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8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5
1
作者 姜战胜 潘战宇 任秀宝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进入一线正式标志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临床试验结果证实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进入一线正式标志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临床试验结果证实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在晚期NSCLC的一线、二线和多药耐药后治疗的疗效均要优于传统的化疗。一线使用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最高可达80%;单药Pembrolizumab的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接近1年(10.3个月),死亡风险比含铂双药化疗下降40%。单药Pembrolizumab、Nivolumab和Atezolizumab用于二线的疗效同样突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可至1年左右。PD-L1的表达是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预测因子,在晚期NSCLC中阳性(≥1%)的比例约为60%左右,组织类型间差异不大,但是目前并无检测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下载PDF
PD-1/PD-L1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2
作者 郝玲瑜 杜芳 +1 位作者 翟凤玉 岳文彬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结合抑制了T细胞增殖、分化,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重要机制之一。近几年来,针对PD-1/PD-L1通路的靶向药物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阐述了PD-1/PD-L1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结合抑制了T细胞增殖、分化,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重要机制之一。近几年来,针对PD-1/PD-L1通路的靶向药物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阐述了PD-1/PD-L1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成果及临床意义,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治疗
下载PDF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钰聪 徐英辉 +5 位作者 李宏伟 王旭 孙超 郭晔 邱实 马克威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5-970,共6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在肿瘤形成中起免疫检查点的作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该通路而用于肿瘤的治疗。近年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在肿瘤形成中起免疫检查点的作用。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该通路而用于肿瘤的治疗。近年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大量国际性临床研究证实PD-1抗体和PD-L1抗体单药及联合化疗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药物治疗NSCLC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化疗。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Atezolizumab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成为NSCLC的二线治疗以及某些特定人群一线治疗的标准治疗策略。目前公认的与免疫治疗疗效确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PD-L1表达水平、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MMR蛋白表达缺失(dMMR)和肿瘤突变负荷(TMB)。现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抗PD-1/PD-L1新药在NSCLC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选择进行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非小细胞肺
下载PDF
信迪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冯成军 张日光 韦蒙专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7期740-743,共4页
目的观察信迪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晚期宫颈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 目的观察信迪利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晚期宫颈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同步放化疗,放疗采用体外适形放疗并腔内照射,放疗第1周给予紫杉醇+卡铂或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每21 d为1个化疗周期,共6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每个化疗周期第1天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评定2组疗效,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1 d及治疗结束第2天检测2组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VEGF受体2(VEGF receptor 2,VEGFR2)水平及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D-1、PD-L1 mRNA相对表达量;随访观察治疗后1、2年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5.74%)高于对照组(80.85%)(χ^(2)=5.045,P=0.025),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 d观察组血清CEA[(4.69±0.89)μg/L]、CA125[(32.97±6.52)u/mL]、SCC-Ag[(11.87±2.65)μg/L]、HE4[(69.85±11.26)pmol/L]、VEGF-A[(805.24±147.36)ng/L]、VEGFR2[(435.26±89.38)ng/L]水平及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D-1 mRNA(1.24±0.29)、PD-L1 mRNA(0.76±0.17)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4.78±1.02)μg/L、(34.08±7.15)u/mL、(12.14±3.07)μg/L、(72.03±12.73)pmol/L、(792.09±135.42)ng/L、(441.47±95.32)ng/L、1.28±0.31、0.74±0.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第2天血清CEA、CA125、SCC-Ag、HE4、VEGF-A、VEGFR2水平及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D-1、PD-L1 mRNA相对表达量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晚期 信迪利单抗 肿瘤标志物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原文传递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娣 黄架旗 +2 位作者 张初峰 管燕 郭其森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突出,多项临床试验捷报频传。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 PD-1)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Nivolumab、...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突出,多项临床试验捷报频传。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 PD-1)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Durvalumab和Avelumab等)在各项临床试验的成功应用,为包括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均带来了临床获益。本文通过回顾并解读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临床研究,全面分析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和地位。基于各项大型临床试验的探索成果,肺癌免疫治疗细节正在不断优化,肺癌免疫治疗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然而,免疫治疗仍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免疫联合策略的选择、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不良反应的管理、驱动基因突变人群的应用可行性等等。本文就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重要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前沿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治疗 肺肿瘤
