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女性的生育权及其行使的限度——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为主线的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朱振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60,共1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规定了在婚姻关系中妻子有单方面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的绝对权利,并否认了丈夫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一条规定的最大问题是未能合理区分妊娠女性生育权行使的效力与行使的理由、效力的绝对性与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规定了在婚姻关系中妻子有单方面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的绝对权利,并否认了丈夫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一条规定的最大问题是未能合理区分妊娠女性生育权行使的效力与行使的理由、效力的绝对性与责任的可承担性。生育权具有复杂的权利结构,包括权利主体、阶段性权利特征以及权利要素。借鉴美国法律哲学家霍菲尔德关于权利的分析,妊娠女性生育权的特征体现为一种特权,具有效力的排他性,但效力的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做决定的理由也具有排他性。妊娠女性的生育权也具有公共善的属性,法律要引导并促进一种合理的个人选择。因婚姻与家庭而产生的义务为妻子生育权的行使设定了一些附随义务,正是这些义务的存在奠定了针对侵权行为和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 生育权 婚姻 人格尊严
原文传递
美好生活与至善论 被引量:9
2
作者 曹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正确阐释的美好生活必然是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具有内在性、绝对性和统合性三个特征。以美好生活为终极价值依据的伦理学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和特征,但因其具有内在性而跨越... 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终极目的。正确阐释的美好生活必然是自主的生活、成功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具有内在性、绝对性和统合性三个特征。以美好生活为终极价值依据的伦理学具有目的论的结构和特征,但因其具有内在性而跨越了事实与价值的鸿沟,因其具有绝对性而避免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因其具有统合性而消除了可能突破权利边界的忧虑。由此,至善论可以合理地回应关于善与应当的优先性问题、最大化原则问题以及结果论的问题等问题上所遭到的诸多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伦理学
下载PDF
康德至善论与康德伦理学 被引量:3
3
作者 冯显德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6,共4页
康德的"至善"通常被理解为"最高的善"和"完满的善",即德性及其与幸福的统一。但除此以外,这一概念还指"共同的善"和"最高的本源的善",前者指"伦理共同体",后者指上帝。四... 康德的"至善"通常被理解为"最高的善"和"完满的善",即德性及其与幸福的统一。但除此以外,这一概念还指"共同的善"和"最高的本源的善",前者指"伦理共同体",后者指上帝。四种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不仅形成了康德的至善论思想,而且构成了康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系,反映了康德伦理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伦理学
下载PDF
法律能强制执行道德吗?——乔治《使人成为有德之人》介评 被引量:5
4
作者 孙海波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5-163,共9页
能否通过法律强制执行道德,在自由主义与法律道德主义者之间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辩。以德弗林为代表的传统法律道德主义以至善主义核心传统为理论基础,倡导国家对公民不道德行为的立法干预。自由主义者站在国家中立性的立场上,强调个人自... 能否通过法律强制执行道德,在自由主义与法律道德主义者之间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辩。以德弗林为代表的传统法律道德主义以至善主义核心传统为理论基础,倡导国家对公民不道德行为的立法干预。自由主义者站在国家中立性的立场上,强调个人自治性的重要意义,以此对法律道德主义提出了诸多批评。乔治基于共同善构建了一种多元至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兼顾了个人自治和价值多元,轻巧地避开了传统法律道德主义经常遭受的那些批评。它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又能为政府的立法干预提供严格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道德主义 道德立法 多元主义 政治自由主义
原文传递
康德至善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冯显德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对康德至善论及其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作简要的综述。康德至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康德至善论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需要基于对康德至善论作专门性的研究,通过康德至善论的发展来深入认识... 本文对康德至善论及其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作简要的综述。康德至善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康德至善论与康德伦理学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需要基于对康德至善论作专门性的研究,通过康德至善论的发展来深入认识康德伦理学的内容与特征。康德伦理学的主题是至善作为终极价值体系的整合,康德的终极价值体系是一个以德性为核心的道德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价值
下载PDF
至善论的自由主义如何回应公共理性的批评? 被引量:4
6
作者 惠春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4,共8页
自由主义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旨在推行个人自主的良善生活观念的至善论主张,也可以基于公共理性的理念被理解为一种试图在所有良善生活观念间保持中立的主张。公共理性的理念之所以反对至善论的解释,是因为它认为个人自主只是人们可以选... 自由主义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旨在推行个人自主的良善生活观念的至善论主张,也可以基于公共理性的理念被理解为一种试图在所有良善生活观念间保持中立的主张。公共理性的理念之所以反对至善论的解释,是因为它认为个人自主只是人们可以选择的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不是所有合理公民都会认可的公共理由,因此不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然而,通过描述一种更加包容的个人自主的生活方式,可以表明公共理性的理念也同样预设了这种良善生活观念,它对至善论自由主义的批评最终是无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公共理性 个人自主 中立性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至善论的比较评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伍志燕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S1期48-50,共3页
