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计算机原理、进展及难点(V):DNA分子的固定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许进 李菲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83-2299,共17页
在DNA计算机的研制中,DNA分子的固定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技术问题.事实上,DNA分子的固定技术不仅是生物计算的一个基本技术,而且是整个基因工程、生物芯片、甚至某些疾病诊疗的基础.基于此,文中将对DNA分子的固定技术给予较... 在DNA计算机的研制中,DNA分子的固定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技术问题.事实上,DNA分子的固定技术不仅是生物计算的一个基本技术,而且是整个基因工程、生物芯片、甚至某些疾病诊疗的基础.基于此,文中将对DNA分子的固定技术给予较为系统的研讨,包括基本原理、具体方法等.文中引入了"DNA分子固定系统"的结构体系,并对该结构体系中载体子系统、固定剂子系统、标记子系统这3个主要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机 DNA固定技术 固定系统 固定剂 载体 分子标记 磁珠分离技术 AcrditeTM技术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林吉恒 黄朱梁 +1 位作者 彭志兰 孙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8期5998-6005,共8页
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是一种均匀、具有超顺磁性及保护性壳的球形小粒子,由载体微球和免疫配基结合而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则是利用免疫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 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是一种均匀、具有超顺磁性及保护性壳的球形小粒子,由载体微球和免疫配基结合而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则是利用免疫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到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该技术通过与其他检测手段相结合而得到广泛应用,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免疫磁珠的结构特点、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细霞 涂俊铭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6-960,共5页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是利用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从复杂的样品组份中分离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是利用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从复杂的样品组份中分离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离富集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再结合最新的快速检测技术,使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时间从传统的几天缩短到几小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珠的类型,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晓可 吴清平 +2 位作者 张菊梅 杨小鹃 周艳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1196-1198,共3页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应用
原文传递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微生物学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小曼 曾繁启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030-1032,共3页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微生物学检测中的应用概况。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微生物学检测 PCR 磁酶免疫分析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盛跃颖 陈敏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8-480,F0003,共4页
本文综述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该技术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PCR技术、免疫学技术联合使用后,可以更有效地分离各种标本中的病原体,提高实验室对致病微生物的检出率... 本文综述了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该技术与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PCR技术、免疫学技术联合使用后,可以更有效地分离各种标本中的病原体,提高实验室对致病微生物的检出率,缩短检测时间,为病原体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病原 微生物
原文传递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环境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万 何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8-22,共5页
介绍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介绍该技术在环境样品病原菌、原虫及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环境样品成分复杂,需经适当分离纯化处理再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免疫磁珠分离... 介绍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介绍该技术在环境样品病原菌、原虫及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环境样品成分复杂,需经适当分离纯化处理再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兼具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及磁性分离的快速性,能够有效分离纯化环境水样中的病原微生物,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分离纯化 影响因素 病原菌 原虫 病毒
下载PDF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及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志培 苗丽 《中国食品工业》 2004年第12期58-59,共2页
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O157:H7已成为世界性的传染病病原,是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监测对象之一。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以特异性地、有效地分离出相应的O157和其它微生物及生物活性组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流行 致病性大肠杆菌 O157:H7 公共卫生 传染病 特异性 监测对象 病原 应用
下载PDF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及最新检测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志培 苗丽 《河南畜牧兽医》 2004年第5期8-9,共2页
