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机制与免疫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守芝 宋俊峰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关键词 结核分支杆菌 致病机制 免疫 分子生物 细胞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志贺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史兆兴 王恒樑 +2 位作者 冯尔玲 黄留玉 苏国富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73-376,共4页
志贺菌的致病过程实际上是志贺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细胞微生物学的角度综述了志贺菌与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较具体地阐述了志贺菌的致病机制。
关键词 志贺菌 宿主细胞 相互作用 研究进展 细胞微生物学 巨噬细胞 肠上皮细胞 致病机制
原文传递
基因芯片在细菌基因组学和细胞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建平 郭晓奎 《生命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178-182,共5页
利用基因芯片可以鉴定病原菌在不同宿主微环境中受到差异调节的基因、直接或间接由转录因子控制的基因,以及编码多步骤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中各种组分的基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评价相关菌种和菌株的自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范围和特性... 利用基因芯片可以鉴定病原菌在不同宿主微环境中受到差异调节的基因、直接或间接由转录因子控制的基因,以及编码多步骤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中各种组分的基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评价相关菌种和菌株的自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范围和特性,并在ORF水平描述病原体和共生体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进行感染组织细胞基因表达分析,研究病原体和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功能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 细胞微生物学
下载PDF
小鼠腹水瘤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O157免疫应答的膜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林 杨天赐 +1 位作者 黄建伟 王三英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6-601,共6页
采用膜亚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小鼠腹水瘤巨噬细胞Raw 264.7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的免疫应答反应,筛选并鉴定到24个差异表达的膜蛋白质.这些膜蛋白质与细胞免疫、细胞周期、细胞发育、细胞骨架、细胞生长等有关.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巨噬细胞... 采用膜亚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小鼠腹水瘤巨噬细胞Raw 264.7对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的免疫应答反应,筛选并鉴定到24个差异表达的膜蛋白质.这些膜蛋白质与细胞免疫、细胞周期、细胞发育、细胞骨架、细胞生长等有关.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巨噬细胞与大肠杆菌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机体对病原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微生物学 蛋白质组 巨噬细胞 大肠杆菌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袁正宏 周晓辉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细胞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技术和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 病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细胞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技术和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应积极关注、了解和参与这一有可能成为21世纪医学微生物学核心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宿主细胞 相互作用 细胞微生物学
下载PDF
胞内菌与细胞骨架
6
作者 李婷 李明远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2年第2期15-17,共3页
许多病原微生物能侵入人体细胞,在囊泡或胞质中增殖,并导致疾病。细胞骨架在该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一些特殊蛋白及信号传递系统也至关重要。本文就胞内菌进入宿主细胞的两个机制:"拉链"和"触发"机制,胞内菌在宿... 许多病原微生物能侵入人体细胞,在囊泡或胞质中增殖,并导致疾病。细胞骨架在该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一些特殊蛋白及信号传递系统也至关重要。本文就胞内菌进入宿主细胞的两个机制:"拉链"和"触发"机制,胞内菌在宿主细胞内肌动蛋白依赖性的运动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主细胞 拉链机制 触发机制 胞内菌 细胞骨架 细胞微生物学
下载PDF
病原微生物核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吴潘 南栋琪 +2 位作者 饶承龙 李倩 毛旭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4-1488,共5页
近年来核调控作为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备受关注。病原体分泌“核调素”与宿主细胞核相关靶点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细胞核内与基因表达相关的特定生命活动实现感染和致病。其过程包括染色质动力学改变、组蛋白修饰、DNA甲... 近年来核调控作为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细胞的调控机制研究备受关注。病原体分泌“核调素”与宿主细胞核相关靶点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细胞核内与基因表达相关的特定生命活动实现感染和致病。其过程包括染色质动力学改变、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mRNA剪切、细胞周期和信号通路转导等。本文综述了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细胞核调控的主要策略及研究进展,特别是调控染色质可及性、改变宿主DNA的一级结构和甲基化水平、调控宿主hnRNA的生成和剪切等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病原微生物感染免疫机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调控机制 核调素 病原微生物 细胞微生物学 综述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细胞微生物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贾继辉 张茂修 +9 位作者 于修平 郭辉玉 陈春燕 付艺冰 赵蔚明 周亚滨 栾怡 齐眉 宋静 肖颖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细胞微生物学研究模型。