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志意”学说分期辨治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撷要 被引量:2
1
作者 魏槃 付国兵 王俊宏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患,属“神志病”范畴。“志意”学说始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将“志意”代指脾肾之神,负责统领并协调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ASD以肾志不充为发病基础,脾意不荣为核心病机,痰瘀内生、...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患,属“神志病”范畴。“志意”学说始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将“志意”代指脾肾之神,负责统领并协调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ASD以肾志不充为发病基础,脾意不荣为核心病机,痰瘀内生、志意失和为病理因素。临证应以调养志意为核心,分期论治:初期宜化痰散瘀、调和志意,予二陈汤合四物汤加减;中期宜行气健脾、荣营养意,予归脾汤加减;后期宜填精生髓、补肾益志,予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治疗的同时,可根据各期证型辅以相应的推拿手法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肾志 分期 二陈汤 六味地黄丸 推拿
下载PDF
浅谈“五神藏”的中医心理学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京民 滕晶 《河南中医》 2012年第4期407-408,共2页
"五神藏"是指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能反映客观事物,具有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功能,外界信息通过心神任物之后,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即脾意。魄有帮助记忆的作用,能将心神接收的信息输送至脾。心... "五神藏"是指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能反映客观事物,具有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功能,外界信息通过心神任物之后,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即脾意。魄有帮助记忆的作用,能将心神接收的信息输送至脾。心神将多次接收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的记忆材料贮存起来即肾志。魂、魄、意、志,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均是人身之神活动的不同侧面或者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 心神 肝魂 肺魄 肾志
下载PDF
脾不藏意不寐论治刍议
3
作者 李振辉 张星平 +3 位作者 陈旭 肖春霞 吴金鸿 王慧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4-47,共4页
脾不藏意不寐以思虑纷纭所致的迟寐或不寐为主要症状特征,核心病机为脾意失养或脾受邪扰致脾意不安于舍而生不寐,治疗当以安脾意为法。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连朴饮、沙参麦冬汤等均具有安脾意的作用,其中,补中... 脾不藏意不寐以思虑纷纭所致的迟寐或不寐为主要症状特征,核心病机为脾意失养或脾受邪扰致脾意不安于舍而生不寐,治疗当以安脾意为法。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连朴饮、沙参麦冬汤等均具有安脾意的作用,其中,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升阳以安脾意,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以安脾意,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安脾意,参苓白术散运脾湿以安脾意,连朴饮化脾热以安脾意,沙参麦冬汤滋脾阴以安脾意,最终达到治疗脾不藏意不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藏不寐 主运化 思虑纷纭 论治
下载PDF
王祥生治疗中风病经验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长伟 王祥生 《中医药通报》 2021年第6期16-18,共3页
从王祥生主任对中风病昏迷病因病机的认识入手,阐述心脾功能与中风病昏迷的联系,结合典型医案分析,总结王祥生主任对中风病昏迷独到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 中风病 昏迷 心神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脾不藏意型及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比较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彭志鹏 张星平 +2 位作者 陈俊逾 肖春霞 边颖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4期65-6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与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为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根据... 目的通过分析"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与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为其在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上述分型诊断法纳入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84例、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81例,对纳入患者进行PSQI评分及分析。结果脾不藏意组与肾不藏志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总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的PSQI分析,证明脾不藏意型与肾不藏志型PSQI存在差异性,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总体睡眠质量低于肾不藏志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失眠 不藏 肾不藏志型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脾藏意主思”的现代心理学内涵 被引量:52
6
作者 于迎 宁艳哲 贾竑晓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0-893,共4页
"脾藏意主思"是中医脾的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现代心理学内涵,特别是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生理心理诸方面,为多种精神活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焦虑症、强迫症以及记忆力障碍这些精... "脾藏意主思"是中医脾的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现代心理学内涵,特别是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生理心理诸方面,为多种精神活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焦虑症、强迫症以及记忆力障碍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常见病症,在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的时候,其病位往往在脾,从脾论治会常常会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脾藏意主思"的病理心理学内涵也对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认知心理 情绪心理 生理心理 病理心理
