语》的西... 《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言行汇编,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伦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观念。作为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自16世纪以来,《论语》的外文译本就不断问世。20世纪以来,《论语》的西文译本逐渐增多,其中仅英文译本就有十余种。作为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辜鸿铭学贯中西,是最早英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之一。他的英译《论语》以其对《论语》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史 辜鸿铭 论语 儒家经典 儒家学派 原文意义 跨语际
原文传递
文明之争——从辜鸿铭英译《论语》的一个脚注谈起
3
作者 沈乘风 廖大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4,59,共7页
辜鸿铭翻译《论语》时运用翻译和独特脚注对《论语》进行解释。在英译“礼”(“art”)后辜鸿铭附上了相当长的脚注,并提到“张伯伦先生”认为日语不能完美翻译英语“art”,辜鸿铭则认为中日有着相同的书写语言,因此有必要讨论中文的翻... 辜鸿铭翻译《论语》时运用翻译和独特脚注对《论语》进行解释。在英译“礼”(“art”)后辜鸿铭附上了相当长的脚注,并提到“张伯伦先生”认为日语不能完美翻译英语“art”,辜鸿铭则认为中日有着相同的书写语言,因此有必要讨论中文的翻译能力。辜鸿铭认为,汉语可以完美翻译英语“art”。张伯伦的言论不仅是对日语翻译能力的评价,更是对日本社会需要欧化的判断。辜鸿铭的回应也不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对中国语言、中华文明依然优秀的判断。辜鸿铭的语言民族主义与其中华文明情结紧密相依,他从语言角度对比中西文明,认为中国语言并不比西方语言低劣,中华文明亦不在全球文明对比中处于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论语 “礼” 语言民族主义 中华文明情结
下载PDF
理雅各《论语》英译的变异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万燚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14,共5页
变异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极为常见,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论语》是考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变异现象的典范文本,其形态主要有语义变异、风格变异、文化思想变异、形象变异,变异的产生既与译者的生活时代、译介目的、意识形态、主流诗... 变异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极为常见,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论语》是考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变异现象的典范文本,其形态主要有语义变异、风格变异、文化思想变异、形象变异,变异的产生既与译者的生活时代、译介目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因素直接相关,还与中西文化碰撞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论语 变异
下载PDF
东方智者的话语——19世纪初期第一部英译《论语》之历史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康太一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126,共6页
儒家经典的西译之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的英译《论语》在其间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寻英译《论语》的源头,聚焦19世纪初期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士曼在印度塞伦坡完成出版的第一部英... 儒家经典的西译之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的英译《论语》在其间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寻英译《论语》的源头,聚焦19世纪初期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士曼在印度塞伦坡完成出版的第一部英译《论语》(上半卷);以一手档案资料为依托,结合其历史背景考察其翻译策略,独有创新及译本影响,以期呈现早期"中学西传"之历史样貌,并于今日之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马士曼 中文学习 朱子集注 跨文化阐释
下载PDF
Arthur Waley英译《论语》的误译及其偏误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惠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20-122,共3页
文章指出并修正了Arthur Waley英译《论语》中的六处误译,同时进行了偏误分析。其偏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汉英数词运用的不同。2在阅读中,汉语中字意的理解至关重要,每个字的意思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而英语中侧重对句子结构... 文章指出并修正了Arthur Waley英译《论语》中的六处误译,同时进行了偏误分析。其偏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汉英数词运用的不同。2在阅读中,汉语中字意的理解至关重要,每个字的意思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而英语中侧重对句子结构的理解。3汉语中主语的省略与变化较多,而英语则一般要保持一致。4古汉语的基本句式应该是“自动-使动”而非“主动-被动”。5与英语相比较,汉语的抽象词语较为贫乏,汉语通常用具体的词语来指代抽象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UR Waley论语 偏误分析
下载PDF
19世纪初驻印新教传教士之中文印刷出版——马士曼与塞兰坡传道出版社
7
作者 康太一 《国际汉学》 CSSCI 2014年第1期246-264,共19页
基督教典籍《圣经》的汉译之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随之而来的近代中文铅活字印刷之兴起对于"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传播形式与规模,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探究新教传教士开始中文... 基督教典籍《圣经》的汉译之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随之而来的近代中文铅活字印刷之兴起对于"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传播形式与规模,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探究新教传教士开始中文印刷出版之源头,聚焦19世纪初期驻印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士曼及塞兰坡传道出版社,对其缘起之背景、实践之情况进行历史性析述。同时,浅析其中文出版物之成果与影响,以期还原19世纪初基督教中文事业在印度之历史样貌,并于今日之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或借鉴之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士曼 塞兰坡传道出版社 论语 《中国言法》 《圣经》
原文传递
英译《论语》双语可视化教材开发——基于辽宁省铁岭腰堡扶贫项目的研究
8
作者 夏雨榕 《青年与社会》 2020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文章对英译《论语》双语教材提出了可视化方向的研究,旨在通过生动的视觉影像和感官体验使中小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论语》,使其更具国际传播力,并助力铁岭腰堡扶贫项目的持续推进。
关键词 论语 辽宁省铁岭县腰堡扶贫项目 双语可视化教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