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型肉毒素治疗瘢痕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斌 李静 胡惠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武汉市第九医院探讨A型肉毒素治疗机体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8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 目的武汉市第九医院探讨A型肉毒素治疗机体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8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病理表现,并观察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5次后,瘢痕长轴逐渐缩短,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瘢痕长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时间点观察组瘢痕长轴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素治疗机体瘢痕增生临床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素 瘢痕增生 曲安奈德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厚度真皮组织缺损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苏海涛 李宗瑜 +12 位作者 陆树良 向军 杨心波 黄丽滨 邵铁滨 李宜姝 曲滨 杨嵩峰 孙佳新 徐炳州 王成刚 张秀英 孙曼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后不同厚度真皮组织缺损与增生性瘢痕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四肢部位供皮区共32处作为研究创面,分为刃厚皮供皮区(A组)、中厚皮供皮区(B组),再根据是否移植具有一定厚度的自体皮片,将A组分为A1组(刃厚皮不植皮组)、A2组... 目的探讨损伤后不同厚度真皮组织缺损与增生性瘢痕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四肢部位供皮区共32处作为研究创面,分为刃厚皮供皮区(A组)、中厚皮供皮区(B组),再根据是否移植具有一定厚度的自体皮片,将A组分为A1组(刃厚皮不植皮组)、A2组(刃厚皮植皮组);将B组分为B1组(中厚皮不植皮组)、B2组(中厚皮植刃厚皮组)、B3组(中厚皮植中厚皮组)。留取所取皮片及移植皮片标本,计算机测量所取皮片及移植皮片的真皮厚度;术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上述供皮区瘢痕形成及增生程度。结果A组缺损真皮厚度在0.146~0.163mm之间,B组缺损真皮厚度在0.456~0.656mm之间;随着真皮缺损的增加,愈合后瘢痕温哥华评分值也相应增加;缺失真皮的创面回植自体皮片后,其术后瘢痕评分值会相应减少,并与移植皮片厚度成反比。结论真皮组织缺损厚度与瘢痕增生的程度成正比,真皮组织的回植可减轻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缺损 瘢痕形成 厚度 中厚皮供皮区 移植皮片 自体皮片 瘢痕增生 增生瘢痕 计算机测量 刃厚皮 方法选择 增生程度 量表评估 术后瘢痕 真皮组织 评分值 B组分 皮缺损 愈合后 创面 回植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温春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797-799,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外涂复春散II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疗法、激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预后效果。结果...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外涂复春散II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疗法、激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V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SS评分为(2.2±0.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轻度色素沉着比例为70.9%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色素沉着比例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采用外涂丹芎瘢痕涂膜联合压力疗法、激光照射治疗,可有效控制瘢痕组织的生成,降低色素沉着程度,预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增生 丹芎瘢痕涂膜 压力疗法 激光照射
下载PDF
瘢痕疙瘩中皮肤附件结构破坏与瘢痕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 (keloid K)形成过程中皮肤附件 (skin appendages,SAs)结构破坏与瘢痕增生的关系。 方法 将来自 17例 K患者的活检标本按浸润生长 (K- I,n=9)、瘢痕增生 (K- P,n=17)、瘢痕萎缩 (K- A,n=10 )和边缘正常皮肤 (K- N,...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 (keloid K)形成过程中皮肤附件 (skin appendages,SAs)结构破坏与瘢痕增生的关系。 方法 将来自 17例 K患者的活检标本按浸润生长 (K- I,n=9)、瘢痕增生 (K- P,n=17)、瘢痕萎缩 (K- A,n=10 )和边缘正常皮肤 (K- N,n=6 )进行分组 ,另以非 K患者胸部正常皮肤 (NS,n=6 )为对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As密度与广谱细胞角蛋白 (pan- fytokeratin,CKp)、CK19、腺上皮分泌成分 (secretory component,S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 ,以及凋亡相关蛋白 Bcl- 2和 Bax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时用组织学、解剖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K胶原纤维和 SAs结构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 与 K- N和 NS组相比 ,K组织中 CKp和 SC阳性的 SAs密度迅速减少 ,可见 SAs结构消失后残留 CKp阳性蛋白痕迹 ;多数 SAs上皮细胞 Bax表达增强 ,但 Bcl- 2、PC-NA和 CK19阳性的 SAs则呈现复层 (鳞状 )上皮化和形态结构异常。 K组织形态学大致经历浸润、增殖和成熟的过程 ,SAs也相应地发生增生 ,细胞迁移、炎性反应和血管闭塞等引起的形态结构破坏和几乎被纤维结缔组织完全取代的变化过程。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K的瘢痕厚度与 SAs密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341,P<0 .0 1)。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 瘢痕增生 瘢痕疙瘩 CK19 阳性 正常皮肤 组织形态学 异常增生 形态结构 负相关
