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过剩与现代思想的命运 被引量:16
1
作者 余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17,共7页
本文从思想史和现代性的整体角度探究20世纪的“理论过剩”现象,对该现象背后“无限扩张的反思逻辑”进行初步的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理论过剩”在其根本上不是什么理论伦理问题,而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基本症候和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命运... 本文从思想史和现代性的整体角度探究20世纪的“理论过剩”现象,对该现象背后“无限扩张的反思逻辑”进行初步的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理论过剩”在其根本上不是什么理论伦理问题,而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基本症候和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它与“绝对他者”在现代思想活动中的隐匿与缺席有关。中国式的“理论过剩”背后是理论的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过剩 反思 绝对
下载PDF
“他者”和“绝对他者”——西蒙娜·德·波伏瓦“他者”概念之辨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瓦 绝对 偶然性
下载PDF
自我的他者属性:他者对师生交往主体的构成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柴楠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22,共5页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是每一个自我和许多个他者之间的活动。然而自我与他者之间并非偶尔发生联系的不同集合,自我之所以成为自我是由于他者的存在——泛化他者构成了个体的经验自我、重要他者成就了个体的自我建构、绝对他...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是每一个自我和许多个他者之间的活动。然而自我与他者之间并非偶尔发生联系的不同集合,自我之所以成为自我是由于他者的存在——泛化他者构成了个体的经验自我、重要他者成就了个体的自我建构、绝对他者塑造了自我的伦理属性。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厘清有助于建立正义的师生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泛化 重要 绝对 教学交往
下载PDF
女性与他者——解读《第二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靳鹈菩 《黑河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第二性》是一本女性主义的当代哲学巨著,尽管饱受批判,是一本倡导女性自由的论战书,其出现激励并启发着全世界女性运动。对《第二性》进行再次解读,主要关注波伏瓦在《第二性》第一卷中关于他者概念的论证及观点:他者怎样被确立?波伏... 《第二性》是一本女性主义的当代哲学巨著,尽管饱受批判,是一本倡导女性自由的论战书,其出现激励并启发着全世界女性运动。对《第二性》进行再次解读,主要关注波伏瓦在《第二性》第一卷中关于他者概念的论证及观点:他者怎样被确立?波伏瓦运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如何说明作为绝对他者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瓦 女性 绝对 父权制社会
下载PDF
从内在性到超越——让·华尔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华敏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81,共11页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的他者。此处与彼岸、深度与高度、内在性与超越在华尔那里构成强烈的张力:超越寓于绝对的内在性之中,又外在于内在性;最高的主体性与最高的客体性相关。人与上帝关系的开端与本质在这种张力之中得到揭示。这些命题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得到了阐述和发展。列维纳斯对华尔思想的解读与吸取,一方面表明了列维纳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呈现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性 超越 主体性 绝对
原文传递
论卡夫卡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的拟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剑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卡夫卡的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和《城堡》关注相同的主题,即"如何面对绝对他者",此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空间上的阻隔延宕"与"时间上的流转变易",使得目标漫漶无踪。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人和K... 卡夫卡的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和《城堡》关注相同的主题,即"如何面对绝对他者",此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空间上的阻隔延宕"与"时间上的流转变易",使得目标漫漶无踪。卡夫卡笔下的中国人和K对此有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中国人会中止判断,通过"生命感通"作天人合一的幻梦;K则会不停地追溯下去,永不满足。卡夫卡的中国形象对我们理解中国人、长城和他的其他小说都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中国形象 绝对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新影像认识论:从人类学中心到“绝对他者”的转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珍 吴海清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6,共8页
自19世纪90年代电影出现以来,以影视为主体的影像活动成为人们自我认知和认知世界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而围绕影像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影像认识论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认识论,但基于电子科技发展的新影像活动正在形成世界的影像化和影像的世界化... 自19世纪90年代电影出现以来,以影视为主体的影像活动成为人们自我认知和认知世界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而围绕影像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影像认识论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认识论,但基于电子科技发展的新影像活动正在形成世界的影像化和影像的世界化,人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需要通过影像中介来实现。世界化的新影像活动改变的不仅是传统影像与人们的关系,也改变了包括影像认识论在内的人类认识方式,挑战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学认识论,正在形成人机共存的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影像 人类学中心认识论 人机共存认识论 绝对
