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谷涛 侯典瑞 +1 位作者 李长征 贾金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6期2701-2704,共4页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电针拮抗运动 康复运动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谷涛 侯典瑞 李长征 《黑龙江中医药》 2018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行电...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行电针拮抗剂运动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1-2级比例为85.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后两组踝关节内翻角度均增大,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下腔功能评分升高,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中5-6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2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inetti步态评分均升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康复训练能够改善中风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内翻角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步态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拮抗运动 康复训练 中风后足下垂 踝关节内翻角度 Ashworth痉挛评分
原文传递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武丽涛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2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4例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研究组(n=67)。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对其运动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4例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和研究组(n=67)。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患肢肌电图参数、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9%(55/67),高于对照组的65.67%(4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侧支撑相、患侧着地仰角和患侧离地仰角均大于对照组,患侧摆动相和CR均低于对照组,BBS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BS评分和FMA评分,改善步态参数,降低患肢肌电图参数,效果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足下垂 综合康复 电针拮抗运动 运动功能 平衡能力 电图参数
下载PDF
电针拮抗肌运动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捷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2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足下垂,使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横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风后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足下垂,使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横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风后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单纯采取康复训练治疗,主要是做分阶段的康复训练,1~4周取仰卧位做双下肢伸直、肢体被动运动及足背屈训练;5~12周取仰卧位进行足跟下牵拉、足背伸屈、坐位主动运动、踝背屈训练。观察组采取康复训练+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两组均进行12周的干预,干预1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Tinetti步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27/28),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22/28)(χ^(2)=4.082,P=0.043);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FMA下肢评分与Tinetti步态评分分别为(20.24±2.41)°、(26.62±3.41)分、(40.12±4.36)分,对照组分别为(17.51±2.12)°、(20.11±3.05)分、(31.12±4.15)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4.501,7.530,7.912,P=0.000,0.000,0.000);治疗前观察组踝背屈活动下最大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1.12±0.31)mVs与对照组(1.14±0.32)mVs无显著差异(χ^(2)=0.330,P=0.742),治疗4周、8周、12周观察组RMS分别为(1.71±0.38)mVs、(2.26±0.45)mVs、(2.71±0.23)mVs,对照组分别为(1.48±0.36)mVs、(1.82±0.41)mVs、(2.33±0.28)mVs,观察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t=3.380,5.678,7.181,P=0.001,0.000,0.000)。结论:采取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具有满意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拮抗运动 康复训练 中风 足下垂 疗效
下载PDF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电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马骏 姚佳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76-78,共3页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 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展开康复治疗所取效果,评估步态稳定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均确诊为脑卒中,且伴随发生足下垂,从中抽取70例展开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段:2021年1月-2023年1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7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35例,前者给予其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步态参数、下肢运动功能以及平衡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前,步态参数各评估项目测定数值对比,统计值为P>0.05;治疗后,步态参数相关指标参数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录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所得结果为P>0.05;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测定数值偏高P<0.05。组间患者治疗前平衡能力评分对比所得结果为P>0.05;相应康复治疗计划落实后,观察组平衡能力评分明显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拮抗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足下垂 下肢功能 步态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