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河 《开放时代》 CSSCI 2004年第5期108-119,共12页
哲学对翻译问题的考察同时意味着从翻译的视角来观察哲学问题。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对“是”与“所是者”的分别、传统认识论对实在及其认识的描述,都可以被概括为“原本—译本”的关系——其中的关系符号“—”体现着原本对译本的支配关... 哲学对翻译问题的考察同时意味着从翻译的视角来观察哲学问题。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对“是”与“所是者”的分别、传统认识论对实在及其认识的描述,都可以被概括为“原本—译本”的关系——其中的关系符号“—”体现着原本对译本的支配关系。体现着这种支配关系的“原本中心论”意识具有不同形态,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论述的“第三文本’假定:即文本1可以转换为文本2,当且仅当它们都以一个作为“第三文本”的原本为根据。W·本亚明关于“纯粹语言”的讨论,乔姆斯基和E·奈达关于语言深层结构的讨论都包含着对“第三文本”的承诺。最后,我们从奎因关于“翻译手册”悖论的讨论指出了这种“第三文本”假定固有的矛盾,由此引出的“翻译不确定性”概念揭示了语词世界的基本特征,它使以纯粹的“逻辑真理”为最高诉求的哲学理想成为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第三文本 语言深层结构 “纯粹语言”
原文传递
论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继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32,共8页
在延安文艺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忽视了书法的实存及其作用,对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的广泛而又深切的联系缺乏关注和探讨。但事实上,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建立了相当普遍而又密切的关系。历史的事实是,能写善书的大小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延安形... 在延安文艺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忽视了书法的实存及其作用,对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的广泛而又深切的联系缺乏关注和探讨。但事实上,延安文人与书法文化建立了相当普遍而又密切的关系。历史的事实是,能写善书的大小文人的积极参与,使延安形成了比较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无论是"以文为主"的文人群还是"以文为辅"的书写者,都与书法文化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墨迹和心迹之间,发现延安文人的个性世界。延安人包括延安文人不仅将政治文化引向新的境界,而且也将书法文化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文化追求、文化创造对延安文艺及书法文化的贡献堪称巨大,其所创造的红色书法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延安文人 文人书法 书法文化 第三文本 文化创造
下载PDF
文学翻译语符意象化过程的接受理论解读
3
作者 涂宇明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7-121,128,共6页
分析原语文本的两大基本特征,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文学翻译语符意象化过程,即作为读者的译者从原有期待视野出发,在与作品召唤结构的具体接触、碰撞中了解原作意图及意义,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内部,达到译者视野和作... 分析原语文本的两大基本特征,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文学翻译语符意象化过程,即作为读者的译者从原有期待视野出发,在与作品召唤结构的具体接触、碰撞中了解原作意图及意义,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内部,达到译者视野和作品视野的沟通与交融,即视野融合,从而在译者头脑中形成第三文本,它既不是原文的也不是译者纯粹创造出来的,而是视野融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符意象化 接受理论 视野融合 第三文本
下载PDF
从“第三文本”的介入探寻翻译不确定性的解决之道
4
作者 李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奎因在《词与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他提出指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确定性是翻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试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命题,从&q... 奎因在《词与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他提出指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确定性是翻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试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命题,从"第三文本"这一哲学角度探寻翻译不确定性的解决之道。"第三文本"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或策略,它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不同风格和水平的译作,最重要的在于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所谓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因 哲学范畴 不确定性 第三文本
下载PDF
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继凯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6-177,共12页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趋于"饱和"的状态也使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变得异常重要和紧迫。"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几近是一个研究...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趋于"饱和"的状态也使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变得异常重要和紧迫。"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关系,几近是一个研究空白,以往很少引人注意,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与书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书法收藏、书法创作、书学探讨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过来,书法文化也对现代文学的存在方式、文本形式、情感表达、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趣味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通过对书法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关系的考察,还可引发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文学、书法、文化、教育等相关问题,以便有助于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化 中国现代作家 学术创新 第三文本 书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第三类文本”的传播效应——对恩格斯“遗漏”《德法年鉴》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122,共8页
以思想与现实的粘合度为依据,马克思的文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报刊文章属于"第三类文本"."第三类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兼具思想形成价值和传播价值,文本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 以思想与现实的粘合度为依据,马克思的文本可以被划分为四类,报刊文章属于"第三类文本"."第三类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兼具思想形成价值和传播价值,文本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判断其价值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德法年鉴》中马克思发表文章的思想价值,但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一生参与的众多报刊时,却"遗漏"了《德法年鉴》.可能的解释是他考虑到《德法年鉴》传播效应缺失而进行了取舍.因为《德法年鉴》在传播之初遭遇"夭折"致使其社会效应大大减弱,未能充分发挥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引领作用,从而影响了恩格斯对其价值的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第三文本" 恩格斯 《德法年鉴》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第三类文本”中政治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基于类型学的比较性考察
7
作者 张娥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报刊文章为主的“第三类文本”作为马克思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了解马克思思想必不可少的一环。从类型学的角度挖掘和审视马克思的报刊文章,既能凸显这类文本独特的理论价值,又能揭示马克思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理论关联,以在研... 以报刊文章为主的“第三类文本”作为马克思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了解马克思思想必不可少的一环。从类型学的角度挖掘和审视马克思的报刊文章,既能凸显这类文本独特的理论价值,又能揭示马克思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理论关联,以在研究视域的整体性与考察方式的动态性中总体把握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马克思于青年时期创作的报刊文本受国内外学者关注较多、争议较大,其内蕴的政治哲学思想与其他类文本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思想内容的时效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以及话语形式的论辩性,彰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确立的时代特性,确证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动因,丰富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传播的社会效应,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探讨青年马克思的“第三类文本”及其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回应学界对“第三类文本”的争议,而且能够从理论与现实互动的角度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内在逻辑,为学界拓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提供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第三文本 政治哲学 类型学
下载PDF
Calligraphy and Modern Chinese Writers
8
作者 Li Jika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1期110-126,共17页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chieved results that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its state of near "saturation" has placed it in a dilemma with no clear way forward. Finding new academic growt...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chieved results that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its state of near "saturation" has placed it in a dilemma with no clear way forward. Finding new academic growth points has become exceptionally important and urg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calligraphy" and "modem Chinese writers" is virtually a research blank and has so Ihr attracted regrettably little attention. In fact, many modem Chinese writers have had close ties with calligraphy,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its collection, creation and scholarly exploration. Conversely, the culture of calligraphy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uch things as the mode of existence, textual forms, emotional expression, ways of thought and aesthetic tastes of modem literature. Moreover, an examin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may stimulate us to reflect more deeply on literature, calligraphy, culture, educ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which may help us gain a larger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of calligraphy modem Chinese writers academic innovation third text study of calli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