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需要基于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内的检测结果,即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等手段来预测治疗反应。评估肺腺癌...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需要基于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内的检测结果,即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等手段来预测治疗反应。评估肺腺癌细胞学标本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PD-L1的可行性,并探讨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学标本应用PD-L1 sp263试剂按照生产说明书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对胸水细胞学标本做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探讨PD-L1与驱动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块标本ICC检测中,有35例PD-L1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8.3%。本院57例组织学标本PD-L1 IHC表达的阳性率为33.3%,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细胞学标本中26例接受NGS检测,15例(57.7%)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突变,经统计PD-L1表达与EGFR突变未发现相关性。PD-L1的阳性表达率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是否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是否进行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均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在无手术标本可取时,胸水细胞学细胞块标本可以对PD-L1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具有可行性。展开更多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治疗体现出更好的疗效。...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治疗体现出更好的疗效。然而在应用针对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中的发生率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区分不同药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们的分子结构,故本文将从不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结构出发,通过综述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以及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解析分子结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展开更多
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以程序性死亡配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PD-1)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的联用,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因此,研发能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是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的新方向。本研究对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下调肿瘤细胞中PD-L1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PD-1/PD-L1相互作用分析SAB对结肠癌细胞RKO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内和膜表面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检测SAB对PD-L1 mRNA的影响;细胞阻抗法和结晶紫法检测SAB对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SAB与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2(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2,USP2)的直接相互作用;MC38荷瘤小鼠(所有动物实验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检测SAB的体内抑瘤效果。结果表明,SAB能分别以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下调RKO、PC3细胞中以及细胞膜表面PD-L1的水平,这与SAB抑制肿瘤细胞中去泛素化酶USP2的活性有关。机制研究发现,SAB可与USP2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抑制其去泛素化酶活性,从而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此外,SAB可促进共培养的PBMC对RKO细胞的杀伤作用。小鼠荷瘤实验证实,SAB可显著抑制C57BL/6小鼠中MC38移植瘤的生长。20 mg·kg^(-1) SAB处理荷瘤小鼠后,可使瘤体积减少63.2%。以上结果说明,SAB通过直接结合USP2并抑制其活性,促进PD-L1发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为将SAB研发成靶向USP2-PD-L1轴的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embrolizumab需要基于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内的检测结果,即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等手段来预测治疗反应。评估肺腺癌细胞学标本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方法检测PD-L1的可行性,并探讨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学标本应用PD-L1 sp263试剂按照生产说明书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对胸水细胞学标本做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探讨PD-L1与驱动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60例肺腺癌胸水细胞块标本ICC检测中,有35例PD-L1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8.3%。本院57例组织学标本PD-L1 IHC表达的阳性率为33.3%,细胞学标本与组织学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细胞学标本中26例接受NGS检测,15例(57.7%)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突变,经统计PD-L1表达与EGFR突变未发现相关性。PD-L1的阳性表达率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是否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是否进行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均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在无手术标本可取时,胸水细胞学细胞块标本可以对PD-L1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具有可行性。
文摘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治疗体现出更好的疗效。然而在应用针对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良反应,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中的发生率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区分不同药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们的分子结构,故本文将从不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结构出发,通过综述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以及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解析分子结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