下载PDF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宜澜 彭代智 +6 位作者 段小冬 何斌 周灵 李睿夫 黄亚兰 刘洋 甘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6-920,共5页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结果 1伤后1周内与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病死率为分别为16.1%、32.1%(P〈0.05)。2对377个部位的创面愈合率进行分析,B组(扩展比5∶1~10∶1)愈合率最高,达(77.23±19.91)%,比A组(扩展比小于5∶1)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B组愈合速度为(1.84±0.76)%/d明显快于C组(扩展比大于10∶1)的(1.53±0.51)%/d(P〈0.05)。3分析创面近期愈后质量显示,174个部位的表皮少量反复破溃,占所有307个部位中的56.68%。4189个部位的创面远期愈后质量显示,其瘢痕增生程度与创面一期愈合率关系密切(χ2=11.697,P〈0.05)。结论对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适当的扩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提高创面一期愈后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烧伤 微粒皮 扩展比 创面愈合 瘢痕增生
下载PDF
P物质上调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TGF-β_1的mRNA表达 被引量:13
6
作者 胡大海 陈璧 +3 位作者 朱雄翔 陶克 汤朝武 王剑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 (SubstanceP ,SP)与瘢痕形成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分别加入SP及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 70 3,6 0 6乙酸盐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量 ;采用细胞爬片法培养细胞 ,加入SP对细胞作用...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 (SubstanceP ,SP)与瘢痕形成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分别加入SP及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 70 3,6 0 6乙酸盐 ,MTT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量 ;采用细胞爬片法培养细胞 ,加入SP对细胞作用后 ,应用TGF β1 mRNA特异性探针行细胞原位杂交 ,计算细胞的TGF β1 mRNA阳性表达率 ,并经图像分析测定阳性细胞TGF β1 mRNA的表达强度 ,分析SP与真皮成纤维细胞TGF β1 mRNA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SP可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其作用与SP浓度呈现依赖关系 ,当浓度达到 2 5ng ml时 ,刺激细胞生长的速率达最大值 ,可使细胞较对照组提前 4d融合 ;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受 2 5ng ml的SP刺激后TGF β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 ,4 8h后即可见细胞表达TGF β1 mRNA的阳性率及强度均显著增加 ;SP对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上述效应 ,均可被其受体拮抗剂L 70 3,6 0 6乙酸盐所抑制。结论SP可促进正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 ,同时上调细胞的TGF β1 mRNA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真皮成纤维细胞 TGF-Β1 MRAN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在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梅 杨帆 +1 位作者 毛世芳 陈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究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在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1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 目的:探究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在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1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情况、情绪状态、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结果:观察组愈合时间、色素沉着率和瘢痕增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回避、屈服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全程护理对面部烧伤后瘢痕整形患者的干预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色素沉着率、瘢痕增生率,改善其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全程护理 瘢痕整形术 瘢痕增生 烧伤 面部
下载PDF
异种皮覆盖薄中厚与刃厚微粒皮皮浆移植修复烧伤创面的对比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明珠 王建华 +11 位作者 历虎 董运凤 齐长春 郭宝文 王永岭 刘晓岩 李云峰 张晓慧 刘颖 李兴华 王鸿风 郁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6期7417-7421,共5页