原文传递
《路得记》女主人公“他者”性别形象超越的层次性
8
作者 李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160,共9页
传统父权社会秉持男性本位的制度文化,从宗教哲学关系本体论角度看,女性位置在父权视域的性别关系中基本上是在具有相对主体地位的"我—你"与处于绝对客体位置的"我—它"之间流转。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女性&qu... 传统父权社会秉持男性本位的制度文化,从宗教哲学关系本体论角度看,女性位置在父权视域的性别关系中基本上是在具有相对主体地位的"我—你"与处于绝对客体位置的"我—它"之间流转。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女性"概念的研究起点是性别客体"他者",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建立在于从"绝对他者"到"相对他者",类似于从二元关系中的"它"超越到"你"。据此分析《路得记》中女主人公路得,发现:(1)由于路得在国籍身份、社会阶层和辈分伦理中的复杂集中的弱势位置,集中于路得主体性建立的性别"他者"过程有存在、伦理、政治和审美四个依次递进层次的形象,体现出路得从绝对工具性的"它"提升到具有社会尊严的"你"过程的艰辛复杂;(2)从女性主义理论"他者"内部的逻辑看,女性自我主体性的连贯发展,可以综合立足于存在、伦理、政治和审美多层次的"他者"形象,即女性从"它"提升到"你"的超越可以整合多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 相对 我—你 我—它
下载PDF
必须之思与超越之思--列维纳斯与比昂的思想谐振
9
作者 刘系舟 王恒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9,共8页
列维纳斯认为,人的思想始于创伤和探索;比昂认为,思想源于填补裂隙。列维纳斯提出存在者的实存就在于自我同一化;为逃避被il y a的占有而带来的恐惧,主体需反其道而去掌控和吸收客体,这种方式列维纳斯称其为“光”。而对比昂来说,思想... 列维纳斯认为,人的思想始于创伤和探索;比昂认为,思想源于填补裂隙。列维纳斯提出存在者的实存就在于自我同一化;为逃避被il y a的占有而带来的恐惧,主体需反其道而去掌控和吸收客体,这种方式列维纳斯称其为“光”。而对比昂来说,思想过程即是“消化”过程,“意欲同一”是思想功能发生发展的初始动力。这不断将外物纳入自我掌控的同一化运动有着永远无法完成的缺口,即处于彼岸的他者、绝对的他异性。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对应着比昂思想理论中被称为“绝对真理、上帝以及无限”的终极现实“O”。思想活动的两端,一端是以自我为起点的同一化运动,另一端是作为上帝和无限之化身的被思者,它以自身为起点,激发思想者的欲望,等待着被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裂隙 自我同一 绝对 终极现实O 无限
下载PDF
《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中“绝对他者”幻象的消亡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悦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9-65,共7页
毛姆《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中殖民者对南太平洋岛国及其原住民等进行了"绝对他者"异域、落后和臣服形象的刻板书写,试图否定原住民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体现了殖民主义二元对立思想的局限。而"他者"道德观、... 毛姆《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中殖民者对南太平洋岛国及其原住民等进行了"绝对他者"异域、落后和臣服形象的刻板书写,试图否定原住民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体现了殖民主义二元对立思想的局限。而"他者"道德观、价值观、平等思想和家园意识的觉醒,使得殖民者塑造的"绝对他者"幻象最终走向消亡,加速了深受二元对立思想禁锢的殖民者本我与自我、超我间冲突的失衡,显示了其"白人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局限。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的复杂国际局势中,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并存的多元文化,才能真正走出二元对立思想的禁锢,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与他者认知,营造不同文化平等友好对话的和谐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叶之震颤》 二元对立 绝对 后殖民
下载PDF
元叙事、超文本、绝对他者、元宇宙:课程思政的哲学原理与未来之维
11
作者 李光柱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为元叙事对于知识合法性的有效性进行辩护。超文本使人们一方面可以观照社会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个体经验写入社会整体性之中,二者的统一将证明元叙事的有效性。然而,随着经验主体的超文本化和社会交往的数据... 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为元叙事对于知识合法性的有效性进行辩护。超文本使人们一方面可以观照社会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个体经验写入社会整体性之中,二者的统一将证明元叙事的有效性。然而,随着经验主体的超文本化和社会交往的数据化,“绝对他者”的叙事从“数据拜物教”中诞生了。这一异化过程对元叙事构成了真正的挑战。而作为新兴概念的“元宇宙”则将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重启元叙事的有效性争论。在一般化的现实经验生产和经验主体培养的意义上,课程思政的紧迫性不仅来自历史,也来自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元叙事 超文本 绝对 元宇宙
下载PDF
阅读德里达
12
作者 魏柯玲 伯努瓦.皮特斯 《上海文化》 2013年第5期109-112,共4页
2014年将是雅克·德里达(1930—2004)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详尽的《德里达传》于2010年在法国出版,此刻中文版即将问世,这在我们擅长纪念的传统中也许恰逢其时。而对于一位终生被死亡的思想所缠绕,其全部工作又... 2014年将是雅克·德里达(1930—2004)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详尽的《德里达传》于2010年在法国出版,此刻中文版即将问世,这在我们擅长纪念的传统中也许恰逢其时。而对于一位终生被死亡的思想所缠绕,其全部工作又深深植根于语言经验的思想家来说,一部由他人写成的传记,又被翻译成另一种“绝对他者”的语言,在他死亡十年之后,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陌生的文化中出现,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中国的读者而言,阅读一名以晦涩著称的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的厚重传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阅读 语言经验 2010年 “后现代” 绝对 思想家 哲学家
