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6-二甲氧基嘧啶的芳硫乙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初文毅 孙志忠 +1 位作者 高金胜 侯艳君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4-116,共3页
以氧乙酰胺类除草剂为母体结构,设计了两个未见报道的硫乙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采用2-巯基苯并噻唑和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与2-氯-N-(4,6-二甲氧基嘧啶-2)乙酰胺反应进行了合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确定了各化合物的... 以氧乙酰胺类除草剂为母体结构,设计了两个未见报道的硫乙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采用2-巯基苯并噻唑和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与2-氯-N-(4,6-二甲氧基嘧啶-2)乙酰胺反应进行了合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确定了各化合物的结构,同时进行了除草活性筛选,均具有除草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乙酰胺 除草活性 乙酰胺
下载PDF
莫达非尼的绿色化学合成 被引量:2
2
作者 陶文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1-202,216,共3页
采用[bm im]BF4离子液体作为反应溶剂,以二苯甲硫醇为原料,经醚化、氨解、氧化得到新型提神醒脑药物莫达非尼。讨论了不同的氯乙酸酯和反应温度对醚化反应收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的二苯甲硫乙酸酯对氨解反应收率的影响,及离子液体的回收... 采用[bm im]BF4离子液体作为反应溶剂,以二苯甲硫醇为原料,经醚化、氨解、氧化得到新型提神醒脑药物莫达非尼。讨论了不同的氯乙酸酯和反应温度对醚化反应收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的二苯甲硫乙酸酯对氨解反应收率的影响,及离子液体的回收使用。研究表明,采用氯乙酸甲酯作为醚化试剂,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00℃,二苯甲硫醇∶氯乙酸甲酯=1∶1.5(摩尔比),室温下氨解反应20 h,二苯甲硫乙酰胺收率76%;采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试剂,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60℃,过氧化氢∶二苯甲硫乙酰胺=1∶1(摩尔比),莫达非尼收率79%,反应总收率可达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达非尼 二苯甲乙酰胺 离子液体 绿色合成
下载PDF
龙胆苦甙抗鼠肝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74
3
作者 李艳秋 赵德化 +4 位作者 潘伯荣 李保国 孙文基 田琼 贾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8期1645-1649,共5页
目的 研究中药秦艽 ( Gentiana macrophylla,Pall)提取物龙胆苦甙 ( gentiopicroside,GPS)对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 CCl4,TAA ( thioethanolamine) ,D-Gal急性肝损伤、CCl4慢性肝损伤及豚鼠同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 目的 研究中药秦艽 ( Gentiana macrophylla,Pall)提取物龙胆苦甙 ( gentiopicroside,GPS)对化学性及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 CCl4,TAA ( thioethanolamine) ,D-Gal急性肝损伤、CCl4慢性肝损伤及豚鼠同种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各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药物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 2或 3个给药组 .每组按下列要求分别造模 :用CCl4小鼠为 1 0 m L·L- 1的豆油液 ,2 0 m L·kg- 1 ,大鼠为 4 0 0m L· L- 1 的豆油液 ,3 m L· kg- 1 ;用 TAA小鼠为 50 mg·kg- 1 ;用 D-Gal大鼠为 1 60 m L· L- 1 水溶液 ,5m L· kg- 1 ;各组均采用 ip.以 GPS小鼠 1 50 ,75,3 7.5mg· kg- 1 ,大鼠1 2 0 ,60 ,3 0 mg·kg- 1 ,豚鼠 1 2 0 ,4 8mg· kg- 1 ,肌肉给药治疗 ,测定其血清中 ALT,AST变化 ,以及肝脏形态学改变 ,评价 GPS对各种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结果 GPS可明显降低多种急性肝损伤和慢性肝损伤动物的血清转氨酶 .使肝组织的片状坏死、肿胀及脂肪变性 ,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且可促进肝脏的蛋白质合成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 四氯化碳 乙酰胺 半乳糖 肝损伤
下载PDF
一氧化氮和自由基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0
4
作者 滕书玲 武希润 习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222-223,共2页
目的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观察肝损伤过程中一氧化氮与自由基的变化.方法实验Ⅰ:大鼠24只分为4组,一组为正常组,其余3组为损伤组.TAA600mg/kgsc24,48,72h测定内毒素及NO3-/... 目的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发大鼠急性肝损伤,观察肝损伤过程中一氧化氮与自由基的变化.方法实验Ⅰ:大鼠24只分为4组,一组为正常组,其余3组为损伤组.TAA600mg/kgsc24,48,72h测定内毒素及NO3-/NO2-,ALT,AST含量.取肝组织匀浆,测定蛋白含量.脂质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实验Ⅱ:大鼠32只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B,C,D组TAA600mg/kgsc;同时给予B组生理盐水04mL/kg,C组75%LArg300mg/kg,D组25%LNNA10mg/kg.24h后重复注射1次.24h后按实验Ⅰ取血、肝组织,测定有关指标.结果大鼠注射LArg后,NO的合成增多,转氨酶及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注射LNNA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加重,肝组织自由基的测定表明,抑制肝损伤大鼠NO合成,肝组织LPO含量增高而SOD,GSPHX活性降低,SOD,GSHPX协同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结论抑制NO的生物合成,自由基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肝损伤 一氧化氮 自由基 病理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所致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刘立新 韩德五 任大宾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肝损伤模型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及结肠切除(C)对照组; TAA损伤组(...