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被引量:246
1
作者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17,共15页
本文对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有必要把数量分析引入对结构性变动的考察。作者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是:结构转换与体制转型同步进行,... 本文对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有必要把数量分析引入对结构性变动的考察。作者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是:结构转换与体制转型同步进行,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转型过程中发展的非平衡。作者认为,除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外,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它使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结构性发展不可逆转。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和规律性,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 社会转型时期 数量分析 结构性 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家 结构转换 结构变动
原文传递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 被引量:167
2
作者 刘欣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s marked by an ideological and factual change from egalitarianism to“let some people get rich first”. How do Chinese people perceive the emergence or the change in social inequality? How c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is marked by an ideological and factual change from egalitarianism to“let some people get rich first”. How do Chinese people perceive the emergence or the change in social inequality? How can we explain thei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I review two mai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on the emergence of class-consciousness. The first one is structural approach ,the second one is dynamic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relative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class-consciousnes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eople who experienced relative deprivation of economic, power, or cultural resources,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the society as stratified than those who are in relatively advantaged situations. Therefore, I conclude that the second approach is better for explaining people’s percep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era urban China. A byproduct finding from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uggests that the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may increase economic return to cadres on individual level while relatively decrease economic return to power organization on institu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 相对剥夺地位 阶层认知
原文传递
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莉 风笑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4-67,18,共5页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第三部门 社会功能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综述 被引量:85
4
作者 钱志亮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教育公平 中国 教育学会 师资队伍
原文传递
转轨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以民营经济的演化过程为例 被引量:59
5
作者 邓宏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40,共11页
本文通过引进历史逻辑起点、生产率竞赛、制度互补等关键概念 ,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演进论解释。本文认为 ,在转轨时期 ,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会决定其民营经济政策进而影响民营企业形成对未来的预期 ,... 本文通过引进历史逻辑起点、生产率竞赛、制度互补等关键概念 ,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演进论解释。本文认为 ,在转轨时期 ,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偏好会决定其民营经济政策进而影响民营企业形成对未来的预期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构成的生产率竞赛和制度互补关系会共同塑造某个特定地区的“制度互补特性”从而导致不同地区民营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 ,其结果 ,不同地区的制度变迁呈现出路径分岔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 生产率
原文传递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 被引量:56
6
作者 衣俊卿 《北方论丛》 CSSCI 1995年第4期1-8,共8页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 当前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民众生存方式的重塑。未来中国社会的命运取决于中国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选择。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因此不能从道德尺度的浪漫情调出发而企图超越它。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用工业文明最本质的精神──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重塑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总体上把中国传统文化“悬置起来,同时拒斥后现代文化的总体介入,以确保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现代工业文明 价值重建 社会转型时期 生存模式 技术理性 人本精神 文化精神 中国民众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 被引量:48
7
作者 詹万生 许建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8,共6页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反思了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双重效应 ,提出处理好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 ,以及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 ,整体构建...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反思了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双重效应 ,提出处理好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 ,以及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 ,整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 ,使其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适应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学校德育 构建 德育实践 德育主体 德育体系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 被引量:40
8
作者 裴娣娜 文喆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10,共8页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通过对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通过对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价值观 文化生态环境 社会转型时期 法制观念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社会问题 被引量:35
9
作者 阎志刚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86-92,共7页
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社会问题阎志刚1978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研究... 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社会问题阎志刚1978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实现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 社会分化 社会流动 社会整合 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成员 社会规范 社会冲突
下载PDF
“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5
10
作者 叶澜 《人民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7,共4页
关键词 “新基础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性研究 问题提出 教育领域 发展状态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期的教师角色冲突 被引量:32
11