下载PDF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22
6
作者 应建明 +4 位作者 王洁 袁培 王志杰 李媛 周彩存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3-521,共9页
免疫治疗,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塑了肿瘤治疗模式,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部分患者均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如何筛选PD-1和(或)PD-L1抑制剂潜在获益人... 免疫治疗,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塑了肿瘤治疗模式,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部分患者均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如何筛选PD-1和(或)PD-L1抑制剂潜在获益人群成为免疫治疗时代面临的新挑战。NSCLC中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PD-1和(或)PD-L1抑制剂疗效呈正相关,是重要的预测标志物之一。明确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和检测时机,在PD-L1检测步骤、结果判读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PD-L1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D-L1检测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基础上,最终达成此共识,以期规范PD-L1检测,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治疗依据以及给予临床检测一定的指导。必须指出的是,鉴于PD-L1检测客观复杂因素的存在以及国内PD-L1检测尚处于临床应用初期,此专家共识尚存在不足之处,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检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乳腺癌患者血清SF、TFF1、PD-L1水平变化及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书星 霍庆赟 +3 位作者 杨颖 纪金浩 张春芬 赵冰英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三叶因子1(TFF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变化,对比分析其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92例,取...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三叶因子1(TFF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变化,对比分析其与传统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病例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92例,取空腹静脉血并检测血清SF、TFF1、PD-L1、CA153、CEA,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清指标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SF、TFF1、PD-L1、CA153、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SF、TFF1、PD-L1、CA153、CEA水平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肿瘤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5)。血清TFF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高于血清SF(AUC为0.799)、PD-L1(AUC为0.774)及CA153(AUC为0.725)、CEA(AUC为0.720),血清SF、TFF1、PD-L1联合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865、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3.70%。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F、TFF1、PD-L1水平升高,在临床分期高、肿瘤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升高更明显;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53、CEA比较,血清SF、TFF1、PD-L1诊断乳腺癌的价值较高,且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诊断价值 铁蛋白 三叶因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糖类抗原153 癌胚抗原
下载PDF
PD⁃L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宋若飘 臧爱民 贾友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86-1291,共6页
PD⁃1/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是最近研究热点,靶向PD⁃1/PD⁃L1途径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有力的策略。然而,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反应性在不同的肿瘤类型和不同的患者中差异很大。这引起人们对PD⁃L1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兴趣。PD⁃L1在... PD⁃1/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是最近研究热点,靶向PD⁃1/PD⁃L1途径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有力的策略。然而,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反应性在不同的肿瘤类型和不同的患者中差异很大。这引起人们对PD⁃L1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兴趣。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机制是多层次的,包括基因组扩增、组成性癌基因信号激活、外源性因素和表观遗传机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PD⁃L1高表达可能是影响抗PD⁃1/PD⁃L1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与更高的癌症死亡风险和不良的患者预后相关。深入了解PD⁃L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的调节机制,为今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免疫逃逸 MICRORNAS
下载PDF
肺癌细胞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及其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施敏骅 邢玉斐 +2 位作者 张增利 黄建安 陈永井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在不同肺癌细胞中的表达特性,并探讨其对人T淋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细胞表面膜型PD-L1(mPD-L1)和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水平... 目的观察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在不同肺癌细胞中的表达特性,并探讨其对人T淋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细胞表面膜型PD-L1(mPD-L1)和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癌细胞分泌的sPD—L1的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mPD.L1和sPD.L1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PD-1在人外周血静止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16.08±2.28)%,而在活化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78.06±7.21)%。mPD-L1在H1299、H08910、SPAC.1、H460和H446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8.34±10.25)%、(68.17±11.56)%、(45.32±7.98)%、(47.52±9.62)%和(40.95±8.56)%,而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16.02±6.28)%。sPD.L1在H1299、H08910、SPAC-1、H460和H446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0.17±0.01)ng/ml、(0.30±0.03)ng/ml、(0.59±0.03)ng/ml、(0.34±0.02)ng/ml和(0.57±0.03)ng/na,而在A549细胞中不表达。CCK-8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活化T淋巴细胞+H1299细胞+mIgG组和活化T淋巴细胞+H1299细胞+α-PD-L1组的A值分别为0.924-0.09和1.2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T淋巴细胞+H1299细胞上清+d—PD-L1组和活化T淋巴细胞+H1299细胞上清+mIgG组的A值分别为0.92±0.03和0.68±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细胞表达的mPD-L1和sPD-L1均可有效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发挥细胞免疫的负性调节作用,这可能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失活和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程序性死亡配体1 T淋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免疫 免疫逃逸
