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致病机制及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姚媛 周艺 周婷婷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93-197,共5页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正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等来治疗抑郁症,但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正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等来治疗抑郁症,但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明显,且这种通过单一成分阻断特定单一靶点的药物,对于涉及体内多个系统的生物学异常往往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组方通过其所包含的多组分能同时调节多靶点、调节疾病网络的多个环节,在获得较高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化学药单靶点引起的毒副作用,且目前国内外对一些传统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也日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神经递质水平释放、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细胞因子等方面。此外,最新的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从情感性疾病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综述近年来中药抗抑郁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发病机制探讨及抗抑郁药物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抑郁症 机制 神经营养因子 炎症介质 --微生物
下载PDF
洗心汤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登坤 第五永长 +5 位作者 苟于瑞 张慧欣 朱晓芳 王威 刘奇 周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362-1369,共8页
目的探讨洗心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取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 目的探讨洗心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取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建立AD大鼠模型。造模第5周开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以生理盐水2ml/d灌胃,多奈哌齐组(0.88mg/kg·d)、洗心汤组(0.94g/kg·d)、益生菌组(30.85mg/kg·d)以相应药物每天灌胃1次。干预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络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结肠BDNF蛋白表达;16S rRNA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物种分布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60s内总游泳路程、目标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和有效区域进入次数都显著缩短,海马区Aβ1-42蛋白表达降低,海马组织中BDNF、TrkB及结肠组织BDNF蛋白表达亦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松散,胞体萎缩,胞膜溶解,核固缩、深染,正常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洗心汤组上述各指标及海马病理损伤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16S rRNA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道菌群门水平均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及益生菌组的分类单元(OTU)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组的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明显增加,多奈哌齐组的糖念珠菌门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洗心汤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心汤可以改善A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区Aβ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肠区神经营养因子相关蛋白和调节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洗心汤 益生菌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络氨酸激酶受体B 道菌群 --微生物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洁瑜 罗仁 +5 位作者 余克强 孙晓敏 郭建雄 胡号应 于林 赵晓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011-5014,共4页
抑郁症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肠道微生物能随着饮食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同时受到宿主基因的调节和影响。目前认为,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沟通,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 抑郁症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肠道微生物能随着饮食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同时受到宿主基因的调节和影响。目前认为,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沟通,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脑-肠-微生物轴"功能紊乱,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的稳态失衡与抑郁症及抑郁等相关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菌群结构改变可能与抑郁症肠道菌群易位、免疫系统激活及HPA过激的发生有关,同时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生等。因此,以改善肠道微生物作为核心来调整大脑为靶向的干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性疾病具有很大意义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微生物 第二大 --微生物 双向沟通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微生物轴探讨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保光 董颖 +6 位作者 谢苗 刘雅琳 白明 陈毅恒 闫向丽 尚立芝 许二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027-6029,共3页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大脑、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微生物轴,它作为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大脑、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存在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微生物轴,它作为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抑郁症患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文章基于脑-肠-微生物轴探讨了肠道菌群影响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肠道菌群作用下抑郁症未来的防治方向,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菌群 --微生物 抑郁症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微生物轴探讨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3
5
作者 闫隆 石江伟 +2 位作者 李虹 张军风 于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生理相关,而针刺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近年有关BGMA相关研究及针刺治疗AD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针刺能...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生理相关,而针刺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近年有关BGMA相关研究及针刺治疗AD机制进行综述,发现针刺能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及神经-免疫过程影响BGMA系统中的信息交流,从而治疗AD。因此,针刺调节BGMA可以在未来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潜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针刺 --微生物 下丘-垂体-肾上腺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的肠易激综合征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戎新倩 舒青龙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190-4205,共16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目前尚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特征,最新研究将其机制描述为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脑肠互动中的中介作用,而中医药对于脑肠稳态调节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目前尚缺乏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特征,最新研究将其机制描述为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脑肠互动中的中介作用,而中医药对于脑肠稳态调节有着悠久广泛的治疗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疗效,但两者关联性缺乏论述。因此,本文以脑肠轴为切入点,以肠道微生物作为介质,基于脑肠轴-中医药的良性互动,结合我们相关工作,综述了目前与脑-肠-微生物轴相关的IBS的中西医研究,为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S --微生物 菌群 微生 中医药
