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7-884,共18页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比较经历了2000年、2002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中国冰期 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 中国西部 中国东部
原文传递
中国第四纪冰期数值年表初步划分 被引量:61
2
作者 易朝路 崔之久 熊黑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9-619,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主要是根据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侵蚀-沉积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风化程度的差异划分的相对年代;80~90年代开始有放射性碳和地衣法的测年;90年代以后,采用热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年,获得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的一些数值年代,划分了5次冰期,其时代初步定为:小冰期Ⅲ(1871±20A.D.),小冰期Ⅱ(1777±20A.D.),小冰期Ⅰ(1528±20A.D.);新冰期Ⅲ(1550±70aB.P.,1580±60aB.P.),新冰期Ⅱ(2.8~2.5kaB.P.),新冰期Ⅰ(3.1kaB.P.);末次冰期Ⅳ(YD)(11.5~10.4kaB.P.),末次冰期Ⅲ(24~16kaB.P.),末次冰期Ⅱ(56~40kaB.P.),末次冰期Ⅰ(73~72kaB.P.);倒数第二冰期(相当于MIS6~10),Ⅲ阶段(154~136kaB.P.),Ⅱ阶段(277~266kaB.P.),Ⅰ阶段(333~316kaB.P.);倒数第三冰期(相当于MIS12~16),Ⅱ阶段(520~460kaB.P.),Ⅰ阶段(710~593kaB.P.)。未来的研究趋势是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代方法和光释光技术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地貌精细定年,分析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空间差异和异时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数值年代 冰期划分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吉均 舒强 +2 位作者 周尚哲 赵志军 张建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5-243,共9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到达长城一线,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到达长江口一带.海平面下降约140m,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km.由于冬季风加强,气候以干冷为主,不利于冰川发育;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只是在0 8MaBP之后才抬升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第四纪冰川 全球变化
下载PDF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被引量:39
4
作者 周尚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 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穴 冰臼 第四纪冰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MIS 3中期冰进探讨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5-1065,共11页
随着ESR,OSL以及CRN等新技术被应用到第四纪冰川测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许多地区建立起了第四纪冰川演化的年代序列,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南缘和东缘发现末次冰期最大规模古冰川作用出现于末次冰期的间冰阶(MIS 3),而不是末次冰期晚阶... 随着ESR,OSL以及CRN等新技术被应用到第四纪冰川测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许多地区建立起了第四纪冰川演化的年代序列,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南缘和东缘发现末次冰期最大规模古冰川作用出现于末次冰期的间冰阶(MIS 3),而不是末次冰期晚阶段(MIS 2)。对该区域内已获得的测年资料进行总结,发现在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以及台湾山地等(共30个点)都存在MIS 3山地冰川前进的年代数据,其中,虽有部分点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不高,但不可否认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曾发生MIS 3山地冰川前进的事实,且多数年代数据都集中于MIS 3中期。通过年代学资料与古环境记录的综合分析,笔者初步得出:在季风环流控制区,MIS 3(中期)冰进可能是由于该阶段中期的冷期(也可能是古里雅冰芯记录中47~43kaB.P.两次冷事件的直接作用)结合较丰富的亚洲季风降水造成;在西风环流主要控制区,如天山、帕米尔地区与西昆仑山,虽然在MIS 3时由于冰盖退缩,高纬度的冷高压减弱,使得西风急流北支北撤,西风强度有所减弱,但相对LGM时大洋的温度还是较高,蒸发旺盛,因而西风环流可为上述地区带来较多的降水,配合MIS 3中期的低温致使冰川前进。用多种技术方法交叉对冰川遗迹进行系统定年,是现阶段第四纪冰川研究面临的重要内容,还应注意季风与西风气候系统下冰川演化模式可能存在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IS 3 冰进 第四纪冰川 测年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被引量:24
6
作者 施雅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中国东部 发育 山地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谈“冰臼”与“壶穴” 被引量:20
7
作者 施雅风 《热带地理》 2002年第1期1-2,共2页
广东不具备形成古冰川的气候条件 ,因此不可能有“冰臼”存在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 ,认为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科学也必须打假 ,近年来有关广东“冰臼”的报道是失实的 ,利用“冰臼”论发展旅游业是一种误导行为 ,应消除由此所产... 广东不具备形成古冰川的气候条件 ,因此不可能有“冰臼”存在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 ,认为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科学也必须打假 ,近年来有关广东“冰臼”的报道是失实的 ,利用“冰臼”论发展旅游业是一种误导行为 ,应消除由此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 ;新闻报道应尊重事实 ,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类似“冰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第四纪冰川 气候条件 广东
下载PDF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 被引量:19