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O157∶H7已成为世界性的传染病病原,是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监测对象之一。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以特异性地、有效地分离出相应的O157和其它微生物及生物活性组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致病性大肠杆菌 流行特点 检测技术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大肠杆菌病
下载PDF
TGF-β_1和/或TNF-α反义PS-ODNS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美娟 陈元仲 +2 位作者 吴勇 李乃农 张昭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 :研究TGF - β1和 /或TNF -α反义硫代寡核苷酸 (PS -ODNS)对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从新鲜脐带血中分离CD3 4 + 细胞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骨髓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应用液体培养及造血祖... 目的 :研究TGF - β1和 /或TNF -α反义硫代寡核苷酸 (PS -ODNS)对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从新鲜脐带血中分离CD3 4 + 细胞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从骨髓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应用液体培养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检测TGF - β1和 /或TNF -α反义PS -ODNS对CD3 4 + 细胞数及多向性造血祖细胞 (CFU -mix)、粒 -单祖细胞 (CFU -GM)、红系祖细胞 (BFU -E和CFU -E)集落数的影响。结果 :培养体系中加入TGF - β1反义PS -ODNS后CD3 4 + 细胞数、CFU -mix、CFU -GM、BFU -E和CFU -E集落数分别是对照组 (仅加细胞因子组 )的 4、2 6、2 7、1 8、2 1倍 ;加入TNF -α反义PS -ODNS后CD3 4 + 细胞数、CFU -mix、CFU -GM、BFU -E和CFU -E集落数分别是对照组的 4、2 9、2 6、1 7、1 8倍 ;同时加入TGF - β1和TNF -α反义PS -ODNS后CD3 4 + 细胞数、CFU -mix、CFU -GM、BFU -E和CFU -E集落数分别是对照组的 5 3、2 1、2 7、1 9、1 8倍。结论 :采用反义PS -ODNS阻断内源性TGF - β1和TNF -α是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肿瘤坏死因子 反义寡核苷酸类 造血干细胞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肿瘤治疗
下载PDF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改良罗氏培养技术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俊仙 梁艳 +4 位作者 刘银萍 阳幼荣 王杰 王兰 吴雪琼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4-726,共3页
目的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提高痰液培养的阳性率,以期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制备兔抗结核杆菌IgG抗体,并将其结合于免疫磁珠表面。采集71例确诊结核... 目的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提高痰液培养的阳性率,以期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制备兔抗结核杆菌IgG抗体,并将其结合于免疫磁珠表面。采集71例确诊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吸附结核分枝杆菌后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并与传统改良罗氏(L-J)培养法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作比较。结果 71例结核病患者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阳性26例,阳性率36.6%;传统改良L-J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47.9%;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改良L-J培养阳性48例,阳性率67.6%。三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J培养和痰涂片检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培养,可显著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该方法可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培养
原文传递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白色念珠菌所致阴道炎的检测价值分析
12
作者 姚琼 徐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4期1958-1961,共4页
目的分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白色念珠菌所致阴道炎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90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102例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列为病例组,其余88例行常规妇科检查的健康志愿... 目的分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白色念珠菌所致阴道炎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接受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90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102例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列为病例组,其余88例行常规妇科检查的健康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以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标准,采用湿片镜检法及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比较不同检测技术的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采用χ^(2)检验。结果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于白色念珠菌所致阴道炎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湿片镜检法[86.27%(88/102)比68.63%(70/102)、95.26%(181/190)比81.58%(155/190)、86.27%(88/102)比68.63%(70/102)、94.32%(83/88)比85.23%(75/88);χ^(2)=8.908、9.139、8.908、4.501,P=0.003、0.003、0.003、0.034]。结论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有效检测阴道炎患者感染类型,对提升白色念珠菌所致阴道炎的诊断准确率和指导临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阴道炎 湿片镜检法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检测价值
