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砦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雪莲 赵春青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240,共9页
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 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从中沟与王圪垱遗址看公元前三千纪前后洛阳盆地的生业经济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相龙 吴业恒 李志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作为早期王权国家诞生的核心区域,洛阳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对这一过程中该地区生业经济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考古方面,尚需其他证据予以全面评估。为此,本文对仰韶晚期的中沟遗址和龙山晚期至... 作为早期王权国家诞生的核心区域,洛阳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对这一过程中该地区生业经济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动植物考古方面,尚需其他证据予以全面评估。为此,本文对仰韶晚期的中沟遗址和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王圪垱遗址出土人骨开展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中沟(δ^13C=-7.5±1.4 ‰,δ^15N=8.5±0.8 ‰,n=28)与王圪垱遗址人群(δ^13C=-9.9±1.9 ‰,δ^15N=8.8±1.1 ‰,n=14)的δ^13C值略有差异,而δ^15N却比较接近。结合植物考古等相关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两遗址先民虽然均主要以粟、黍等C4类食物为食,但王圪垱先民食物中水稻的比例有所增加。这种状况可能与龙山晚期之后本地与南方稻作农业人群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有关。本研究的另一发现是,中沟与王圪垱遗址中墓葬人群(δ^15N=8.9±0.6 ‰,n=17;δ^15N=9.2±1.0 ‰,n=9)的δ^15N值明显高于灰坑人群(δ^15N=7.8±0.7 ‰,n=11;δ^15N=7.9±0.7 ‰,n=5),即前者饮食中肉类比例高于后者。考虑到仰韶中期以来中原地区社会分层越演愈烈,肉食消费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人群分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盆地 生业经济 稳定同位素分析 中沟 王圪垱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巨型坑祭祀遗迹出土动物的饲养方式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相龙 李志鹏 赵海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7-417,共11页
高度互动性的宗教祭祀与仪式性活动是早期复杂社会维持与强化社会治理常用的手段,通过对仪式性活动使用消耗性祭品(如动物牺牲)的考察则可为探讨精英阶层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提供参考.鉴于此,本文从动物饲养方式入手,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 高度互动性的宗教祭祀与仪式性活动是早期复杂社会维持与强化社会治理常用的手段,通过对仪式性活动使用消耗性祭品(如动物牺牲)的考察则可为探讨精英阶层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提供参考.鉴于此,本文从动物饲养方式入手,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二里头宫殿区东北部1号巨型坑内祭祀遗迹出土的35例动物骨骼、1例人骨碎块以及年代相近的其他单位出土的骨骼遗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资料探讨仪式性动物的饲养方式及来源,为认识二里头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祭祀遗迹出土猪的δ13 C值与 δ15N值变化范围均比较大,暗示二里头猪群的饲养方式个体间差异较大,且还存在个别野猪.与此同时,狗与牛的食物结构基本以C4类食物为食,羊则C3与C4植物兼食.对比发现,祭祀遗迹猪、狗与羊的食物结构与灰坑、地层等其他单位出土的同类家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类遗迹的牛均呈现出对粟作农业的高度依赖,但巨型坑牛骨的 δ15N值却显著低于其他单位的牛骨.结合二里头遗址对周边较大地理范围内同时期聚落的控制力,我们认为以巨型坑猪为代表的家畜的食物结构的多样性,暗示了它们有着多元化的来源.与此同时,仪式性用牛是否被特殊饲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的研究支持二里头遗址存在高度互动的宗教祭祀等仪式性活动,即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祭祀活动所用动物牺牲的来源可能与动物资源由周边地区向二里头遗址的输入有关,这对于我们认识王权在二里头遗址资源流通与宗教活动等方面的控制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祭祀用牲 稳定同位素分析 饲养方式
原文传递
交流与转化——黄河上游地区先秦时期生业方式初探(上篇) 被引量:12
4
作者 吕鹏 袁靖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黄河上游地区是古代先民劳动生息的良好场所,也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其生业方式因人群交流而转化和多元,形成了独特的生业格局。我们对该地区已发表的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进行重新评估,以较为一致的标... 黄河上游地区是古代先民劳动生息的良好场所,也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其生业方式因人群交流而转化和多元,形成了独特的生业格局。我们对该地区已发表的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进行重新评估,以较为一致的标准考察各遗址动植物种群构成、各种家养动物和农作物的相对比例、家养和野生动植物的相对比例等3项指标,进而分析各考古学文化的生业方式、家养动物和农作物在该地区的传播和扩散、该地区生业方式的转化以及动因。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受到来自于中原地区生业因素的影响,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7000年前,随着狗、猪、黍、粟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出现,引发其生业方式由狩猎-采集方式转化为粟黍旱作农业和以家猪为主的家畜饲养方式;自距今5500年以来,受到来自于西亚和中亚生业因素的影响,家养动物和农作物的传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黄牛、绵羊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传入该地区,这些新的因素暂未引发生业方式的彻底改变;第二阶段,山羊、马、小麦、大麦等在距今4000年左右传入,绵羊的数量超过猪,由此引发生业方式的彻底转化,农牧结合的生业方式形成;第三阶段,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加之骆驼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传入,这就为黄河上游地区形成游牧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关于生业转化的动因,我们应当摈弃"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的自然环境或植被是前提,继承-接纳-吸收新的生业因素是内因,气候变化是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地区 生业 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宝墩文化先民牙本质序列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易冰 刘祥宇 +3 位作者 原海兵 胡耀武 陈剑 周志清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6,共11页