本文试图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至善"概念的理解,"至善"的实现途径和方式,以及"至善"的伦理视角等三方面内容的异同,来分析比较二者伦理思想。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下载PDF
摆荡于竞争与和解之间——当代自由主义之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应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5,共4页
从中立性原则和平等理想的关联入手,讨论自由主义当代发展中出现的两种趋势:与至善论和解和与传统和解。前者是指随着对于政治认同之基础的反思的加深,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所出现的要求松动和修正对于国家中立性原则的教条式理解,公开承... 从中立性原则和平等理想的关联入手,讨论自由主义当代发展中出现的两种趋势:与至善论和解和与传统和解。前者是指随着对于政治认同之基础的反思的加深,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所出现的要求松动和修正对于国家中立性原则的教条式理解,公开承认其政治理想以某种良善生活观念为基础的趋势。后者是指以自主性为轴心的自由主义理想的推展本身要求即使在一阶层上并不支持自主性的非自由主义文化结构的支持。但在任何显在的尤其是实践的层面上,这两种趋向并不是自洽的或相互支持的,而是存在紧张乃至于内在冲突的。这就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置身于其中的所谓竞争与和解的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中立性 平等 自主性
下载PDF
市场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顾远飞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9,共7页
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对应着两种内在价值:知识和实用。现代大学在走出象牙塔之后,已步入市场社会,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道德体系乃至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对应着两种内在价值:知识和实用。现代大学在走出象牙塔之后,已步入市场社会,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道德体系乃至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其失去应有之平衡。在当今人类社会面临诸多社会危机尤其是环境危机和文明冲突的时代,至善论高等教育哲学亟需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市场社会 高等教育哲学
原文传递
怀疑论视域下的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斯坦利·卡维尔论语言的“在地性”与“生活形式”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云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8,共8页
20世纪"语言学转向"之下的"语言学模式"与"逻辑学模式"对于认识的"直观"基础存在着根本性争议。斯坦利·卡维尔在日常语言分析中通过对怀疑论视角的批判与吸纳,超越了两种模式的直接对立,... 20世纪"语言学转向"之下的"语言学模式"与"逻辑学模式"对于认识的"直观"基础存在着根本性争议。斯坦利·卡维尔在日常语言分析中通过对怀疑论视角的批判与吸纳,超越了两种模式的直接对立,并通过"在地性""标准"(Criteria)与"一般对象"(generic object)等概念阐明了一种由先验的"生活形式"奠基的日常语言与日常理性。一方面指出了怀疑论的"乞题"本性,另一方面也主动地将怀疑论作为对外部权威的免疫因素吸纳进日常语言的原则当中,使得日常成为一种鲜明的自主性与革命性的理性范畴。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揭示出文学语言何以使得文学写作成为一种极致而决然的对于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反思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利·卡维尔 在地性 日常语言 实证怀疑 “Criteria”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守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2,共3页
古希腊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善"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智者"善"的感觉论、苏格拉底"善"的知识论和柏拉图"善"的理念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而上之至善论和形而下之实践论... 古希腊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善"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智者"善"的感觉论、苏格拉底"善"的知识论和柏拉图"善"的理念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形而上之至善论和形而下之实践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道德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实践
下载PDF
再论康德至善论的逻辑进程
12
作者 冯显德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4-17,共4页
康德至善论是以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体系,而每一种至善都是其逻辑发展的一个环节:德性的纯化是动因和起点,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社会的理念是中间环节,道德化上帝是归宿,整体表现为从德性的纯化到上帝的道德化的展开历程。
关键词 逻辑发展
下载PDF
经由法治的文化治理创新机制:原则与框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玉双 《地方立法研究》 2019年第3期43-60,共18页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驱动力,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文化治理也应纳入法治建设的政治进程之中。文化实践是共同体成员追求共同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性社会理解,文化与共同善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基于文化实践的结构...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驱动力,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文化治理也应纳入法治建设的政治进程之中。文化实践是共同体成员追求共同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性社会理解,文化与共同善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基于文化实践的结构,文化治理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价值性三重属性。法治作为文化治理的创新驱动机制,通过至善论框架对文化治理的权力实践进行目标限定,通过文化权利原则、温和的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和冒犯原则对文化治理进行价值约束。只有通过完善文化立法,把法治原则通过规则之治贯彻到文化治理实践中,才能实现文化善治和创新。简言之,文化创新是经由法治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治理 共同 文化权利 文化创新
下载PDF
康德论幸福
14
作者 沈卫星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5期1-3,共3页