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肝损伤模型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及结肠切除(C)对照组; TAA损伤组(T)和结肠切除+TAA组(C+T)。采用生化检测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和ALT活性。结果单纯给予TAA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ALT活性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组;而结肠切除十TAA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与结肠切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升高,ALT活性结肠切除组+TA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比TAA组却明显减低。 T组与 C+T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与 ALT活性变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 0.985, P< 0.01)。结论 TAA所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TAA本身有直接致肝细胞损伤的作用,但其所形成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造成的肝损伤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肝损伤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原文传递
甘草总黄酮抑制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及Caspase-3的表达 被引量:37
6
作者 景晶 赵金英 +5 位作者 华冰 薛旻秋 朱亚飞 刘刚 王英华 彭晓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034-3040,共7页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LF)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慢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对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F组(400,200,100,50mg·kg-1&...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LF)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慢性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对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F组(400,200,100,50mg·kg-1·d-1)及水飞蓟素(silymarin,30 mg·kg-1·d-1)阳性药物组共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按150 mg·kg-1剂量给予腹腔注3%TAA,每周2次,连续12周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期间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给予1 m L·kg-1·d-1的生理盐水。造模及药物干预后,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肝纤维化的形成程度;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ALT,AST,ALP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q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1的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甘草总黄酮能够保护肝组织结构的完整,并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甘草总黄酮能够显著降低血清中AST,ALT和ALP的水平;降低血清HA水平的同时降低肝组织中HYP的含量;甘草总黄酮能够剂量依赖性的下调肝组织中TGF-β1,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肝组织中TGF-β1的mRNA的表达。结论:甘草总黄酮具有抗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黄酮 乙酰胺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半胱天冬酶-3
原文传递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彦双 朱淑霞 王永利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6期613-614,共2页
关键词 肝损伤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急性 氨基半乳糖 乙酰胺 实验条件 免疫方法 抗肝损伤
下载PDF
荔枝核颗粒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肖柳英 潘竟锵 +5 位作者 饶卫农 韩超 谭海荣 萧丽珊 梁立帼 江燕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3,7,共3页
目的: 探讨荔枝核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中毒四氯化碳(CCl4 ) 和硫代乙酰胺 (TAA) 致肝损伤小鼠模型, 设荔枝核高、低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联苯双酯组共 5组, 分别给药, 观察各组小鼠肝损伤的情况。结果: ... 目的: 探讨荔枝核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中毒四氯化碳(CCl4 ) 和硫代乙酰胺 (TAA) 致肝损伤小鼠模型, 设荔枝核高、低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 联苯双酯组共 5组, 分别给药, 观察各组小鼠肝损伤的情况。结果: 荔枝核能明显降低CCl4和TAA引起中毒小鼠模型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谷丙转氨酶 (ALT) 的活性; 各给药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升高, 丙二醛 (MDA) 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荔枝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颗粒 护肝作用 小鼠 肝损伤 四氯化碳 乙酰胺 中药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在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红 赵龙凤 韩德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355,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在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饮水中加入硫代乙酰胺(TAA) ,另一组同时小剂量注射脂多糖 (LPS) ,以观察其对肝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 :TAA可使动物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脏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且二...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在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饮水中加入硫代乙酰胺(TAA) ,另一组同时小剂量注射脂多糖 (LPS) ,以观察其对肝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 :TAA可使动物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脏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且二者存在直线相关 ;血浆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 - 1(ET - 1)、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含量均增加 ,而且血浆中各成分含量均与内毒素血症呈正相关 ;在TAA +LPS组动物唯有TNFα浓度和胶原蛋白含量明显高于TAA组。结论 :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内毒素可能主要通过激活枯否细胞分泌TNFα发挥其作用 ,但ET - 1、NO和自由基也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肝硬化 内毒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 自由基 内毒素血症 大鼠
