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谢胜 韦金秀 +5 位作者 周晓玲 张越 侯秋科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97-2799,共3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变化特点,探讨其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86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43例予背俞指针治疗,对照组43例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命门、至阳、大椎、膻中、中脘及关元穴位皮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侧重于提高督脉穴位皮温(P<0.05);同时对任脉的穴位皮温有先升后降之趋势。对照组偏重于降低任督脉的穴位皮温(P<0.05),特别是对任脉的穴位皮温降低幅度较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降低(P<0.05);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治疗后可使穴位皮温升高(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皮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可使激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并使其变得更加连续、清晰。该疗法通过改善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而对穴位皮温产生双向的调节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任督二脉 穴位皮温
原文传递
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结果在治疗结束时,各组肝功能、血脂及胰岛素指数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后2组穴位皮温均有显著升高,且治疗后治疗组温度改善比对照组明显。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提高足三阴经穴位皮温,调节经脉经气运行以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为NAFLD的经络病机认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穴位埋线 足三阴经 穴位皮温
下载PDF
补法针刺时穴位皮温改变的循经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吴秀锦 翁纪伟 穆桂嫦 《针灸学报》 1989年第1期1-3,共3页
据过去的观察,穴位皮温在针刺时可出现一定的变化(吴秀锦,针刺补泻手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新医学,2,1980)。本实验是进一步观察此种变化的循经影响,为探讨针刺时穴温变化的原理提供线索。方法实验在8例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均成年,男女各半... 据过去的观察,穴位皮温在针刺时可出现一定的变化(吴秀锦,针刺补泻手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新医学,2,1980)。本实验是进一步观察此种变化的循经影响,为探讨针刺时穴温变化的原理提供线索。方法实验在8例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均成年,男女各半;证属肾阴虚者5例,肾阴阳两虚者2例,脾虚者1例。用三台半导体点温计(日本光电出品)同时测定受刺穴位、本经它穴及其旁1.5厘米的经外部位的皮肤温度,具体受测穴位见表1。所用点温计有二种,显字式点温计通过笔式探头测量受刺皮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皮温 针刺 循经
下载PDF
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晓玲 谢胜 侯秋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1期3909-3911,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A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30例(B组),单用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C...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ASH患者随机分为4组:穴位埋线结合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A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30例(B组),单用强肝消脂饮治疗组30例(C组),单用穴位埋线治疗组30例(D组),4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4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血脂(TC、TG)、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足三阴经穴位皮温。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组ALT和AST均明显降低,肝功能和血脂均明显改善,且穴位埋线治疗后足三阴经穴位皮温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提高足三阴经穴位皮温,调节经脉经气运行以达到治疗NASH患者的作用,为NASH经络病机认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穴位埋线 强肝消脂饮 足三阴经 穴位皮温
下载PDF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胜 侯秋科 +2 位作者 周晓玲 朱良初 赵正孝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及胃促生长素(Ghrelin)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治疗组行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检测2组治疗... 目的:观察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及胃促生长素(Ghrelin)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治疗组行周易象数切脉疗法治疗,对照组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脾、胃经五输穴的皮温与血清Ghrelin含量,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2组脾、胃经五输穴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隐白、阴陵泉皮温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1天,治疗组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均较治疗前升高,对照组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Ghrelin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一时间点Ghrelin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hrelin含量与脾、胃经五输穴皮温升高呈正相关(P=0.003)。结论:周易象数切脉疗法通过调节脾、胃经气的失衡,提高脾、胃经五输穴皮温,达到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血清Ghrelin含量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 胃促生长素(Ghrelin)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五输穴 穴位皮温
原文传递
夏至、小暑、大暑节气对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越 谢胜 +2 位作者 周晓玲 刘园园 覃婧 《吉林中医药》 2012年第6期593-594,共2页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气 穴位皮温 任脉 督脉 原穴 经气 慢性胃炎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5 位作者 周晓玲 侯秋科 刘园园 欧阳波 杨成宁 廖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出口梗阻型 背俞指针疗法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税典奎 陈峭 +2 位作者 侯秋科 谢胜 周晓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39-2441,共3页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通过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F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目的。方法选取FD患者共120例,肝郁气滞证40例、肝郁脾虚证30例、脾虚痰湿证40例、寒热错杂证10例,分析各证型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情况。结果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1肝郁气滞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2寒热错杂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3脾虚痰湿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第14天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4肝郁脾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有差异(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寒凝经脉的情况下,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的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2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