8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1 位作者 许民 欧阳江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3-702,共10页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负球状风化 冰川融水 中国东部 第四纪冰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南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10)Be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建 G.Raisbeck +2 位作者 徐孝彬 F.Yiou 白世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6-712,共7页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第四纪发生过4次冰期.然而,对于4次冰期的年代学研究显得相对比较薄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沙鲁里山,是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比较好的地区.利用陆生宇生同位素10Be对该区的羊背石、冰碛垄和冰蚀面进行了...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第四纪发生过4次冰期.然而,对于4次冰期的年代学研究显得相对比较薄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沙鲁里山,是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比较好的地区.利用陆生宇生同位素10Be对该区的羊背石、冰碛垄和冰蚀面进行了暴露年代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兔儿山的羊背石的暴露年代为15 ka,为末次冰期盛期冰川作用的结果,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老林口道班附近的冰蚀面的暴露年代为130~160 ka,为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冰川作用的产物;库昭日最老一期的终碛垄可能形成于421~766 kaBP,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2~18阶段.根据深海氧同位素、极地冰芯以及黄土序列所反映出的12,14,16和18阶段的气候特征推断,这道终碛垄很可能形成于12阶段或者16阶段.更有可能形成于16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川 沙鲁里山 年代学 宇生同位素 ^10BE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部稻城古冰帽南缘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宇生核素年代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建 张志刚 +4 位作者 徐孝彬 孔屏 白世彪 张茂恒 梁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402,共9页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曾发育过一个冰帽——稻城冰帽,然而关于这个冰帽发育的年代和变化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年代数据的支撑。本文选自稻城第四纪古冰帽南缘雄古附近的冰碛垄、冰碛台地、羊背石和冰川漂砾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曾发育过一个冰帽——稻城冰帽,然而关于这个冰帽发育的年代和变化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年代数据的支撑。本文选自稻城第四纪古冰帽南缘雄古附近的冰碛垄、冰碛台地、羊背石和冰川漂砾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和^(26)Al暴露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稻城古冰帽南缘至少发生过5次冰川前进事件,每次冰川前进到达最大规模的时间分别为19.0±0.7~19.8±0.7kaB.P.,25.8±0.6~27.4±0.7kaB.P.,52.5±0.9~59.6±1.1kaB.P.,162.2±2.7~287.4±9.9kaB.P.和大于480.2±2.2kaB.P.。根据年龄数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的分析,稻城古冰帽很可能形成于约800~600kaB.P.之间,此后冰川的规模呈现出随着时间不断缩小的趋势,可能与该区气候的变干有关。MIS 3的冰川规模比MIS 2大,可能与MIS 3时期气候比MIS 2相对湿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宇生核素测年 羊背石 漂砾 暴露年代 ^10BE ^26Al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山东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郭良 相石宝 徐兴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138-142,242,共6页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 崂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海岸上海拔最高的山。崂山花岗岩是苏鲁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套和碱性岩套构成的I—A型复合花岗岩体。在长期的地球内外应力作用下,崂山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发育峰林、峰墙、崮、洞、像形石、岩臼等花岗岩地貌和砾石堤、巨砾扇、砾石海岸、砾石滩等独特的花岗岩堆积地貌。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花岗岩类型、丰富的地质资源、典型而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使得崂山花岗岩地质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 花岗岩 第四纪冰川 地貌特征
下载PDF
Quaternary glacier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uplift in the Helan Mountain 被引量:14
12
作者 ZHANG Wei HE MingYue +3 位作者 LI YongHua CUI ZhiJiu WANG ZhiLin YU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34期4491-4504,共14页
孤立拉长 Helan 山脉山岳的 NE-SW,分开从 Tenggeli 沙漠的 Ordos 高原的适度的草地,是在西方中国学习冰河发展的一个关键位置以及气候的联合条件随着变化构造高举。冰川的地形和存款包括冰斗,山峰,刀口山脉,侧面的冰碛,和终端冰... 孤立拉长 Helan 山脉山岳的 NE-SW,分开从 Tenggeli 沙漠的 Ordos 高原的适度的草地,是在西方中国学习冰河发展的一个关键位置以及气候的联合条件随着变化构造高举。冰川的地形和存款包括冰斗,山峰,刀口山脉,侧面的冰碛,和终端冰碛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在 2800 m a.s.l 上面散布。这分布显示这曾经是 glaciated 在期间晚第四级。形态学特征证明形成事件的风景的一个清楚的序列发生在整个 Helan 山。实验室光学地刺激了光(OSL ) 和标明日期的加速器团 spectrometry 放射性碳(AMS 14C ) 结果显示冰川的进展的迟了的历史。在 Helan 山的中间的部分的迟了的更新世冰河进展了接近他们的位置至少四次,并且冰川的序列能作为最后一个冰川的周期的中间的阶段被分配(MIS3b, 43.2 ????????? ′ ? 錸? 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构造抬升 气候变化 贺兰山 末次冰期 第四晚期 海拔高度 鄂尔多斯高原
原文传递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3 位作者 邵兆刚 余佳 韩建恩 孟庆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平均海拔约2000米,相对高差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属中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特征明显。冰川遗迹有:U形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及分布于U形谷中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冰水堆积、冰臼、变形砾...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平均海拔约2000米,相对高差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属中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特征明显。冰川遗迹有:U形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及分布于U形谷中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冰水堆积、冰臼、变形砾石、条痕石等。该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不仅证明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有大量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而且冰川规模之大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为研究该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规模 冰川遗迹 冰臼 冰期 古气候 冰川 证明 西宁 中国
