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往复试验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艳霞 刘安然 +2 位作者 张贺昕 刘学春 黄威振 《钢结构》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4,共8页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4个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丰富了研究成果,获得对节点受力性能...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4个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丰富了研究成果,获得对节点受力性能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梁柱节点开口处弯矩-转角的理论模型得到了验证,为进一步对节点的性能化设计及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复位钢框架 梁柱节点 低周往复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带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拟动力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爱林 上官广浩 +2 位作者 张艳霞 王庆博 李振兴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24,共11页
为解决较大跨度自复位钢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可能超限或耗能不足的关键问题,课题组前期提出将中间柱型阻尼器应用于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但是因门窗开洞等要求而不能在跨中处设置中间柱型阻尼器,从而提出了带双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式... 为解决较大跨度自复位钢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可能超限或耗能不足的关键问题,课题组前期提出将中间柱型阻尼器应用于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但是因门窗开洞等要求而不能在跨中处设置中间柱型阻尼器,从而提出了带双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对其进行了拟动力试验,并与带单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的拟动力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位移响应、滞回性能、中间柱摩擦阻尼器滑动、索力及典型部位应变变化等。结果表明,两榀框架震后短梁-长梁连接界面处残余转角和索力降低均较小,具有良好的开口闭合机制,耗能能力较优,能够有效避免主体结构的损伤,且带双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控制结构侧移效果更好,耗能性能更优,适用于较大跨度的多高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中间柱摩擦阻尼器 拟动力试验 摩擦耗能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考虑楼板效应的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弯矩-转角理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艳霞 黄威振 +2 位作者 郑明召 李全刚 费晨超 《钢结构》 2019年第3期1-8,15,共9页
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在地震中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控制结构损伤,震后残余变形小易修复,但由于震时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开口的特性带来了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自身膨胀效应,使得传统的楼板体系不适用于该类结构体系。基于课题组提... 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在地震中能够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控制结构损伤,震后残余变形小易修复,但由于震时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开口的特性带来了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自身膨胀效应,使得传统的楼板体系不适用于该类结构体系。基于课题组提出的带新型滑动次梁的楼板体系和考虑带新型滑动次梁楼板体系后自复位框架梁各轴向力的计算式和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弯矩-转角关系。通过一个算例量化分析了8度设防、8度罕遇和8度罕遇(0. 3g)三个地震动水准下楼板效应对自复位钢框架节点开口后弯矩-转角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复位钢框架 楼板效应 节点弯矩转角 理论研究
下载PDF
SMA碟簧群的循环受压性能及简化模型
4
作者 赵秋红 孙泽旺 谭志伦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75,共13页
该研究提出将多个形状记忆合金(SMA)碟簧片并联排列形成碟簧组,然后在碟簧组间加入垫片分隔、串联排列形成碟簧群,以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及变形能力。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一系列SMA碟簧群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循环... 该研究提出将多个形状记忆合金(SMA)碟簧片并联排列形成碟簧组,然后在碟簧组间加入垫片分隔、串联排列形成碟簧群,以提供更高的承载力及变形能力。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一系列SMA碟簧群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循环受压分析。结果表明:与钢碟簧的“三角形”荷载-位移曲线相比,SMA碟簧群的荷载-位移曲线呈现鲜明的“旗帜形”特性,具有明显的正向及反向转变平台。随着碟簧片数的增加,碟簧组的总可恢复变形量基本不变,极限承载力及割线刚度近似成比例增加,而随着碟簧组数的增加,碟簧群的总可恢复变形量增加,极限承载力不变,割线刚度近似成比例降低。因此,可根据碟簧群总极限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的需要,灵活调整碟簧片及碟簧组的数量及布置方式。碟簧组的各层碟簧片由于边界条件不同,应力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而变形量亦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分布模式,其中加载端碟簧片变形量最大,若超过极限变形量可能发生翻转失效,值得注意。提出了SMA碟簧群的简化模型,通过简化及精细模型的非线性循环受压分析,发现该简化模型的循环受压荷载-位移曲线与精细模型吻合良好,而计算效率提高约38倍。将SMA碟簧群应用于自复位NZ梁柱节点中,并对自复位钢框架进行了验证性的滞回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MA碟簧群的自复位钢框架最大侧移为4%时可完全复位,且二次刚度相比采用预应力钢绞线的传统自复位钢框架提高近100%,极限承载力提高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碟簧 碟簧群 循环受压性能 简化模型 复位钢框架
