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性疾病诊断中POCT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华文浩 盛琳君 王清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337,共5页
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即时检测(POCT)具有操作简单、便携移动、快速智能、灵敏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病原的检测。本文概述了POCT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常... 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即时检测(POCT)具有操作简单、便携移动、快速智能、灵敏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病原的检测。本文概述了POCT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免疫层析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即时检验 免疫色谱法 芯片实验室装置 核酸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微流体技术在精子优选方面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张博洋 任冠宇 刘智勇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6-101,共6页
精子优选是保存男性生育力的重要一步。微流体技术在小面积芯片上集成精密流道与附属系统,可以模拟精子与女性生殖道的相互作用和构建流体分选模型,研究精子的生理特性并筛选出潜在的更优秀的精子细胞,用于生育力评价与保存。本文综述... 精子优选是保存男性生育力的重要一步。微流体技术在小面积芯片上集成精密流道与附属系统,可以模拟精子与女性生殖道的相互作用和构建流体分选模型,研究精子的生理特性并筛选出潜在的更优秀的精子细胞,用于生育力评价与保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流体芯片在优选精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实验室装置 精子优选 生殖技术
原文传递
三维培养肿瘤模型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晨童 周皎琳 +5 位作者 林国乐 尹申意 丛林 张冠南 安杨 邱小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4-470,共7页
传统的肿瘤培养模型包括二维肿瘤细胞培养和异种移植物模型,前者存在缺乏肿瘤异质性、模型失真等问题,后者存在建模成功率偏低、耗时长、价格贵等缺点。近年出现的体外三维(3D)培养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的空间结构与生长环境,保... 传统的肿瘤培养模型包括二维肿瘤细胞培养和异种移植物模型,前者存在缺乏肿瘤异质性、模型失真等问题,后者存在建模成功率偏低、耗时长、价格贵等缺点。近年出现的体外三维(3D)培养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体内肿瘤的空间结构与生长环境,保留肿瘤细胞的病理与遗传学特征,并反映肿瘤细胞间、肿瘤与微环境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逐渐成为肿瘤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有力工具。球状体、类器官、微流控装置等3D肿瘤模型技术日渐成熟,共培养、3D生物打印、气液界面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模型的仿真性进一步提高,一些模型可重建肿瘤微环境,一些模型甚至具有内源性免疫成分与微脉管系统。近年来,有学者将异种移植物模型与类器官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体内/体外配对的生物模型库,发挥出两种技术的优势,并可针对具有特定分子学特征的肿瘤进行个体化精准疗法研发。至今,上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研究领域。作者团队目前研究采用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3D微肿瘤模型指导术后化疗药物选择,建模成功率高、药物筛选实验结果理想。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3D肿瘤模型将在结直肠癌研究、药物研发与转化、疗法筛选及个体化治疗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外培养技术 球状体 类器官 芯片实验室装置
原文传递
角膜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笑延 梁庆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0-504,共5页
角膜类器官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得到的类角膜组织结构,与人体角膜具有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和基因表达谱。虽然角膜类器官存在培养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但由于其能更真实再现角膜的生理环境以及各层细胞间的... 角膜类器官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得到的类角膜组织结构,与人体角膜具有相似的解剖学特征和基因表达谱。虽然角膜类器官存在培养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但由于其能更真实再现角膜的生理环境以及各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总结角膜类器官在角膜发育及角膜病发生机制、角膜移植供体和角膜类器官芯片等研究方向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持续研究提供参考,使角膜类器官可更广泛应用于疾病模型、药物筛选、个性化医疗等更多角膜病医疗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角膜 细胞培养技术 芯片实验室装置
原文传递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微流控芯片检测研究进展
5
作者 尉卓凡 宁智文 +1 位作者 胡波 袁时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04-1812,共9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可预测的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复发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定义为从原发肿瘤处脱落并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研究证实,CTC的检测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策略...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不可预测的转移性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复发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定义为从原发肿瘤处脱落并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的肿瘤细胞。研究证实,CTC的检测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检测对象之一,CTC能够简单地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来收集。然而,大多数CTC在循环中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并侵犯远处器官。数量上的稀缺、CTC的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成分的干扰使得CTC的准确检测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CTC的生物和物理特性开发的各种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在检测前对CTC进行分离和富集,但吸附、洗脱和转移等预处理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CTC的损失,而耗时、操作复杂、设备昂贵等问题也限制了CTC的临床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检测技术。以微加工结构为特征的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微米级的流体和细胞,因而成为一种特别适合检测稀有CTC的方法。微流控芯片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低耗材、高通量、实时检测等优势,其小型化的特点可将多种检测技术集成于微尺度中,为CTC的分离、鉴定和表征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有助于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与治疗。最近,三维(3D)打印技术的兴起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提供了更高效、个性化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微流体器件制作方法步骤复杂、耗时等问题。逐层打印出的3D结构将促进微流控芯片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通量,并将推动实验室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为肿瘤的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开辟新视野,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本文中,笔者分析了近年来CTC的不同检测手段的特点,阐述了微流控技术在乳腺癌CTC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 循环 芯片实验室装置 综述
原文传递
批型^18F正电子药物微流体合成器控制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建平 王明伟 +1 位作者 章英剑 张勇平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5-350,共6页
目的研发批型^18F正电子药物微流体合成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合成18F-脱氧葡萄糖(FDG)。方法微流体合成器的微管道部分利用丝印技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制作,微反应瓶使用定制的具有加热和冷却功能的玻璃瓶制成。利用可编... 目的研发批型^18F正电子药物微流体合成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并合成18F-脱氧葡萄糖(FDG)。方法微流体合成器的微管道部分利用丝印技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材料制作,微反应瓶使用定制的具有加热和冷却功能的玻璃瓶制成。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微气阀、温度传感器、恒压气源、稳压电源及负压泵实现对合成器数字量部分和模拟量部分的控制,人机交互界面基于Kingview软件设计。通过编写合成^18F-FDG的程序并自动化多次合成18F-FDG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测定合成的^18F-FDG的标记率、放化纯、氨基聚醚(K2.2.2)含量、乙腈残余量、产品性状、pH值,并对产品进行无菌检查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制成的^18F批型微流体合成器大小为10 cm×10 cm×15 cm,其控制系统大小类似于台式机机箱,单次合成^18F-FDG使用的前体量为2.5 mg。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能够让用户自主编程,利用该控制系统合成的^18F-FDG放化纯大于95%,第1步^18F标记反应的标记率为(92.4±1.4)%。^18F-FDG产率为(35.6±5.6)%(时间校正),乙腈含量为(12.8±2.6) μg/g, K2.2.2含量均低于50 μg/g,无菌检查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产品性状为澄明液体,pH值为6.2±0.4。结论成功制备了批型18F正电子药物微流体合成器,并进行了^18F-FDG的合成。该合成器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标记前体用量少、易编程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放射性同位素 化学技术 合成 芯片实验室装置 脱氧葡萄糖
原文传递
微流控芯片系统合成P ET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雷鸣 徐光明 +1 位作者 潘建章 张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30-732,共3页
利用微流控芯片系统合成PET探针,是拓展PET探针合成和应用的有效方法.模块化、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合成系统可以实现功能模块的有机组合、合成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和提高放化防护安全性.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合成PET探针及其系统集成... 利用微流控芯片系统合成PET探针,是拓展PET探针合成和应用的有效方法.模块化、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合成系统可以实现功能模块的有机组合、合成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和提高放化防护安全性.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合成PET探针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芯片实验室装置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