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 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当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相关。然而,该群体的个体牙本质序列的同位素数据(δ13C:-19.6‰^-15.0‰)较骨骼更高,显然这是因为C4类食物(粟黍作物)在其先民断奶过程和童年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个体牙本质序列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显示总体上先民的断奶行为在2.5~4岁之间完成。这一研究成果,为探讨稻粟混作区的粟作农业在先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向南方传播和扩散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古城 牙本质序列 稳定同位素分析 稻粟混作区 粟作农业
原文传递
兴隆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雪莲 刘国祥 +1 位作者 王明辉 吕鹏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5-195,共11页
本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内蒙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部分人骨以及部分动物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先民以C_4类植物为主食,其δ^(15)N分析值与一般旱作农业区人群比较接近。所分析的动物则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人工饲喂痕迹。
关键词 兴隆沟遗址 古人类食物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桂林市甑皮岩与大岩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迪 王然 胡耀武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3-95,F0002,共14页
通过对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大岩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研究,可知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环境较稳定,以C3植物为主,有少量C4植物。先民主要摄取淡水类动物资源,早期人群在食物选择上... 通过对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大岩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和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研究,可知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环境较稳定,以C3植物为主,有少量C4植物。先民主要摄取淡水类动物资源,早期人群在食物选择上高度集中,中期人群则更加多样,陆生资源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大岩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人群生存策略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墓葬所体现社会等级分化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国文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墓葬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分化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组合等进行的基葬等级制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手段逐步应... 墓葬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分化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组合等进行的基葬等级制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手段逐步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之中,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骨骼胶原蛋白稳定同位素分析已经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对墓葬所体现社会等级分化的传统研究方法.探讨了骨胶原碳氛稳定同位素方法在此研究领域的分析原理、研究案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社会等级分化 骨胶原 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的郑州商城居民构成分析
9
作者 王宁 乌琳莉 +4 位作者 刘雪荻 李宏飞 王聪敏 李素婷 宋国定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本文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郑州商城居民食物结构的历时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遗址作为都城时期居民食物结构的多样性最为显著,体现了首都地区居民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商王朝迁都以后,居民食物结构的多样性呈现出另外一... 本文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郑州商城居民食物结构的历时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遗址作为都城时期居民食物结构的多样性最为显著,体现了首都地区居民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商王朝迁都以后,居民食物结构的多样性呈现出另外一种特点,暗示人口来源地可能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古代都城居民食物结构呈现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统一到分化的变化规律,当与首都地区居民的迁徙融合活动和国家疆域的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郑州商城遗址 古代都城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原文传递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龟甲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10
作者 杨娟 姚政权 +4 位作者 郭怡 谢诗雨 何晓琳 高颖彤 胡耀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9-1135,共7页
本研究以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的商代龟甲及部分动物骨骼为材料,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揭示动物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先民对龟的使用及龟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龟甲的同位素数据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 本研究以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的商代龟甲及部分动物骨骼为材料,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揭示动物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先民对龟的使用及龟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龟甲的同位素数据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δ^(13)C和高δ^(15)N值(δ^(13)C=-20.3‰±0.4‰,n=3;δ^(15)N=7.8‰±0.2‰,n=3);第二类是δ^(13)C值居中,δ^(15)N值偏低(δ^(13)C=-21.6‰±0.4‰,n=4;δ^(15)N=7.0‰±0.3‰,n=4);第三类是δ^(13)C值偏低、δ^(15)N值居中(δ^(13)C=-23.7‰±0.6‰,n=4;δ^(15)N=7.6‰±0.3‰,n=4),这意味着该遗址出土的龟甲可能存在多种来源。