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角拔牙病例治疗前后牙齿位移与软组织颏部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欧阳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223-226,共4页
目的分析高角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牙齿位移与软组织颏部位置及曲线形态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高角拔牙病例(Ⅰ或Ⅱ类骨面型)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7项牙性指标,3项骨性指标及2项软组织指标的定点测量分析,再通过Pearson... 目的分析高角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牙齿位移与软组织颏部位置及曲线形态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高角拔牙病例(Ⅰ或Ⅱ类骨面型)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7项牙性指标,3项骨性指标及2项软组织指标的定点测量分析,再通过Pearson简单直线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简单直线相关分析证实,7项牙性指标中与软组织指标面角的改变相关的指标为U6-PP距与L6-MP距之和及U1-PP距;与软组织指标颏沟倾角的改变相关的为U6-PP距与L6-MP距之和、L1-NB距、U1-PP距及L1-MP距。偏相关分析显示U6-PP距与L6-MP距改变之和与面角和颏沟倾角的改变为强相关,且为间接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对面角和颏沟倾角的改变影响力较大的牙性指标:对面角影响大的只有U6-PP距与L6-MP距之和;对颏沟倾角影响大的有2项牙性指标,并按影响力大小排序:U6-PP距与L6-MP距之和的影响力大于L1-NB距。结论在高角拔牙病例的正畸治疗中磨牙高度的改变与颏部位置及曲线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角病例 软组织颏部 磨牙高度 相关性
下载PDF
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与切牙代偿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建英 韦佳黛 莫水学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及20例成年正常牙合为研究对象,根据SN/MP角和FH/MP角将开牙合患者分为高角开牙合组(23例)和均角开牙合组(17例),比较高角、均角开牙合与正常牙合对照组之间磨牙高度及切牙代偿情况。结果:1、前牙开牙合组磨牙高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2、高角开牙合组下颌磨牙高度大于均角组(P<0.05)。3、高角组上切牙唇向倾斜度小于均角开牙合组(P<0.05)。4、均角开牙合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高角组(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磨牙高度代偿过度及上下切牙唇舌向代偿有差异,矫治中应结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磨牙高度和切牙代偿情况,明确去代偿或代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开 垂直骨面型 磨牙高度 切牙唇倾度
原文传递
冠根内固位体在磨牙牙冠高度不足伴牙髓病修复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学军 尚慧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14期121-122,共2页
目的:研究牙冠根内固位体修复磨牙临床高度不足伴牙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例317颗磨牙牙髓病、根尖周病进行了完善根管治疗后,常规行冠修复。因其临床牙冠高度不足,固位较差.采用冠根内固位体固位行冠修复。随访6~48个月观察效果... 目的:研究牙冠根内固位体修复磨牙临床高度不足伴牙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例317颗磨牙牙髓病、根尖周病进行了完善根管治疗后,常规行冠修复。因其临床牙冠高度不足,固位较差.采用冠根内固位体固位行冠修复。随访6~48个月观察效果。结果:部分牙齿出现冠折、冠脱落、根尖周炎、根分歧病变,总有效率87.69%。结论:冠根内固位体是有效行磨牙临床牙冠高度不足伴牙髓病、根尖周病方法的方法,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根内固位体 磨牙高度不足 伴牙髓病 修复
下载PDF
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玉凤 沈银环 +3 位作者 李玉增 干春凤 高丽梅 刘璐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33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46例。测量其治疗前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治疗结束后以ICON指数评价其疗效;分析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与无托槽... 目的:探讨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46例。测量其治疗前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治疗结束后以ICON指数评价其疗效;分析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与无托槽隐形矫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46例患者治疗前的第一临床冠平均高度为(5.66±0.86)mm。46例患者中,17例获得很大改善,27例获得较大改善,2例获得中等改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与治疗效果呈明显正相关(r=0.619,P<0.001)。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第一临床冠高度值低于4.5 mm时,可能使治疗效果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ICON指数 第一磨牙临床冠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