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变速率下铜/铝层状复合材料的拉伸变形行为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帅洋 王爱琴 +1 位作者 田捍卫 吕世敬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14,共7页
在1×10^(-4)~1×10^(-2) s^(-1)范围内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下铸轧法生产的铜铝复合板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铜层、铝层在拉伸过程中能够在强界面的约束下保持同步变形,虽然界面在拉伸过程中会逐渐断裂。同时,铜铝复... 在1×10^(-4)~1×10^(-2) s^(-1)范围内研究了不同应变速率下铸轧法生产的铜铝复合板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铜层、铝层在拉伸过程中能够在强界面的约束下保持同步变形,虽然界面在拉伸过程中会逐渐断裂。同时,铜铝复合板的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会随着应变速率增加而显著增加,并高于理论计算值。分析表明,铜铝力学性质差异引起的界面长程背应力造成铝基体中位错滑移困难是铜铝复合板强度提高、应变强化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铜层通过界面对铝层缩颈的抑制作用是铜铝复合板断裂伸长率提高的又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复合材料 拉伸变形 界面 应力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亚稳β钛合金Ti-6Mo-5V-3Al-2Fe-2Zr的低周疲劳行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知多 张浩宇 +3 位作者 周舸 程军 张兴君 陈立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8-666,共9页
研究了固溶+等温时效及固溶+随炉冷却2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Ti-6Mo-5V-3Al-2Fe-2Zr(质量分数,%)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结果显示:固溶+等温时效处理后的M1合金显微组织中含有短棒状的晶内α相以及连续晶界α相;固溶+随炉冷却处理后得到的M2... 研究了固溶+等温时效及固溶+随炉冷却2种不同热处理工艺下Ti-6Mo-5V-3Al-2Fe-2Zr(质量分数,%)合金的低周疲劳行为。结果显示:固溶+等温时效处理后的M1合金显微组织中含有短棒状的晶内α相以及连续晶界α相;固溶+随炉冷却处理后得到的M2合金显微组织中含有细长针状的晶内α相、连续晶界α相以及WGBα相。在0.6%、0.7%和0.8%的较低应变幅下M1合金和M2合金均呈现出循环稳定的现象,晶内α相间距较小的M2合金呈现出较高的应力幅值;在1.0%的较高应变幅下,由于背应力和摩擦应力的竞争机制,导致M1合金和M2合金均呈现循环软化现象。在0.9%和1.0%的较高应变幅下M2合金的背应力硬化速率相对较小,其循环软化现象更加明显,其应力幅值相对较低。M2合金的晶内α相将基体分割为若干“封闭单元”且β晶界处形成了向晶内平行生长的WGBα相,导致其低周疲劳寿命均低于M1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稳Β钛合金 随炉冷却 低周疲劳行为 摩擦应力 应力
原文传递
带弹性范围物质理论和背应力定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良森 赵兴华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2-460,共9页
在推广Lucchesi和Podio_Guidugli(1988)的带弹性范围物质理论的基础上,表明了背应力作为Cauchy应力空间中屈服面“中心”的定义存在问题·背应力是Lagrange型变量。
关键词 应力 屈服 随动强化 弹塑性物质理论
下载PDF
10CrNi8MoV钢的包申格效应及恢复热处理
4
作者 郭昊东 杨超飞 +3 位作者 孙磊 张玉祥 黄冬 仝智远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3,共5页
研究了在0.5%~5%单向拉伸变形量下调质态10CrNi8MoV钢的包申格效应。结果表明:当变形量<1%时,反向压缩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快速下降,当变形量>1%时下降速率变缓。包申格效应的产生主要归因于拉伸变形时产生的背应力,背应力的大小... 研究了在0.5%~5%单向拉伸变形量下调质态10CrNi8MoV钢的包申格效应。结果表明:当变形量<1%时,反向压缩时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快速下降,当变形量>1%时下降速率变缓。包申格效应的产生主要归因于拉伸变形时产生的背应力,背应力的大小主要与材料的初始位错密度和容纳新位错的能力有关。经过400~600℃回火1.5 h后,背应力得到释放,可显著改善试验钢的包申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申格效应 屈服强度 应力 热处理
原文传递
考虑两种硬化方式的钛合金α相物理本构模型
5
作者 杨泽昆 吴建军 +3 位作者 闫晶 喻忠平 赵彦娇 谢海南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6-181,共6页
针对钛合金中的α相,推导了引起背应力的几何必需位错的演化方程,该方程包含位错的存储项与湮灭项,同时将几何必需位错与背应力联系起来,从物理机制层面解释了背应力的演化。此外,建立了同时考虑由于位错纠缠导致的各向同性硬化和背应... 针对钛合金中的α相,推导了引起背应力的几何必需位错的演化方程,该方程包含位错的存储项与湮灭项,同时将几何必需位错与背应力联系起来,从物理机制层面解释了背应力的演化。此外,建立了同时考虑由于位错纠缠导致的各向同性硬化和背应力引起的运动硬化的物理本构模型,利用室温下纯钛的相关实验数据对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纯钛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几何必需位错相关的背应力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统计存储位错的变化符合相应规律,证实了该物理本构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为今后采用混合规则建立钛合金的多尺度本构模型以及嵌入仿真软件寻求最优的工艺参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加工硬化 几何必需位错 应力
