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一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沈威敏 王家俊 +3 位作者 章强强 严志福 陈美娟 毛维翰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1-363,共3页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6次真菌学检查,均检出西弗念珠菌,而无絮状表皮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内可见细长分隔菌丝,角质层内可见孤立或成堆的芽孢、孢子和厚壁孢子。因此,认为皮肤疣状增生是由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混合感染所致。先服用氟康唑胶囊50mg,每日1次,共5周,后服用特比萘芬片250mg,每日1次共36周和250mg,每日2次,共18周。服特比萘芬片第5周时,左小腿胫前有大块皮损脱落,以后疗效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状表皮癣菌 西弗念珠菌 皮肤增生 疣状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燕 赵美燕 《新疆医学》 2009年第12期108-110,共3页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HO)系以杵状指、对称性骨膜增厚及皮肤增生为埒点的综合征。本病病因不明,较为少见,临床尚窖易被漏诊和误诊。现报告我院资料完整的PHO病一例。
关键词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皮肤增生 病因不明 杵状指 综合征 对称性
下载PDF
常见体表肿物的诊治 第1讲 体表皮肤肿物
3
作者 许怀瑾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8年第6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皮肤肿物 体表肿物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诊治 传染性软疣 扁平疣 皮肤增生 人体反应
下载PDF
局部外用三氧化二砷改变表皮增生和分化蛋白表达的动物试验
4
作者 吕成志 辛淑君 +4 位作者 张信江 Marianne Demerjian Kenneth R Feingold Peter M Elias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0,共3页
除引起心血管、肝、肺、肾、神经系统等损害以外,皮肤也是砷中毒常累及的主要器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砷中毒是由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粮食所致,而经皮肤接触致损害的报道较少。利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显示,低浓度砷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 除引起心血管、肝、肺、肾、神经系统等损害以外,皮肤也是砷中毒常累及的主要器官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砷中毒是由于饮用受污染的水或粮食所致,而经皮肤接触致损害的报道较少。利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显示,低浓度砷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生和抑制分化蛋白合成。利用人工培养的皮肤研究显示.砷也可抑制KC的增生和表皮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增生 分化蛋白 黑素
下载PDF
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惠俐 徐士亮 +2 位作者 陈元良 李平 程宁新 《新医学》 2010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1~7d即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电子射线的剂量为3Gy/次,5次;或2Gy...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探讨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1~7d即进行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电子射线的剂量为3Gy/次,5次;或2Gy/次,8~10次,总剂量15~20Gy;γ射线的剂量为5~6Gy/次,2~3次,总剂量15~20Gy),放射治疗结束、切口拆线后1周内开始运用硅凝胶膜贴敷,每日至少贴敷12h以上,连续1~3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357例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经综合治疗后痊愈241例(192/49),占67.5%;显效74例(48/26),占20.7%;有效23例(14/9),占6.5%;无效19例(11/8),占5.3%;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4.7%。7例(2.0%)出现放射性损伤,创面发生溃疡,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瘢痕未复发;315例(88.2%)患者治疗部位出现色素沉着,3~6个月自然消失。结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膜贴敷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增生性瘢痕 皮肤瘢痕疙瘩 硅凝胶膜 电子射线 Γ射线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的临床效果探索
6
作者 李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39-0041,共3页
分析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3年5月—2023年8月收治的110例收治的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实验组... 分析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3年5月—2023年8月收治的110例收治的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实验组采用强脉冲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外敷药物常规治疗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经过30天(2个疗程)的治疗之后,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与对照组的70.91%(P<0.05)相比,并且在治疗之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程度变化、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面积变化都比治疗前有所降低,并且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病变效果较好,能够显著的对患者的皮肤增生色素病变进行有效治疗,适合临床的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磁冲治疗仪 皮肤增生色素 病变 效果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仪在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病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马淑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37-0040,共4页
针对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疾病的治疗,采取常规治疗模式下的强脉冲光治疗仪联合治疗对于提升治疗效果优化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于2023年5月至2024年2月共收取88例,此患者并采取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均等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 针对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疾病的治疗,采取常规治疗模式下的强脉冲光治疗仪联合治疗对于提升治疗效果优化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于2023年5月至2024年2月共收取88例,此患者并采取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均等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4人,对照组44人。针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实验组采取常规治疗模式下的强脉冲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模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实验组患者采取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病变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脉冲光治疗仪可以提高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病变的治疗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为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皮肤增生色素性病变 强脉冲光 治疗效果