作者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44-50,58,共8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全方位转型与教师价值观念变化加剧教师角色冲突的必然性及影响的二重性;进而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我国当前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从社会、学校与教师本人三方面同时着手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路与... 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全方位转型与教师价值观念变化加剧教师角色冲突的必然性及影响的二重性;进而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我国当前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从社会、学校与教师本人三方面同时着手缓解教师角色冲突的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角色行为 教师角色冲突 社会转型 教师的角色 社会转型时期 角色功能 思路与对策 社会期望 价值观念 社会角色
下载PDF
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傅维利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9-25,共7页
研究可分原创性研究和继发性研究。原创是最初或最早的创造。是否具有首创性、基础性、导引性 ,是区别原创性研究和继发性研究的主要标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特别需要原创性研究。教育是一种具有“非决定性”、“不... 研究可分原创性研究和继发性研究。原创是最初或最早的创造。是否具有首创性、基础性、导引性 ,是区别原创性研究和继发性研究的主要标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健康发展特别需要原创性研究。教育是一种具有“非决定性”、“不可逆性”和“非线性”的复杂现象 ,判断对其研究的价值 ,应遵循复杂研究的规律。中国教育研究应在科研管理体制、立项、评估和奖励等方面做出重大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学研究 原创性研究 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 科研管理体制
原文传递
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何云峰 金顺尧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8年第5期8-15,共8页
思维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指向于考察对象的现实情况,辨明问题。后者则偏重于构建新观念、创造新思想。这两者间虽然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各有不同的... 思维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指向于考察对象的现实情况,辨明问题。后者则偏重于构建新观念、创造新思想。这两者间虽然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各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但现实思维却是两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既需要主体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认识成果,更需要大胆创新。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强调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坚持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需要全国人民有高度的创造精神,但同时又必须正确对待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建设成果以及当代的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认识活动 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 思维形式 科学批判精神 社会转型时期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5
14
作者 严唤梅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4年第4期18-19,共2页
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与其前辈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21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 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与其前辈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深刻变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21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 战略任务 言行 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策 国家 现状
下载PDF
转型期犯罪率明显增长的社会分层探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小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07,共17页
With social transformation,social strata disunite increasingly, benefit group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profession prestige deviates from income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enlarges. As a result,social t... With social transformation,social strata disunite increasingly, benefit group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profession prestige deviates from income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enlarges. As a result,social tension strengthens. The defect of institution design and the flaw of institution execution block the way from settling social tenseness, which results in increasing crime rate. The anthor points out that criminal phenomena come from the social tenseness, which is not settled, in social disun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转型时期 相对剥夺地位 阶层认知
原文传递
制度伦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22
16
作者 施惠玲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伦理研究 述评 制度伦理 “道德风险” 社会转型时期 伦理道德建设 中国社会 伦理学 利己
原文传递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正军 《思想教育研究》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不成熟性的剖析,提出了大学生主流信仰培育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大学生 信仰教育
原文传递
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的发挥 被引量:21
18
作者 朱联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1,共4页
利益表达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常常受阻,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的优越性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本文提出了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弱势群体 执政党 利益表达
下载PDF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职业女性角色冲突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3
19
作者 丛志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40,共4页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职业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角色压力增强 ,首先表现在社会角色方面 ,其次表现在家庭角色方面。其原因有 :传统的家庭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意识薄弱现象 ;职业女性中存在着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现阶...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职业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角色压力增强 ,首先表现在社会角色方面 ,其次表现在家庭角色方面。其原因有 :传统的家庭制度、价值观念的影响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意识薄弱现象 ;职业女性中存在着的完美主义倾向。而现阶段 ,家庭、事业兼顾已是多数职业女性的选择。缓解她们面临的双重角色冲突 ,需要政府、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职业女性 角色冲突 中国 社会角色 家庭角色 价值观念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高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2-54,共3页
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 ,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 ,可理解为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基于上述两种劳动的异质性 ,有着两个层面的内涵 :1教师应身体力行培养... 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 ,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 ,可理解为教师从事传授知识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基于上述两种劳动的异质性 ,有着两个层面的内涵 :1教师应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 ,即传统的育人 ;2注重“因人施教”,找寻开启学生创新潜力和能力的金钥匙 ,并自己在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创新。通过以上分析 ,揭示了高校教师师德内涵的极富弹性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高校 教师 师德 职业道德 创新能力 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