下载PDF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沃恒洲 胡献国 +1 位作者 胡淑丽 赵业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86-489,共4页
在一定的温度和酸度条件下,以硫代乙酰胺水解的硫化氢与钼酸钠反应得到非晶态三硫化钼粉末。再将非晶态三硫化钼粉末经过高温加氢脱硫制得纳米级二硫化钼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对二硫化钼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二硫... 在一定的温度和酸度条件下,以硫代乙酰胺水解的硫化氢与钼酸钠反应得到非晶态三硫化钼粉末。再将非晶态三硫化钼粉末经过高温加氢脱硫制得纳米级二硫化钼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对二硫化钼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二硫化钼粉末颗粒的粒径在70~100nm。同时,对纳米级二硫化钼粉末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沉淀法 纳米粉末 化钼 乙酰胺 生成机制 固体润滑剂 反应原理 XRD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下载PDF
硫代乙酰胺致大鼠肝性脑病模型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美华 贾林 +2 位作者 杜洪 苏常青 李泽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硫代乙酰胺 (TAA)致大鼠肝性脑病 /轻微型肝性脑病 (HE/MHE)的量 -效关系。方法 :设立 3个TAA剂量组 ,分别以 2 0 0、2 5 0、35 0mg/(kg·d)剂量的TAA隔日行腹腔内注射 ,共 2次 ,建立不同剂量TAA致大鼠肝性脑病...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硫代乙酰胺 (TAA)致大鼠肝性脑病 /轻微型肝性脑病 (HE/MHE)的量 -效关系。方法 :设立 3个TAA剂量组 ,分别以 2 0 0、2 5 0、35 0mg/(kg·d)剂量的TAA隔日行腹腔内注射 ,共 2次 ,建立不同剂量TAA致大鼠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 ,1d后进行检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 ,血氨 ,肝功能 ,肝脏病理等指标。结果 :不同剂量TAA组的大鼠在HE/MHE发生率 ,肝性脑病分级评分 ,内毒素 ,血氨 ,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等方面均差异显著 (P <0 .0 5 ) ,TAA剂量越大 ,内毒素和血氨水平越高 ,肝功能损害和肝脏病理变化越明显 ,HE/MHE发生率和肝性脑病分级评分越高 ,存在明显的量 -效关系。结论 :TAA致大鼠肝性脑病模型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 ,其中 2 0 0mg/(kg·d)剂量TAA为制备MHE模型的适宜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乙酰胺 量效关系
下载PDF
大黄提取物对急性肝衰大鼠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秋菊 程惠娟 +2 位作者 王成永 张长伟 汪骏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73-57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黄提取物对急性肝衰大鼠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灌胃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的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大黄提取物对肝性脑病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神经病学测试、血氨浓度、血浆内毒素浓度和肝脏病理损伤的... 目的:探讨大黄提取物对急性肝衰大鼠肝性脑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灌胃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的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大黄提取物对肝性脑病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神经病学测试、血氨浓度、血浆内毒素浓度和肝脏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大黄提取物能明显改善肝性脑病大鼠的神经反射,降低大鼠肝性脑病的分期;显著降低血氨,血浆内毒素浓度,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结论:大黄提取物对TAA引起的大鼠肝性脑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氨、血浆内毒素浓度,保护肝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提取物 大黄 乙酰胺 肝性脑病 药理学 急性肝功能衰竭
下载PDF
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持久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7
13
作者 薛改 刘建芳 +3 位作者 闫成 张庆霞 郑丽 侯艳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937-1942,共6页
目的: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灌胃法诱导大鼠形成肝纤维化,建立一种稳定持久实用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质量浓度为3%的TAA对SD大鼠进行隔天灌胃,灌胃量为160 mg/kg体质量[灌胃... 目的: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灌胃法诱导大鼠形成肝纤维化,建立一种稳定持久实用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质量浓度为3%的TAA对SD大鼠进行隔天灌胃,灌胃量为160 mg/kg体质量[灌胃体积(m L)为体质量(g)/187.5];正常组采用溶剂蒸馏水代替TAA灌胃.灌胃6 w k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和肝组织,血清分别进行肝功能(血氨、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和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a-平滑肌抗体(a-smooth muscle antibody,a-SMA)]水平检测,肝组织分别进行HE和Masson染色,并对纤维化程度进行病理分级.留取部分成模大鼠,停止灌服TAA 11 wk后,取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肝纤维化自愈情况.结果:TAA灌胃6 wk后,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功能变化显著,其中血氨、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细胞因子HGF与HBEGF水平显著降低,IL-6、a-SMA水平显著升高(P<0.01).停用TAA 11 wk后,与11 wk前相比,HE染色显示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未见显著变化.结论:TAA灌胃6 wk可以形成稳定和持久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形成率高且速度快,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肝纤维化模型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硬化 乙酰胺 灌胃法