下载PDF
Bcl-2、Bcl-xl在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娟 李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98-800,共3页
bcl-2、bcl-xl是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它们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耐药关系密切。着重介绍bcl-2、bcl-xl在皮肤良恶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虽然在恶性角质形成细胞疾病中多以Bcl-2的高表达为主,而在良性增生性疾病中主要表现为Bcl... bcl-2、bcl-xl是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它们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耐药关系密切。着重介绍bcl-2、bcl-xl在皮肤良恶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虽然在恶性角质形成细胞疾病中多以Bcl-2的高表达为主,而在良性增生性疾病中主要表现为Bcl-xl的表达增强,但并不能以此区别细胞的良恶性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BCL-XL 皮肤增生性疾病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利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监测成兔耳皮肤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 被引量:3
9
作者 熊舒原 曹宁 +2 位作者 黄祖根 汤逸颜 郭春根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监测兔耳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在兔耳腹侧面中部建立8 mm的圆形皮肤创伤模型,定期取材,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观察兔耳皮肤创伤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兔耳创伤... 目的探讨基于二次谐波信号的光学成像技术监测兔耳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6只,在兔耳腹侧面中部建立8 mm的圆形皮肤创伤模型,定期取材,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观察兔耳皮肤创伤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在兔耳创伤愈合过程中,兔耳腹侧创面产生增生性瘢痕,其新生胶原在二次谐波成像仪下产生二次谐波信号,于创伤早期出现纤细的胶原,随着创伤愈合的进展,胶原含量逐渐增多至瘢痕形成高峰期,后随着胶原组织的重塑,胶原部分降解,胶原含量略减少且逐渐与表皮平行排列。结论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表征创伤愈合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有望用于在体监测活体生物组织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这将在临床医学应用中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二次谐波成像技术 兔耳皮肤增生性瘢痕模型 胶原
原文传递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伏生 陆树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 tansglutaminase,tTG)在皮肤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来自整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TG的底物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增生性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TG的含量,SDS电泳DNSC荧光显色测定tTG的活力。结果:(1)免疫荧光显示,增生性瘢痕皮肤tTG的底物FN的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高(P<0.01);(2)免疫组化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多(P<0.01);(3)免疫印迹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tTG含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4)增生性瘢痕组织tTG活性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与底物(胶原、FN)增加、tTG含量增多、活性增强、交联过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组织转谷氨酰胺酶 纤维连接蛋白 皮肤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生长激素受体在良恶性皮肤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
11
作者 吴黎明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年第2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生长激素受体 良恶性皮肤增生性疾病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老年斑伴有4个变化或预示肿瘤
12
作者 王师一楠 《保健与生活》 2023年第7期59-59,共1页
不少老年人会长老年斑,其中一些老年斑可能与癌症有关。在医学上,老年斑被称为脂溢性角化。一般情况下,老年斑与身体健康无关,但如果体内存在肿瘤,肿瘤产生的某些活性物质就可能刺激皮肤增生,进而出现脂溢性角化改变,这也被称为脂溢性... 不少老年人会长老年斑,其中一些老年斑可能与癌症有关。在医学上,老年斑被称为脂溢性角化。一般情况下,老年斑与身体健康无关,但如果体内存在肿瘤,肿瘤产生的某些活性物质就可能刺激皮肤增生,进而出现脂溢性角化改变,这也被称为脂溢性角化肿瘤综合征。与癌症有关的老年斑有以下4个特点:长得早七八十岁时长老年斑是正常现象,但若四十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则要提高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 老年斑 活性物质 癌症 老年人 肿瘤 皮肤增生 预示
原文传递
新生儿先天性粘液表皮样癌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道普 郑光勇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7-427,共1页
关键词 粘液表皮样癌 先天性 新生儿 腮腺区包块 皮肤增生 面部表情 华西口腔医院 入院检查
下载PDF
治神经性皮炎不妨试试艾灸
14
作者 任薇薇 《医食参考》 2012年第7期10-10,共1页
由于瘙痒难忍,神经性皮炎患者经常搔抓致使皮肤增生肥厚,局部皮肤出现针头样大小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逐渐成为苔癣样变,干燥而坚硬.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界线鲜明。如搔抓过度出血,易引起继发感染。如患此症。不妨... 由于瘙痒难忍,神经性皮炎患者经常搔抓致使皮肤增生肥厚,局部皮肤出现针头样大小不规则的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逐渐成为苔癣样变,干燥而坚硬.皮损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界线鲜明。如搔抓过度出血,易引起继发感染。如患此症。不妨采用艾灸疗法,可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艾灸疗法 皮肤增生 扁平丘疹 局部皮肤 正常皮肤 继发感染 三角形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6例
15
作者 江光陵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6期884-884,共1页