方法 选择 6至 8月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运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了螺杆状和圆球形Hp与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螺杆状Hp很快与人胃粘...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细胞微生物学研究模型。方法 选择 6至 8月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运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了螺杆状和圆球形Hp与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螺杆状Hp很快与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粘附 ,Hp粘附细胞处形成一个致密纤维样肌动蛋白垫 ,上皮细胞膜杯状内陷包绕Hp ,紧密粘附于宿主细胞 ,Hp粘附下方细胞内微丝、微管和肌动蛋白呈局灶性聚集。圆球形Hp可出现类似生物学效应 ,提示两种形态的Hp皆可作用于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此外 ,螺杆状Hp还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 ,被细胞内在化 ,细胞内出现空泡效应。上述病理性改变与Hp感染的胃粘膜活性组织标本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原代胃粘膜上皮细胞与Hp相互作用近似于Hp体内致病的微环境 ,是Hp细胞微生物学研究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微生物学模型 胃粘膜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病原微生物学
原文传递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激活潜伏的EB病毒
9
《健康生活》 2012年第8期37-37,共1页
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可激活潜伏感染的EB病毒。该研究为疱疹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该论文近日发表于《细胞微生物学》杂志上。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EB病毒 潜伏感染 激活 细胞微生物学 中国科 研究人员 生物医药
下载PDF
SCI收录的Cellular Microbiology(《细胞微生物学》杂志)介绍
1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3期4198-4198,共1页
中文简介:《细胞微生物学》杂志关注微生物学与宿主细胞生物学交叉学科的研究进展,发表关于原核、病毒、真核微生物引起的宿主细胞反应,探讨细胞结构,功能及信号传导路径。
关键词 细胞微生物学 杂志 SCI 信号传导路径 细胞生物 真核微生物 交叉 细胞反应
下载PDF
单细胞尺度下的微生物学研究:意义与方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子熙 陈磊 张卫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0-931,共12页
最近研究表明,即便是处于同一种群中的微生物细胞,在基因转录和翻译、蛋白活性、以及代谢物丰度等多个水平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微生物细胞间存在着多个层次上的异质性;同时,传统微生物学研究方法需要将所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在实验室... 最近研究表明,即便是处于同一种群中的微生物细胞,在基因转录和翻译、蛋白活性、以及代谢物丰度等多个水平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微生物细胞间存在着多个层次上的异质性;同时,传统微生物学研究方法需要将所研究的微生物对象在实验室实现再次培养,然后对纯培养的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这样往往造成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微生物细胞在自然界中的原始状态,急需发展新的原位研究手段;此外,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目前只有极少部分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仍有大量微生物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单细胞尺度微生物学为解决这些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和技术思路,有望帮助我们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每个细胞内部的状态,以及其在自然界的生理生态功能。本文对单细胞尺度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单细胞尺度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新兴的微生物单细胞组学方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尺度微生物学 异质性 不可培养微生物 细胞基因组 细胞转录组
原文传递
大黄素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建荣 赵静 刘文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肺泡上皮细胞A549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20μg/mL组、40μg/mL组、80μg/mL组、160μg/mL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其余组细胞均经过肺炎链球菌感染...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肺泡上皮细胞A549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20μg/mL组、40μg/mL组、80μg/mL组、160μg/mL组,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其余组细胞均经过肺炎链球菌感染,20μg/mL组、40μg/mL组、80μg/mL组、160μg/mL组细胞在感染后24 h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大黄素(20μg/mL、40μg/mL、80μg/mL、160μg/mL)处理。噻唑蓝(MTT)检测各组A549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549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炎链球菌感染的A549细胞增殖活性、Bcl-2、β-catenin、Cyclin D1蛋白水平降低(P<0.05),凋亡率及IL-6、TNF-α、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增加(P<0.05);不同浓度大黄素促进肺炎链球菌感染的A549细胞增殖(P<0.05),抑制其凋亡(P<0.05),降低IL-6、TNF-α水平(P<0.05),增加Bcl-2蛋白水平(P<0.05),下调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0.05),提高β-catenin、Cyclin D1蛋白水平(P<0.05)。【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肺泡上皮细胞/微生物学 黄素类/药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