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知如何先天存在与反观自证?——对良知呈现与假定之争的再思考
1
作者 李海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8,共9页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逆觉体证)均包含假定—先天预设—的成分。就此而言,冯友兰的良知假定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现实的良知不是绝对内在的事物,其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公共性准则和生活情境的影响。良知之自觉,或者指的是证见内化于心之道德准则、道德情境的情感感受,或者指的是察识此道德准则、情境、情感感受的智性直观。这样的良知不是绝对本体、不具有创生自然界和见证先验观念的能力。不过,它也不是绝对假定的观念,其在形成以后仍可在人心中直觉地呈现。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开展,应采纳此种良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良知假定 良知本体 逆觉体证 熊十力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良知如何呈现: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及其反思——以“体知”与“动力之知”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顺然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5,共9页
从“四端之心”开始,以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来叩问良知之存在、表述良知之呈现,存在着一条值得被注意的哲学史发展脉络。通过简要梳理这一哲学史源流,并特别说明杜维明、黄勇在回应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的“体知”与“动力之知”理论... 从“四端之心”开始,以经验知识的解释进路来叩问良知之存在、表述良知之呈现,存在着一条值得被注意的哲学史发展脉络。通过简要梳理这一哲学史源流,并特别说明杜维明、黄勇在回应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的“体知”与“动力之知”理论,我们可以认为,以经验知识的进路解释良知如何呈现,需要以良知不学而能的先天性与其呈现于经验中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给予“经验知识如何触发良知”和“良知如何运用经验知识”两个核心问题以有效的解释。同时,认知能力的提高与经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主体对当下道德场景的把握,从而也参与到良知直下的判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体知 动力之知
原文传递
论良知呈现的现象学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云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6,177,共9页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具有不同的面向。阳明晚年凸显良知之"是非之心"的自知面向,以是非之心统摄良知。阳明所聚焦的乃是功夫的入手和用力处的问题,而并未直接点出这一自知与意之所发之"同时性"特征。刘宗周正是从这一...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具有不同的面向。阳明晚年凸显良知之"是非之心"的自知面向,以是非之心统摄良知。阳明所聚焦的乃是功夫的入手和用力处的问题,而并未直接点出这一自知与意之所发之"同时性"特征。刘宗周正是从这一点切入展开对阳明良知说的批评。现象学家耿宁凭借敏锐的现象学分析,揭示了是非之心之自知与意之所发在阳明那里的"同时性"蕴涵,言阳明所未明言,出色地回应了宗周的批评。然而,耿宁的现象学分析却必须以修正现象学的原意识概念为代价才能成立,因此又导致新的疑难。现象学的争执意识和安宁意识展示了良知呈现的普遍结构,以此为视角分析阳明的良知概念,同样能回应宗周的批评,同时又避免了耿宁的疑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呈现 现象学 争执意识 安宁意识
下载PDF
论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物自身”概念的创造性诠释
4
作者 周建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9-102,共4页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家哲学在体系架构和思辨性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再批判,将康德哲学中"物自身"的知识论意义转化为价值论意义,并通过中国佛教《大乘起...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家哲学在体系架构和思辨性方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典范性的作用。牟宗三通过对康德哲学的再批判,将康德哲学中"物自身"的知识论意义转化为价值论意义,并通过中国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结构确立了"无限智心"作为人的主体能力,从而完成了新儒家"良知呈现"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现象 物自身 一心开二门
下载PDF
现代儒学发展的分期及其判准
5
作者 谢远笋 《人文论丛》 2019年第1期18-25,共8页
关于儒学的历史发展,孟子首倡儒学统绪,韩非有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之说,韩愈重提儒学传授谱系,至宋儒'道统说'正式确立。钱穆、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郭齐勇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道统论或分期法。在各家儒学传承谱系划分... 关于儒学的历史发展,孟子首倡儒学统绪,韩非有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之说,韩愈重提儒学传授谱系,至宋儒'道统说'正式确立。钱穆、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郭齐勇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道统论或分期法。在各家儒学传承谱系划分的背后,实有作为理论核心的哲学问题作支撑。钱穆与郭齐勇的划分着眼于儒学发展的多元历史样态。牟宗三、杜维明、刘述先均主儒学三期发展说,其判准当以对良知呈现的肯认,但又有所不同:牟氏仍立足于一元的儒家价值,杜、刘不再有强烈的护教意识,均强调儒学只是现代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牟宗三接续熊十力良知呈现说,依智的直觉,最终证成儒家道德的形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三期发展说 道统说 良知呈现 道德的形上学
下载PDF
恶是怎么来的?——从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和熊十力的“大用流行”来看
6
作者 陈志伟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6年第2期98-107,共10页
莱布尼茨和熊十力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一个是西方的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并对基督教神学、尤其是神正论,有巨大的建树和影响;一个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具有由佛转儒的特殊经历,并借助于佛教思想,尤其是佛... 莱布尼茨和熊十力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一个是西方的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基督徒,并对基督教神学、尤其是神正论,有巨大的建树和影响;一个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具有由佛转儒的特殊经历,并借助于佛教思想,尤其是佛教唯识宗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儒家,尤其是其中的心学一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众所周知的牟宗三就是他的弟子,而且笔者认为,老师的见解在很多时候其实是更为高明的),创立了他自己的新唯识论。基督教传统和儒教传统迥异,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出于各自特殊的文化传统,都对同样一个问题,即恶的起源问题感兴趣,而且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解答思路。本文试图弄清楚他们二人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答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他们之所以如此解答的背后目的指向的不同。我们在文末也将看到,在这两种隐含着的目的指向的背后,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正论 恶的来源 自由意志 大用流行 良知呈现
原文传递
良知何以是假定——论冯友兰眼中的阳明学
7
作者 代玉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7,共8页
关于阳明学的诠释,当前学界普遍接受良知呈现说,而拒斥良知假定说。其实,良知呈现说与假定说都承认阳明学的良知是呈现,区别在于前者将良知呈现视为绝对真理,后者则强调良知呈现的合理性仅限于阳明学内部。冯友兰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 关于阳明学的诠释,当前学界普遍接受良知呈现说,而拒斥良知假定说。其实,良知呈现说与假定说都承认阳明学的良知是呈现,区别在于前者将良知呈现视为绝对真理,后者则强调良知呈现的合理性仅限于阳明学内部。冯友兰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阳明学的良知及其关于“天然之中”的不可拟议增损的知识均为假定。进而,冯友兰将阳明学置于新理学框架下进行批判:在本体论上,将良知转化为“宇宙底心”,并予以否定;在方法论上,对王阳明的格竹方法与体悟方法进行了批判性诠释,揭示出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这样,从良知假定说到新理学,冯友兰对阳明学的批判性诠释也从良知观深入到本体论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现代哲学领域提供了一个与阳明学对话的另类角度,丰富了现代儒学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假定说 良知呈现 逻辑分析 阳明学 新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