究其原因,可能缘于先民制作卜甲时使用的龟来源于不同的栖息环境,抑或来源于不同种属的龟。这种用龟行为,或许与殷墟甲骨上记载的“贡龟”密切相关。尽管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尚属初步,但毋庸置疑,本研究为全面探索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拓展甲骨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家寺遗址 龟甲 商代 稳定同位素分析 用龟行为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裂缝形成期次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牛海瑞 杨少春 +2 位作者 汪勇 何妮茜 马宝全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1,共8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广泛发育火山岩,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得火山岩产生大量天然裂缝。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成像测井资料等分析,认为石炭系火山岩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多期裂缝相互切割及充填现象明显,裂缝走向主要为NE、NW...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广泛发育火山岩,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得火山岩产生大量天然裂缝。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成像测井资料等分析,认为石炭系火山岩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多期裂缝相互切割及充填现象明显,裂缝走向主要为NE、NW、NNE和NNW向,其中优势方位为NE向和NW向。结合裂缝切割关系及构造演化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手段确定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具有4个形成期次,分别对应海西运动期、印支运动期、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研究认为,各期次构造运动的性质控制着不同期次裂缝的类型、规模及方位分布,海西—印支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是研究区构造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地区 火山岩 构造运动 裂缝期次 稳定同位素分析 声发射实验
原文传递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古食物 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殷墟54号墓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雪莲 徐广德 +1 位作者 何毓灵 仇士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前言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是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的主要方法,δ^(13)C可以显示人的主食状况,δ^(15)N则反映其食肉程度的多少,两者相结合可以大致区分出样品来自一般农业区、牧区,还是临近河海的地区。δ^(13)C分析方法... 前言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是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的主要方法,δ^(13)C可以显示人的主食状况,δ^(15)N则反映其食肉程度的多少,两者相结合可以大致区分出样品来自一般农业区、牧区,还是临近河海的地区。δ^(13)C分析方法在国内的应用已有30余年~[1],δ^(15)N分析方法的应用也有近15年~[2]。通过两种分析手段的结合,揭示了许多遗址古代居民的食物状况。同时,由于食物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54号墓 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殉人 牲人
原文传递
陶寺遗址家畜饲养策略初探:来自碳、氮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相龙 袁靖 +2 位作者 胡耀武 何驽 王昌燧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5-82,共8页
前言与其他农业起源地一样,华北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开始尝试驯化动物[1]。动物资源的获取策略由依赖型转向开发型,家畜饲养逐渐成为先民肉食的主要来源[2]。
关键词 陶寺遗址 家畜 饲养方式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法(SIRA)在蜂蜜质量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福良 《中国养蜂》 2000年第6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蜂蜜 质量检验 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 应用
下载PDF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人群和文化融合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以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人骨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昕煜 张旭 +2 位作者 索明杰 魏东 胡耀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竞相角逐的舞台.在该地存在的多人群并存、文化并举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国中晚期赵、秦等诸侯国势力的北扩,转变为中原文化日益繁盛之势.中原地区特有的农耕经济(如粟作农业),究竟对内蒙古中南部的人群和文化融合是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缺乏较为细致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和林格尔地区战国晚期大堡山墓地出土的41例人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先民的食物中包含了较大量的C_4类动物蛋白.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大堡山先民以粟作农业(包括粟类作物和以粟类作物副产品为食的动物)为基础,兼营牧业生产,其生活方式体现了战国晚期中原农业文明对内蒙古中南部的全面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已发表的人骨胶原C、N稳定同位素数据发现,粟作农业在东周时期和林格尔地区人群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堡山墓地 内蒙古中南部 粟作农业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测定水体中微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方法研究
17