原文传递
肺腺癌胸水标本中PD-L1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马海玥 贾佳 +6 位作者 郭会芹 赵焕 王聪 赵琳琳 孙悦 李卫华 张智慧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0-155,共6页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需要基于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内的检测结果,即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等手段来预测治疗反应。评估肺腺癌...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需要基于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内的检测结果,即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等手段来预测治疗反应。评估肺腺癌细胞学标本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PD-L1的可行性,并探讨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学标本应用PD-L1 sp263试剂按照生产说明书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对胸水细胞学标本做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探讨PD-L1与驱动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块标本ICC检测中,有35例PD-L1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8.3%。本院57例组织学标本PD-L1 IHC表达的阳性率为33.3%,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细胞学标本中26例接受NGS检测,15例(57.7%)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突变,经统计PD-L1表达与EGFR突变未发现相关性。PD-L1的阳性表达率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是否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是否进行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均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在无手术标本可取时,胸水细胞学细胞块标本可以对PD-L1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细胞化学 肺腺癌 胸水细胞块 二代测序
下载PDF
解析PD-1/PD-L1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谢同济 王守正 邢镨元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3-608,共6页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治疗体现出更好的疗效。...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治疗体现出更好的疗效。然而在应用针对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中的发生率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区分不同药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们的分子结构,故本文将从不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结构出发,通过综述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以及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解析分子结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结构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D-L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宁 任红亮 +5 位作者 潘娜 申学杰 吴占波 董一楠 魏枫 张新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 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8年4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2例NSCLC初治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PD-1和CD3^+T细胞表达情况,采用χ~2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DL1表达在临床因素中分布差异性,用Pe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PD-L1表达与EGFR基因型、CD3^+T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PD-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原发灶与淋巴结PD-L1表达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百分比中位值1.5%(0~93.2%),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与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73,P=0.002),与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肿瘤最大径、病理类型、CEA水平分布无显著相关(P>0.05);PD-L1表达水平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D-L1表达阴性、低表达和高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亦无显著相关(P>0.05);4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NSCLC患者原发灶肿瘤细胞PD-L1表达在TNM分期分布上有差异,与CD3^+T细胞数量、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EGFR基因突变情况无相关性;原发灶与相应转移淋巴结之间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亦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甲基化对结直肠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韦韡 张雯 曹飞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1-394,共4页
目的 探究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水平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m^(6)A R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C116、SW480、DLD1、SW260)和人正常结直肠细胞系(FHC、NCM460)... 目的 探究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水平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m^(6)A RNA甲基化检测试剂盒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C116、SW480、DLD1、SW260)和人正常结直肠细胞系(FHC、NCM460)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将m^(6)A总体甲基化水平最高的HTC116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YTHDF2为靶标,分为si-control组和si-YTHDF2组分别进行干扰处置。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阅读蛋白YTHDF2 mRNA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RNA免疫共沉淀结合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PD-L1的甲基化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人结肠癌细胞系HTC116、SW480、DLD1和SW620的总体m^(6)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38±0.02,0.24±0.01,0.25±0.02和0.32±0.03,人正常结肠细胞FHC和NCM460的总体m^(6)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12±0.02和0.16±0.02。4种结肠癌细胞系的总体m^(6)A甲基化水平均明显高于2种正常结肠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control组和si-YTHDF2组的YTHDF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3和0.44±0.03,PD-L1 mRNA m^(6)A甲基化水平相对值分别为1.00±0.03和0.35±0.01,PD-L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2和2.52±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L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存在m^(6)A修饰,且YTHDF2可抑制其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m^(6)A甲基化水平,并上调其表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苷甲基化 结直肠癌 阅读蛋白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原文传递