下载PDF
不同柱脚连接的自复位钢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沈培文 杨溥 +1 位作者 洪基豪 杨熠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0-37,共8页
为研究不同柱脚连接形式对带自复位工字钢梁的单层单跨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两个柱脚分别为固接和铰接的自复位框架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受力发展过程、承载力、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及自复位能力.研... 为研究不同柱脚连接形式对带自复位工字钢梁的单层单跨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两个柱脚分别为固接和铰接的自复位框架试件,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受力发展过程、承载力、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及自复位能力.研究表明:柱脚固接的自复位钢框架,由于柱脚屈服后所需的恢复力远大于自复位工字钢梁提供的复位拉力,残余变形较大,结构自复位效果较差,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此类结构的柱脚连接形式;柱脚铰接的自复位钢框架在试验过程中的受力发展过程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仅耗能元件发生塑性变形,卸载后残余变形较小,具有“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特点;柱脚铰接的自复位钢框架,在4%层间位移角时骨架曲线仍未出现下降段,承载力储备充足,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为3.1,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19,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固接柱脚 铰接柱脚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残余变形 抗震性能
下载PDF
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性能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林丽 谭平 滕晓飞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共8页
基于"自复位"理念,提出了一种采用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对其进行了受力机理分析,并给出了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的复位条件。依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定了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 基于"自复位"理念,提出了一种采用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对其进行了受力机理分析,并给出了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的复位条件。依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定了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基于性能的设计目标,基于性能目标提出了自复位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的设计流程,从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出发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构件的设计公式。以某传统钢框架为例,对其进行了由钢板剪力墙耗能的自复位结构边缘构件设计,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中单榀单跨进行了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当层间位移角达到2%时,结构的残余变形量控制在0.2%以内,主体结构边缘构件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推覆过程中钢板墙耗散了大量能量;推覆结束后,结构余留少量残余变形,这主要是由于梁柱节点绕梁上下翼缘转动时梁上下翼缘角部受到挤压引起,可通过适当设置翼缘加强板减少甚至消除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板剪力墙 设计方法 残余变形
原文传递
內填蝴蝶板的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纪瑞 李启才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7,70,共8页
內填蝴蝶形钢板剪力墙的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将蝴蝶形钢板耗能能力出众及延性好的优点和自复位框架复位能力的优势相结合。为深入研究该结构,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对不同厚度以及不同蝴蝶杆高宽比的两组试件... 內填蝴蝶形钢板剪力墙的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将蝴蝶形钢板耗能能力出众及延性好的优点和自复位框架复位能力的优势相结合。为深入研究该结构,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对不同厚度以及不同蝴蝶杆高宽比的两组试件模型进行模拟,整理出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及能量耗散系数对比图。随后,围绕着结构的强度、刚度、延性以及复位性能展开参数分析。本文还给出了回复刚度的理论与模拟的对比结果,验证了模拟方式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內填钢板厚度的增加,会增强整体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承载能力,但是复位效果会变差;蝴蝶杆高宽比的增加,会降低整体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承载能力,延性性能也略有下降,但是结构的复位性能却得以改善;回复刚度的模拟值和计算值吻合较好,可以在设计中予以使用;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性能是由钢板厚度、蝴蝶杆高宽比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应给予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内填蝴蝶形板剪力墙 延性 滞回曲线 能量耗散系数
下载PDF
