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控微丸: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新兴产业方向 被引量:7
1
作者 高春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膜控微丸作为一种新型的剂量分散型调释制剂,具有比常规制剂更佳的治疗效果。它的粒径大多分布在0.5~1.0 mm,终剂型为胶囊剂或微丸压片剂,可实现药物的恒定释放、定时脉冲释放或肠道定位释药等。膜控微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显著... 膜控微丸作为一种新型的剂量分散型调释制剂,具有比常规制剂更佳的治疗效果。它的粒径大多分布在0.5~1.0 mm,终剂型为胶囊剂或微丸压片剂,可实现药物的恒定释放、定时脉冲释放或肠道定位释药等。膜控微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优势显著。随着新型释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膜控微丸在新产品研发中的角色正被广泛关注,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膜控微丸的典型特性和应用,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并分析其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包衣辅料 脉冲释放 定位释放 压片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托吡酯缓释微丸处方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小丽 杨美燕 +4 位作者 王玉丽 单利 梁尔光 钟武 高春生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42-247,共6页
目的本研究以乙基纤维素(E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包衣材料,制备托吡酯缓释微丸,并将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应用于处方筛选过程中。方法以微丸在1、4和8 h的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将包衣增重和致孔剂比例作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 目的本研究以乙基纤维素(E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包衣材料,制备托吡酯缓释微丸,并将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应用于处方筛选过程中。方法以微丸在1、4和8 h的释放度作为考察指标,将包衣增重和致孔剂比例作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缓释包衣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自变量的最优区域为包衣增重5.67%~6.28%,致孔剂比例26.82%~27.42%,在此区域内任取3点进行验证实验,对比各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值,3批自制样品符合理论释药目标。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可用于托吡酯微丸缓释包衣处方的优化,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缓释 乙基纤维素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下载PDF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处方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屹 唐星 《海峡药学》 2008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优化处方及制备过程。方法采用粉末层积法和流化床喷雾法制备膜控缓释微丸,用单因素考察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缓释微丸的累积释放度。结果确定以Eudragit RS30D和Eudragit RL30D混合分散体... 目的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优化处方及制备过程。方法采用粉末层积法和流化床喷雾法制备膜控缓释微丸,用单因素考察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缓释微丸的累积释放度。结果确定以Eudragit RS30D和Eudragit RL30D混合分散体为包衣材料,Eudragit RS30D与Eudragit RL30D的比例是4∶1,包衣增重为5%,热处理温度、时间为40℃、24小时,抗静电剂、增塑剂分别占包衣聚合物量的0.5%、20%。在体外释放度实验中,微丸累积释放硝酸异山梨酯百分率,0.5小时为10.71%,2小时为45.80%,8小时90.79%,24小时为99.14%。结论体外释放度实验中,Eudragit RS30D与Eudragit RL30D的比例对微丸累积释放度的影响较大,随着包衣量增加,释放度略有降低。本制剂为膜控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制剂
下载PDF
膜控微丸压片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毓婷 苏峰 +1 位作者 刘为中 何广卫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目的:为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多单元给药系统""膜控微丸压片技术""影响因素""Multiple unit dosage forms""Tableting of coated pellets"等为关键词,... 目的:为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多单元给药系统""膜控微丸压片技术""影响因素""Multiple unit dosage forms""Tableting of coated pellet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1年1月-2017年5月在Pub Med、Elsevier、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丸芯种类和粒径、包衣材料、外加辅料以及工艺参数等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8篇,其中有效文献26篇。丸芯需具有优良的弹性,才能抵抗微丸形变时的压力;包衣膜需具备足够的柔韧性,才能在压片后保持完整性;外加辅料的选择,首先需保证物料混合的均一性,其次要考虑辅料与微丸的比例,防止膜控微丸在压片过程中被压碎及衣膜破裂。此外,还需考虑工艺因素(如压片工艺、包衣工艺等)对膜控微丸压片技术的影响。今后的研发方向为可使微丸在压片后不破裂变形的新型丸芯和压片填充材料、能维持压片后包衣膜的完整性及释药特性的新型包衣材料、在压片过程中维持恒定的压力以及保证已混合好供压物料含量均一性的精密压力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元给药系统 压片技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膜控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毓婷 程永凤 +2 位作者 张彬彬 孟永男 曹殿洁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13期8-10,19,共4页
膜控微丸作为多单元型制剂,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膜控微丸可分为普通缓释微丸、脉冲微丸、定位微丸三类,其最终剂型一种是装入空心胶囊制成胶囊剂;另一种是压制成片剂。因片剂具有剂量可分割的优点,... 膜控微丸作为多单元型制剂,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已成为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膜控微丸可分为普通缓释微丸、脉冲微丸、定位微丸三类,其最终剂型一种是装入空心胶囊制成胶囊剂;另一种是压制成片剂。因片剂具有剂量可分割的优点,对膜控微丸而言已成为应用的新方向。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了膜控微丸制剂的分类、制备技术及应用,以期对膜控微丸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制备技术 应用
下载PDF
微丸压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春生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微丸压片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已有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结果与结论膜控微丸的压片是制备口服缓控释制剂难度很大的工艺技术,需要对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系统优化,使微丸经过压片后仍能保持其固有的...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微丸压片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已有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结果与结论膜控微丸的压片是制备口服缓控释制剂难度很大的工艺技术,需要对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系统优化,使微丸经过压片后仍能保持其固有的药物释放特征。影响微丸压片的关键因素主要有高分子衣膜的性质,丸芯的大小和结构以及其他压片辅料的选择等。EudragitR○和KollicoatR○类聚合物比较适合于微丸压片,微晶纤维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丸压片的稀释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元型制荆 压片
下载PDF
