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旧题《大驾卤簿图书·中道》研究——“延祐卤簿”年代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鹏程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6-85,共10页
一、“延祐卤簿”简介 “延祜卤簿”为素绢本着色画卷,纵51.4、横1481厘米。卷首署《大驾卤簿图书》六字,下注“中道”二字。图前有别录一篇,篇首署《大驾卤簿中道官吏人物名数篇》十三字。篇尾有“延祐五年八月 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 一、“延祐卤簿”简介 “延祜卤簿”为素绢本着色画卷,纵51.4、横1481厘米。卷首署《大驾卤簿图书》六字,下注“中道”二字。图前有别录一篇,篇首署《大驾卤簿中道官吏人物名数篇》十三字。篇尾有“延祐五年八月 日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曾巽申纂进”二十一字款识。图后有品制详目一篇,篇前署《大驾卤簿中道人物品制详目》十二字。俱小楷书。详目后部文字已残缺不全,按图查对,知其残缺部分为“副木辂”、“耕根车”、“羊车”、“属车十二乘”、“金钺豹尾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簿 指南车 年代考 北宋晚期 秘书监 图书 翰林国史 御史大夫 《宋会要》 记里鼓车
原文传递
王鹗修金史及其《金史稿》探赜 被引量:6
2
作者 邱靖嘉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蒙元时期纂修金史,虽成书于元末,却实有赖于元初王鹗的修史成果。关于王鹗之金史修纂,前人研究较为薄弱,仍有若干问题有待解索。本文围绕王鹗修史之经过,再论元翰林国史院的始置年代,总结王鹗之于金史编修的主要贡献,并寻找其所遗留《... 蒙元时期纂修金史,虽成书于元末,却实有赖于元初王鹗的修史成果。关于王鹗之金史修纂,前人研究较为薄弱,仍有若干问题有待解索。本文围绕王鹗修史之经过,再论元翰林国史院的始置年代,总结王鹗之于金史编修的主要贡献,并寻找其所遗留《金史稿》的踪迹,从而为今本《金史》史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鹗 金史 翰林国史 《金史稿》
原文传递
元代翰林机构的成立——兼论元初中枢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4
3
作者 屈文军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元代翰林机构,包括翰林国史院和从中分立出来的蒙古翰林院。它们的成立,与其说是模仿汉式制度而设,不如说是忽必烈对前四汗时期负责文翰事务的必阇赤体系一步步变革的结果。这些变革分六步进行,分别发生于中统元年的四月、七月、中统二... 元代翰林机构,包括翰林国史院和从中分立出来的蒙古翰林院。它们的成立,与其说是模仿汉式制度而设,不如说是忽必烈对前四汗时期负责文翰事务的必阇赤体系一步步变革的结果。这些变革分六步进行,分别发生于中统元年的四月、七月、中统二年的五月、八月和至元元年的九月以及至元十二年的三月。变革的原则是既吸收引进一些汉式王朝诏令事务上的制度因素,又保留原先必阇赤体系的大致形态。必阇赤体系的变更,往往伴随或跟随着元朝行政中枢中书省的类似变迁,后者由前四汗时期断事官机构演变而来。元代翰林机构尽管职掌式微,却是汉人、南人发挥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其实权轻微的根本原因在于皇权的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必阇赤 中书省 札鲁忽赤(断事官) 蒙古翰林
原文传递
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与元初文坛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成群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元初翰林国史院文人交游唱和,形成为一个形式松散但联系紧密的文人群体,元好问系这一群体的精神领袖,其"文统"意识与"唐宋文派"观念备受推崇。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中虽乏见文学大家,但他们对元初文坛却产生过深刻的... 元初翰林国史院文人交游唱和,形成为一个形式松散但联系紧密的文人群体,元好问系这一群体的精神领袖,其"文统"意识与"唐宋文派"观念备受推崇。翰林国史院文人群体中虽乏见文学大家,但他们对元初文坛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首先,他们倡导的"文以载道"的文章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其次,他们在实践上促进了元代宗宋和宗唐范式的形成;再次,他们"中和典雅"的文风不仅一改金末壮迈粗砺之风格,而且在金末文坛"风雅"向元代中期文坛"雅正"审美品格的转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元好问 文统 唐宋文派 元初文坛
原文传递
元代文学研究的新创获 ——评杨亮教授《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
5
作者 李金松 《殷都学刊》 2023年第2期123-124,共2页
《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是杨亮教授研究元代文学的新创获。该书从翰林国史院这一制度探讨元代的诗歌书写,运思周至,考述坚确,论述精深,胜义迭出,将学界对元代文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诗歌 翰林国史 制度 文士
下载PDF
政治统合、制度重构与诗学合流——读杨亮《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
6