背景: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已成为近来修复特重度烧伤患者创面的主要手段。由于异体皮来源极为困难,因此,临床上采用异种皮(猪皮)或人工皮作为载体来覆盖创面。目的:观察薄中厚微粒皮皮浆移植异种皮覆盖修复烧伤创面的疗效及创... 背景: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已成为近来修复特重度烧伤患者创面的主要手段。由于异体皮来源极为困难,因此,临床上采用异种皮(猪皮)或人工皮作为载体来覆盖创面。目的:观察薄中厚微粒皮皮浆移植异种皮覆盖修复烧伤创面的疗效及创面愈合后的皮肤质量,并与刃厚微粒皮皮浆移植异种皮覆盖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特重度具有双侧肢体烧伤的患者36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可供对比的创面42对,其中关节部位32对。每例患者选取1至2对肢体烧伤程度较为相同的Ⅲ度切痂创面进行对比。在异种皮覆盖下,试验组采用薄中厚微粒皮皮浆涂抹移植修复烧伤创面,对照组采用刃厚微粒皮皮浆涂抹移植修复烧伤创面,两组供皮区与受皮区面积之比相同(所有患者扩张比控制在1∶8-1∶12)。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移植后半年至2年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程度、关节部位需整复手术的比率,对手术切除的瘢痕按温哥华瘢痕量表总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44.7±1.24)d,明显短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49.6±1.41)d(P<0.05)。试验组移植后半年至2年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程度轻于对照组:重度瘢痕增生的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轻度瘢痕增生的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度瘢痕增生的比率相近(P>0.05)。试验组关节部位需整复手术的比率为38%,明显低于对照组59%(P<0.01)。试验组手术切取瘢痕的温哥华瘢痕量表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异种皮覆盖下,通过增加微粒皮厚度,采用薄中厚微粒皮浆移植是修复大面积全层皮肤烧伤的较好方法,可获得较好的创面愈合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移植 微粒皮 皮浆 组织移植 三度烧伤 创面愈合 疗效 瘢痕增生
下载PDF
瘢痕微血管的研究治疗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虎 李小静 +1 位作者 高风山 董继英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42-46,49,共6页
关键词 增生瘢痕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 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损伤修复 微血管形成 瘢痕增生 胶原纤维 过度增生 肥厚性瘢痕
原文传递
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宋黎 熊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6期76-79,共4页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目前认为它们是源于修复与再生失调异常的创伤愈合过程[2-3],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4],除了引起器官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外,主要影响外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目前认为它们是源于修复与再生失调异常的创伤愈合过程[2-3],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4],除了引起器官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外,主要影响外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已得到皮肤美容医师的广泛关注,一直是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增生瘢痕 强脉冲光 瘢痕疙瘩 皮损内注射 创伤愈合过程 损容性皮肤病 美容医师 曲安奈德注射液 瘢痕增生
下载PDF
烧伤后瘢痕增生患者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14
11
作者 梁英 曹丽华 +1 位作者 宋丽 李晓洁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0-81,共2页
对烧伤患者在康复期采用局部涂擦瘢痕软化霜同时以医用弹力绷带套进行持续和可控的加压复合治疗,在很大上程度上获得非手术控制瘢痕增生和挛缩的发生。经临床观察,欲取得涂药和加压复合疗法良好效果,需要尽早施行。即早:在创面愈合... 对烧伤患者在康复期采用局部涂擦瘢痕软化霜同时以医用弹力绷带套进行持续和可控的加压复合治疗,在很大上程度上获得非手术控制瘢痕增生和挛缩的发生。经临床观察,欲取得涂药和加压复合疗法良好效果,需要尽早施行。即早:在创面愈合,缝线拆除瘢痕未隆起前开始涂药加压;紧:在不影响远端血运,一般24h连续佩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增生 康复 护理
原文传递
髌骨骨折切口选择对术后瘢痕增生及关节功能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骏飞 熊进 骆东山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5,共2页
目的:比较直切口、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影响。方法:105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42例;年龄17-77岁,平均35.6岁;分别采用直切口54例、横S切口51例。对两种切口治疗髌骨骨折的切口长度... 目的:比较直切口、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影响。方法:105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42例;年龄17-77岁,平均35.6岁;分别采用直切口54例、横S切口51例。对两种切口治疗髌骨骨折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手术耗时,术后3个月,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直切口的切口长度较横S切口有明显减少(P<0.05);直切口的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小于横S切口(P<0.05);手术耗时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月直切口者关节功能优于横S切口(P<0.05);术后6月关节功能两者无明显差别(P> 0.05)。结论:两种切口治疗髌骨骨折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近;直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形成瘢痕增生少,切口美观,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横S切口显露虽好但创伤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慢.形成瘢痕增生多。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例而言要全面考虑其实际情况选择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髌骨骨折 术后 瘢痕增生 关节功能