康德认为经验幸福论缺乏客观有效的基础 ,而这只有到理性中去找 ,这个根基就是道德法则 ,道德法则以善良意志为条件 ,但有德者未必有福 ,于是康德提出三个公设来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 康德 经验幸福 道德法则 良意志
下载PDF
公共证成与美好生活——至善论自由主义的一条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惠春寿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2期98-122,199-200,共25页
公共证成要求国家行为必须得到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据此,许多人对至善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注定无法满足公共证成的要求。然而,由于反对至善论的四个理由——价值多元论、合理公民、自由平等人的观念和中立性——都不能成立,公共证成并... 公共证成要求国家行为必须得到合理公民的共同接受,据此,许多人对至善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注定无法满足公共证成的要求。然而,由于反对至善论的四个理由——价值多元论、合理公民、自由平等人的观念和中立性——都不能成立,公共证成并没有蕴含反至善论的结论。相反,它允许国家基于个人自主的生活观念而行动。不仅如此,给定社会道德在维系社会合作时的重要作用,公共证成还要求国家推行其他道德上良善的生活方式。因此自由主义归根到底是一种至善论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公共证成 个人自主 社会道德
下载PDF
国家能否以善为目标?——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中立论转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攀 《政治思想史》 2016年第2期123-137,200,共15页
现代社会是被多元价值所分裂的社会,在此背景下,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发生了中立论转向。中立性概念可以分为四种。这一概念从价值和政治实践两个层面对至善论进行批判。由于中立论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与某些自由主义的至善论区分开... 现代社会是被多元价值所分裂的社会,在此背景下,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发生了中立论转向。中立性概念可以分为四种。这一概念从价值和政治实践两个层面对至善论进行批判。由于中立论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与某些自由主义的至善论区分开来,因此,这种中立论转向并未完全成功。在自由主义内部,至善论与中立性的界限在逐渐模糊,并共同走向了某种中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中立 价值客观主义 平等尊重
下载PDF
以至善论为前提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三种批判 被引量:1
17
作者 克里斯托夫·亨宁 陈喜贵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马克思的理论并非伦理学理论,其道德观只是在与实践相关的部分才参与进来。只有从这种视角出发,才能确认马克思的(非道德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的主要难题在于,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就自我参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的情况,且只有非内... 马克思的理论并非伦理学理论,其道德观只是在与实践相关的部分才参与进来。只有从这种视角出发,才能确认马克思的(非道德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的主要难题在于,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就自我参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的情况,且只有非内在论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方法不仅摆脱了相对主义难题,还与当前道德政治哲学的讨论有着某些关联。只有将解释性批判和作为补充的自然主义批判与激进个人主义批判结合起来解读,才能全面地理解真正的马克思式的至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道德 价值中立 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哲学的还是政治的——评桑德尔的至善论
18
作者 王立 毛羽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6,共8页
作为公民共和主义理论的重要成员,桑德尔对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立场持尖锐批评态度。桑德尔认可至善论,而其至善论思想可以分为哲学的和政治的部分。哲学的部分以自我与目的的关系为切入点,以道义论的道德主体概念作为批判焦点,刻画了人的... 作为公民共和主义理论的重要成员,桑德尔对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立场持尖锐批评态度。桑德尔认可至善论,而其至善论思想可以分为哲学的和政治的部分。哲学的部分以自我与目的的关系为切入点,以道义论的道德主体概念作为批判焦点,刻画了人的本质的哲学人类学面貌,树立了颇具黑格尔主义色彩的交互性主体形象。政治的部分体现为公民共和主义的公共哲学思想,欲在公共政治安排上取代程序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然而,桑德尔的论述批判有余,建构不足,其理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性和批判性观点嵌入到当代民主政治的讨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德尔 中立性 哲学的 政治的
下载PDF
无知之幕与抽象推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雪梅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57-60,共4页
在实践推理中,规范性理论往往会采用一些设置让自己的推理变成公共推理,或者将一些不可还原的命题作为立论基础。罗尔斯采用无知之幕作为其推理的限制性条件,遭遇了一些批判。其中,以拉兹和阿克曼的批评最为有力。拉兹持至善论立场,认... 在实践推理中,规范性理论往往会采用一些设置让自己的推理变成公共推理,或者将一些不可还原的命题作为立论基础。罗尔斯采用无知之幕作为其推理的限制性条件,遭遇了一些批判。其中,以拉兹和阿克曼的批评最为有力。拉兹持至善论立场,认为不应该在公共讨论中排除掉善观念;阿克曼则认为不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各方在讨论中秉持中立性原则即可。从根本上看,批评者本人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倾向于不同的推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知之幕 抽象推理 理想理 厚幕
下载PDF
论帕菲特避免“令人厌恶的结论”的几种方案及其困境
20
作者 郭琰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帕菲特因提出非同一性问题而声名卓著。他力图在总量功利主义的框架内解决非同一性问题,但这又会导致"令人厌恶的结论"。为避免"令人厌恶的结论",帕菲特先后提供了至善论、非传递性、总量与平均值的折中三种方案。... 帕菲特因提出非同一性问题而声名卓著。他力图在总量功利主义的框架内解决非同一性问题,但这又会导致"令人厌恶的结论"。为避免"令人厌恶的结论",帕菲特先后提供了至善论、非传递性、总量与平均值的折中三种方案。根据至善论,帕菲特强调功利价值质量上的任何损失均不能为数量上的充分增长所压倒。在非传递性问题上,帕菲特通过区分价值评价上的精确性与模糊性,强调模糊评价不具有传递性,从而避免在各种状态之间进行价值比较。根据总量与平均值的折中方案,帕菲特强调应当兼顾总量与平均后果,平均值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压倒总量最大化。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均存在缺陷,不能真正避免"令人厌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令人厌恶的结 非传递性 总量 平均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