作者 漆艳 尹希杰 +1 位作者 李玉红 林锡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4-1480,共7页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空萃... 该文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SPME/GC/C-IRMS)技术测定水体中7种苯系物碳同位素(δ13C)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60 min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萃取温度(30~60℃)和萃取时间(15~60 min)对顶空萃取(HS-SPME)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无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利用HS-SPME和直接萃取(D-SPME)方法分别测试7种苯系物的δ13C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08‰~0.45‰和0.05‰~0.39‰,测试误差分别为-0.16‰~0.33‰和-0.41‰~0.46‰,两种SPME方式在萃取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碳同位素分馏,HS-SPME的灵敏度比D-SPME方法高1~2个数量级。通过移动平均值算法计算苯、间/对二甲苯、异丙苯的检出限为1μg/L,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的检出限为2μg/L。测得江苏某废弃农药场地下水中7种苯系物δ13C值的标准偏差为0.01‰~0.43‰。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用于水体中痕量苯系物单体碳同位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系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质谱 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 水体
下载PDF
晚商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来自考古稳定同位素的新证据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宁 王宇 +1 位作者 陶思远 吴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研究表明,作为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的两次农业模式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崛起.第一次是在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时期(2500~1600BC)率先由单品种农作物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过... 研究表明,作为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的两次农业模式转变,极大地提升了该地区的农业产量和抗灾能力,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崛起.第一次是在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时期(2500~1600BC)率先由单品种农作物制度向多品种农作物制度过渡,第二次是在商代(1600~1046BC)之后逐步地由依赖粟黍向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模式转变.为此,文章选择商王朝建都和统治核心区域的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密集而排列有序的一处商代晚期墓葬群(郑州黄河路109号院墓地)出土的30例人骨和7例殉狗为研究对象,展开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郑州地区的绝大多数先民仍以C_(4)类(粟黍)食物为主,不同时期、性别、年龄和经济地位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C_(3)类(水稻和小麦)食物增多.此外,文章通过梳理多个遗址的考古稳定同位素和植物浮选结果发现,多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在商代主要存在于都城级别的高规格等级遗址中,推测与其推广难度有关,体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农业制度的先进性和复杂性,为早期中国(1250~1046BC)农业制度的优越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路109号院 商代晚期 稳定同位素分析 多品种农作物制度 优越性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地区粟黍农业初探——来自河东田、河头地遗址先民骨骼生物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化石 夏珏宝 +4 位作者 郭贵诚 李万涛 连锐 张燕 郭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4-1416,共13页
中国西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粟黍向外传播、发展的重要交流通道,然而该区域粟黍南传的具体过程和路线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对四川凉山地区河东田遗址(26°10′7.78″N, 102°6′51.83″E)和河头地遗址(26°10′25.20″N, 1... 中国西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粟黍向外传播、发展的重要交流通道,然而该区域粟黍南传的具体过程和路线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对四川凉山地区河东田遗址(26°10′7.78″N, 102°6′51.83″E)和河头地遗址(26°10′25.20″N, 102°6′54.84″E)先民骨骼生物磷灰石进行了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凉山地区先民的生存策略以及粟黍在该地区的传播。河东田遗址和河头地遗址共获取了6例人骨生物磷灰石的有效数据,其δ13C均值分别为-5.5‰±1.8‰(n=4),-5.5‰(n=2,-6.9‰和-4.0‰),结果显示该区域人群的饮食呈现为兼具C3和C4类食物的混合食物结构,且粟黍等C4类食物在本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贡献;河东田遗址和河头地遗址先民的δ18O均值分别为-12.3‰±0.4‰(n=4),-12.0‰(n=2,-12.0‰和-11.9‰),显示两处遗址先民摄入的水分来源相对一致,当时的先民可能是在本地生活,围绕城河定居。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西南地区同时期稳定同位素数据和其他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地区的粟作农业应当是当地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文化互动双重影响的结果,粟黍可能传播至凉山地区后继续南传至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黍 骨骼生物磷灰石 、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凉山地区
原文传递
糖类化合物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其在土壤碳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20
作者 袁红朝 贺珍 +9 位作者 张丽萍 耿梅梅 许丽卫 陈闻 彭灿 李春勇 唐思宇 孙德慧 钟欢 王久荣 《同位素》 CAS 2023年第6期646-654,共9页
糖类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源,在维持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稳定同位素是一种天然的示踪物,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追踪糖类化合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流通,量化土壤... 糖类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源,在维持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稳定同位素是一种天然的示踪物,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追踪糖类化合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流通,量化土壤糖类化合物的转化与累积效率,有助于推进对土壤碳代谢过程的深入理解。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糖类化合物的种类、来源、前处理和碳稳定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质谱法(GC-C-IRMS)的衍生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简要概述了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糖类化合物 稳定同位素分析 稳定同位素质谱法(IR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