作者 陈子涵 王卓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在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背景下,翰林国史院文士以馆阁之笔记录当朝文物、书写风雅盛世、叙述一时心曲,不仅形成了有元一代雅正复古的盛世诗学话语,也为后世提供了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重要切入点。杨亮的《混一风雅... 在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背景下,翰林国史院文士以馆阁之笔记录当朝文物、书写风雅盛世、叙述一时心曲,不仅形成了有元一代雅正复古的盛世诗学话语,也为后世提供了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重要切入点。杨亮的《混一风雅: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诗风尚》把握住这一点,探讨了元代文士群体的交流活动及其与元诗发展进程的关系,本文旨在概述并评价其著作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对元诗价值的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一风雅 翰林国史 元诗风尚
下载PDF
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元代翰林国史院文士的生活方式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亮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翰林国史院是元代文人精英活动的中心,也是诗文创作、交流的中心。翰林国史院文士对当时文坛风气有导向作用,其活动方式对元代文坛有着支配作用。从清谈问学、唱酬聚会题咏、品题赏鉴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自宋代以来定型的士大夫的活动方式... 翰林国史院是元代文人精英活动的中心,也是诗文创作、交流的中心。翰林国史院文士对当时文坛风气有导向作用,其活动方式对元代文坛有着支配作用。从清谈问学、唱酬聚会题咏、品题赏鉴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自宋代以来定型的士大夫的活动方式,并没有因为异族政权的建立而发生断裂,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持续而且得到了发展。基于此,即可明了元人诗文风貌的形成与趋同的相关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翰林国史 文士群体 生活方式
下载PDF
元代翰林国史院制度渊源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3-77,共5页
元代在唐宋辽金基础上将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二为一,设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掌管制诰,地位清切贵重,它设立于唐,完善于宋,新变于辽金;设馆修史制度也确立于唐,完善于宋,辽金二代以国史院代替史馆。自金代中期开始,修史成为翰林官员... 元代在唐宋辽金基础上将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合二为一,设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掌管制诰,地位清切贵重,它设立于唐,完善于宋,新变于辽金;设馆修史制度也确立于唐,完善于宋,辽金二代以国史院代替史馆。自金代中期开始,修史成为翰林官员的主要职责,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出现合流趋势,元代将二者合一。正因为这种制度渊源,所以元代翰林国史院在称谓上对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也有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翰林学士 国史
下载PDF
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蒙古、色目词臣考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姜学科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蒙古、色目士人与汉民族士人一同充任翰苑词臣的格局在元世祖朝已经形成。蒙古、色目词臣是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的独特群体,主要负责记录蒙古语圣旨,译写汉文和佛教经典,并参与修史。他们利用其政治地位优势保护和提携汉民族文士,建议兴... 蒙古、色目士人与汉民族士人一同充任翰苑词臣的格局在元世祖朝已经形成。蒙古、色目词臣是元世祖朝翰林国史院的独特群体,主要负责记录蒙古语圣旨,译写汉文和佛教经典,并参与修史。他们利用其政治地位优势保护和提携汉民族文士,建议兴学和恢复科举,在元初的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他们又是元代作家队伍中一个独特群体,在元代文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由于文献的缺失,这一重要的文人群及其活动久已被人淡忘,需要深入考察,发掘出来,使之重回人们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翰林国史 词臣
原文传递
元代翰林国史院中的诗文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宏英 吴小婷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6,共4页
元代翰林国史院是上层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众多诗词魁首在翰苑供职期间,留下了大量华采篇章。其中有大量诗篇描写了翰林国史院及他们供职翰林国史院的情思意兴。汉、蒙及其他少数民族儒士一起作画鉴画,题诗和诗,填词唱曲,交流感情,敞诉情... 元代翰林国史院是上层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众多诗词魁首在翰苑供职期间,留下了大量华采篇章。其中有大量诗篇描写了翰林国史院及他们供职翰林国史院的情思意兴。汉、蒙及其他少数民族儒士一起作画鉴画,题诗和诗,填词唱曲,交流感情,敞诉情怀,其文化活动在促进各民族文士间的团结和友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翰林国史 文化活动
下载PDF
元代翰林国史院职官建制新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江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100,共9页