下载PDF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罗朝光 虞富莲 《中国茶叶》 2006年第5期16-17,共2页
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所构成的地形地貌,未(或很少)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地质条件,悠久的人类生产活动史,使云南成了“茶树植物王国”,其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世界所罕见。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多样性 茶树 云南 第四纪冰川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横断山脉
下载PDF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现状与争议——兼记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井东 王杰 殷秀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2012年8月,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2012年8月,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会代表认为,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3)我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川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乃昂 赵井东 +2 位作者 余莺潇 于昕冉 张文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9-1038,共10页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 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环境变化 范式 冰川地貌 颤痕 技术规范
下载PDF
唐古拉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测年新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杰 周尚哲 +2 位作者 唐述林 Patrick M.Colgan Jeffrey S.Munroe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 在野外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对唐古拉山垭口地区末次冰期的冰碛漂砾(或有冰川擦痕的露头)进行了宇生核素10Be暴露年龄的测定,得到(16.1±1.7)ka BP、(31.9±3.4)ka BP、(41.4±4.3)kaBP和(66.8±4.3)ka BP 4个测年数据.结合前人对本地区研究和测年的资料,确定该区更新世经历了4次较大规模的冰川作用: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和晚冰阶,依次与MIS6、MIS4、MIS3和MIS2阶段对应;全新世经历了2次小的冰进:新冰期和小冰期,它们的时代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新冰期和小冰期的时代基本一致.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范围十分有限,并且MIS3阶段的冰进规模远远超过了末次盛冰期.早期考察中所命名的唐古拉冰期和巴斯错冰期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MIS6)和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扎加藏布冰期的冰碛可能是末次冰期的冰碛叠加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物之上,而又经过后期作用改造而形成的一套冰碛.在该区老的冰碛物上没有测定出MIS6阶段之前的年代数据,可能是由后期的破坏或采集的样品不够充分所致,因此对本区最早冰川作用的时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垭口 第四纪冰川 MIS3 CRN测年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越 钱方 +3 位作者 朱大岗 张永双 邵兆刚 何哲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5-1207,共13页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500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Ma前后开始,并与贡...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500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圈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500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川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早期 冰冻圈
下载PDF
川西硕曲河流阶地及其对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刘兵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是影响内陆地区河流地貌发育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河流对它们的响应方式多种多样.位于川西高原西部活动构造区的硕曲河谷下游亚金段保留有6级河流阶地,运用ESR和TL技术对其中T2到T6级阶地的砾石层及邻近的冰碛... 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是影响内陆地区河流地貌发育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河流对它们的响应方式多种多样.位于川西高原西部活动构造区的硕曲河谷下游亚金段保留有6级河流阶地,运用ESR和TL技术对其中T2到T6级阶地的砾石层及邻近的冰碛物进行了测年,并结合阶地沉积物特征分析了阶地对山地抬升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亚金T2~T6级阶地砾石层均堆积于冰期;阶地基座均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过渡时段;形成这些阶地的下切过程均开始于冰期晚期,可分别与深海同位素阶段的MIS 2、6、8、14和16阶段晚期相对应.自MIS16阶段晚期以来,硕曲河谷亚金段平均下切速率约为1.22 mm.a-1,小于该地区山地同期平均抬升速率2 mm.a-1,这与"河谷下切速率不大于山地抬升速率"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气候变化 山地抬升 第四纪冰川 硕曲
下载PDF
云南大理点苍山末次冰期冰碛物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安东 顾佳妮 +2 位作者 赵志中 钱方 王海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3-462,共10页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形态特征主要为:石英砂形状主要为次棱角状、尖棱角状和多棱角状,边缘多可见次棱脊和棱脊磨损,表面起伏度高;机械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裂隙、粘附碎片、擦痕、机械V形坑;化学特征主要有蚀坑和蚀缝、蜂窝状溶蚀表面、无定形硅沉淀和硅质薄膜.在石英砂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通过对点苍山冰碛物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第四纪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机械特征频率不高,是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的典型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点苍山 第四纪冰川 冰碛物特征 扫描电镜 石英砂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