下载PDF
《黄帝内经》脾藏意主思的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杨丽 王彩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52-1154,共3页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在志为思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脾不藏意不寐刍议 被引量:28
8
作者 周美伶 张星平 +3 位作者 陈俊逾 王冠英 刘文华 张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1-1263,共3页
不寐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复杂,辨证思路各异,然而总不离五脏。文章主要通过对"脾藏意""脾主思"理论的分析、对其与脾不藏意不寐关系的探讨,说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 不寐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复杂,辨证思路各异,然而总不离五脏。文章主要通过对"脾藏意""脾主思"理论的分析、对其与脾不藏意不寐关系的探讨,说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气血得力,则脾意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而安卧;若脾失健运,气血、水谷精微乏源,则脾意失养而不寐。脾不藏意不寐主诉以思虑纷纭为主,治疗上以补脾、祛邪、安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不藏 不寐
原文传递
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 被引量:27
9
作者 谢静涛 王米渠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0-12,共3页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宣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者通过对《内经》的再次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与“脾主思”合称,下同)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心理、生理、病理试论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心理基础 病理基础
下载PDF
失眠症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脾型与肝型血清MT及5-HT含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董罕阳 张星平 +3 位作者 陈俊逾 肖春霞 崔瑞 彭志鹏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肝不藏魂型血清褪黑素(MT)、5-羟色胺(5-HT)含量的特征性变化,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促进其临床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符合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121例... 目的:探讨"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与肝不藏魂型血清褪黑素(MT)、5-羟色胺(5-HT)含量的特征性变化,丰富和完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促进其临床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符合肝不藏魂型不寐患者121例、脾不藏意型不寐患者115例及正常对照组110例,分析三组血清褪黑素、5-羟色胺含量变化特征。结果:(1)对比三组血清MT含量的差异: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血清MT的含量在肝不藏魂组和脾不藏意组中相对较低(P<0.01),脾不藏意组血清MT含量最低;肝不藏魂组与脾不藏意组间差异显著(P<0.01)。(2)对比三组血清5-HT含量的差异: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血清5-HT的含量在肝不藏魂组和脾不藏意组中相对较低(P<0.05),脾不藏意组血清5-HT含量最低;肝不藏魂组与脾不藏意组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对脾不藏意组、肝不藏魂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T、5-HT含量的统计分析,说明"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脾不藏意型、肝不藏魂型血清MT、5-HT含量变化具有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肝不藏魂 不藏 褪黑素 5-羟色胺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探讨痴呆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薰莹 刘珍珠 +2 位作者 王维广 席崇程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3-1078,共6页
《黄帝内经》中有"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以"呆"为关键词,对历代相关的医案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医治疗痴呆以调理脾胃的方剂使用最多(29.72%),其次是开窍醒神方剂(21.62%);在使用的192味药物中,频次最高... 《黄帝内经》中有"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以"呆"为关键词,对历代相关的医案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医治疗痴呆以调理脾胃的方剂使用最多(29.72%),其次是开窍醒神方剂(21.62%);在使用的192味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序为半夏、甘草、石菖蒲、茯苓、郁金、茯神、远志、当归、栀子、生地黄,其中石菖蒲、郁金、当归也属于古代本草记载的芳香药范畴。临床治疗痴呆一病,调理脾胃及善用芳香药或许是提升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也是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相互结合的一个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黄帝内经 香入 菖蒲郁金汤
原文传递
试论脾藏意主思及思伤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潘燕军 谢静涛 《山西中医》 2015年第1期57-59,共3页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思伤 综述
下载PDF
从脾论治血管性痴呆钩玄 被引量:15
13
