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口持续闭式冲洗术治疗早期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 被引量:7
1
作者 宋庆华 尚晖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7期708-709,共2页
目的 探讨伤口闭式冲洗术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一期予伤口清创持续闭式冲洗。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内固定物保留。经0.5-3年... 目的 探讨伤口闭式冲洗术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一期予伤口清创持续闭式冲洗。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内固定物保留。经0.5-3年的随访,仅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半年伤口窦道形成。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一期采取伤口清创持续闭式冲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固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早期感染 持续闭式冲洗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汤涛 王云 尹振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5-191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9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8例,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别行病灶清除术、内固定物取出术、灌注引流术。术后随访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组1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均进行常规随访,时间6个月~5年。其中优15例,占83.33%;良2例,占11.11%;可1例,占5.56%;无差者。讨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通过及时充分冲洗、引流,彻底清创,从而控制及消除感染,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脊柱损伤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志安 戈才华 +1 位作者 方虎 杨博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704-4706,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早期 伤口感染 治疗
原文传递
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的影像学差异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扬璞 海涌 +6 位作者 陶鲁铭 杨晋才 周立金 尹鹏 潘爱星 张耀申 刘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8-504,共7页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后路MAPO或VCR手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重度僵硬性AIK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全长左、屈位X线片)。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MAPO组与VCR组。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顶椎偏距、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异,并对术前存在冠、矢状面失衡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估冠、矢状面平衡的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共对30例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6.97±8.88岁,平均随访时间28.70±7.05个月。MAPO和VCR两组主弯从分别从术前平均103.21°±16.97°及110.79°±15.97°矫正至48.58°±17.27°及57.33°±17.43°,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3.13±13.71)%与(48.89±12.81)%。局部后凸从术前平均85.21°±26.80°及93.3°±25.09°矫正至39.66°±20.28°及56.90°±21.36°,后凸矫正率分别为(47.20±19.92)%与(38.38±12.89)%。两组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参数包括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矢状面亚组分析除VCR组矢状面平衡出现增加外,其余平衡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改善,但组内与组件并无统计学差异。VCR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高于MAPO组。MAPO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CR组。结论: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AIKS能够达到与VCR相似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 脊柱截骨 Ponte截骨 全脊椎截骨 脊柱路内固定术
下载PDF
增强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罗亚平 沈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36-238,共3页
关键词 增强椎弓根螺钉系统 稳定性 脊柱路内固定术 脊柱外科手 螺钉直径 螺钉长度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庄泽民 丁真奇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9期3534-3537,共4页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来治疗脊柱创伤及椎体滑脱、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尽管现代的无菌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一... 脊柱内固定术常用来治疗脊柱创伤及椎体滑脱、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尽管现代的无菌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显著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可能会导致内固定的失败、骨髓炎及假关节的形成,甚至会威胁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深部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耿同宇 陈盈君 +2 位作者 张雷 杨海松 朱鑫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44-2546,共3页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未感染患者为B组,38名体检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受试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然后比较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结果 A组的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RBC-C3bR水平分别为(45.22±4.80)(50.34±3.73)(26.50±2.31)(13.09±1.10)%,其均低于B组的(51.38±5.26)(60.04±4.18)(32.54±2.76)(16.18±1.31)%及C组的(60.45±5.73)(65.15±4.82)(39.59±3.24)(19.20±1.55)%,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清促炎因子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明显,且浅部与深部感染的差异突出,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及干预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早期切口感染 红细胞免疫 促炎因子
原文传递
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治疗脊柱后路术后手术深部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8
作者 吴婧 刘小兰 +3 位作者 郭德群 王四清 陈建军 周亮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790-2793,共4页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深部耐甲氧西林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使用不同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脊柱后路手术且术后手术部位出现深部感染的患者,且脓液、分泌物及穿刺液检出耐甲氧...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深部耐甲氧西林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使用不同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脊柱后路手术且术后手术部位出现深部感染的患者,且脓液、分泌物及穿刺液检出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共116例,其中使用替考拉宁治疗60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56例。分析深部感染患者检出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分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16例脊髓减压术脊柱后入路切口感染患者手术部位的脓液、穿刺液、分泌物共培养出甲氧西林耐药革兰阳性菌116株,主要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两组患者肌酐清除率、AST、WBC计数、PCT、hs-CRP和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考拉宁组治疗有效率为95%高于万古霉素组治疗有效率的78.57%(P<0.05);治疗后,万古霉素组发生皮疹4例、听力障碍2例和红人综合征2例,替考拉宁组发生皮疹1例,未有听力障碍和红人综合征的发生。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深部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抗感染方案选用替考拉宁较万古霉素能够更快地降低感染和炎症指标,有效率更高,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控制耐甲氧西林的革兰阳性球菌导致的深部组织感染中可优先考虑替考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深部感染 替考拉宁 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球菌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马一鸣 汤涛 +1 位作者 王云 尹振春 《中医正骨》 2010年第6期66-66,68,共2页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切口感染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杨 杨宝辉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6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因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治疗的10例患者,对于术前存在窦道者,根据窦道分泌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并于术中制作敏感抗生素骨...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因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治疗的10例患者,对于术前存在窦道者,根据窦道分泌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并于术中制作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细菌培养阴性或无窦道者,术中制作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病灶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填塞于病灶内。评价手术部位愈合情况、术前和随访各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8例术前存在窦道,其中6例于窦道取样细菌培养阳性;10例均术中再次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8例。10例患者均取出内固定物,术后抗生素应用6-8周,伤口分别于2-3周内愈合,术后3个月各炎症指标基本正常,术后6个月炎症指标均正常,与术前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影像学评价脊柱稳定者6例,单纯取出骨水泥链珠;不稳者4例,进行了植骨重建。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效果肯定,是除灌洗引流等方法外的另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清创
