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35例CTA诊断及临床分析
1
作者 吕涛 关俊宏 +1 位作者 魏翔泰 陈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6期3962-3963,共2页
目的: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2/2008-09我科收治的35例破裂颅内动脉瘤伴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A可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根据GO S标准,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 目的: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2/2008-09我科收治的35例破裂颅内动脉瘤伴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A可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根据GO S标准,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废10例,重度残废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对显微手术有明确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放射摄影术 破裂/放射摄影术 脑内血肿/并发症/放射摄影术 显微外科手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曾琦 毛志群 +2 位作者 刘建滨 郭一清 黄卫国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817-81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对60例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率为91.7%,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对60例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率为91.7%,多平面重建技术可直观地显示破口的位置及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髂总动脉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率高,并可显示破口的位置、大小及与各大分支血管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瘤 夹层/放射摄影术 主动脉破裂/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外伤性脾破裂50例CT诊断分析
3
作者 王代兵 韩荣其 李晖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评价CT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6年50例明确诊断为脾破裂的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发现脾破裂45例,脾包膜下破裂出血27例;4例临床高度怀疑作增强扫描证实;1例为迟发性出血。结论:脾破裂的最佳检查... 目的:评价CT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6/2006年50例明确诊断为脾破裂的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平扫发现脾破裂45例,脾包膜下破裂出血27例;4例临床高度怀疑作增强扫描证实;1例为迟发性出血。结论:脾破裂的最佳检查方法是CT平扫+CT增强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38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4
作者 赵文海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3期8270-8270,共1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主要在在螺旋CT及MRI上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螺旋CT检查,并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观察。结果 MRI及螺旋CT可清晰显示破口位置、内移的内膜片及附壁血栓。结论 MRI及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主要在在螺旋CT及MRI上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螺旋CT检查,并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观察。结果 MRI及螺旋CT可清晰显示破口位置、内移的内膜片及附壁血栓。结论 MRI及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面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破裂/放射摄影术 动脉瘤 夹层/放射摄影术
原文传递
急性消化道穿孔疾病的超声影像分析
5
作者 李玉满 赵洪斌 +2 位作者 崔丽 金萍 夏宏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46-446,共1页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对消化道穿孔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治疗.方法本组10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龄5岁~62岁,全部患者均有腹部剧烈及持续性疼痛,并有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等.均经B超x线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采用日本实...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对消化道穿孔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便治疗.方法本组10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龄5岁~62岁,全部患者均有腹部剧烈及持续性疼痛,并有压痛、反跳痛、板状腹等.均经B超x线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采用日本实时线阵超声诊断仪SAL-32B,频率SMHz,EUB-240,频率3.75MHz.患者取平卧位,常规从上到下检查,发现有腹壁或膈下间隙游离气体时,变换体位观察气体有否随体位移动.探头做纵、横和多方位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范围,与周围毗邻的关系,以及周围肠管的变化、腹腔液体情况等.结果超声检查和X线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比,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68例,超声检查阳性64例,X线阳性57例.阑尾炎穿孔22例,超声检查阳性19例,X线阳性15例.外伤肠穿孔超声检查阳性12例,X线阳性6例.超声检查符合率为89.62%(95/106),X线检查符合率为73.58%(78/106).主要的超声影像特点为:①膈下、肝脾前间隙的游离气体,这是消化道穿孔疾病的间接影像.②腹腔局部游离气体,多数是外伤以后在腹腔局部形成的.③腹部低回声四块伴局部少量液体.一般在穿孔较小的患者,由于渗出液或残留物刺激周围组织而形成.结论超声诊断急性消化道穿孔疾病是最佳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超声检查 破裂/放射摄影术 肠穿孔/放射摄影术 肠穿孔/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