作者 闵冬雨 刘勇明 +5 位作者 贾连群 张哲 张会永 茹艺 鞠业涛 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大脑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治疗上缺乏确切的疗法。脾在人体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原因引起脾的运化、统血失常,均可致气亏血虚,或水停为痰,或血滞为瘀,或蕴积成毒,上蒙清窍,...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大脑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治疗上缺乏确切的疗法。脾在人体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原因引起脾的运化、统血失常,均可致气亏血虚,或水停为痰,或血滞为瘀,或蕴积成毒,上蒙清窍,导致此病。此外,"脾藏意"情志异常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中也尤为重要。文章从脾论治血管性痴呆,阐述其病因病机,以补益脾气、化痰祛瘀为治疗原则,为中医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论治
下载PDF
基于“脾藏意主思”理论的肠道微生态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美君 贾连群 +3 位作者 宋囡 陈文娜 杜莹 隋国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88-1689,共2页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肠道微生物 情志 脑-肠轴
原文传递
从脾藏意主思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凌云 严灿 吴丽丽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8期21-23,共3页
肠道共生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大脑及行为活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脾藏意主思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健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升降,兼调他脏,多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或改善抑郁... 肠道共生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大脑及行为活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脾藏意主思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健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升降,兼调他脏,多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或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身心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肠道菌群 抑郁症
下载PDF
论脾与脑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丽娟 冯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1-13,共3页
脑为髓海、精明之府,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及感觉运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充养脑髓。脾藏营舍意主思是脏腑情志理论的重要体现,说明脾胃与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是脾脑相关的... 脑为髓海、精明之府,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及感觉运动。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充养脑髓。脾藏营舍意主思是脏腑情志理论的重要体现,说明脾胃与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脾胃的气机升降功能是脾脑相关的桥梁。脾与脑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脾藏营舍意主思与脾胃为枢的功能上,为防治脑部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气机之枢
下载PDF
中医对心脾与心理活动关系的认识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来彪 杨振宁 黄珊珊 《山东中医杂志》 2011年第7期461-463,共3页
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通过主血脉而统摄其他各脏器的生理、心理活动。心任物,而成为人之感知、记忆、思维、意识等思维活动的中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主要调节者。脾藏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有记忆、思维、注意、意志... 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通过主血脉而统摄其他各脏器的生理、心理活动。心任物,而成为人之感知、记忆、思维、意识等思维活动的中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主要调节者。脾藏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主要有记忆、思维、注意、意志等多种涵义;脾主思,包括两层含义: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属于认知范畴,主导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关系非常密切;从中医心理学角度看,又属于七情范畴,具有调节、稳定诸情绪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主神明 主思
下载PDF
浅析“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理论实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荣华 聂慧 《四川中医》 2010年第4期46-47,共2页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关键词 在志为思 藏营 营舍
下载PDF
中医“思”“意”释义与“思伤脾,脾失藏意”致病摭拾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雯 唐志娟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思伤 失藏 神经系统疾病 情志疾病
原文传递
基于情绪心理和免疫因子的脾藏意主思探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珍 门奕年 +1 位作者 刘玥芸 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5-799,共5页
脾藏意主思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的理论内容,其指导临床的可行性已经过历代医家相关病案的检验,但其内涵晦涩难懂,又缺乏西医学客观指标佐证,不利于当下临床应用推广。本文通过梳理脾藏意主思与现代情绪心理的共性与个性,从认知、生理、表... 脾藏意主思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的理论内容,其指导临床的可行性已经过历代医家相关病案的检验,但其内涵晦涩难懂,又缺乏西医学客观指标佐证,不利于当下临床应用推广。本文通过梳理脾藏意主思与现代情绪心理的共性与个性,从认知、生理、表达3个层面对脾藏意主思进行解读,结合现代免疫细胞因子学说探讨情绪与脾的关系,发现两者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临床治疗若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或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思 免疫因子 情志 情绪心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