下载PDF
瘢痕增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永林 陈璧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瘢痕形成是创面愈合的必然结果,但创面过度修复而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常常破坏人体表面的完整性或伴有各种程度的功能障碍。长期以来,对瘢痕组织发生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等的研究,一直是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由于对瘢痕增生的生物学... 瘢痕形成是创面愈合的必然结果,但创面过度修复而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常常破坏人体表面的完整性或伴有各种程度的功能障碍。长期以来,对瘢痕组织发生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等的研究,一直是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由于对瘢痕增生的生物学基础尚缺乏清楚的认识,临床防治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增生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 生物学治疗
原文传递
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蔡泽浩 刘伟 +3 位作者 李卿 武晓莉 钱云良 曹谊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研究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的信号转导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调控。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重组腺病毒(实验组,50 pfu/cell)或β-半乳糖苷酶重组腺病毒(对照组... 目的研究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的信号转导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的调控。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的重组腺病毒(实验组,50 pfu/cell)或β-半乳糖苷酶重组腺病毒(对照组,50 pfu/cell),培养后行细胞计数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率和I型胶原合成状况。结果 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在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达34%~50%,并显著减少I型胶原的合成。结论过度表达缩短型TGF-βⅡ型受体可以通过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转导 成纤维细胞增殖 I型胶质 合成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局部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γ治疗瘢痕增生4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勇 潘亚菊 夏照帆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7-178,共2页
关键词 局部注射 重组人干扰素Γ 治疗 瘢痕增生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CO_2点阵激光预防面部整形术后早期切口瘢痕增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天赤 王震 李卫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处理面部整形手术早期切口,预防瘢痕增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例面部瘢痕和肿物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8例为激光治疗组,于术后5~7d拆线时开始应用CO_2点阵激光对切口进行治疗,治疗间隔4周,共治疗4次,术... 目的:探讨CO_2点阵激光处理面部整形手术早期切口,预防瘢痕增生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例面部瘢痕和肿物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8例为激光治疗组,于术后5~7d拆线时开始应用CO_2点阵激光对切口进行治疗,治疗间隔4周,共治疗4次,术后6个月对瘢痕情况进行照相评估。其余103例为对照组,术后早期切口未使用CO_2点阵激光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照片,应用改良曼彻斯特瘢痕量表(mMSS)进行定量分析,观察CO_2点阵激光在早期切口瘢痕增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拆线时激光治疗组的mMSS总评分为(15.3±2.34)分,对照组为(15.2±2.1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治疗组mMSS总评分为(5.4±1.53)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MSS总评分为(7.8±1.47)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mMSS总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mMSS各单项评分:VAS、瘢痕颜色、平整度和外形各项数值均较对照组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整形手术切口在术后拆线时即应用CO_2点阵激光,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激光 早期切口 瘢痕增生 改良曼彻斯特瘢痕量表 瘢痕视觉模拟量表 瘢痕切除术
下载PDF