原文传递
试论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概念及其与黑格尔之区别
13
作者 陈涯倩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7,共8页
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的有限性(即本文称为肉身的方面)与人的无限性(一种纵深扩张的想象力)是不可调和的,在具体的生存过程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转化为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对立。克尔恺郭尔通过分析焦虑概念揭示出生存中的非存在(non-bei... 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的有限性(即本文称为肉身的方面)与人的无限性(一种纵深扩张的想象力)是不可调和的,在具体的生存过程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转化为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对立。克尔恺郭尔通过分析焦虑概念揭示出生存中的非存在(non-being)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不可调和的根源。而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正是面对非存在的主体性,从而是面对绝对的他者而生存的激情。与建立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内在统一基础上的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相比,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是肉身的主体性,同时以绝对他者的绝对主体性为前提,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是一种抽象的无肉身的主体性。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灵性叙事,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宏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身 纵深想象力 非存在 主体性 绝对 焦虑 承受
下载PDF
流行文化中的病毒与污染文本叙事分析
14
作者 常凌 《文化与传播》 2016年第6期43-47,共5页
流行文化中的病毒细菌、辐射、基因污染等意象是作为绝对他者对人类主人性的威协而存在,文章通过对该类叙事文本的解读,分析出人类自我与绝对他者之间的暧昧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绝对 人类自我 病毒 辐射 基因污染
下载PDF
罗伯特·瓦尔泽《强盗》小说手稿中“Eros”情结
15
作者 范捷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5-14,153,共11页
在《强盗》小说手稿中,罗伯特·瓦尔泽通过无目的性的隐性书写方式揭示了其Eros情结,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情结部分归结于瓦尔泽瑞士农夫式的羞语症。借用列维纳斯“绝对他者”学说中的Eros和“女性”理论,我们可以解读《强盗... 在《强盗》小说手稿中,罗伯特·瓦尔泽通过无目的性的隐性书写方式揭示了其Eros情结,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情结部分归结于瓦尔泽瑞士农夫式的羞语症。借用列维纳斯“绝对他者”学说中的Eros和“女性”理论,我们可以解读《强盗》文本中“强盗”裸露、羞涩、暧昧和掩饰的悖论叙述方式,并从瓦尔泽喋喋不休的叙述曲调中进一步解读本雅明对瓦尔泽作品提出的“至爱源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 女性 列维纳斯 绝对
下载PDF
纯粹的美与绝对的美——中西审美思想探析
16
作者 谭文旗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6-99,共4页
从中国古典审美思想看来,美既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也不是一种内在固有的、主观意念性的美,而是作为个体的"我"与天地万物共存状态下不断纯粹化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境地。这是一种纯粹的美。从西方古典审美思想看来,... 从中国古典审美思想看来,美既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也不是一种内在固有的、主观意念性的美,而是作为个体的"我"与天地万物共存状态下不断纯粹化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境地。这是一种纯粹的美。从西方古典审美思想看来,美是一种先在的、永恒的,不生不灭、自存自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这是一种绝对的美。在后现代时空压缩状况下,中国古典式审美思想需要注重绝对他者式的审美方式,而作为绝对他者式的审美须得注意一切自如其是的自我纯粹化的审美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思想 纯粹自我 绝对 时空压缩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关系:一种主体间性现象学的反思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金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6,共8页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主体间性现象学 先验唯我论 实践的唯我论 绝对伦理学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祝福》中的女性形象——以祥林嫂为核心人物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建容 《文教资料》 2020年第32期17-19,共3页
《祝福》中的女性处于“绝对的他者”地位,主体意识丧失;祥林嫂和她的丈夫,祥林嫂、四婶、柳妈与鲁四老爷,祥林嫂与四婶、婆婆之间存在性别政治,即存在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改变了以往... 《祝福》中的女性处于“绝对的他者”地位,主体意识丧失;祥林嫂和她的丈夫,祥林嫂、四婶、柳妈与鲁四老爷,祥林嫂与四婶、婆婆之间存在性别政治,即存在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祝福》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从男性视角解读的缺陷,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女性主体意识缺乏解读得更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绝对 性别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