下载PDF
纳米山药多糖结肠靶向胶囊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高辛 马淑霞 +8 位作者 陈杨 李雪欣 张灵芝 石亿心 王丹 赵文琦 翟美芳 许月明 于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评价研究纳米山药多糖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造成大鼠肝衰竭并伴有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造模前后大鼠的肠道菌落数量变化,判定模型是否成功,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 目的评价研究纳米山药多糖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以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造成大鼠肝衰竭并伴有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造模前后大鼠的肠道菌落数量变化,判定模型是否成功,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纳米山药多糖组、丽珠肠乐组、自然恢复组。菌落计数法检测各组动物菌群数量,菌群易位,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指数。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数量明显并出现菌群易位,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建立。纳米山药多糖组与自然恢复组比可以显著抑制TAA引起的ALT、TBIL活性的升高,并降低大鼠肝脏指数,显著改善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情况。结论纳米山药多糖有改善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山药多糖 乙酰胺 急性肝衰竭 菌群失调 细菌易位
原文传递
硫代乙酰胺剂量个体化诱导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谊 张启瑜 +1 位作者 廖毅 杨文军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索根据大鼠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反应的个体差异,采用剂量个体化诱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以提高成模率和模型质量。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20只),按照传统方法诱导大鼠肝硬化。第2组(20只),剂量个体... 目的探索根据大鼠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反应的个体差异,采用剂量个体化诱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以提高成模率和模型质量。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1组(20只),按照传统方法诱导大鼠肝硬化。第2组(20只),剂量个体化诱导大鼠肝硬化。第3组(10只)为对照组。结果第1组大鼠死亡率为30%(6/20),肝硬化形成率为50%(10/20);第2组死亡率为10%(2/20),肝硬化形成率为80%(16/20);对照组全部存活。与对照组相比第2组门静脉压力、脾髓压力明显增高,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5);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显著降低(P<0.05)。结论肝硬化诱导过程中根据大鼠对TAA反应的个体差异,调整TAA的诱导剂量,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与传统制模方法相比,该法明显降低大鼠死亡率,并显著提高肝硬化形成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大鼠
下载PDF
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和猪血清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帅 古维立 +3 位作者 黄迪 沈樑 翁杰锋 梁柳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比较采用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及猪血清诱导3种方式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CCl4组,TAA组,猪血清组及对照组,分别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l4(0.5 mL/100 g),0.03%TAA(200 mg/kg),... 目的:比较采用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及猪血清诱导3种方式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CCl4组,TAA组,猪血清组及对照组,分别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l4(0.5 mL/100 g),0.03%TAA(200 mg/kg),猪血清(0.5 mL/只)和生理盐水(0.1 mL/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造模第3,6,9周末,测定大鼠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CCl4,TAA组大鼠体重增加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猪血清组与对照组间体重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A组3个时间点AL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Cl4组和猪血清组ALT无明显升高。CCl4组AST浓度在第3周明显升高(P<0.05),但在第6,9周有所下降,TAA组3个时间点AS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猪血清组AST浓度无明显升高。3个实验组MDA和HA浓度在3个时点间均有所升高(均P<0.05),两者均在TAA组升高最明显;3个实验组第9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颗粒样变,汇管区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与对照组比较,3个实验组的肝纤维化分级和SSS计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周时,TAA组的SSS计分高于CCl4组(P<0.05),而CCl4组的SSS评分高于猪血清组(P<0.05)。结论:3种方法均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AA效果略优于CCl4。