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与“感应”: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庐山慧远的报应论
1
作者 朱兆丰 《法音》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庐山慧远(334-416)是东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佛门领袖与佛教思想家之一。他将佛教各派别学说兼收并蓄,以佛学融会儒、道,对佛教面对的种种挑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性回答。^([1])慧远的报应论及其中形尽神不灭的思想长期... 庐山慧远(334-416)是东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佛门领袖与佛教思想家之一。他将佛教各派别学说兼收并蓄,以佛学融会儒、道,对佛教面对的种种挑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性回答。^([1])慧远的报应论及其中形尽神不灭的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史 佛教中国化 庐山慧远 东晋时期 报应论 不灭 兼收并蓄 佛学
原文传递
佛性论之于南北朝的美学观念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晶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37,共13页
佛性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从印度佛教时期到进入中土之后,佛性问题不仅在佛教内部,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学... 佛性论是佛教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从印度佛教时期到进入中土之后,佛性问题不仅在佛教内部,而且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对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文学创作及审美情趣,都有深刻的渗。本文对佛性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了大概的描述,而着眼点则在于魏晋南北朝几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著名文学家或艺术家,考察其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观念、命题与佛性论的关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神“的美学思想和佛性的关系、“顿悟”和“神理”的佛性论根基以及“神思”论与佛性思想的因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不灭 顿悟
原文传递
慧远冥神绝境之涅槃学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单正齐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4,100,共7页
庐山慧远融会般若学、小乘佛学及老庄玄学,建构了以法性本体为核心的涅槃学说,把反本求宗、证体达本、冥神绝境视作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坚持禅智结合、修念佛三昧的方式,以期达到对涅槃的证悟。
关键词 返本求宗 证体达本 涅槃 不灭 念佛三昧
下载PDF
宗炳《画山水序》中的莲宗本色——兼论“真神不灭”与“澄怀味象”观念对宗炳山水画创作理念建构的影响
4
作者 罗胜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1期225-241,共17页
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画史记载的第一篇山水画论,学界对其解读不详。本文试图通过对宗炳形象的还原,以及对其莲宗净土信仰的追踪,揭示出《画山水序》的“体用思想”与“创作关系”,是以庐山莲社的“神不灭”观念出发,“澄怀味象”为路... 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画史记载的第一篇山水画论,学界对其解读不详。本文试图通过对宗炳形象的还原,以及对其莲宗净土信仰的追踪,揭示出《画山水序》的“体用思想”与“创作关系”,是以庐山莲社的“神不灭”观念出发,“澄怀味象”为路径,来传达山水画艺术创作过程的。换言之,宗炳是用莲宗净土信仰来建构山水画的“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大创作理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山水序》 莲宗信仰 不灭 澄怀味象 山水画创作
原文传递
《搜神记》中的身体呈现
5
作者 雷捷 《蒲松龄研究》 2018年第3期152-160,共9页
身体问题作为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在古典小说中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对于古代"身体"的理解应基于当时的学术思想背景。《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不乏对身体问题的论述。在"万物同源""天人同构... 身体问题作为近些年的热点问题,在古典小说中并未受到过多关注,对于古代"身体"的理解应基于当时的学术思想背景。《搜神记》是魏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不乏对身体问题的论述。在"万物同源""天人同构"以及"神不灭"等思想的影响下,《搜神记》中的身体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或是幻化、"成精",或是异化、复活,体现出一种博杂的特点。这对我们了解干宝及时人的思想提供了可感的资料,同时也可以看到,将身体问题作为研究古代小说的一种新视角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宝 身体呈现 万物同源 天人同构 不灭
下载PDF
皈依佛教的精神超越之旅——宗炳的佛学活动及其对晋宋之际佛学思想的诠释
6
作者 杨遇青 《五台山研究》 2007年第3期9-13,共5页
宗炳于义熙十年左右托业庐山,从慧远游;元嘉九年至十二年间,结宇衡山,与何承天往复辩难,申明他的佛学理念,影响颇著。宗炳以中观学说的视域,融涵三教思想,论证了佛教的合理性和超越性;他对神不灭论的内在理路和外在走向进行了阐释,主张... 宗炳于义熙十年左右托业庐山,从慧远游;元嘉九年至十二年间,结宇衡山,与何承天往复辩难,申明他的佛学理念,影响颇著。宗炳以中观学说的视域,融涵三教思想,论证了佛教的合理性和超越性;他对神不灭论的内在理路和外在走向进行了阐释,主张息心竭识,以达到法身虚明独运的"泥洹(涅槃)"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炳 佛教 宗何之辨 三教关系 不灭
下载PDF