用于自复位结构的新型钢板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乾 李启才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研究薄钢板在自复位钢结构中的耗能以及复位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厚度的5个试件模型进行模拟,得出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曲线、承载力退化曲线及刚度退... 为了研究薄钢板在自复位钢结构中的耗能以及复位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钢板剪力墙。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厚度的5个试件模型进行模拟,得出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曲线、承载力退化曲线及刚度退化曲线。随后,围绕着结构的强度、刚度、延性和复位性能,展开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侧加劲方管能有效约束试件的面外变形,使结构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随着钢板厚度t的增加,整体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承载能力也会增强,但是复位性能会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新型板剪力墙 滞回曲线 环线刚度 累积耗能 能量耗散系数
下载PDF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建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8年第5期43-44,47,共3页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融合了蝴蝶形钢板延性耗能以及自复位钢框架复位性能。为明确该框架结构的性能,需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论文对研究目的进行概述,对有限元软件的选择及建立进行分析,...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融合了蝴蝶形钢板延性耗能以及自复位钢框架复位性能。为明确该框架结构的性能,需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论文对研究目的进行概述,对有限元软件的选择及建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框架性能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形板剪力墙 复位钢框架 PUSHOVER分析
下载PDF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性能研究
10
作者 纪瑞 李启才 朱昱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03,共6页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结合了蝴蝶形钢板延性耗能和自复位钢框架复位能力的优势。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蝴蝶形钢板、自复位钢框架以及二者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系列试件的能力...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结合了蝴蝶形钢板延性耗能和自复位钢框架复位能力的优势。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蝴蝶形钢板、自复位钢框架以及二者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系列试件的能力曲线和滞回曲线。根据能力曲线计算找出显著屈服点,评估不同参数下结构刚度变化与承载能力之间的联系;根据滞回曲线计算得到的能量耗散系数和残余层间侧移角评估整体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在钢板的单推过程中,蝴蝶形钢板剪力墙显示出了卓越的延性性能,有利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设计时要控制开缝参数b/t,确保蝴蝶形钢板的稳定性,使蝴蝶形钢板的强度得以充分发挥;增加蝴蝶形钢板厚度t以及减少开缝排数m会增强整个结构的耗能能力,使得滞回曲线更加饱满;整个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并不是内填钢板和外围框架承载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乘以一个折减系数,折减系数初步分析为0.18。本文的模拟研究结果可作为后续试验研究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 蝴蝶形板剪力墙 延性 残余层间侧移角 滞回曲线 能量耗散系数
下载PDF
外伸端板SMA螺栓连接自复位钢框架去柱抗倒塌性能分析
11
作者 刘文渊 冷捷 陈力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明晰外伸端板形状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螺栓梁柱连接自复位钢框架去柱后结构的抗倒塌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梁、实体混合单元模型。在验证有限元模型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外伸端板SMA螺栓、高强度螺栓柱连接去柱子结... 为明晰外伸端板形状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螺栓梁柱连接自复位钢框架去柱后结构的抗倒塌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梁、实体混合单元模型。在验证有限元模型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外伸端板SMA螺栓、高强度螺栓柱连接去柱子结构竖向加载分析,并对比两类试件的受力性能及复位效果。研究表明:两类试件应力(应变)分布相似,且应力集中在外伸端板上侧及梁翼缘与端板连接处;中柱竖向力-位移曲线呈三段式分布,SMA螺栓连接试件加载后期悬链作用显著,且竖向承载力高于高强度螺栓连接试件;SMA螺栓连接可有效减小结构残余变形,降低结构的修复难度,提高修复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金属 外伸端板连接 复位钢框架 悬链作用 抗倒塌性能
原文传递
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动力时程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张艳霞 叶吉健 +1 位作者 杨凡 陈媛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0-40,共11页
文中主要针对梁腹板带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整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和自复位性能的研究。首先提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连接单元实现整体结构自复位梁柱节点双旗帜滞回模型的模拟方法。将用该方法模拟的自复位梁柱节点弯矩-转角滞... 文中主要针对梁腹板带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整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和自复位性能的研究。首先提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连接单元实现整体结构自复位梁柱节点双旗帜滞回模型的模拟方法。将用该方法模拟的自复位梁柱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与课题组已经完成的3个节点试验滞回曲线相对比,结果表明:节点刚度和弯矩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对同条件的自复位钢框架和刚接框架(仅梁柱节点形式不同)进行了24条地震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显示:自复位钢框架各层最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和自振周期与刚接框架均十分接近,层间位移角接近或略大于刚接框架,基底剪力、结构塑性发展和震后残余层间位移角均远小于刚接框架,结构震后自动复位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结构 抗震性能 动力时程分析 双旗帜滞回模型