猪血清法造模对动物整体损伤较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四氯化碳 乙酰胺 猪血清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大承气汤对急性肝损伤大鼠TNF-α、IL-6及NO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江海艳 王春妍 《吉林中医药》 2008年第11期845-846,共2页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对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TNF-α、IL-6及NO含量的影响。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急性肝损伤模型组(B组),大承气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B组大鼠于造模前2 d大承气汤灌胃,A组予同等剂量生理...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对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TNF-α、IL-6及NO含量的影响。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急性肝损伤模型组(B组),大承气汤治疗组(C组),每组15只。B组大鼠于造模前2 d大承气汤灌胃,A组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继而B,C组均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 mg/kg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继续予药物灌胃3 d后处死,进行相关检测。结果:大承气汤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作为引发细胞因子连锁反应中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TNF-α水平降低,IL-6及NO水平下降,肝脏功能明显好转,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大承气汤通过降低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TNF-α及IL-6、NO水平,减轻对肝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乙酰胺 急性肝损伤 TNF—α IL-6 NO
下载PDF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龙凤 李红 韩德五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饮用0.03%硫代乙酰胺(TAA)四个月复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大鼠模型,观察TAA与TAA+内毒素(LPS)对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并测定血浆与肝组织...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大鼠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饮用0.03%硫代乙酰胺(TAA)四个月复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大鼠模型,观察TAA与TAA+内毒素(LPS)对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并测定血浆与肝组织匀浆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与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TAA组与TAA+LPS组大鼠血浆与肝组织的TNF α、 ET-1、 NO、 MDA与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内毒素可加剧肝纤维增生并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酰胺 脂多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原文传递
硫代乙酰胺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魏新智 付勇强 +3 位作者 王珲 王英 孙科峰 尤春来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5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时选择TAA的合适剂量、指标检测的最佳时间点以及大鼠的适宜性别。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TAA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 目的探讨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时选择TAA的合适剂量、指标检测的最佳时间点以及大鼠的适宜性别。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TAA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值及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TAA200mg/kg的剂量组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病理学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且肝脏病理变化均一。各组雌性鼠的各项指标均不如雄性鼠明显。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TAA200mg/kg的剂量最佳,雄性鼠优于雌性鼠,给药后24小时急性肝损伤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大鼠 急性肝损伤
下载PDF
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蛋白质代谢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罗时敏 谭卫民 +2 位作者 庄思敏 梁力建 胡文杰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谱和GH/IGF-1轴变化。方法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各6只,测大鼠肝功能、血糖、血浆氨基酸谱和血清GH、IGF-1、IGFBP-3水平,用RT-PCR法检测肝ALBmRNA、IGF-1mRNA、IGFBP-3mRNA表达。肝组织行H... 目的探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谱和GH/IGF-1轴变化。方法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大鼠各6只,测大鼠肝功能、血糖、血浆氨基酸谱和血清GH、IGF-1、IGFBP-3水平,用RT-PCR法检测肝ALBmRNA、IGF-1mRNA、IGFBP-3mRNA表达。肝组织行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大鼠血清AST、ALT、ALP明显升高;血浆总氨基酸及AAA明显升高,BCAA及Fischer值明显降低;血清GH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IGF-1、IGFBP-3水平明显降低,肝ALBmRNA、IGF-1mRNA、IGFBP-3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肝硬化组大鼠镜下见假小叶形成,肝Ki67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谱和GH/IGF-1轴的变化与人类肝硬化大体相似,是研究肝硬化蛋白质代谢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胺 诱导 肝硬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