下载PDF
孪晶及晶粒尺寸分布对高应变速率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强韧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必武 杨伟成 +4 位作者 谢超 刘筱 吴远志 万泉慧 唐昌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20-3530,共11页
对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温度300~400℃、平均应变速率5.4~29 s-1的高应变速率轧制,制备不同孪晶和晶粒尺寸分布的镁合金板材,研究孪晶及晶粒尺寸分布对镁合金高应变速率轧制板材强韧化的影响,并建立了多尺度组织的强韧化模型。结果表明:... 对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温度300~400℃、平均应变速率5.4~29 s-1的高应变速率轧制,制备不同孪晶和晶粒尺寸分布的镁合金板材,研究孪晶及晶粒尺寸分布对镁合金高应变速率轧制板材强韧化的影响,并建立了多尺度组织的强韧化模型。结果表明:平均应变速率低于10 s^(-1)时,可以获得孪晶、细晶和粗晶共存的多尺度组织,且平均应变速率为8.3 s^(-1)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亚微晶;在室温变形过程中,不同尺度组织之间的背应力能够保证材料塑性,孪晶界和细晶保证强度,实现亚微晶、细晶、孪晶和粗晶共存的多尺度组织镁合金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同时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伸长率;在高温变形过程中,亚微晶、细晶、孪晶和粗晶共存的多尺度组织镁合金中的亚微晶发生晶界滑动、粗晶和孪晶诱导再结晶提高了材料塑性;温度为300℃变形时,强度亦遵循Hall-Patch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多尺度组织 亚微晶 孪晶 应力
下载PDF
TC21合金应力控制和应变控制的低周疲劳行为 被引量:3
7
作者 虞忠良 赵永庆 +1 位作者 周廉 孙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研究TC21合金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行为。实验温度为室温,循环应变比和应力比均为0.1,载荷波形为三角波。结果表明,在应变疲劳的最初阶段,TC21合金循环拉应力时快速软化,循环压应力时快速硬化,随着循环进行软化和硬化速度降低... 研究TC21合金应变控制和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行为。实验温度为室温,循环应变比和应力比均为0.1,载荷波形为三角波。结果表明,在应变疲劳的最初阶段,TC21合金循环拉应力时快速软化,循环压应力时快速硬化,随着循环进行软化和硬化速度降低。在整个循环阶段,软化速度与应变有关;背应力影响较小,摩擦应力一直在变化,循环应力的变化与摩擦应力有关。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结果表明,TC21合金循环蠕变明显,循环蠕变与应力大小有关,摩擦应力是影响循环蠕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21合金 低周疲劳 摩擦应力 应力 循环蠕变
下载PDF
异构金属材料的设计与制造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显程 张勇 +6 位作者 李晓 王梓萌 贺琛贇 陆体文 王晓坤 贾云飞 涂善东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99-1415,共17页
通过构筑金属异构材料以实现强韧均衡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方法,已成为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方向与研究热点。近年来,对异构金属材料内部多种强韧化机制的理解已逐渐深入,而建立强韧化增益效果与微观结构特征参量的定量关联,进而... 通过构筑金属异构材料以实现强韧均衡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方法,已成为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方向与研究热点。近年来,对异构金属材料内部多种强韧化机制的理解已逐渐深入,而建立强韧化增益效果与微观结构特征参量的定量关联,进而指导强韧化工艺研发,对异构金属材料的设计理论、制造成形及性能表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异构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理论基础与常用制造工艺的进展。首先按照微观调控手段对异构金属材料进行分类,随后综述了异构金属材料微观结构调控的若干理论基础,最后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对强韧化工艺进行分类,介绍了常见的异构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异构金属材料设计与制造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金属材料 强韧化 应力 微观结构设计 制备工艺
原文传递
连梁可更换构件及连接的试验和模拟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聪 吕西林 姜淳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6,共9页
