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出血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殷小平 张苏明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99-501,共3页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治疗 手术 脑出血治疗 病灶周围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治疗方法 病灶形成 血清成分
下载PDF
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春凤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10期454-454,456,共2页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5%,不孕或慢性盆腔痛患者中者发生率可达30%以上。尽管对内异症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手术治疗尤其是腹腔镜手术...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普通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5%,不孕或慢性盆腔痛患者中者发生率可达30%以上。尽管对内异症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手术治疗尤其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内异症的首选手段。但是,手术不易切净内异症病灶,疗效有赖于医生的手术经验,不能阻止新病灶形成,也存在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等问题,由此强调术后需药物辅助治疗。GnRHa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内异症应用较为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效果 GNRHA 药物辅助治疗 腹腔镜手术 病灶形成 内异症 慢性盆腔痛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宝菊 《丹东医药》 2007年第4期1-3,共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概括为转移理论和转化理论。转移理论包括植入性和浸入性,植入性指经血逆流种植,即Sampson学说;浸入性系内膜细胞经血流及淋巴运送。转化理论是指体腔上皮或间皮化生,通常在“原位”。目前Sampson的“种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概括为转移理论和转化理论。转移理论包括植入性和浸入性,植入性指经血逆流种植,即Sampson学说;浸入性系内膜细胞经血流及淋巴运送。转化理论是指体腔上皮或间皮化生,通常在“原位”。目前Sampson的“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据研究推测,盆腔内异症的发生应有五个关键步骤:内膜细胞黏附到腹膜表面并浸入腹膜间皮细胞层;种植灶部位炎症细胞募集;病灶周围颏生血管生成;内膜细胞增殖及异位病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腹膜间皮细胞 种植学说 病灶形成 经血逆流 内膜细胞 细胞黏附
原文传递
黏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孙咏梅 李学军 徐英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40-1441,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黏附 发生发展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分子生物学研究 生育年龄妇女 发病机制 血管形成 病灶形成 相关因子
下载PDF
用新建立的转受体基因细胞系检测和滴定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
5
作者 王玲 王占菊 +5 位作者 梁瑛 王晓波 李晓鹏 郭彩玲 曲波 谷鸿喜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7年第2期69-70,共2页
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受体基因转入S+L-貂细胞内建立了一种新细胞系ID。这种ID细胞可用于滴定不能形成XC蚀斑的嗜亲性病毒,并可同时检测不同宿主范围的病毒,特别适用于滴定鼠艾滋病病毒。
关键词 嗜亲性 白血病病毒 检测 受体基因 病灶形成
下载PDF
检测痘苗病毒体外感染的病灶形成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6
作者 楚巧鸿 冯霞 +7 位作者 李佳 张菱芳 单徐畅 舒畅 程雪婷 霍恕婷 邓瑶 谭文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499,共8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病灶形成测定法(Focus-forming assay, FFA),用于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的研究。首先采用经典噬斑染色法与免疫噬斑法对不同VACV代表性毒株(Western Reserve strain, WR;Tiantan strain...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病灶形成测定法(Focus-forming assay, FFA),用于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 VACV)的研究。首先采用经典噬斑染色法与免疫噬斑法对不同VACV代表性毒株(Western Reserve strain, WR;Tiantan strain, VTT;Modified Ankara strain, MVA)在BHK-21细胞和Vero细胞上的噬斑特性进行评估,通过实验条件(包括显色液、非特异性染色、细胞培养板和病毒培养时间)的优化,提高病灶的可视化质量和测定的准确性。并基于改进优化的FFA法研究了VACV在BHK-21细胞和Vero细胞上的生长曲线,同时对FFA法的重复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BHK-21细胞对VACV的感染更加敏感,适宜于多种VACV滴度测定。实验条件的优化显著提高了病灶的可视化质量和测定的准确性。应用FFA法发现WR、VTT和MVA毒株在BHK-21细胞上能够有效复制,而MVA在Vero细胞上的复制受限,且FFA法在同一实验内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在0.17%到3.50%之间。改进后的FFA法是一种快速、通用、高通量的方法,适用于痘苗病毒滴度的测定,为痘苗病毒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苗病毒 噬斑实验 病灶形成实验 滴度测定
原文传递
用导入嗜亲性病毒受体基因的S~+L~-貂细胞建立的鼠嗜亲性MuLV的病灶形成实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彩玲 曲波 +4 位作者 张凤民 谷鸿喜 王玲 梁瑛 王占菊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217-219,共3页
命名为ID的S+L-貂细胞是通过用磷酸钙沉淀法导入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受体基因而建立的。用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感染ID细胞引起的转化病灶与由嗜异性和双嗜性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转化病灶相似。这种ID细胞可用于滴定不能形成XC蚀... 命名为ID的S+L-貂细胞是通过用磷酸钙沉淀法导入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受体基因而建立的。用嗜亲性鼠白血病病毒感染ID细胞引起的转化病灶与由嗜异性和双嗜性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转化病灶相似。这种ID细胞可用于滴定不能形成XC蚀斑的嗜亲性病毒,并可同时检测不同宿主范围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亲性病毒 受体基因 病灶形成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