靶向USP2下调PD-L1表达的丹酚酸B抗肿瘤免疫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况泽安 董靖雯 +5 位作者 孙翠翠 殷明晓 刘璐 邓洪斌 刘晓嘉 冯艳春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4-962,共9页
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 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的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因此,研发能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是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新方向。本研究对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下调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PD-1/PD-L1相互作用分析SAB对结肠癌细胞RKO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内和膜表面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SAB对PD-L1 mRNA的影响;细胞阻抗法和结晶紫法检测SAB对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SAB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2(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2,USP2)的直接相互作用;MC38荷瘤小鼠(所有动物实验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检测SAB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表明,SAB能分别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下调RKO、PC3细胞中以及细胞膜表面PD-L1的水平,这与SAB抑制肿瘤细胞中去泛素化酶USP2的活性有关。机制研究发现,SAB可与USP2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抑制其去泛素化酶活性,从而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此外,SAB可促进共培养的PBMC对RKO细胞的杀伤作用。小鼠荷瘤实验证实,SAB可显著抑制C57BL/6小鼠中MC38移植瘤的生长。20 mg·kg^(-1) SAB处理荷瘤小鼠后,可使瘤体积减少63.2%。以上结果说明,SAB通过直接结合USP2并抑制其活性,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将SAB研发成靶向USP2-PD-L1轴的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2 抗肿瘤免疫 丹酚酸B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去泛素化
原文传递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肺腺癌PD-L1表达水平分层研究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炳印 汝晓睿 +2 位作者 张恒 黄刚 马娅琼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51-1455,共5页
目的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研究不同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肺腺癌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患者35例,统计其性别、年龄、病灶数量、形态、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情况;按PD-L1表达分为三组:PD-L1阴... 目的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研究不同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水平肺腺癌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患者35例,统计其性别、年龄、病灶数量、形态、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情况;按PD-L1表达分为三组:PD-L1阴性(A组)、1%≤PD-L1表达<50%(B组)及PD-L1≥50%(C组);DLCT参数包括:40 keV单能量CT值(CT_(40 keV))、光谱曲线斜率(λ_(HU))、标准碘浓度(NIC)、标准碘密度(NID)、有效原子序数(Z);研究三组的DLCT特点。结果20例病灶表现为结节肿块型,4例呈空洞型,11例呈炎症型,A组多表现为炎症型,C组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及空洞型(P<0.05),A组病例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C组多伴纵隔淋巴结转移(P<0.05)。B组静脉期平均CT_(40 keV)(CTV_(40 keV))值大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8);A组静脉期NIC(NIC_(V))平均值大于C组,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NID结果与NIC一致。B组Z值均大于C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IC_(V)、NID_(V)值为0.346、0.335时,曲线下面积(AUC)均达90%,鉴别A、C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0%、70%及100%、90%(P<0.05);动脉期Z(Z_(A))、静脉期Z(Z_(V))、CTV_(40 keV)值分别为7.84、7.86、119.61 HU时,AUC达76.3%、79.2%、77.3%,鉴别B、C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4%、78.6%及72.7%、63.6%;CTV_(40 keV)、Z_(A)、Z_(V)及各联合参数鉴别B、C组的AU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LCT定量参数CTV_(40 keV)、Z、NIC(NID)在区分不同PD-L1表达状态的肺腺癌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光谱CT
原文传递
PD-L1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浸润性导管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蕾 陈平 +3 位作者 潘燕 柴琳琳 陈海涛 兰建云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702-705,共4页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浸润性导管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D-L1的表达,TILs中CD8、CD4、CD3、CD20、CD68、FO...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乳腺癌肿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0例浸润性导管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D-L1的表达,TILs中CD8、CD4、CD3、CD20、CD68、FOXP3的表达。分析PD-L1的阳性率与TILs中FOXP3、CD8、CD4、CD3、CD20、CD68的阳性率的差异,以及PD-L1的阳性率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关系。结果 TILs标记抗体CD4、CD20、CD68阳性表达数越高,PD-L1的表达阳性率越高(P<0.05)。同时,FISH检测Her2阳性率以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Lumina分型与PD-L1的阳性表达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浸润性导管乳腺癌患者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量与TILs中各种亚型的表达量相关,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导管乳腺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下载PDF
人源化免疫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箴 徐云华 +5 位作者 张菲菲 赵艺 郭林 付国龙 沈盛萍 冷雪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建立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人源化免疫肺癌动物模型,并研究该模型在评估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鲜的活检组织样... 目的·建立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人源化免疫肺癌动物模型,并研究该模型在评估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鲜的活检组织样本,或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肿瘤细胞,接种至CB17-SCID小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建立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PDX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X模型肿瘤PD-L1的表达情况。将成熟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PDX模型肿瘤细胞混合后接种NCG小鼠(高度免疫缺陷小鼠),建立人源化免疫的肺癌PDX模型,并在该模型上验证PD-1抑制剂的疗效。结果·在16个临床来源样本建立的PDX模型中,有2个PD-L1表达为强阳性,4个表达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在PD-L1强阳性的人源化免疫肺癌PDX模型中,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在初次给药后21 d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82.6%;在PD-L1阴性的人源化免疫肺癌PDX模型中,PD-1抑制剂未显示出抗肿瘤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表达PD-L1的人源化免疫肺癌小鼠模型,且能在该模型上评估PD-1抑制剂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人源化免疫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物模型 肺癌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一项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常俊佩 陈露 +4 位作者 吴通 赵晓丽 段方方 刘丹娜 孔天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095-2101,共7页
