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明 李朝苏 +4 位作者 刘淼 吴晓丽 魏会廷 汤永禄 熊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5-1434,共10页
2016-2018年,以深旋耕播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浅旋耕播种和免耕带旋播种模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以前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旋耕播种处理,而硝态氮含量低于深... 2016-2018年,以深旋耕播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浅旋耕播种和免耕带旋播种模式对稻茬小麦根系发育、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以前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旋耕播种处理,而硝态氮含量低于深旋耕播种处理。拔节和开花期根重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16-2017年,3种耕播方式的产量和地上部分氮吸收量无显著差异;2017-2018年,免耕带旋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的产量较深旋耕播种分别增加10.9%和10.5%,地上部分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7.5%和12.0%。与深旋耕播种和浅旋耕播种处理相比,免耕带旋播种处理播种效率高、断垄率低。综上,免耕带旋播种处理可提高稻茬小麦的播种质量,增强土壤保墒能力,降低氮淋溶风险,促进产量和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方式 根系发育 土壤水分 土壤硝态氮含量
原文传递
耕播方式及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奎 邹兵 +4 位作者 宋贺 黄婷 车钊 柯健 董召荣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为在皖北地区确定一种比较适宜的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技术,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和耕播方式对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有... 为在皖北地区确定一种比较适宜的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技术,以"皖麦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耕播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皖北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和耕播方式对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大体上提高了小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并且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和旗叶MDA积累,在秸秆还田下,耕翻镇压(PCL)较旋耕(RL)显著提高了小麦光合性能,同时降低了MDA积累量;在小麦产量上,PCL(耕翻+镇压)和SPCL(秸秆+耕翻+镇压)产量最高,分别为9 048和8 889 kg·hm-2,且两者无显著差异;此外,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品质性状,其中SPCL小麦籽粒品质相对较好。综合以上,秸秆还田配合耕翻镇压的耕作方式进行机械条播更适合皖北地区的小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秸秆还田 小麦产量 品质 皖北地区
下载PDF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8 位作者 吴鹏 张新钵 丁永刚 马泉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8-347,共10页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20.1%和5.7%、35.0%和17.7%、7.0%和4.0%,且增加了肥料表观利用率、肥料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产量比耕翻和旋耕处理分别高14.9%和9.6%。均匀摆播较条播和带状条播提高了小麦氮、磷、钾素吸收能力,且促进了花后氮、磷素的积累与花前积累的转运;此外,均匀摆播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条播和带状条播分别提高30.6%~31.9%和4.1%~4.7%,氮肥、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4%和4.6%、12.8%和3.5%。本试验条件下,板茬配以均匀摆播的耕播方式能够通过提高小麦早期氮、磷、钾养分吸收能力来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养分积累,进而增加养分吸收效率,有利于籽粒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未有一致表现,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方式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耕播方式与减氮对扬辐麦13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迪迪 徐东忆 +6 位作者 陈立 赵凯敏 朱敏 丁锦峰 李春燕 朱新开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9-1517,共9页
为明确不同机械耕播方式下减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扬辐麦13为材料,研究两种机械耕播方式[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NT)、旋耕+2BFG-10(8)230型播种机(CT)]和三个施氮模式[常规模式(N1):施氮量270kg&... 为明确不同机械耕播方式下减氮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以扬辐麦13为材料,研究两种机械耕播方式[板茬+2BMF-稻茬免耕条播机(NT)、旋耕+2BFG-10(8)230型播种机(CT)]和三个施氮模式[常规模式(N1):施氮量270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减氮模式(N2):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减氮减次模式(N3):施氮量180kg·hm^(-2),基肥∶拔节肥=5∶5]对小麦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4%,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提高了植株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使花前氮素转运量增加和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分别增加10.78%(P<0.01)和7.56%(P<0.05),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其最终籽粒产量提高5.36%(P<0.05)。N2处理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可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花后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N1处理无显著差异;N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但氮代谢酶活性较低,影响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和转运,且籽粒产量最低。因此,播前土壤偏湿条件下推荐采用NT耕播方式,配N2减氮模式,有利于小麦生育中后期维持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的积累,促进氮素向籽粒转运,提升氮肥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若CT耕播方式下宜采用N1施肥方式才能实现稳产,但氮肥利用效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播方式对秸秆全量还田下麦茬直播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卫云飞 李猛 +3 位作者 季新 刘娟王 付娟 刘秋员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100,共7页
为提高旱直播水稻耕播质量,实现旱直播水稻的高产稳产,在2020和2021年探究了秸秆全量还田下双轴旱地旋耕条播(T1)、单轴旱地旋耕条播(T2)和免耕撒播方式(T3)对旱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土壤容重均以T... 为提高旱直播水稻耕播质量,实现旱直播水稻的高产稳产,在2020和2021年探究了秸秆全量还田下双轴旱地旋耕条播(T1)、单轴旱地旋耕条播(T2)和免耕撒播方式(T3)对旱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各主要生育时期,土壤容重均以T1处理最低,T3处理最高,而土壤孔隙度则以T1处理最高,T3处理最低。在水稻生长方面,与T2和T3处理相比,T1处理显著改善了水稻的根系氧化力,促进了分蘖的发生,同时T1处理下地上部关键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主要时期的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均提高。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与T2和T3处理相比,T1处理的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略有增加,但千粒重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使得2年水稻产量均呈现T1>T2>T3,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双轴旱地旋耕条播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增加根系活力,从而促进旱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秸秆还田 旱直 产量 水稻
原文传递
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研究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屠美英 周友根 +1 位作者 唐志平 陈春生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1X期76-78,共3页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 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浅旋优于免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 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浅旋优于免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扬麦13” 产量 影响 效应 小麦
下载PDF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 李浩 +6 位作者 王科 孙加威 谢丽红 何玉亭 杨勋 李纪堂 吴继开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20-22,共3页
根据成都市稻茬小麦的生产现状,研究了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对小麦播种条件、苗情、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模式通过前期的翻耕晒田使土壤水分达到适耕水平,可以实现肥料深施,... 根据成都市稻茬小麦的生产现状,研究了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对小麦播种条件、苗情、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模式通过前期的翻耕晒田使土壤水分达到适耕水平,可以实现肥料深施,提高小麦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明显提高小麦产量。经济效益比较: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模式较免耕+覆稻草模式净利润增加152元/667m^2,较旋耕耕模式净利润增加81元/667m^2,增收效果明显。试验证明,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土壤水分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科 李浩 +6 位作者 阎洪 张成 钟文挺 任哓波 孙加威 冯生强 郎梅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8-10,共3页
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研究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3种耕播方式作对稻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有效穗数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T处理比RT及NT处理分别增产10.8%、18.6%,其产量... 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研究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3种耕播方式作对稻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有效穗数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T处理比RT及NT处理分别增产10.8%、18.6%,其产量差异主要源自FRT处理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优势。FRT处理下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RT和NT处理,具有明显群体优势,这为该技术措施条件下小麦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总之,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有利于稻茬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可提高小麦产量,可以在成都平原西部有相似生态条件的区域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稻茬麦 干物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