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人民族志——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罗红光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55,共13页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后,人类学经典且公认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即一个人在遥远的僻壤进行长时段的田野工作,可提供分析的文本是民族志。但是,当今的世界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他者的世界已不再相互隔断、互不来往,而是"你... 自马林诺夫斯基以后,人类学经典且公认的方法是"参与观察",即一个人在遥远的僻壤进行长时段的田野工作,可提供分析的文本是民族志。但是,当今的世界受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他者的世界已不再相互隔断、互不来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许他者本来就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中。为此,本文通过一项关于公共服务的志愿者行动的研究,采用常人民族志的方法,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放在了他者关系中进行试验与讨论,解决了道德权威不可自我检验的问题,进一步确认了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的假设,也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规模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民族志 自我 实验民族志 公共
原文传递
对话的人类学:关于“理解之理解” 被引量:7
2
作者 罗红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7,共8页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 韦伯(M.Weber)界定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理解的科学,并试图建立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经验的一般化过程。纵观人类学思想史,尤其是后来的解释学派继承了韦伯的衣钵,人类学也被定位于一种建立理解"他者"的学问。学习他者的世界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其成果形式是可供理解和分析的民族志。但问题是,在理解他者的世界之后,作为人类学家,还必须用人类学的解释呈现他(她)所理解的他者世界。这个再现他者文化的过程可以称之为"理解他者之理解"的知识性再生产的过程。从文化的解释学(如格尔茨的"深描"当地人的意义系统的民族志)到20世纪末开始的反思主义,人们发现,这种理解还涉及针对理解的道德判断及其针对自我的理解,问题直指知识的公共性与共建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他者观。此时人们已经不能将解释性理解还原到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型"(德语:Idealt-yp)。那么人类学的理解何以可能?它的主体又将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解释 对话 自我
原文传递
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康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1,共4页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人类学 叙述 自我
下载PDF
“自我的他性”抑或“自我的重构”?——《自我的他性》读后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结构与反结构 自我迷失 自我重构
下载PDF
《白鹿原》《丁庄梦》“陕西洋县家庭德法同治”——百年农村人自我的蝉变
5
作者 牛旭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期174-192,共19页
我们自己的历史不过是一部关于我们自我(Self)演进的政治史。因为对于政治权力的抵抗既没有终点,也找不到起点——自我-自我的关系(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To Self)才是一切历史的元点与归宿。在《白鹿原》里有一套族权/儒家文化... 我们自己的历史不过是一部关于我们自我(Self)演进的政治史。因为对于政治权力的抵抗既没有终点,也找不到起点——自我-自我的关系(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 To Self)才是一切历史的元点与归宿。在《白鹿原》里有一套族权/儒家文化的话语,力图将每个人打造成为"道德自我"。而在《丁庄梦》中,一切向权钱看的价值观,使"自我"唯利是图,人的存在被异化。陕西洋县则试图以经济手段促进"守法有德自我",其中透着新自由主义治理的影子。新自由主义治理术和传统中国的那种非自由主义的伦理道德要求诸如"孝亲敬老、邻里团结"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治理格局。把本来应该由舆论等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东西,交由经济来治理,的确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性和非新自由主义理性的混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 逐利自我 守法有德自我 自我.
下载PDF
东道主与游客关系中的中介力量作用探析——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明华 《旅游科学》 CSSCI 2009年第5期8-14,共7页
旅游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面相遇。人类学者对旅游活动中"人"的研究集中在东道主和游客两端:东道主方面注重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游客方面则追问旅游的起源。这种二元分析模式是不全面的。主、... 旅游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面相遇。人类学者对旅游活动中"人"的研究集中在东道主和游客两端:东道主方面注重旅游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游客方面则追问旅游的起源。这种二元分析模式是不全面的。主、客之间的媒介不容忽视,比如政府推动所附加的政治资本、业主投资带来的经济资本和旅游地符号化的民族文化资本等。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试图呈现东道主、游客和第三方中介在内外多种因素激发下"我者"和"他者"之间的共谋和互动。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另类旅游形式中卷入旅游的个人或群体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这一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道主与游客 自我 媒介 负责任道德主体 甲居藏寨
下载PDF
合同的相对性和涉他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建党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10-112,共3页
合同的相对性是整个合同法制度和理论的基础之一。同时 ,合同又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涉他性。这两种现象在合同法制度和理论上表现出微妙的关系。但是正因为如此 ,才使合同法更符合人们的要求 ,更富有人情味。
关键词 合同相对 合同 合同主体 合同效力
下载PDF
我者的他者性——人类学“写文化”的方法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9-22,共4页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写作 民族志 我者 神话与仪式
下载PDF
身体的困惑探微之提纲——从作为文学意向的身体和谐之美谈起
9
作者 樊高峰 《西安社会科学》 2010年第5期145-146,共2页
身体作为一个存在物,长久以来被人们取消了它的独立性。然而身体又是一个他在者,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作为灵魂的承载者又是更深一步认识灵魂的途径。本文主要从男女身体的和谐以及它们的互相确认的角度来阐述身体和谐的重要性,从而由... 身体作为一个存在物,长久以来被人们取消了它的独立性。然而身体又是一个他在者,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作为灵魂的承载者又是更深一步认识灵魂的途径。本文主要从男女身体的和谐以及它们的互相确认的角度来阐述身体和谐的重要性,从而由身体和谐导引出人性和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内体与灵魂 和谐与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