“神不灭”论与魏晋南北朝文艺美学中的重“神”思想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4-130,共7页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不灭”论 以形写 山水之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宣佛小说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2-7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通过小说创作来宣扬佛教,作为回击反佛派的重要武器。崇佛派与反佛派的辩难集中在六个问题上,宣佛小说则主要围绕前三个问题着墨。它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起了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通过小说创作来宣扬佛教,作为回击反佛派的重要武器。崇佛派与反佛派的辩难集中在六个问题上,宣佛小说则主要围绕前三个问题着墨。它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起了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提倡佛教 崇佛 汉文佛经 不灭 道教 僧尼 刘宋 小说创作 观世音
下载PDF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12-16,共5页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慧远 佛教观 不灭 因果报应 佛教徒 玄学 人生观 庐山 宗教观
下载PDF
重提古代的形神之辩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20-26,共7页
形与神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古代的形神之辩曾是异常尖锐和激烈 ,从鬼魂说与精气说的对立 ,经过神定说与形定说之争 ,到形尽神不灭说与形尽神灭说的斗争达到了最高潮。而一直到今天 ,形神之辩从未停止过。在新的形势下 ,它... 形与神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古代的形神之辩曾是异常尖锐和激烈 ,从鬼魂说与精气说的对立 ,经过神定说与形定说之争 ,到形尽神不灭说与形尽神灭说的斗争达到了最高潮。而一直到今天 ,形神之辩从未停止过。在新的形势下 ,它又增添了新内容 ,赋予了新含义。今天 ,重提古老的形神之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鬼魂说 精气说 不灭 灭论 古代
下载PDF
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淑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1-575,共5页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 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文化加以融通,以达至二者的"视界融合"。慧远的因果报应论,即是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一种关于道德与生命关系的理论,它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它的创立和传播,有其理论基础、道德基石和信奉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因果报应论 不灭 德福统一 敬畏之心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和颜之推的儒佛一体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国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30-38,共9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大破大立,各种思想相互交错、相互斗争和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处于什么地位?发展状况如何?外...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继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大破大立,各种思想相互交错、相互斗争和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处于什么地位?发展状况如何?外来佛教的传播状况、地位、影响如何?儒佛二教的关系怎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中国化 儒家思想 儒学 灭论 颜之推 不灭 佛教教义 两晋时期
下载PDF
船山对阳明心学生死观的批判与重构
13
作者 王可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6-32,共7页
关于船山生死观的内涵与学术传承,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然而,作为典型理性主义者的船山,在唯物气论中注入宗教成分的原因仍有待探索。从历史事实来看,船山的这一举动与阳明后学的异端化分不开。明季,以王龙溪、李卓吾、罗近溪等为代表的阳... 关于船山生死观的内涵与学术传承,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然而,作为典型理性主义者的船山,在唯物气论中注入宗教成分的原因仍有待探索。从历史事实来看,船山的这一举动与阳明后学的异端化分不开。明季,以王龙溪、李卓吾、罗近溪等为代表的阳明后学为寻求精神解脱,在生死观上引入佛教教义,引起了船山的强烈不满,认为这种生死观将使学者陷于神秘主义。为了解析阳明后学逃佛的原因,船山深入心学理论,认为儒家生死观缺失与“良知”的还原论倾向是其逃佛的“始作俑者”。为了纠正心学的异端倾向,船山以“气”为基础,构建起“气不灭,神亦不灭”的气循环论系统,以普遍精神不灭取代个体精神与意识不灭,使儒家生死观重归理性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 阳明后学 生死观 不灭 气循环论
下载PDF
《形影神》主旨探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声扬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11,共6页
研究陶诗者,总喜欢把《形影神》诗看作是批判慧远的《佛影铭》和《形尽神不灭论》的力作。其实,《形影神》诗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次自我阐发,比之《归去来兮辞》、《自祭文》、《桃花源诗并记》,尤能表示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谨就以下... 研究陶诗者,总喜欢把《形影神》诗看作是批判慧远的《佛影铭》和《形尽神不灭论》的力作。其实,《形影神》诗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次自我阐发,比之《归去来兮辞》、《自祭文》、《桃花源诗并记》,尤能表示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谨就以下几个方面试作说明。 《形影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诗 陶诗 自祭文 不灭 慧远 士不遇赋 玄学家 读山海经 己酉岁九月九日