原文传递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威 唐思源 +2 位作者 张文婷 王雪莲 张新霞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4年第2期123-126,133,共5页
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 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异常会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如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超重/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病、哮喘、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和骨关节损伤的风险[3]。此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还可能增加肿瘤患病率和死亡风险[4]。超重肥胖也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自卑、抑郁和焦虑状况[5]。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防控政策和行动方案,但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食物成瘾在肥胖的防治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食物成瘾是大多数人无法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性饮食以获得健康体重的核心因素。脑-肠-微生物轴参与的稳态和享乐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导致食物成瘾的关键机制,契合并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脑肠轴的关联性出发,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以期为从“心脾”论治肥胖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食物成瘾性肥胖探索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食物成瘾 饮食偏嗜 心与小相表里 --微生物
下载PDF
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和MRI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淼 周菁 +3 位作者 武肖玲 李中林 邹智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3,共5页
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通过脑-肠轴作用于大脑,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益生菌可以通过维持GM稳态和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大脑产生有益作用进而改善精神疾病引起的负面生理影响。利用MRI技术可以观察到益生菌治疗... 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通过脑-肠轴作用于大脑,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益生菌可以通过维持GM稳态和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大脑产生有益作用进而改善精神疾病引起的负面生理影响。利用MRI技术可以观察到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时,宿主的大脑功能、结构的变化。本文总结了基于MRI技术评估益生菌通过作用于脑-肠-微生物轴进而治疗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的研究近况,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客观的脑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磁共振成像 益生菌 --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理论的“调神通腑”针刺法治疗帕金森病思路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少松 李彬 +2 位作者 王麟鹏 孙敬青 陈鹏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5期532-534,共3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除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缓慢、动作起动困难和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外,胃肠功能障碍成为帕金森病最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近年来脑-肠-微生物轴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除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缓慢、动作起动困难和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外,胃肠功能障碍成为帕金森病最常见非运动症状之一。近年来脑-肠-微生物轴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肠道菌群失调对神经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病”范畴,其发病与脑神、肠腑、肝脾关系密切。应用“调神通腑”针刺法治疗帕金森病,调神以针刺四神方为主,通腑以“老十针”针刺法为主,并加用蠡沟、太冲穴以调肝。使气机调达,则筋脉得以濡养,神机运转正常,对于帕金森病患者伴胃肠功能及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针刺 调神通腑 --微生物
下载PDF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5-HT代谢在IBS中发挥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雅 杭露 +2 位作者 周盐 蒋风茹 袁建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2年第21期941-949,共9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脑-肠-微生物轴功能障碍作为IBS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中的神经递质、肠道微生物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GI)含有大量的血清素5-羟色...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疾病.脑-肠-微生物轴功能障碍作为IBS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中的神经递质、肠道微生物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GI)含有大量的血清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作为肠道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其与IBS相关症状有着密切联系.超过90%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EC)在肠道中合成的,肠道内的部分菌群可以通过调节5-HT及其代谢影响IBS的发生发展.在本综述中,我们将讨论肠道菌群通过调节5-HT在IBS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菌群 5-羟色胺 易激综合征 --微生物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消化道病变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文洁 钟玲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993-1995,共3页
近年来随着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类人群常合并有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贫血、骨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皮肤瘙痒、消化道病变、心理障碍等多个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就尿毒症患者消化... 近年来随着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发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类人群常合并有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贫血、骨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皮肤瘙痒、消化道病变、心理障碍等多个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就尿毒症患者消化道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道菌群 --微生物
下载PDF
三焦针法调控脑-肠-微生物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虹 闫隆 +5 位作者 钱玉林 于涛 丛珊 王煜 韩景献 王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4-488,共5页
近年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BGMA能够在神经-免疫、肠道微生物群等多方面影响AD,是治疗AD的潜在新靶点。三焦针法是全国名中医韩景献教授依据其提出的"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理论所... 近年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BGMA能够在神经-免疫、肠道微生物群等多方面影响AD,是治疗AD的潜在新靶点。三焦针法是全国名中医韩景献教授依据其提出的"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理论所创立,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于AD等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三焦理论及三焦针法与BGMA的联系做一综述,以期在未来三焦针法调控BGMA能够成为治疗AD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阿尔茨海默病 --微生物
原文传递
脑-肠-微生物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嘉辉 林强 +2 位作者 梁世洋 宋俊良 王景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03-1409,共7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调控脑-肠-微生物轴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粪菌移植是将粪便细菌从健康个体移植到接受者体内,本质是通过调控脑-肠-微生物轴以治疗疾病,是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影响以及粪菌移植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微生物 治疗 易激综合征 粪菌移植