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形成的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反复刺激使皮肤增生、肥厚,呈苔癣样变,病情反复发作,顽固不愈。笔者使用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除湿、清热利湿、养血润... 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形成的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反复刺激使皮肤增生、肥厚,呈苔癣样变,病情反复发作,顽固不愈。笔者使用西医治疗配合中医健脾除湿、清热利湿、养血润肤收到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湿疹 炎症性疾病 亚急性湿疹 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皮肤真皮 皮肤增生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96
16
作者 秦叔逵 +8 位作者 马军 李进 王宝成 朱军 周彩存 黄镜 张力 曲文书 王锋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0-848,共9页
近年来,采用新型免疫方法和药物,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但是同时也带来诸多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 近年来,采用新型免疫方法和药物,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但是同时也带来诸多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问题。irAEs与既往的化疗、靶向治疗和中药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多有不同,需要高度重视,积极防治。为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已经制定且发布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1],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irA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皮肤不良反应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 共识
下载PDF
抗PD-1单抗SHR-1210治疗原发性肝癌引发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的临床病理报告 被引量:55
17
作者 王锋 秦叔逵 +5 位作者 方维佳 刘秀峰 华海清 李桂梅 杨柳青 龚新雷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066-1072,共7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国产抗PD-1单抗新药SHR-1210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中出现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CCEP)的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参加了SHR-1210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两项临床研究,其中单药组:SHR-1210 3 mg/kg静滴q2W或... 目的观察和分析国产抗PD-1单抗新药SHR-1210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中出现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CCEP)的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参加了SHR-1210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两项临床研究,其中单药组:SHR-1210 3 mg/kg静滴q2W或3 mg/kg静滴q3W,42天为1个治疗周期。联合A组:SHR-1210 3 mg/kg静滴q2W,甲磺酸阿帕替尼起始剂量125 mg口服qd。联合B组:SHR-1210 3 mg/kg静滴q2W,FOLFOX 4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静滴d_1,亚叶酸钙200 mg/m^2静滴d_1、d_2,氟尿嘧啶400 mg/m^2静推d_1、d_2,600 mg/m^2持续静滴d_1、d_2,q2W)。严密观察随访两项临床研究用药后引发CCEP的发生率,根据形态学进行分型和分析临床特征,并且分享典型病例。结果 38例接受SHR-1210单药治疗者,包括2周治疗组16例,3周治疗组22例,均为肝细胞癌。联合A组6例,包括肝细胞癌2例和胆管细胞癌4例;联合B组18例,包括肝细胞癌8例和胆管细胞癌10例。至少用药2次者共59例可以观察CCEP的发生情况,按照形态学表现大致可分为"红痣型"、"珍珠型"、"桑椹型"、"斑片型"和"瘤样型"5种类型。SHR-1210单药组发生CCEP的总体发生率为77.1%(27/35),联合A组和联合B组CCEP发生率分别为33.3%(2/6)和61.1%(11/18)。在所有可评价疗效的45例患者中,35例发生CCEP;发生CCEP者获部分缓解(PR)31.4%(11/35),疾病稳定(SD)14.3%(5/35),疾病进展(PD)54.3%(19/35),而未发生CCEP者无完全缓解(CR)或PR,SD 40.0%(4/10),PD 60.0%(6/10);发生CCEP者的有效率(CR+PR)明显高于未发生CCEP者,但差异尚未达显著性(P=0.105),可能与本中心统计的样本量较小有关。结论 CCEP是SHR-1210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中常见的药物相关性不良事件,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引起的应激性血管内皮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初步观察CCEP多见于颜面部和体表皮肤,未见发生于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病例。同时SHR-1210单药引发CCEP者的客观有效率较高,而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抗PD-1单抗/SHR-1210 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CCEP) 临床试验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尖锐湿疣 被引量:33
18
作者 狄文 殷霞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尖锐湿疣 皮肤粘膜增生性疾病 性传播疾病 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1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江玲 余意 《甘肃医药》 2021年第6期574-576,共3页
1例纵隔小细胞癌患者经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引起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与既往临床报道相符。或可将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抗肿瘤治疗、同时缓解RCCEP治疗手段之一,为今后临床提供研究方向。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 免疫不良反应
下载PDF
26例卡瑞利珠单抗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景天闯 张丹 +5 位作者 米婷婷 刘越 赵得堡 杜云辉 魏简汇 万里新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年第10期18-22,共5页
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河南省医疗机构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卡瑞利珠单抗相关ADR报告,对报告中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 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河南省医疗机构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卡瑞利珠单抗相关ADR报告,对报告中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联合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处理措施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6例ADR报告,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7~82岁,60岁以上的患者16例(61.54%);严重不良反应15例(57.69%),超说明书用药8例(30.77%),ADR以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最常见(9例,34.62%)。结论:临床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密切关注免疫介导不良反应,避免超说明书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瑞利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安全性分析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