下载PDF
梁武帝的神不灭论新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玮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6,83,共5页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奉佛君主,并且在位期间曾经发动并组织了针对范缜《神灭论》的大规模批判。然而,关于梁武帝所主张的神不灭论,以往的研究较少从梁武帝自身的佛学和儒家思想背景出发来加以深入考察;而如果联系梁武帝的...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奉佛君主,并且在位期间曾经发动并组织了针对范缜《神灭论》的大规模批判。然而,关于梁武帝所主张的神不灭论,以往的研究较少从梁武帝自身的佛学和儒家思想背景出发来加以深入考察;而如果联系梁武帝的《立神明成佛义记》,就会发现其神不灭论的真实意义在于强调因果理论,并以此在伦理教化方面融合儒释二教,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不灭 儒家 佛教
下载PDF
“形神”不定: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一个面向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梁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3-139,共7页
"形神"不定("神"不定,形神关系不定)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一个重要面向。魏晋时期,神灭论者认为神是精气,形神之间是地位相等的两种实体间的合同共处关系;神不灭论者如慧远以神为灵魂,认为它是轮回业报之主体。... "形神"不定("神"不定,形神关系不定)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思想的一个重要面向。魏晋时期,神灭论者认为神是精气,形神之间是地位相等的两种实体间的合同共处关系;神不灭论者如慧远以神为灵魂,认为它是轮回业报之主体。南北朝时代,神不灭论者如梁武帝、沈绩,从成佛的根据讲神识不灭;神灭论者范缜说的"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因为两派讲的"神"不是同一概念,范缜的神灭论并没有在佛性论层面与梁武帝、沈绩思想形成实质意义的交锋。不过,他们都共享了体用思维:一方面,范缜认为形神关系是形体与功用之间的相即关系;另一方面,梁武帝、沈绩以体用范畴论证湛一不变的神明与因境而起、无明无常的心识之间的关系,在体用关系上主张体独立于用而支配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论 不灭 业报 体用
下载PDF
刘勰不提陶渊明的原因试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道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41,共6页
本文认为:陶渊明在南朝大多数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玄言诗人,加之他和刘勰在哲学观、政治观及美学观几个方面几乎都严格地对立,致使刘勰也未能免俗,将陶渊明归入玄言诗派。刘勰本来就对玄言诗派颇有贬辞,对其代表作家孙绰、许询评价也很... 本文认为:陶渊明在南朝大多数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玄言诗人,加之他和刘勰在哲学观、政治观及美学观几个方面几乎都严格地对立,致使刘勰也未能免俗,将陶渊明归入玄言诗派。刘勰本来就对玄言诗派颇有贬辞,对其代表作家孙绰、许询评价也很低,因此,在刘勰心目中,陶渊明就更不值一提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心雕龙》的一个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玄言诗 文心雕龙 哲学观点 政治观 陶诗 美学观 刘勰 不灭 质性自然
下载PDF
中国宗教思想史(中) 被引量:1
18
作者 福永光司 钦伟刚(译)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63,共19页
本文从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的角度,考察了外来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固有宗教思想的形成、展开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宗教思想所发生的变化等问题。因篇幅关系,译文拟分三次刊出。
关键词 与佛 本与迹 有与无与空 灭与不灭 自然与因果 元气与天理 动与静 中国 宗教思想史
原文传递
关于《搜神记》作为世界认识方式的评析
19
作者 姜宗妊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3-211,共9页
一、引言 人们往往以为魏晋南北朝志怪是由当时混乱的世态和儒、佛、道(包括原始民间信仰在内)三教混杂,引发神秘主义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文学范畴。因此,从古至今,对志怪小说的概念人们大都顾名思义,对它的理解不超过“对奇异怪诞的记录... 一、引言 人们往往以为魏晋南北朝志怪是由当时混乱的世态和儒、佛、道(包括原始民间信仰在内)三教混杂,引发神秘主义观念而产生的一种文学范畴。因此,从古至今,对志怪小说的概念人们大都顾名思义,对它的理解不超过“对奇异怪诞的记录”之类的意义。此说固然不错,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本文拟以东晋干宝《搜神记》为研究对象,要突破曾经被认为的“搜集神奇故事”之类的成见,而把它所描写的“神”从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的角度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记》 认识方式 《说文解字约注》 关系 的存在 志怪小说 不灭 咒术 人的世界
下载PDF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德清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7-53,共7页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面的论争,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 先秦两汉时期,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思想领域内展开鼓吹“天命”论与反对“天命”论的论争,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形神关系的论战也在宣扬鬼神迷信与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中逐渐地开展起来,展示出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不灭 论思想 论者 灭论 相即 宗教迷信 提倡佛教 天命 儒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