翰林国史院于世祖至元元年九月设立,至顺二年七月以后院址定于中书北省内。所属职官主要有翰林官、吏员,其中翰林官员数、品级有明确规定,吏员仅有员数限定。该院设置后亦领有典簿厅、会同馆、兴文署、艺文监等机构,蒙古翰林院、集贤院... 翰林国史院于世祖至元元年九月设立,至顺二年七月以后院址定于中书北省内。所属职官主要有翰林官、吏员,其中翰林官员数、品级有明确规定,吏员仅有员数限定。该院设置后亦领有典簿厅、会同馆、兴文署、艺文监等机构,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秘书监及国子学与之多有分合。相较唐宋翰林院,其职官建制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中央机构 元代职官
原文传递
制度因革与文学空间:元代翰林国史院制度及其文士创作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23-27,共5页
翰林国史院作为元代知名文士的集聚之所,可谓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在此供职的文士,均为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精英,由此而形成了元代的核心文士群体。他们在供职期间,通过相互的交游酬唱、雅集赠答,充分交流了各自的诗文创... 翰林国史院作为元代知名文士的集聚之所,可谓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在此供职的文士,均为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精英,由此而形成了元代的核心文士群体。他们在供职期间,通过相互的交游酬唱、雅集赠答,充分交流了各自的诗文创作观念。多元的诗学观念在交流中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以雅正复古为宗尚的诗学理想,从而构成了元代诗歌创作的主体理念,并直接对于元代诗文风尚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翰林国史 制度 文士创作特征
下载PDF
元初翰林国史院的职能与文人构成
13
作者 辛昕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58-63,共6页
元初翰林国史院合并唐宋以来分置的翰林、国史两院,并延续蒙古时期必阇赤体系,职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有六大职能:修史记事、撰写诏书文书、备顾问、译写诏书典籍、出使祭祀、选荐人才。与职能相应,在文人构成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 元初翰林国史院合并唐宋以来分置的翰林、国史两院,并延续蒙古时期必阇赤体系,职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有六大职能:修史记事、撰写诏书文书、备顾问、译写诏书典籍、出使祭祀、选荐人才。与职能相应,在文人构成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蒙汉并存多民族融合。翰林国史院以汉人、南人为主,蒙古翰林院则以蒙古人、色目人为主。第二,以东平文人为主的格局。学术与职能相契合,加上文人间的引荐、师承,共同促成了东平文人为主的格局。第三,蒙古人、色目人地位高、影响大,汉人则表现出政治功能渐弱、文学功能增强的趋势。职能及文人构成特色,对元代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翰林国史院有引领文坛的作用,大批文人聚集大都,文人的聚集促进了文化中心的形成。而多民族文人间的交往、唱和,为形成多民族文人群体的元代文坛风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初 翰林国史 职能 文人构成 多民族融合
下载PDF
元代翰林国史院与题画诗的创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婉霜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61-65,102,共6页
翰林国史院作为元代二元政治格局的产物位尊而权微,使得翰林文士生活闲适,任职稳定,加之其普遍深厚的书画艺术修养,保证了他们交往持久、唱和频繁、诗画理念趋同的可能性,从而引领元代题画诗创作风气。文人画的大兴,使得山水题画诗和以... 翰林国史院作为元代二元政治格局的产物位尊而权微,使得翰林文士生活闲适,任职稳定,加之其普遍深厚的书画艺术修养,保证了他们交往持久、唱和频繁、诗画理念趋同的可能性,从而引领元代题画诗创作风气。文人画的大兴,使得山水题画诗和以梅兰竹菊为主要题材的咏物题画诗成为最能代表元人精神和时代风貌的题画诗创作取向。在元人尚意与复古的共同艺术审美追求下,翰林文士的题画诗创作普遍气韵生动、意态丰满,以诗体的形式言说着书画艺术思想,实现了诗歌与绘画美感的互递,成为元人宗唐复古过程中无意识却最有力的工具,坚守并强化了诗歌作为正统文学的雅正清逸之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题画诗 山水 咏物 尚意 复古
下载PDF
元人萨都刺客籍大都说
15
作者 萨兆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7-92,共6页
元人萨都刺客籍大都说萨兆为萨都刺是元代杰出诗词作家。萨都刺籍贯何地?有“雁门人说”、“燕山人说”、“河间人说”、“福州人说”、“京口人说’等,有待辨证。“京口人说”。此说源自元末孔齐《至正直记》一书。孔齐在“萨都刺”... 元人萨都刺客籍大都说萨兆为萨都刺是元代杰出诗词作家。萨都刺籍贯何地?有“雁门人说”、“燕山人说”、“河间人说”、“福州人说”、“京口人说’等,有待辨证。“京口人说”。此说源自元末孔齐《至正直记》一书。孔齐在“萨都刺”条目下写有“京日萨都刺”一语。此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都刺 积水潭 翰林国史 总管府 中书令 都城 行中书省 大兴县 丰台区 帖木儿
原文传递
元代翰林国史院设立过程考辨
16
作者 姜学科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33-139,共7页
