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适性与白俗:论白居易闲适诗及其诗史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叶跃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9,共10页
适性是白居易藉以安顿人生的方式,其依据在于人之"天性"。白氏把心理上的禀性和生理上的本能需求视为天性,进而把天性之满足称为"适性"。这种适性思想导源《老子》、《庄子》、郭象《庄子注》以及《列子·杨朱... 适性是白居易藉以安顿人生的方式,其依据在于人之"天性"。白氏把心理上的禀性和生理上的本能需求视为天性,进而把天性之满足称为"适性"。这种适性思想导源《老子》、《庄子》、郭象《庄子注》以及《列子·杨朱篇》。闲适诗就是记录诗人对适性生活的追求、体验和思考。白居易在此观念下的适性诗写作,将题材拓展到日常生活乃至身体感受等领域。这是对此前适性诗以田园山水为核心之写作传统的变革。但它也难以避免地导致诗歌在内容层面的世俗化。这是"白俗"的深层根源。但白居易闲适诗中还彰显出对宇宙万物"皆遂性"的社会理想和天地情怀,这种俗常趣味中的理性元素应是宋人接受白居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易 闲适诗 适性 《杨朱篇》
原文传递
“白俗”文化溯源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学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3-86,共4页
白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白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白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 白俗,即"通俗性",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原因促成的:首先,儒家长期以来观风俗、察民情的政治观以及"尚质抑文"的文艺观对白居易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白居易的美学观念也受到了中唐市井文化发展与文化世俗化趋势的影响。第三,白居易本人非常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注使他在创作时有意识地迎合了读者的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艺观 市井文化 文化世
下载PDF
试论白居易思想对“白俗”之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斓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9-12,共4页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易 思想 诗风
下载PDF
论“白俗”
4
作者 吕相康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15,共9页
本文从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实际出发,对苏轼“白俗”的评价予以辩证,具体阐明白诗的通俗之得和庸俗之失。白诗的通俗主要表现为于平易中见精纯,意到笔随,不事雕琢,浅近易懂,明朗自然;于浅切中见流丽,感时深切,状物贴切,诉情亲切,待人恳切... 本文从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实际出发,对苏轼“白俗”的评价予以辩证,具体阐明白诗的通俗之得和庸俗之失。白诗的通俗主要表现为于平易中见精纯,意到笔随,不事雕琢,浅近易懂,明朗自然;于浅切中见流丽,感时深切,状物贴切,诉情亲切,待人恳切。白诗的庸俗则表现为有些诗在内容上的低级趣味,或流连光景,或自诩显赫,或矜奇玄博,或为文造情;在形式上的浮浅直露,显得老套,爱说教,概念化,公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易 诗歌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苏轼“元轻白俗”论下“白体”蜕变与“宋调”初成 被引量:1
5
作者 薛瑾 周密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第2期23-30,共8页
苏轼“白俗”论提出伊始,其目的并非针砭“白体”,实则是批判宋初诗人对“白体”诗僵化、固化甚至谬化理解下的群体创作风格。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实践者,苏轼将反对“西昆体”的呐喊扩大至“白体”“晚唐体”,实则是对... 苏轼“白俗”论提出伊始,其目的并非针砭“白体”,实则是批判宋初诗人对“白体”诗僵化、固化甚至谬化理解下的群体创作风格。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实践者,苏轼将反对“西昆体”的呐喊扩大至“白体”“晚唐体”,实则是对宋初延续晚唐五代而来的卑陋诗风做出总体大清算。进而有破有立,拓展了“白体”的宽度与纵深,促使“白体”技艺化塑形,变“俗”为“新”,以此筑造起具有“宋调”气质的生命藩篱,演绎出宋型文化属性的君子气度,建构宋代士大夫多舛命途下生命意识与生活境界的典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论 体” “宋调” 蜕变
下载PDF
成语中的文学家
6
作者 马兆合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1年第15期21-22,共2页
1.韩海苏潮:亦作“韩潮苏海”。谓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然则今人称‘韩... 1.韩海苏潮:亦作“韩潮苏海”。谓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萧墨《经史管窥》引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2.江郎才尽:又作“江淹才尽”,又有“江郎才掩”、“江淹梦笔”等成语。南朝梁代江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衙官屈宋 压倒元 元轻 文学家 韩海苏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