下载PDF
罕遇地震下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艳霞 陈媛媛 +1 位作者 王宗洋 费晨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9,共13页
分析研究对梁腹板带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起主要影响作用的钢绞线初始预应力值和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值这两项参数。首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连接单元法建立结构分析模型。然后,对结构分析模型的计算参数进行取值... 分析研究对梁腹板带有摩擦阻尼器的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起主要影响作用的钢绞线初始预应力值和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值这两项参数。首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连接单元法建立结构分析模型。然后,对结构分析模型的计算参数进行取值。最后,分析了预应力钢绞线的初始预应力值和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值这两项参数对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钢框架结构 初始预应力值 摩擦阻尼器的摩擦力值 抗震性能
下载PDF
钢绞线预应力的改变对自复位钢框架性能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成良 李启才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3年第3期28-31,共4页
通过ANSYS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说明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自复位钢框架钢绞线上施加预应力大小,建立了四个单层单跨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钢框架上角钢Mises应力云图、力-位移滞回曲线、结构骨架曲线以及... 通过ANSYS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比,说明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自复位钢框架钢绞线上施加预应力大小,建立了四个单层单跨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钢框架上角钢Mises应力云图、力-位移滞回曲线、结构骨架曲线以及刚度退化曲线。研究表明,随着钢绞线预应力的增加,钢框架刚度增大,屈服荷载与极限荷载增加,自复位钢框架耗能能力稍微降低,自复位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模拟 复位钢框架结构 绞线 预应力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霞 江锟 +1 位作者 孙宇 李全刚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93-102,共10页
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具有震后结构自动复位、结构残余变形及损伤较小、可以恢复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等优势。但是当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跨度较大时,常因刚度不足导致其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为此,提出了中间柱型阻尼器装... 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具有震后结构自动复位、结构残余变形及损伤较小、可以恢复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等优势。但是当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跨度较大时,常因刚度不足导致其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抗震设计规范限值要求。为此,提出了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在拟动力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数值模拟校验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施加竖向活荷载对中间柱型阻尼器工作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果在结构位移峰值、滞回性能、索力变化等方面吻合较好,数值模拟方法可靠;中间柱型阻尼器可提高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有效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同时提高结构耗能能力,延缓主体结构塑性发展进而保护主体结构,减小结构残余变形并控制损伤;中间柱型阻尼器装配式自复位钢框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竖向活荷载对中间柱型阻尼器滞回性能及耗能能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复位钢框架 中间柱型阻尼器 数值模拟 震后可恢复功能
原文传递
装配式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数值模拟
16
作者 江锟 陈锦程 +1 位作者 张艳霞 孙宇 《钢结构(中英文)》 2019年第9期62-71,共10页
在已经完成的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节点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装配式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和普通自复位钢框架、刚接钢框架进行静力往复加载和动力时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自复... 在已经完成的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节点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装配式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和普通自复位钢框架、刚接钢框架进行静力往复加载和动力时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自复位钢框架较刚接框架而言可有效减少结构损伤,且残余力较小,具有良好的自动复位和恢复结构功能的能力;装配式预应力短索自复位钢框架可以避免高空张拉钢绞线,减小了张拉难度,保证了张拉质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预应力短索复位钢框架 普通复位钢框架 刚接钢框架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抗震钢管混凝土韧性柱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都春 张珂 +1 位作者 石磊 宋明健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86-789,共4页