翰林国史院是忽必烈即位后在王鹗建议下设立的文化机构,合唐宋辽金四朝的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为一,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蒙元政权的独特性和元初政局的复杂性,现存史料对元代翰林国史院设立过程的记载多有语焉不详甚至相互抵牾之处。经... 翰林国史院是忽必烈即位后在王鹗建议下设立的文化机构,合唐宋辽金四朝的翰林学士院和国史院为一,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蒙元政权的独特性和元初政局的复杂性,现存史料对元代翰林国史院设立过程的记载多有语焉不详甚至相互抵牾之处。经过综合考察可知,以至元元年(1264)九月立官署为界,元代翰林国史院分为初步设立和正式设立两个阶段。正式设立后,随着两都制的确立,该机构的主体于至元二年(1265)迁至燕京,至元四年(1267)又迁至大都新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国史 初步设立 正式设立 上都 大都
下载PDF
《南村辍耕录》“木冰”条与《元史》相同史文辨析
17
作者 曹金成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1期258-260,共3页
《南村辍耕录》(以下简称《辍耕录》)是元末陶宗仪所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其中涉及元代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故历来为治元史者所重视。此书当前最常见的版本当属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本,据书前'出版者说明',这一版的... 《南村辍耕录》(以下简称《辍耕录》)是元末陶宗仪所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其中涉及元代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故历来为治元史者所重视。此书当前最常见的版本当属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本,据书前'出版者说明',这一版的底本为1923年武进陶氏影印的元刻本,并特别指出'其中显著错字和通借字都参校别的本子加以改正'。尽管如此,此书仍有诸多瑕疵需要进一步校勘。单以纪年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史》 翰林国史 《辍耕录》 李国凤 《南村辍耕录》 《五行志》
下载PDF
宋蜀刻本唐人集述评
18
作者 顾美华 《东南文化》 CSSCI 1994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中国雕板印刷发展到宋代,刻印的书籍不但数量多,而且刊刻隽美,楮墨精雅,纸张莹洁。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灾难,留传至今的宋本已经非常稀少。由于这些本子和以后的刻本相比,离开原作的时间近,不少还是原作的初次刊印... 中国雕板印刷发展到宋代,刻印的书籍不但数量多,而且刊刻隽美,楮墨精雅,纸张莹洁。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灾难,留传至今的宋本已经非常稀少。由于这些本子和以后的刻本相比,离开原作的时间近,不少还是原作的初次刊印,因此发生错误的机会相对要少得多,做学问的人要了解和研究有关问题,必然以这些书籍作为珍贵的资料。因此,宋本,即使是残篇零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 宋蜀刻 文集 官书 刘体仁 宋本 黄丕烈 绍兴本 翰林国史 空表
下载PDF
记残宋本《刘梦得文集》
19
作者 屈守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4期87-92,共6页
宋刊本《刘梦得文集》,现在残存第一至第四,共四巷,藏北京图书馆。这是所知刘禹锡诗文集现存三个宋刻本中的一个。写完《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见本刊第三期)后,读到这个残宋本,用以与“董影”“徐影”诸本比校一过,初步了... 宋刊本《刘梦得文集》,现在残存第一至第四,共四巷,藏北京图书馆。这是所知刘禹锡诗文集现存三个宋刻本中的一个。写完《谈刘禹锡诗文集的两个影宋本》一文(见本刊第三期)后,读到这个残宋本,用以与“董影”“徐影”诸本比校一过,初步了解它的一些基本情况。 残宋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版式为白口,单鱼尾,左右边双线。鱼尾下标“得一”、“得二”等简明书称及其卷次。中缝无刻工姓名。卷一第一行标“刘梦得文集卷第一”,次行无刘禹锡衔名,与“董影”同(“徐影”有之)。书首无总目(“董影”有之)。每卷前有目,与“董影”、“徐影”略似。它的书名同于“董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本 文集 碑文 黄丕烈 翰林国史 稽瑞楼 官书 抄本 陈揆 藏书
下载PDF
元翰林国史院述要 被引量:2
20
作者 萨兆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6-70,共5页
元代,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原汉族文化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元翰林国史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翰林国史院在选拔推荐人才;撰修辽、金、宋史和完典章实录;兴国学,开科考... 元代,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原汉族文化和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元翰林国史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翰林国史院在选拔推荐人才;撰修辽、金、宋史和完典章实录;兴国学,开科考取士;以及促进各民族文士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元代史,特别是元代文化史,实有深入研究,进行再认识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史 忽必烈 中华民族文化 翰林国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