背景免疫治疗相关性内分泌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常导致严重后果,但既往文献报道的该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且无标准处理流程。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导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在真实世界中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流程。方法... 背景免疫治疗相关性内分泌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常导致严重后果,但既往文献报道的该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且无标准处理流程。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导致的内分泌不良反应在真实世界中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使用ICIs治疗的204例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ICIs治疗期间发生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并根据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规范管理。结果 204例实体瘤患者中男139例、女65例,中位年龄65.4(8.0,88.4)岁。实体瘤种类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43.1%),治疗药物以信迪利单抗为主(47.1%),治疗模式以免疫联合靶向药物为主(57.4%)。12例患者出现ICIs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其中9例(4.4%)为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Ⅰ级,7例Ⅱ级,1例Ⅲ级),中位发生时间为自第1次免疫药物治疗后7(6,10)周;1例(0.5%)甲状腺功能亢进(Ⅰ级),自免疫治疗后9周发生;1例(0.5%)1型糖尿病(Ⅳ级),自免疫治疗后6周发生;1例(0.5%)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Ⅲ级),自免疫治疗后7周发生。12例ICIs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患者按分级管理流程及时给予处理,症状均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续均继续给予ICIs治疗。结论 ICIs使用过程中,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异常,需要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内分泌指标,及时处理并不会影响后续ICI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糖尿病 1 肾上腺功能减退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下载PDF
PD-L1基因多态性对接受卡培他滨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宇 王敏 +1 位作者 侯艳华 张俊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1-396,共6页
目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CRC)细胞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文中旨在探讨R0切除术后CRC患者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的无疾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 目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直肠癌(CRC)细胞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文中旨在探讨R0切除术后CRC患者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的无疾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65例R0切除术后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的CRC患者。分析患者基线及接受治疗的预后资料。另收集患者外周血及术后部分癌组织标本分别进行PD-L1基因标记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及PD-L1基因mRNA的表达测定。分析PD-L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PD-L1基因mRNA表达通过非参检验分析,预后的单变量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并通过Cox模型对其他变量进行校正。结果纳入研究的26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整体人群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mDFS)为4.6年,中位总生存期(mOS)为6.5年。纳入研究的PD-L1多态性位点均经过NCBI数据库查阅在中国人群中突变频率>10%的3个标记多态性位点(901T>C、-1813G>C和-1457T>A)。其中,在预后分析上仅发现901T>C位点存在显著的临床意义。PD-L1基因901T>C位点位于该基因内含子区域,在纳入研究的CR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TT型185例(69.81%)、TC型72例(27.17%)、CC型8例(3.0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7,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758)。由于CC基因型患者相对较少,将TC和CC型患者合并,两组基因型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分布均衡。TT基因型和TC/CC基因型患者的mDFS分别为4.8和3.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种基因型患者的mOS分别为6.7和4.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Cox模型校正OS后,TC/CC基因型对OS具有独立的影响意义(OR=1.89,P=0.006)。另外在89例癌组织标本的PD-L1 mRNA表达分析中发现,TC/CC型患者相对于TT基因型患者,癌组织中PD-L1的mRNA表达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多态 预后
下载PDF
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培荣 槐中美 +2 位作者 廖子龙 徐加誉 吴意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年第6期768-771,共4页
目的:分析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9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81例子宫肌瘤及67例健康体检女性,测定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免疫蛋白PD-L1水平,按子宫内膜入侵子宫肌层程度进行... 目的:分析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9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81例子宫肌瘤及67例健康体检女性,测定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免疫蛋白PD-L1水平,按子宫内膜入侵子宫肌层程度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病理分级及治疗前后差异。结果:子宫腺肌病组Th17细胞、白介素-17(IL-17)、IL-23、PD-L1免疫组化评分均高于子宫肌瘤组和对照组,Treg细胞、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低于子宫肌瘤组和对照组(均P<0.05)。病理Ⅲ级组Th17细胞、IL-17、IL-23、PD-L1免疫组化评分均高于Ⅱ级组和Ⅰ级组,Treg细胞、IL-10、TGF-β水平低于Ⅱ级组和Ⅰ级组(均P<0.05)。子宫腺肌病患者治疗前Th17细胞、IL-17、IL-23、PD-L1免疫组化评分均高于治疗后,Treg细胞、IL-10、TGF-β水平均低于治疗后(均P<0.05)。结论: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及PD-L1在子宫腺肌病发生中有重要作用,监测其表达可能为辅助诊断提供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免疫调节细胞Th17/Treg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