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 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展开更多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 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
文摘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