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陈盛君 朱家壁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缓控释微丸制剂是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 ,具有一单元型给药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 ,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缓控释微丸制剂包括骨架型微丸、膜控型微丸和骨架膜控两种技术结合制备的微丸的特点、所选用的材料及调节药物释放... 缓控释微丸制剂是一种多单元型给药系统 ,具有一单元型给药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 ,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缓控释微丸制剂包括骨架型微丸、膜控型微丸和骨架膜控两种技术结合制备的微丸的特点、所选用的材料及调节药物释放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了微丸制剂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单元型给药系统 骨架型
下载PDF
微丸压片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媚媚 韩珂 吴传斌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口服缓、控释多单元型制剂因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而在药剂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微丸压制成片剂已成为一种具有缓、控释优点和多单元型制剂优点的剂型。本综述就微丸压片工艺的研究进展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影响微丸压片的因素主... 口服缓、控释多单元型制剂因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而在药剂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微丸压制成片剂已成为一种具有缓、控释优点和多单元型制剂优点的剂型。本综述就微丸压片工艺的研究进展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影响微丸压片的因素主要有聚合物衣膜,微丸丸芯材料和压片的辅料等。微丸的膜材的性能是微丸压片最主要的参数,丸芯和压片稀释剂也必须经过筛选,以保证微丸衣膜在压片过程中不发生破裂,片剂保持良好的硬度和崩解,均匀的含量和释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片 多单元型制剂
下载PDF
制备缓释微丸质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林 陆振举 +2 位作者 张亦斌 邓盛齐 任静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缓释微丸作为缓控释药物制剂的一种形式,属于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具有一单元型给药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近年来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已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重点综述了骨架型微丸... 缓释微丸作为缓控释药物制剂的一种形式,属于多单元型给药系统,具有一单元型给药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近年来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已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重点综述了骨架型微丸及膜控型微丸的特点以及质量研究进展,以期为微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 骨架型 成形特征 质量标准
下载PDF
布洛芬膜控型和骨架型缓释微丸的制备和对比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书玲 杨磊 石心红 《海峡药学》 2017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制备布洛芬膜控型和骨架型两种缓释微丸,并对体外释放进行分析,研究两者的释药机理。方法两种缓释微丸均采用离心制丸机粉末层积法上药,流化床底喷包衣进行制备,采用Eudragit RLPO作为骨架材料和Eudragit RLPO与E100作为膜控缓释材... 目的制备布洛芬膜控型和骨架型两种缓释微丸,并对体外释放进行分析,研究两者的释药机理。方法两种缓释微丸均采用离心制丸机粉末层积法上药,流化床底喷包衣进行制备,采用Eudragit RLPO作为骨架材料和Eudragit RLPO与E100作为膜控缓释材料。结果微丸光滑圆整,硬度适中,适合包衣,两种微丸均具有明显缓释效果,释药机制为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结论膜控型缓释微丸释放优于骨架型缓释微丸,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缓释 骨架缓释 释药机理
下载PDF
包衣处方和工艺对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嘉伟 王洪光 杜昌余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包衣处方和工艺对离心法制备的膜控型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采用BZJ-360型离心造粒包衣机以液相层积法制备含药丸芯,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来探... 目的研究包衣处方和工艺对离心法制备的膜控型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采用BZJ-360型离心造粒包衣机以液相层积法制备含药丸芯,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的方法来探讨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释药特征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水平,通过对药物释放度曲线的药动学模型拟合确定微丸的缓释机制。结果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S PO∶RL PO=10∶1)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为10%,聚合物浓度为6%时包衣微丸在pH 6.2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释药机制主要是以膜控为主的扩散作用,骨架溶蚀也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该技术制备的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微丸包衣均匀,操作简便,质量可靠,可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法 缓释 丙烯酸树脂 对乙酰氨基酚
原文传递
离心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包衣处方及工艺优化
12
作者 徐元厂 王洪光 +1 位作者 王璐 于海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79-482,共4页
采用离心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探讨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释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PO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为8%,增塑剂与抗粘剂分别占包衣聚合物量的15%,40%。... 采用离心法制备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以微丸的体外释放度为考察指标,探讨包衣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释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RLPO为包衣材料,包衣增重为8%,增塑剂与抗粘剂分别占包衣聚合物量的15%,40%。在体外释放度实验中,微丸中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0.5 h为20%,2 h为55%,8 h为84%。该方法制备的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包衣均匀,操作简便,质量稳定可靠,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法 缓释 丙烯酸树脂 硝酸异山梨酯
下载PDF
格列吡嗪缓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伟栋 孙进 何仲贵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9年第6期409-416,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释放度考察及筛选,制备释药行为理想的膜控型格列吡嗪缓释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与粉末层积法制备格列吡嗪载药微丸;以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制备12h缓释微丸;考察自制缓释微丸的体... 目的通过体外释放度考察及筛选,制备释药行为理想的膜控型格列吡嗪缓释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技术与粉末层积法制备格列吡嗪载药微丸;以丙烯酸树脂类Eudragit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制备12h缓释微丸;考察自制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度,并与骨架型市售缓释胶囊进行比较。结果自制膜控型格列吡嗪缓释微丸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骨架型缓释制剂初期突释效应比较明显。结论成功制备了膜控型格列吡嗪缓释微丸,体外释放符合缓释制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学 型缓释 离心造粒 格列吡嗪 突释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