解读创面修复“失控”本质,拓宽创面愈合研究视野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陆树良 《创伤外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正常创面愈合是在损伤因素刺激下机体通过再生或增生方式恢复损伤组织的有序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可控"、适度的生物学行为。多种因素包括外环境因素、全身或局部因素、遗传因素等可能导致机体对创伤修复的生理性"可控&qu... 正常创面愈合是在损伤因素刺激下机体通过再生或增生方式恢复损伤组织的有序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可控"、适度的生物学行为。多种因素包括外环境因素、全身或局部因素、遗传因素等可能导致机体对创伤修复的生理性"可控"向病理性"失控"演变的临床现象。创面难愈、创伤后的组织进行性损害以及瘢痕过度增生是临床上典型的创面修复"失控"现象。通过对糖尿病合并创面难愈、烧伤创面的进行性损害以及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研究,我们发现:糖尿病代谢紊乱所致皮肤组织中糖含量增高和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的皮肤微环境改变,是导致糖尿病创面难愈的始动因素之一;烧伤后的组织进行性损害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间生态"组织的病理转归;真皮组织缺损导致的模板作用缺失可能是引起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始动环节。这一系列研究提示:创面愈合"失控"的本质是创面愈合过程不能以可预见的生物学步骤,按时相规律有序地进行组织学和(或)功能性修复,从而引起创面经久不愈、创面加深、瘢痕过度增生并导致功能障碍。相关研究的重点应通过寻找修复"失控"的始动环节并对此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创伤修复 瘢痕增生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锶-90治疗瘢痕增生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又平 王俊起 秦岚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锶-90预防或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瘢痕增生患者,均采用放射性核素锶-90进行瘢痕局部敷贴。结果:痊愈65例(55.6%),其中预防性治疗42例,瘢痕疙瘩治疗23例;显效46例(39.3%),包括预防性治疗12例,瘢痕疙...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锶-90预防或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瘢痕增生患者,均采用放射性核素锶-90进行瘢痕局部敷贴。结果:痊愈65例(55.6%),其中预防性治疗42例,瘢痕疙瘩治疗23例;显效46例(39.3%),包括预防性治疗12例,瘢痕疙瘩治疗34例;好转6例(5.1%),均为瘢痕疙瘩已经形成者;无近期无效者。3例发生放射损伤。1a后随访,8例复发,复发率6.84%。结论:锶-90治疗瘢痕疙瘩效果良好,安全性大,易于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锶-90 治疗 瘢痕增生
下载PDF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对深Ⅱ度烧伤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亮 王旭文 +4 位作者 何丽彩 李双 蔺利剑 赵龙刚 李雯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7期413-416,434,共5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对深Ⅱ度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整形手外烧伤科治疗的12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1... 目的 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对深Ⅱ度烧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整形手外烧伤科治疗的12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1、对照组2、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1采用削痂术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对照组2采用削痂术联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削痂术联合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夫西地酸乳膏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至创面愈合。治疗前、治疗第20天测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cell growth factor, E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 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水平,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评价3组患者瘢痕增生程度,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观察组IL-2、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观察组VEGF、EGF、TIMP-1、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治疗第10、15、20天,3组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观察组瘢痕血管分布、颜色、厚度和柔软度评分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3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局部应用治疗深Ⅱ度烧伤患者,可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水平,提升抑炎因子IL-2、IL-10水平,抑制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夫西地酸乳膏 深Ⅱ度烧伤 创面愈合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应用生物膜修复患者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虹 钟宇 +2 位作者 陈大夫 罗鹏 张定敏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8-279,共2页
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是目前烧伤治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面部、颈部、胸部、双手等部位烧伤后,若处理不当常导致瘢痕增生或瘢痕挛缩,出现功能障碍。过去观点认为,应尽可能为创面提供一个干燥环境,减少感染机会,以利于创面... 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是目前烧伤治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面部、颈部、胸部、双手等部位烧伤后,若处理不当常导致瘢痕增生或瘢痕挛缩,出现功能障碍。过去观点认为,应尽可能为创面提供一个干燥环境,减少感染机会,以利于创面愈合。但近年研究表明,在湿润环境中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创面 小面积 膜修复 患者 生物 应用 瘢痕挛缩 瘢痕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