结构可更换构件通过可更换连接与主体结构相连,共同工作并集中塑性损伤,震后更换损伤构件即可恢复结构功能。为了研究一种连梁可更换构件及连接的性能,对可更换构件及连接试件进行反复加载试验,并对低屈服点耗能钢材进行单向拉伸试验。... 结构可更换构件通过可更换连接与主体结构相连,共同工作并集中塑性损伤,震后更换损伤构件即可恢复结构功能。为了研究一种连梁可更换构件及连接的性能,对可更换构件及连接试件进行反复加载试验,并对低屈服点耗能钢材进行单向拉伸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对该可更换构件及连接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比较了壳单元和实体单元模拟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材料参数取值方法,采用非线性接触对模拟可更换螺栓端板连接,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试验分析可用于研究该类可更换构件及连接的实际性能,模拟分析可为该类可更换构件及连接提供性能预测方法,并验证了可更换构件实际屈服力与设计屈服力的吻合度和超强系数,验证连接螺栓不产生滑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该可更换构件及连接在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 反复加载试验 应力 混合硬化 接触
下载PDF
室温下镁合金板循环塑性随动强化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志涛 冯淼林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5-543,共9页
本文在具有各向异性屈服强度和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动强化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滑移、孪晶以及去孪等不同变形模式下的背应力演化方程,对室温下镁合金板材异常循环硬化行为进行了模拟.选取了AZ31B-O... 本文在具有各向异性屈服强度和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随动强化的循环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滑移、孪晶以及去孪等不同变形模式下的背应力演化方程,对室温下镁合金板材异常循环硬化行为进行了模拟.选取了AZ31B-O和AZ31B两种镁合金板材,通过拉伸-压缩-拉伸(T-C-T)和压缩-拉伸(C-T)等不同加载路径下的部分实验曲线确定模型的参数,采用三次插值多项式建立了背应力参数与上一变形模式中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即预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使用本模型对剩下的实验曲线进行了预测,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当前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薄板合金 孪晶/去孪 屈服非对称 随动强化 应力
下载PDF
冲击加载下多晶铝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
11
作者 叶常青 陈然 +6 位作者 刘桂森 刘静楠 胡建波 俞宇颖 王栋 陈开果 沈耀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149,共13页
在多晶材料中,不同取向晶粒间的晶界往往对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动力学响应有极大的影响。在单晶晶体塑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晶界与位错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建立了一个包含晶界阻力、几何必需位错以及背应力的多晶晶体塑性模型,并模拟... 在多晶材料中,不同取向晶粒间的晶界往往对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动力学响应有极大的影响。在单晶晶体塑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晶界与位错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建立了一个包含晶界阻力、几何必需位错以及背应力的多晶晶体塑性模型,并模拟研究了基于Voronoi几何模型的多晶铝在冲击加载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冲击波后的晶界单元存在极高的残余剪应力,而晶粒内部单元的剪应力趋近于零;晶界附近存在较大的塑性变形梯度,产生大量沿晶界分布的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由滑移不连续性引起的晶界阻力是造成冲击波后大量残余剪应力的主要因素,而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对剪应力松弛程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塑性 冲击加载 晶界效应 晶界阻力 几何必需位错 应力
下载PDF
TA2丝材循环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简思聪 段伟 关耀威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2年第5期861-864,共4页
为了研究循环载荷频次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对比了单轴拉伸与不同循环载荷次数下退火态TA2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循环载荷20次范围内,TA2/M断后伸长率会随循环载荷次数的增多而增大;随着载荷的不断循环,材料晶粒位错密度逐... 为了研究循环载荷频次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对比了单轴拉伸与不同循环载荷次数下退火态TA2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循环载荷20次范围内,TA2/M断后伸长率会随循环载荷次数的增多而增大;随着载荷的不断循环,材料晶粒位错密度逐渐增加、几何必要位错得到不断积累,使得TA2/M塑性变形阶段的拉伸应力出现缓慢上升;同时,由于塑性变形阶段加工硬化率的急剧下降,在颈缩阶段背应力和有效应力均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 工业纯钛 循环拉伸 应力 抗拉强度
下载PDF
非线性随动强化条件下的安定定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原园 刘凯 张宝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4-669,共6页