抗震性能是现代建筑结构必须考虑的重要结构安全问题之一,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是近年抗震结构讨论的热点方向。首先,分析了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自复位条件及判据。然后,针对现有结构系列在抗震方面的不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抗震钢管... 抗震性能是现代建筑结构必须考虑的重要结构安全问题之一,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是近年抗震结构讨论的热点方向。首先,分析了自复位钢框架结构的自复位条件及判据。然后,针对现有结构系列在抗震方面的不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抗震钢管混凝土韧性柱结构,该结构中的工字钢梁能绕转动螺栓向上或向下转动,使楼板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可以有效避免地震时梁柱转动对楼板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L型支撑板可在节点转动过程中屈服耗能,从而保证主体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始终处于弹性状态,在震后由预应力钢绞线提供的自复位能力使结构恢复到初始状态等优点。最后,针对某工程介绍了抗震钢管混凝土韧性柱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 复位钢框架结构 管混凝土韧性柱 施工技术
下载PDF
自复位率对可控摇摆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周星宇 李启才 +1 位作者 纪瑞 韩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耗能器和预拉力钢绞线的协同工作性能,是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考虑因素。通过理论分析该结构工作性能提出基于位移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在利用已有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方法的可行性后,采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对一个三层自复... 耗能器和预拉力钢绞线的协同工作性能,是可控摇摆自复位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考虑因素。通过理论分析该结构工作性能提出基于位移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在利用已有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方法的可行性后,采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对一个三层自复位结构进行了3组27个试件的时程分析,研究参数自复位率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率的增大能有效减小残余变形,但对峰值变形起放大作用,而这种放大作用与钢板耗能器的强度有关,因此需要将自复位率作为控制指标;将自复位率控制在0.625附近,能有效限制结构的震后残余位移,并使结构的层间侧移角峰值不致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摇摆复位钢框架 性能化设计 柱脚抬升 复位
下载PDF
自复位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艳霞 叶吉健 +2 位作者 赵微 李瑞 刘学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6-483,490,共8页
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一榀四层两跨平面钢框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分别计算钢材强度为Q345、Q420和Q460三榀自复位钢框架,探讨自复位平面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并着重讨论钢材强度对自复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材强度的提高对减小结构... 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一榀四层两跨平面钢框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分别计算钢材强度为Q345、Q420和Q460三榀自复位钢框架,探讨自复位平面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并着重讨论钢材强度对自复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材强度的提高对减小结构塑性、残余侧移有较明显的作用,但未彻底避免柱底塑性的产生。对相对内转角和摩擦耗能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对钢绞线预应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平面钢框架 结构 平面框架 静力弹塑性 高强
下载PDF
基于混合控制的自复位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方成 黄琳婷 +1 位作者 王伟 陈以一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80-191,共12页
针对自复位结构耗能能力不足、峰值变形大、高阶振型效应显著和楼面加速度放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控制手段的自复位结构减控方法。依据ASCE 7-10规范,设计了含三层和九层自复位支撑钢框架(SCBF)、带黏滞阻尼器的自复位支撑钢框架... 针对自复位结构耗能能力不足、峰值变形大、高阶振型效应显著和楼面加速度放大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控制手段的自复位结构减控方法。依据ASCE 7-10规范,设计了含三层和九层自复位支撑钢框架(SCBF)、带黏滞阻尼器的自复位支撑钢框架(SCBF+VD)、屈曲约束支撑框架(BRBF)以及屈曲约束支撑和自复位支撑组合形成的"半自复位"钢框架(BRBF+SC)等16个结构体系模型,利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体系模型,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和增量动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倒塌易损性曲线和基于残余层间位移角的不同损伤状态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附加黏滞阻尼器能够有效改善SCBF耗能能力不足的缺陷,缓解并抑制高阶振型效应,附加黏滞阻尼比为0.15时可降低SCBF的顶层层间位移角达88%,同时楼板加速度响应也得到了大幅抑制,甚至低于BRBF的。另外,与BRBF相比,半自复位钢框架可以有效降低残余变形,并且不会显著增加楼面加速度。SCBF+VD的倒塌裕度比均大于BRBF的。最大可能地震(MCE)水准下,采用附加阻尼比为0.15的三层和九层SCBF残余位移损伤状态超越0.2%的概率与SCBF相比从41%降至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支撑钢框架 黏滞阻尼 混合控制 非线性时程分析 易损性分析 抗震韧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