下载PDF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欣圆 姜梦婷 +3 位作者 黄洁玲 王勇 马武华 黎玉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 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疗法 免疫 细胞 脊柱路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2 位作者 马泽民 康意军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4,共3页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 ,术后抗炎。结果 :7例细菌培养阳性。 3例为微球菌 ,4例为粪链球菌。另 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 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 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4 0d。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 ,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 12~ 14d。随访 3~ 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 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尾部相通 ,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 ,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 ,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 ;另 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 ,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 ,骨质未受侵蚀 ,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 ,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治疗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13
作者 诸葛恒艳 陆建红 +1 位作者 缪青 陶峰琴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脊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活力状况、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切口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伟利 陈红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7年第2期238-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为该类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610例,根据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578例;选取同期76例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变化,为该类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610例,根据术后早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32例、未感染组578例;选取同期7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郭峰法检测红细胞免疫情况,ELISA法检测促炎因子表达。先在红细胞免疫和促炎因子水平上进行比较,之后比较感染组中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感染组ATER、DTER、FEER、RBC-C3Br水平均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TER、DTER、FEER、RBC-C3Br水平均明显高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IL-6、IL-8、IL-17、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IL-6、IL-8、IL-17、IL-18水平均明显低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TNF-α、NO、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浅部感染组TNF-α、NO、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深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者红细胞免疫和促炎因子有明显变化,且浅部感染与深部感染的差异明显,因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对感染防治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脊柱路内固定术 红细胞免疫 促炎因子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5
作者 瞿礼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4期182-184,18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纳入的6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硬膜外血肿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方法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8年2月纳入的60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依照不同理疗方式进行分组。其中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实施综合护理作为研究组,记录两组硬膜外血肿、腰椎术后血肿及颈椎术后血肿发生率,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比两组干预结果。结果研究组血肿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干预前两组的食欲、精神、睡眠、疼痛及日常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护理干预运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病情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脊柱路内固定术 华法林 硬膜外血肿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48例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铧财 龙雳 朱凯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9-80,98,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将4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手术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10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87.5%,有效率9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将4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手术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10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达87.5%,有效率95.8%;保守治疗组24例疗效为:优4例,良8例,中8例,差4例,优良率达50%,有效率83.3%。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采用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疗程,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减轻患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切口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万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31期143-144,共2页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9%。因切口感染可引发软组织充血肿胀、坏死,甚至有可能出现钢板外露,如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切口感染也成为脊柱外科...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9%。因切口感染可引发软组织充血肿胀、坏死,甚至有可能出现钢板外露,如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切口感染也成为脊柱外科临床医护人员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提升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引发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2006年1月-2012的12月我院收治经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23例,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切口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疗效或并发症临床分析
18
作者 孙革 于慧萍 张延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3Z期150-15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前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在椎... 目的:观察分析胸腰段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胸腰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治疗前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在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及楔边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方法简单、创伤较小,能够较好的恢复畸形矫正及脊柱的运动功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脊柱路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宋洪光 宋宝臣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年第7期404-406,共3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行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术后切口未感染的3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3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红... 目的分析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检测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行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术后切口未感染的32例患者为未感染组,3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红细胞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促炎因子及其他促炎因子水平;比较浅部感染与深部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促炎因子及其他促炎因子水平。结果感染组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Tumor erythrocyte rosettetest,AT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Erythrocyte direct to tumor erythrocyte wreath rate,DTER)、免疫黏附促进因子(Erythrocyte immune adhesion promoter,FEE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IL-6、IL-8、IL-17、IL-18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清NO、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非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感染患者FEER、ATER、DTER、红细胞C3bR水平明显低于浅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部感染患者血清IL-6、IL-8、IL-17、IL-18、NO、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浅部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免疫指标和促炎因子水平在急诊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具有特异性,对其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免疫水平和感染程度,并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切口感染 红细胞免疫指标 促炎因子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晶 吕国华 +2 位作者 康意军 李启贤 王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脊柱路内固定术 治疗 迟发性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