基于经典的安定理论与随动强化模型的一般性质,将结构在强化过程中的背应力计入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静力安定定理;将背应力与对应的塑性应变率的点积在一个载荷循环内的积分计入塑性耗散功,建立了随动强化条... 基于经典的安定理论与随动强化模型的一般性质,将结构在强化过程中的背应力计入Von Mises屈服准则,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静力安定定理;将背应力与对应的塑性应变率的点积在一个载荷循环内的积分计入塑性耗散功,建立了随动强化条件下结构的机动安定定理,扩展了经典安定理论的应用范围。针对两种定理的存在格式进行了理论证明,并以推论形式给出了结构在随动强化条件下静力安定和机动安定另外两种存在格式。结果表明,随动强化材料的安定状态和安定极限不受强化过程的影响,只取决于材料的初始屈服应力和最终屈服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定 应力 非线性随动强化 弹塑性
下载PDF
土的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再认识
14
作者 郭晓霞 迟世春 林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2-136,共5页
基于热力学方法,为深入认识土体动力耗散特性及变形机理,从Hardin-Drnevich模型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出发,采用热力学方法,引入背应力为塑性模量与塑性应变乘积的假定,构造土体动力增量耗散函数,该方法自动满足热力学定律.并讨论其对应... 基于热力学方法,为深入认识土体动力耗散特性及变形机理,从Hardin-Drnevich模型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出发,采用热力学方法,引入背应力为塑性模量与塑性应变乘积的假定,构造土体动力增量耗散函数,该方法自动满足热力学定律.并讨论其对应的p-q应力空间中的屈服曲线的形式、变化规律以及材料参数对屈服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屈服曲线遵循直线形式,并且随着材料参数的增大,发生逆时针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egler假定 滞变 应力 耗散应力
下载PDF
钨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一种高比强度DZ-17GW合金
15
作者 姚德良 朱景鹏 +5 位作者 孙传棋 穆寿昌 林淑熙 李其娟 周宝珠 吴昌新 《上海金属》 CAS 1982年第4期60-65,共6页
本文研究了钨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研制了一个具有高比强度的实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DZ17GW。该合金与不含钨,其它成分相同的DZ17合金相比,760℃,70.3kg/mm^2下的中温持久寿命提高2.5倍;.980℃,20.4kg/mm^2下的高温持久... 本文研究了钨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研制了一个具有高比强度的实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DZ17GW。该合金与不含钨,其它成分相同的DZ17合金相比,760℃,70.3kg/mm^2下的中温持久寿命提高2.5倍;.980℃,20.4kg/mm^2下的高温持久寿命提高近一倍。相份计算结果表明:在DZ17GW中加入3.8%的钨并不显著影响γ′相的总量,仅仅提高γ/γ′的点阵错配度,从而略微提高γ′相的强化作用。合金中的大部份钨进入γ基体,提高固溶体对位错运动的阻力,起到有效的固溶强化作用,从而显著提高合金的持久寿命。背应力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DZ17GW合金持久性能的显著提高主要是由固溶体所引起的背应力的提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高比强度 DZ-17GW 定向凝固 单向凝固
下载PDF
利用各向异性硬化张量模型预测SnAgCu合金在变温条件下的粘塑性力学行为
16
作者 马竞 黄再兴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6-172,共7页
该文模型利用称为"各向异性硬化张量"的二阶张量Φij代替"背应力"Ωij描述材料的各向异性硬化状态,并据此建立起一种形式更为简单的无屈服面统一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温度因子θ',使该模型能够预测金属材料在不同... 该文模型利用称为"各向异性硬化张量"的二阶张量Φij代替"背应力"Ωij描述材料的各向异性硬化状态,并据此建立起一种形式更为简单的无屈服面统一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温度因子θ',使该模型能够预测金属材料在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下的粘塑性力学行为。该文对SnAgCu合金在不同应变率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数据作比较。比较结果说明:新模型对金属材料力学行为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塑性力学 无屈服面统一本构模型 各向异性硬化张量 应力 焊点
原文传递
Mn-V热处理双相钢中的Bauschinger效应——背应力、瞬时软化、不匹配应变的关系探讨
17
作者 马鸣图 孙珍宝 《河南科学》 1991年第2期71-77,共7页
为了进一步弄清双相钢中的 Bauschinger 效应、背应力、Bauschinger 应力(瞬时软化)、有效不匹配应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变时效的影响,对各种状态的Mn-V 热处理双相钢进行了拉—压试验;结果表明:该钢具有极明显的瞬时软化和相当数量的永... 为了进一步弄清双相钢中的 Bauschinger 效应、背应力、Bauschinger 应力(瞬时软化)、有效不匹配应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变时效的影响,对各种状态的Mn-V 热处理双相钢进行了拉—压试验;结果表明:该钢具有极明显的瞬时软化和相当数量的永久软化。448°K 的应变时效可使瞬时软化消失,但永久软化仍然存在;测量了变形双相钢试样中的矫顽力各向异性,并表明这一物理量的大小与背应力有关;讨论了背应力、永久软化、Bauschinger 应力、有效不匹配应变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钢 热处理 应力 瞬时软化
