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作为语言学家,他不断汲取以前的和当代的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颇多建树。奈达早年受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影响,后来则转而注意研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成果。他的翻译理...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作为语言学家,他不断汲取以前的和当代的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颇多建树。奈达早年受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影响,后来则转而注意研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成果。他的翻译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转换生成学派的印记。奈达很早就参加翻译的实践工作。三十年代,他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不久。展开更多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来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奈达发表过许多关于翻译,翻译与语言学之关系的论著,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来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奈达发表过许多关于翻译,翻译与语言学之关系的论著,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4)。展开更多
一概况双语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学问题。这首先是因为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问题。美国语言学家 Peter A.Hornby 指出:“……多年来双语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始终既是一个生活现实,又是一个爆炸性的政治问...一概况双语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学问题。这首先是因为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问题。美国语言学家 Peter A.Hornby 指出:“……多年来双语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始终既是一个生活现实,又是一个爆炸性的政治问题。但是做出多学科的努力来系统研究双语的作用问题,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①象印度、加拿大、大部分非洲国家。展开更多
1.引言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相继发表了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F: 1966)和The Case for Case(F: 1968)。等文章,创立了格语法理论。他指出语言中存在隐性范畴,认为语法现象不是都有显性的形态表现。语...1.引言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相继发表了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F: 1966)和The Case for Case(F: 1968)。等文章,创立了格语法理论。他指出语言中存在隐性范畴,认为语法现象不是都有显性的形态表现。语言底层存在隐性的格的关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格”是语法基础部分的基本概念,格的关系是基础部分的基本关系。格语法只用格分析平面作工具,把句子的语义表达和句法表达联系起来。展开更多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当时就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Psychological linguisics)、“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linguislic psychoogy)等术语。但是直到70年代才形成它自己完整...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当时就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Psychological linguisics)、“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linguislic psychoogy)等术语。但是直到70年代才形成它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病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的新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宾(Slobin)1971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英国伦敦大学格雷思(Greene)在1972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德国恩格尔坎普(Engelkamp)1974年出版中《心理语言学》。展开更多
文摘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作为语言学家,他不断汲取以前的和当代的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颇多建树。奈达早年受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影响,后来则转而注意研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成果。他的翻译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转换生成学派的印记。奈达很早就参加翻译的实践工作。三十年代,他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不久。
文摘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来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奈达发表过许多关于翻译,翻译与语言学之关系的论著,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4)。
文摘一概况双语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学问题。这首先是因为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问题。美国语言学家 Peter A.Hornby 指出:“……多年来双语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始终既是一个生活现实,又是一个爆炸性的政治问题。但是做出多学科的努力来系统研究双语的作用问题,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①象印度、加拿大、大部分非洲国家。
文摘1.引言六十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相继发表了Toward a Modern Theory of Case(F: 1966)和The Case for Case(F: 1968)。等文章,创立了格语法理论。他指出语言中存在隐性范畴,认为语法现象不是都有显性的形态表现。语言底层存在隐性的格的关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格”是语法基础部分的基本概念,格的关系是基础部分的基本关系。格语法只用格分析平面作工具,把句子的语义表达和句法表达联系起来。
文摘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当时就有人提出“心理的语言学”(Psychological linguisics)、“语言心理学”(Psychology of language,linguislic psychoogy)等术语。但是直到70年代才形成它自己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言语病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的新学科。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宾(Slobin)1971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英国伦敦大学格雷思(Greene)在1972年出版的《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和心理学》。德国恩格尔坎普(Engelkamp)1974年出版中《心理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