下载PDF
磁珠分离纯化技术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成德 岑丽莲 +6 位作者 陈金强 黄玉环 梁梅芳 梁洁玲 黄晓佳 陈雄毅 李海珠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68-71,共4页
目的评价磁珠分离纯化技术(简称磁珠法)提取核酸的重复性、提取效率一致性、线性范围、灵敏度及抗干扰性,初步探讨其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珠法提取HBVDNAlog值分别为4。16,5.23和7.04的质控血清... 目的评价磁珠分离纯化技术(简称磁珠法)提取核酸的重复性、提取效率一致性、线性范围、灵敏度及抗干扰性,初步探讨其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珠法提取HBVDNAlog值分别为4。16,5.23和7.04的质控血清进行重复性试验,HBVDNA阳性血清10倍梯度稀释的系列标本评价其提取效率一致性,HBVDNA强阳性血清作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其线性范围,HBVDNA标准血清与舍干扰成分(溶血、黄痘和脂血)的HBVDNA阴性血清,按4:0,3:1,2:2,1:3和0:4比例分别混合成5个不同浓度标本用于千扰试验。以提取方法为沉淀煮沸法的PCR荧光诊断试剂作对照,应用磁珠法及配套扩增试剂检测288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并比较测定结果。结果磁珠法批内和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66%和4.75%;HBVDNA含量不同的血清提取效率均在98%以上;在1.28×10^2 IU/L~1.28×10^9IU/L之阍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60.5IU/L;不同浓度的黄疸和脂血对扩增曲线和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至50g/L时,HBVDNA结果相差约0.5~1.0个数量级。磁珠法和沉淀煮沸法的阳性率分别为88.19%和82.64%。当沉淀煮沸法检测结果log值处在2.699~4.000之间时,两法检测相应标本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珠法高效、快速和易于自动化,应用于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珠分离纯化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实时荧光PCR
下载PDF
BoBs技术在690例孕妇的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健 张燕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BoBs技术联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减少出生缺陷的价值。方法对690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单胎孕妇的羊水标本,用BoBs技术检测13、18、21、X、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和9种微缺失/微重复,并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BoBs技术联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减少出生缺陷的价值。方法对690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单胎孕妇的羊水标本,用BoBs技术检测13、18、21、X、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和9种微缺失/微重复,并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异常检出率为6.08%(42/690),其中包括数目异常36例、结构异常6例。BoBs检测的阳性率为5.95%(41/689),除常规羊水核型分析检出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外,另检出3例Xp22区微缺失、1例22@I区微重复、I例5p15区微重复,未检出染色体的平衡易位和正常多态性。结论BoBs技术结合传统的核型分析适用于对大量的产前病例进行快速诊断,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鉴别/分离技术 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美英 黄海龙 +4 位作者 林娜 郭南 吴小青 苏林涓 徐两蒲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建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1例羊水染色体培养失败的胎儿及1例疑似22... 目的建立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产前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1例羊水染色体培养失败的胎儿及1例疑似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双胎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产前BoBs试剂盒方法检测到1例胎儿及1例双胎均为22q11的微缺失,同时3例胎儿中期分裂细胞的FISH验证结果均显示为22q11微缺失,即在DiGeorge/VCFSN25位点上仅有一个红色荧光信号,对照22号末端22q13.3ARSA位点上有两个绿色荧光信号。结论产前Bobs方法联合FISH技术可以成为22q11微缺失的一种产前分子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q11微缺失综合征 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鉴别/分离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一例Miller-Dieker综合征胎儿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两蒲 黄海龙 +7 位作者 王燕 安刚 林娜 张敏 吴小青 何德钦 陈梅环 林元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9-883,共5页
目的产前诊断1例超声异常的Miller-Dieker(Miller—Dieker syndrome,MDS)胎儿,分析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BoBs)、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产前诊断1例超声异常的Miller-Dieker(Miller—Dieker syndrome,MDS)胎儿,分析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一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BoBs)、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对1例超声异常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产前BoBs检测提示胎儿携带17p13区的MDS微缺失,中期分裂细胞FISH确认其为17p13区的微缺失,高分辨的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检测确定该胎儿染色体在17p13区存在约5.2Mb的缺失:arr[hg19]17p13.3p13.2(525—5204373)×1。胎儿脐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孕妇及其配偶的外周血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BoBs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联合应用产前分子遗传学技术对1例新发的MDS综合征胎儿进行了产前诊断,临床上应重视微缺失微重复的病例,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r-Dieker综合征 产前诊断 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鉴别/分离技术 荧光原 位杂交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