下载PDF
粉末冶金钛基层状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静茹 张卫东 +3 位作者 杨鹏 陈福林 吴正刚 曹远奎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日益严苛的服役环境对钛材性能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层状结构的引入使钛基材料突破强度–韧性的桎梏有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钛基层状结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不同制备技术获得的钛基层状结构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力学性能。粉末冶金技术... 日益严苛的服役环境对钛材性能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层状结构的引入使钛基材料突破强度–韧性的桎梏有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钛基层状结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不同制备技术获得的钛基层状结构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力学性能。粉末冶金技术具有工艺简便、高效,易于实现组元调控与钛材性能优化等优点。本文对目前钛基层状材料的类型、主流制备技术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粉末冶金钛基层状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高性能钛基层状结构的强韧化机制,最后对钛基层状结构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结构 钛基材料 粉末冶金 变形机制 应力强化
下载PDF
考虑高强度钢加工表面完整性的背应力能法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19
作者 王永 王西彬 +4 位作者 王志斌 刘志兵 刘书尧 陈洪涛 王湃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6-815,共10页
循环应变能法从疲劳损伤机理的角度对疲劳寿命进行预测,能够很好地解释疲劳断裂行为,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大量试验研究中常常不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从而影响了能量法的预测精度,为此提出一种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循... 循环应变能法从疲劳损伤机理的角度对疲劳寿命进行预测,能够很好地解释疲劳断裂行为,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大量试验研究中常常不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从而影响了能量法的预测精度,为此提出一种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循环背应力能法疲劳寿命预测修正模型,通过引入残余应力随深度围成的面积作为影响因子来考虑加工表面层力学特征对总背应力能的影响,将微裂纹不扩展阈值作为影响因子表征表面层几何和组织特征对总背应力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淬火回火前的重载车辆扭力轴高强度钢材料,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的修正模型疲劳寿命预测误差分散带缩小38%,预测精度提高25%,与疲劳断裂后实时统计单周次循环背应力能密度的模型具有相同的误差分散带(1.25倍),克服了传统能量法需要在疲劳试验后才能进行寿命预测的缺点;针对淬火回火后的超高强度钢材料,考虑加工表面完整性的修正模型疲劳寿命预测精度从72.7%提升到了92.2%,克服了疲劳断裂后实时统计单周次循环背应力能密度预测模型的失效性,误差分散带从3.30倍降到了1.41倍;新模型提高了能量法在不同加工表面层特征的适用性,实现了面向服役性能的加工表面完整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表面层 应力 疲劳寿命预测 高强度钢
下载PDF
S32205双相不锈钢冷轧退火组织转变及强塑化机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杰晟 宋志刚 +3 位作者 何建国 丰涵 郑文杰 朱玉亮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1-145,共5页
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冷变形退火工艺,实现了S32205双相不锈钢强度和塑性同时提升。通过室温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热力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显微组织特征及新组织结构的强塑化机理。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后S32205双... 通过设计一种特殊的冷变形退火工艺,实现了S32205双相不锈钢强度和塑性同时提升。通过室温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热力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显微组织特征及新组织结构的强塑化机理。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后S32205双相不锈钢的晶粒尺寸呈双态分布,两相组织混合分布且细晶的新生奥氏体均匀弥散分布在铁素体相中;在细晶强化和两相间变形不协调引发的背应力强化的共同作用下,试验钢强度和塑性相较于传统固溶热处理工艺同时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组织调控 细晶强化 应力强化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