下载PDF
隔附子饼灸抗抑郁机制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蓝 王慎军 +1 位作者 尚秀葵 王轶丹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5期84-87,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上抗抑郁药代表着抑郁症的顶层治疗方案,但其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抑郁症患者药物使用的积极性,不少患者寻求替代疗法。笔者在归纳、总结抑郁症的中医补充替代疗法时,发现隔附子饼灸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潜能。...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上抗抑郁药代表着抑郁症的顶层治疗方案,但其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抑郁症患者药物使用的积极性,不少患者寻求替代疗法。笔者在归纳、总结抑郁症的中医补充替代疗法时,发现隔附子饼灸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潜能。本研究通过从隔附子饼灸与“阳虚致郁”中医理论、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3方面进行论述,对隔附子饼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隔附子饼灸 阳虚 炎症细胞因子 --微生物
下载PDF
肠道菌群失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发展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顾友余 张碧 秦炯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4期2743-2748,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A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系统途径,这些途...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A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系统途径,这些途径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ASD患者上述3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提示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脑-肠-微生物轴导致ASD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A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可为ASD的临床治疗和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道菌群 --微生物
下载PDF
婴儿排便困难诊治进展
16
作者 胡晨旻 江米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86-89,共4页
婴儿排便困难(infant dyschezia)是婴儿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每次排便前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伴尖叫、哭闹不安和因排便费力所致的脸色涨红或发青,通常持续10~20 min,可排出软便或未能排出。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婴儿排便困难(infant dyschezia)是婴儿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每次排便前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伴尖叫、哭闹不安和因排便费力所致的脸色涨红或发青,通常持续10~20 min,可排出软便或未能排出。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婴儿排便动作不协调、肠道菌群失衡、脑-肠-微生物调节紊乱或过早添加辅食有关。婴儿排便困难的诊断标准是基于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其症状可随年龄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避免直肠刺激和泻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 排便困难 婴儿 道菌群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从“脑病治肠”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IL-1β及IL-18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丹凤 张泓 +5 位作者 谢菊英 邓畅 仇蓉蓉 徐雅钰 熊丹 谭洁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6-223,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基础电针组给予“百会”“大椎”“肾俞”电针30 min;脑肠共治电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足三里”电针30 min;针药结合组采用基础电针组穴结合益生菌灌胃联合治疗,各组干预均每日1次,连续4周。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18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形态学改变,透视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肠黏膜损伤,海马神经元明显减少,血清中IL-1β、IL-18含量升高(P<0.01),肠道中有害菌相对丰度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基础电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针药结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血清中IL-1β、IL-18含量降低(P<0.05,P<0.01),肠黏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均轻于模型组,肠道中有害菌相对丰度减少。与基础电针组相比,脑肠共治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结肠黏膜和海马神经元病变均减轻,血清中IL-18含量降低(P<0.05),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相对丰度增加。结论:电针“百会”“大椎”“肾俞”“足三里”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状态,从而抑制外周炎性因子IL-1β、IL-18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电针 --微生物 病治 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参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冯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504-507,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两方面。肠道微生物异常代谢产物可作为炎症因子通过循环途径进入大脑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也可作为信号因子通过...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两方面。肠道微生物异常代谢产物可作为炎症因子通过循环途径进入大脑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也可作为信号因子通过脑-肠-微生物组轴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造成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生物 线粒体 --微生物 功能障碍
下载PDF
脑-肠-微生物群轴与帕金森病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景霞 白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7-81,90,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特点是α-突触核蛋白非正常地聚积在脑-肠轴的各级组织内。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证据表明帕金森神经退行性变化往往伴有消化道症状,且先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发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特点是α-突触核蛋白非正常地聚积在脑-肠轴的各级组织内。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证据表明帕金森神经退行性变化往往伴有消化道症状,且先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PD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为此,更好地了解大脑-肠道-微生物群轴的交互作用,明确肠微生物群改变与PD发病间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将有助于深刻理解PD的发病机制,并为PD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生物 道菌群紊乱 道神经系统
下载PDF
抗生素的使用对抑郁的影响研究进展
20
作者 苏丹丹 高原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3年第5期934-938,共5页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现机制不明确,近年来发现抗生素对抑郁症有影响,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脑-肠-微生物群轴,对抑郁症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些抗生素表现出抗抑郁作用,但大量研究也发现抗生素可能诱发抑郁症,这对临...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现机制不明确,近年来发现抗生素对抑郁症有影响,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脑-肠-微生物群轴,对抑郁症产生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些抗生素表现出抗抑郁作用,但大量研究也发现抗生素可能诱发抑郁症,这对临床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有极大的意义。本文总结了抗生素与抑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抗生素 微生物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